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对于十五六岁跨入职业学校的她们,这将是一个新挑战,对于即将带班的我也是。她们用一双双稚嫩的眼睛打量着陌生的学校,我用关注的眼神打量着陌生的她们,在这个即将组建的新集体中,她们将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当大家都离乡背井在新的环境下寻找友情新的归宿时,其中有这样的一个女孩吸引了我的注意。军训队伍中的她一人能抵两人的位置,满脸的青春痘,头发卷而凌乱地扎在一起,声音相当洪亮,军训的宿舍里常常传来她和同学们欢乐的笑声,她仿佛和每个人的关系都很好,除了在军训中偷点小懒、犯点小错之外,一切都很正常。军训后的班委选举她的人气也很旺,她俨然成了班级最受欢迎的学生,因为她的外向和开朗。以下我们暂且称其为F。
二、案例呈现
军训后,整个班级进入了平静的学习生活,可是一周后,和F关系很好的A同学跑来跟我说一个奇怪的现象,她的钱包里少了20元钱,但剩下的50元还在,A还很奇怪地说整个下午钱包都没离开自己,只是下午和F在校门外吃了个饭,当然她丝毫没有怀疑F之意。此事刚过没两天,F宿舍的同学都来办公室找我,说自己的牛奶不见了,十字绣不见了,甚至有一人的手机卡也不见了。这样奇怪的失窃现象不容我多想,就听另一个同学怯生生地说看见是F拿了,接下来大家都纷纷地讲述自己东西离奇的丢失过程。为了慎重起见,我并未直接找到F,让她们搜集证据,如留F一人在宿舍时,偷偷观察她的行为。果真,两天后她们收集好证据来找我,是那个丢失的手机卡在F的抽屉里,他们用手机拍了照拿给我看。至此,事件真相已经水落石出了。随后,我找来F,单独跟她详谈,之前她的表情还挺自然的,当我提起宿舍丢东西的事情,她一脸茫然,还一口否认是她,我让她想清楚再说,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她眼睛朝另一个方向看,淡淡地说没有。我就坐着静静等待,期望她能自己说出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就始终僵持在那,我看她是不会有进一步的表现,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给她看了大家拍的照。只见她的眼泪一滴、两滴滴落在地上,还承认之前她拿了同学的20元钱。随后,我又给她讲了这件事情的性质、严重性及其后果。她抹着眼泪带着哽咽的声音恳求我不要告诉她爸爸,不要让她离開学校,她今后再也不会这样了,她能来这个学校是多么不容易,伴随着她逐渐增大的哭声,我的心也软了,决定帮她们开一个宿舍内部会议,让她向舍友们道歉,请求大家的原谅。
这次会议表面上是很成功的,场面也足够热烈,这个年龄的孩子们还是有足够的同情心和宽容心的,F同学也非常诚恳地说她拿人家的东西是出于一种坏习惯,并不是由于经济困难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她将归还同学们东西并保证以后都不再犯了。会议圆满地结束了,望着六个远去的背影我期待着这就是结束。
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我就接到F所在宿舍同学的电话,F又拿了和别人同样型号的手机充电器,此外,还说F经常晚上打电话,一打就是几个小时,影响大家睡觉。舍友们也慢慢对她失去信任了,宿舍里的柜子都上了锁。她和班级同学也日渐疏远了,却和外班的同学走得很近。我不得不再次找来F,她自始至终不说话,只说常和她打电话的是她的朋友,此时的我感觉自己非常被动,一时没了主意,一是担心话说重了她承受不了,二是担心她目前的状态继续恶化下去。我让她注意不要影响其他同学就结束了这次谈话。反复思考后我决定从了解她开始,从她初中班主任那得知她在初中时就是如此,她爸一直在外打工,只有她妈在家带她。如今的她正在爸爸打工的城市就读,从和她的言谈中我得知她是畏惧她爸的,从和其他同学的交谈中得知F一直说家里很有钱,这又和实际情况不符。我决定先和她爸进行一次沟通。她爸看上去是一个明事理、讲道理的人,很客气地和我交谈着,可当F出现时,他脸马上一黑,一边严厉地训斥一边动手打F,F一边躲一边哭,我连忙制止她爸,制止这本不该属于十五六岁女孩和父亲的交流方式。他爸对她的不良习惯是知道的,同时又说她肯定是又交了网友才有那么多电话,几天就用去三四百的话费,并当即没收了她的手机,F在她爸的要求下写下了保证书。
此后的F在校园里总是孤独一人,在教室里总是趴在桌子上,遇见我也是远远地走开,不过即使这样的高压依然没使她有所改变,她不知用哪来的破手机依旧常打电话。
“改变一个人,要从心灵开始”,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在准确把握其内心世界后的行动。前两次的失败告诉我,我们并未走进F的内心。F的内心是什么?一个严厉而相对陌生的父亲,一群已经远离的朋友,一个不令自己满意的外表,一个不令自己满意的家庭,以及一个不能一下改掉的坏毛病。所有的问题集中在一起,她选择了逃避,选择了伪装,在她口中有一个富裕的家庭,在她电话里有一群永远也聊不完的朋友。总之,症结就在自卑及一个连自己都不能克服的坏毛病。处方是什么呢?就是找到自信再逐渐改掉坏习惯。F同学是有其自身的优点的——开朗大方,同时,她有着这个年龄孩子对友情特殊的需求,介于以上两点我认为对于F同学的教育应是让其远离“诱惑”,回归集体,树立自信,学会沟通。首先我和其父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交谈,建议其走读,远离宿舍这个诱惑,同时对她严格要求。其次,我找来了F,改变了和她沟通的方式,用朋友式的谈话模式鼓励其参加班级活动,并成为活动策划人、主持人。