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agebird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和其他科目相比显得枯燥、抽象,在部分师生眼中作用不大,因此不感兴趣。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可见,教育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学習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那到底什么是兴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兴趣是指一个人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通常学生做得好的事情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想让学生认真地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那就要让他们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我时常会问自己,为什么学生会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原因当然有很多,思想品德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其教材内容比较抽象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用处,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动机、目的不明确,使得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不显著的现象,也难以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这是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思想品德课教学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要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受学生欢迎,思想品德课教师除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必须进行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改革。
  改革从何入手呢?生物学家达尔文成长的事例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达尔文小时候是“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的兴趣去野外观察学习和采集标本……从而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正如他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重大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因此,改变当前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厌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底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呢?
  首先,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要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尊重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尊重学生,尊重是和谐的基础。师生间关系和谐,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引起学生对教师的肯定反应。学生的情绪稳定,双边活动就积极,课堂组织井然有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尊重学生,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如及时批改作业,耐心细致地给学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犯的错误不嘲笑,不讽刺、不挖苦等。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持肯定接纳的态度。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否则他们就对思想品德课失去信心,常常趴在桌上打瞌睡,变得更懒惰,或是更加孤僻,常常扰乱课堂纪律。例如,本人就遇到过这样的一名瑶族男学生,他的学习基础较差,性格特倔强,令很多任课教师头痛。一次课堂上,学生们讨论问题,兴趣正浓,他把同桌的书扔到教室的一个垃圾篓里,我走过去,让他站起来,他站了起来。我问他:“你为什么把同桌的书扔进垃圾篓去?”他说:“想扔就扔呗,没有原因。”我让他把书捡回来,他不捡。严令下他才捡回来,但一脸的不在乎。我心想,算了罢,让他站着听课,惩罚一下他。可是他一会儿逗弄同桌,一会儿逗弄前后左右的同学,一会儿敲打桌子,课堂纪律非常差,此节课基本无法上下去,但也无可奈何。课后,我认真分析了这节课的原因,明白了对一个差生,也应尊重和肯定他。于是我多次和他谈心,纠正其缺点并找其闪光点表扬他,慢慢地他课堂纪律好了,他的思想品德成绩也提高了。
  所以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其次,让每位学生找回自信、树立学好的信心。由于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部分学生上课睡觉、注意力不集中,成绩很不理想。如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但是光有求知欲,没有自信心那也不行。如果一个学生学习信心不足,自卑心强,怀疑自己的学习潜力,这样不可能产生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几个班部分学生的名单留给学校,并说他们都是“天才”的学生,几个月后,他来该校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进步很快,求知欲旺盛,差生表现也突出。事实上这些学生名单都是随机抽取的,他们并非天才。罗森塔尔通过这份名单暗示教师,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励、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强化作用。
  最后,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最能发挥创造力量的条件是发扬民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就会让学生变得不爱动脑筋,随声附和。这样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要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老师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赋予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而且是所有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和机会。这样,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乐观的环境,兴趣会油然而生。教育心理学上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这也就是说如果给学生创设了乐学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环境可以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要想创设乐学情境,就得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还要考虑到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如果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某种启迪,受到了教益,学到了真本领,那么他们便会觉得学了有用、有效果,这样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育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倾向的强度,决定于可能获得一定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学习后的有用结果告诉学生,用学科知识的效果去激励他们,让学生在学习时得到喜悦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得学有所得的满足感。
  总之,思想品德课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还具有很强的时代与实践性。要教好思想品德课就要超越课堂,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学生找回自信、乐学,并随教材的不断改编而改变教法,有条件多运用多媒体教学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才能得到双丰收,即学生的思想品质得到了提升,思想品德课成绩也提高了。
  (责任编辑袁妮)
其他文献
综观2010年绍兴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思想品德试卷不难发现,这套试题难度适中,紧扣课程标准,没有偏题、难题、怪题,开放题设置合理,充分体现了《2010年中考命题说明》中规定的
作为一个英语老师,学生们很喜欢上我的英语课,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英语老师。要做一个幸福的英语老师,需要用心经营好自己的英语课。那么,学生为什么喜欢我的英语课呢?细细想来,这与我的以下做法有关。    一、 让学生觉得课堂有趣     我以学生为本,上课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声情并茂,语调抑扬顿挫,板书力求实效。长期的教学实践培养了我上课灵活自由的风格。   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课本剧、讲故事、辩论赛、
一、创设语言环境,培养学生训练口语的兴趣  英语口语训练的最大困难是学生的心理障碍,他们怕自己说错而被人笑话,不敢开口或不愿开口。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其次,教师要面带笑容,以先入为主的态度,用标准的语音语调吸引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学说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受到英美标准发音的熏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动听、自然、悦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在积极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又面临着诸多困惑:怎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如何把握探究式学习的“度”;如何体现学生学
阅读教学仅停留在句词的分析或理解层面上是不够的,因为阅读技能的训练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更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极具价值的基本技能。传统的阅读课步骤枯燥乏味,教师布置学生朗读背诵或总结段意,很难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那么,如何创设一种优质的教学情境,令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主体性也得到有效的培养,是英语教师一直以来在讨论的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八年级
“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lassroom)概念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在《教学社会学》中提出的。由这一理念产生的生态课堂是指教师为学生所创造的环境是和谐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状态。生态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是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中,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从而取得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