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程:
2011年9月10日至11月13日,红石艺术中心/ 哥德堡当代艺术馆/ 哥德堡美术馆/ Bohusl?ns美术馆
关于哥德堡双年展:
作为瑞典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哥德堡市于2001年举办了首届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如今,哥德堡双年展已经成为斯堪的纳维亚最重要的国际性当代艺术展览之一。2006年起,哥德堡红石艺术中心(R?DA STEN ART CENTRE)成为了双年展的主办机构。
遵循当下流行的“国际双年展模式”:今年哥德堡双年展的策展工作由萨拉?马哈拉吉(2008年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策展人之一)带领他的联合策展团队(Dorothee Albrecht, Stina Edblom与Gertrud Sandqvist)担任;参与双年展的40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哥德堡市的4个主要场地及部分公共空间进行展示。此外,作为双年展特别项目的“夏季学院”已先于双年展的常规展览,在哥德堡大学的艺术系设立。通过一系列课题设定,以研讨会、电影放映及艺术家与学生的现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从哥德堡的城市历史变迁及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等各个角度重新审视这座城市在今天与世界的联系。
“混沌之都——艺术在一个创造性狂热的时代”(Pandemonium: Art in a Time of Creativity Fever)是本届哥德堡双年展的主题。这次,马哈拉吉先生从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挖出了“混沌之都”(Pandemonium)来隐射当下欧洲及世界的现状。所有展出作品的内容则涉及当今世界的各种问题,如金融危机、环境污染、人权政治、历史事件、后殖民、性等。然而,大部分作品视角单一,转换手法也略显老套,作品之间缺乏联系,感觉是挑选作品时有意为之,讨论各种问题的都有,但多少都有些老调重弹。
参展艺术家中来自北欧的艺术家占到半数以上。所有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亮点并不来自大牌艺术家的作品,弗朗西斯?埃利斯的作品《孩子的游戏》(Francis Alys, Children’s Games, 2009)在这样的展览主题之下被明显简单化,原本单纯的儿戏在这样的语境中被赋予了过多的意义;提诺?赛格尔的现场作品《这个展览》(Tino Seghal, This Exhibition)由于诠释者只说瑞典语而变得有些空有形式;陈界仁去年的作品《帝国边界II》在这样的一个北欧的城市双年展中出现,多少有些被“符号化”的嫌疑;艾萨克?朱利安的《更美好的生活》(Isaac Julien, Better Life, 2010)更是典型的“东方想象”,这件作品可以参加百分之八十的国际拼盘展。
与大部分较为乏味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墨西哥的年轻艺术家安东尼奥?维嘉?麦可泰拉的作品《兑换时间》(Antonio Vega Macotela, Time Exchange, 2006~2009)。艺术家通过与服刑犯人的长期合作,用艺术在社会特殊群体、艺术家本人和展览观众之间搭建起某种联系。艺术家选择了墨西哥的一所监狱,每天与狱中的一位服刑犯人“兑换”时间:艺术家会用自己的时间去完成一件犯人布置给他的任务,而犯人必须把自己在狱中的时间“兑换”给艺术家,例如“兑换时间第260~267号”,艺术家需要在每周三的下午,去一条街旁的广场上等一个染着金发的女人,并告诉他狱中的这位犯人有多么爱她,作为交换,按照艺术家的要求,这位犯人需要在狱中的走廊里等候即将被释放的犯人,试着从他们身上偷走一条布片,并用蜡封起来(见图“兑换时间第260~267号,Antonio Vega Macotela, Time Exchange, 2006~2009”)。
另一件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是71岁的美国艺术家杰米?杜尔汉姆的《错误与计划》(Jimmie Durham, Mistakes and Plans, 2011)。艺术家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二战时期,希特勒曾向瑞典和挪威的一些采石场发出大批订单,购买一种特殊的花岗岩,并将这些巨石运送到德国,原本计划用于在柏林建造一座纳粹胜利凯旋门。这个计划当然没有被实现,那些被运到柏林的花岗岩最后用于建造成了一座纪念苏联阵亡士兵的纪念碑。艺术家拜访了那些采石场,并打算拍摄一部用船将石头从瑞典运送到柏林的电影,但最终这个想法也成为了一个没有被实现的计划。在作品展示现场,艺术家通过一块石头样本,一张被放大的希特勒手绘的凯旋门草图,几张采石场的照片和一些便签及拍摄计划的模型照片(见图《错误与计划》,Jimmie Durham, Mistakes and Plans, 2011),以一种非常轻松的方式将一段原本不为人知的与瑞典密切相关的“特殊”历史展现在我们眼前,而通过这个小小的入口,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去重新思考像瑞典这样高福利的北欧国家在世界近代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这个力图“面面俱到”的国际拼盘展中,有太多“标准”的当代艺术作品,通过严谨细致的布展呈现在完美的展厅空间中,这座精致的“混沌之都”显得有些无趣和乏味。这又是一届“特别”的双年展,特别之处在于你必须拿着画册看展览,才能够体会到策展团队深刻的学术思考,展厅中的作品更像是几位策展人文章里的插图。在这本双年展的展览画册中除了策展文案之外,马哈拉吉先生的另一篇文章以更为详尽的历史资料和严密的剖析,从哥德堡市建成初期的造船业,到工业变革的产物沃尔沃汽车厂在哥德堡建立,以及对沃尔沃在乌德瓦拉进行的“工业人性化”实验的详细比较分析,一直联系到当今世界全民参与的苹果App Store模式,论述了近代工业的巨大变革,同时紧密结合艺术在这些变革中所发挥的作用。他的3位策展团队成员也每人撰写了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释马哈拉吉所提及的那些核心议题。就像一位导师带着3位学生,围绕着当下的变革与问题展开讨论,读他们的文章,比看他们策划的展览要清晰、有趣得多。
2011年9月10日至11月13日,红石艺术中心/ 哥德堡当代艺术馆/ 哥德堡美术馆/ Bohusl?ns美术馆
关于哥德堡双年展:
作为瑞典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哥德堡市于2001年举办了首届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如今,哥德堡双年展已经成为斯堪的纳维亚最重要的国际性当代艺术展览之一。2006年起,哥德堡红石艺术中心(R?DA STEN ART CENTRE)成为了双年展的主办机构。
遵循当下流行的“国际双年展模式”:今年哥德堡双年展的策展工作由萨拉?马哈拉吉(2008年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策展人之一)带领他的联合策展团队(Dorothee Albrecht, Stina Edblom与Gertrud Sandqvist)担任;参与双年展的40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哥德堡市的4个主要场地及部分公共空间进行展示。此外,作为双年展特别项目的“夏季学院”已先于双年展的常规展览,在哥德堡大学的艺术系设立。通过一系列课题设定,以研讨会、电影放映及艺术家与学生的现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从哥德堡的城市历史变迁及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等各个角度重新审视这座城市在今天与世界的联系。
“混沌之都——艺术在一个创造性狂热的时代”(Pandemonium: Art in a Time of Creativity Fever)是本届哥德堡双年展的主题。这次,马哈拉吉先生从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挖出了“混沌之都”(Pandemonium)来隐射当下欧洲及世界的现状。所有展出作品的内容则涉及当今世界的各种问题,如金融危机、环境污染、人权政治、历史事件、后殖民、性等。然而,大部分作品视角单一,转换手法也略显老套,作品之间缺乏联系,感觉是挑选作品时有意为之,讨论各种问题的都有,但多少都有些老调重弹。
参展艺术家中来自北欧的艺术家占到半数以上。所有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亮点并不来自大牌艺术家的作品,弗朗西斯?埃利斯的作品《孩子的游戏》(Francis Alys, Children’s Games, 2009)在这样的展览主题之下被明显简单化,原本单纯的儿戏在这样的语境中被赋予了过多的意义;提诺?赛格尔的现场作品《这个展览》(Tino Seghal, This Exhibition)由于诠释者只说瑞典语而变得有些空有形式;陈界仁去年的作品《帝国边界II》在这样的一个北欧的城市双年展中出现,多少有些被“符号化”的嫌疑;艾萨克?朱利安的《更美好的生活》(Isaac Julien, Better Life, 2010)更是典型的“东方想象”,这件作品可以参加百分之八十的国际拼盘展。
与大部分较为乏味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墨西哥的年轻艺术家安东尼奥?维嘉?麦可泰拉的作品《兑换时间》(Antonio Vega Macotela, Time Exchange, 2006~2009)。艺术家通过与服刑犯人的长期合作,用艺术在社会特殊群体、艺术家本人和展览观众之间搭建起某种联系。艺术家选择了墨西哥的一所监狱,每天与狱中的一位服刑犯人“兑换”时间:艺术家会用自己的时间去完成一件犯人布置给他的任务,而犯人必须把自己在狱中的时间“兑换”给艺术家,例如“兑换时间第260~267号”,艺术家需要在每周三的下午,去一条街旁的广场上等一个染着金发的女人,并告诉他狱中的这位犯人有多么爱她,作为交换,按照艺术家的要求,这位犯人需要在狱中的走廊里等候即将被释放的犯人,试着从他们身上偷走一条布片,并用蜡封起来(见图“兑换时间第260~267号,Antonio Vega Macotela, Time Exchange, 2006~2009”)。
另一件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是71岁的美国艺术家杰米?杜尔汉姆的《错误与计划》(Jimmie Durham, Mistakes and Plans, 2011)。艺术家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二战时期,希特勒曾向瑞典和挪威的一些采石场发出大批订单,购买一种特殊的花岗岩,并将这些巨石运送到德国,原本计划用于在柏林建造一座纳粹胜利凯旋门。这个计划当然没有被实现,那些被运到柏林的花岗岩最后用于建造成了一座纪念苏联阵亡士兵的纪念碑。艺术家拜访了那些采石场,并打算拍摄一部用船将石头从瑞典运送到柏林的电影,但最终这个想法也成为了一个没有被实现的计划。在作品展示现场,艺术家通过一块石头样本,一张被放大的希特勒手绘的凯旋门草图,几张采石场的照片和一些便签及拍摄计划的模型照片(见图《错误与计划》,Jimmie Durham, Mistakes and Plans, 2011),以一种非常轻松的方式将一段原本不为人知的与瑞典密切相关的“特殊”历史展现在我们眼前,而通过这个小小的入口,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去重新思考像瑞典这样高福利的北欧国家在世界近代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这个力图“面面俱到”的国际拼盘展中,有太多“标准”的当代艺术作品,通过严谨细致的布展呈现在完美的展厅空间中,这座精致的“混沌之都”显得有些无趣和乏味。这又是一届“特别”的双年展,特别之处在于你必须拿着画册看展览,才能够体会到策展团队深刻的学术思考,展厅中的作品更像是几位策展人文章里的插图。在这本双年展的展览画册中除了策展文案之外,马哈拉吉先生的另一篇文章以更为详尽的历史资料和严密的剖析,从哥德堡市建成初期的造船业,到工业变革的产物沃尔沃汽车厂在哥德堡建立,以及对沃尔沃在乌德瓦拉进行的“工业人性化”实验的详细比较分析,一直联系到当今世界全民参与的苹果App Store模式,论述了近代工业的巨大变革,同时紧密结合艺术在这些变革中所发挥的作用。他的3位策展团队成员也每人撰写了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释马哈拉吉所提及的那些核心议题。就像一位导师带着3位学生,围绕着当下的变革与问题展开讨论,读他们的文章,比看他们策划的展览要清晰、有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