她的幽默和开朗再次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我也借此机会告诉大家要以发展的观念看待人,此后的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她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还记得前几天刚刚结束的爱眼日活动,她扛着桌子跑上跑下开心地冲我喊:“老师,瞧我的力气多大!”这是一个怕受冷落的孩子,回归集体后变了很多,当然她同样会遇到问题,可她已懂得敞开心扉。最近班级里在安排去外地见习,涉及住宿的安排,同学们对她还是存在着顾虑,其他同学都定好房间后,她的眼神中就更多了几丝暗淡,我拍了一下她的肩膀说,愿意和我同住吗?她笑了说好的呀。她终于不再封闭自己,甚至学会了和老师沟通,不是那个曾经见了老师就跑,只在学生中发言的人了。对于她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她已慢慢在改,更重要的是她开始正确认识自己,能处理好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了。
三、案例反思
教育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讲求高效的大环境里,教育也被高效了,其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习惯的养成及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像企业家要求商品一样讲效率,尤其是班主任,学生不是我们的作品,他们是有生命的个体,我们应本着人性化的理念引导学生,作为“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达到“润物细无声”才是最高境界。本次案例中之前选择的方案都宣告失败,首先选择的情感教育法——宿舍会议没能改变人性中的“恶”;其次使用的理性高压法——家长强压也没能成功,反而适得其反;最后成功方案是通过症结的分析,适当控制,并通过实践和活动的熏陶放大闪光点,让其重持信心,逐渐改正不良行为。
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对于十五六岁跨入职业学校的她们,这将是一个新挑战,对于即将带班的我也是。她们用一双双稚嫩的眼睛打量着陌生的学校,我用关注的眼神打量着陌生的她们,在这个即将组建的新集体中,她们将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当大家都离乡背井在新的环境下寻找友情新的归宿时,其中有这样的一个女孩吸引了我的注意。军训队伍中的她一人能抵两人的位置,满脸的青春痘,头发卷而凌乱地扎在一起,声音相当洪亮,军训的宿舍里常常传来她和同学们欢乐的笑声,她仿佛和每个人的关系都很好,除了在军训中偷点小懒、犯点小错之外,一切都很正常。军训后的班委选举她的人气也很旺,她俨然成了班级最受欢迎的学生,因为她的外向和开朗。以下我们暂且称其为F。
二、案例呈现
军训后,整个班级进入了平静的学习生活,可是一周后,和F关系很好的A同学跑来跟我说一个奇怪的现象,她的钱包里少了20元钱,但剩下的50元还在,A还很奇怪地说整个下午钱包都没离开自己,只是下午和F在校门外吃了个饭,当然她丝毫没有怀疑F之意。此事刚过没两天,F宿舍的同学都来办公室找我,说自己的牛奶不见了,十字绣不见了,甚至有一人的手机卡也不见了。这样奇怪的失窃现象不容我多想,就听另一个同学怯生生地说看见是F拿了,接下来大家都纷纷地讲述自己东西离奇的丢失过程。为了慎重起见,我并未直接找到F,让她们搜集证据,如留F一人在宿舍时,偷偷观察她的行为。果真,两天后她们收集好证据来找我,是那个丢失的手机卡在F的抽屉里,他们用手机拍了照拿给我看。至此,事件真相已经水落石出了。随后,我找来F,单独跟她详谈,之前她的表情还挺自然的,当我提起宿舍丢东西的事情,她一脸茫然,还一口否认是她,我让她想清楚再说,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她眼睛朝另一个方向看,淡淡地说没有。我就坐着静静等待,期望她能自己说出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就始终僵持在那,我看她是不会有进一步的表现,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给她看了大家拍的照。只见她的眼泪一滴、两滴滴落在地上,还承认之前她拿了同学的20元钱。随后,我又给她讲了这件事情的性质、严重性及其后果。她抹着眼泪带着哽咽的声音恳求我不要告诉她爸爸,不要让她离開学校,她今后再也不会这样了,她能来这个学校是多么不容易,伴随着她逐渐增大的哭声,我的心也软了,决定帮她们开一个宿舍内部会议,让她向舍友们道歉,请求大家的原谅。
这次会议表面上是很成功的,场面也足够热烈,这个年龄的孩子们还是有足够的同情心和宽容心的,F同学也非常诚恳地说她拿人家的东西是出于一种坏习惯,并不是由于经济困难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她将归还同学们东西并保证以后都不再犯了。会议圆满地结束了,望着六个远去的背影我期待着这就是结束。
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我就接到F所在宿舍同学的电话,F又拿了和别人同样型号的手机充电器,此外,还说F经常晚上打电话,一打就是几个小时,影响大家睡觉。舍友们也慢慢对她失去信任了,宿舍里的柜子都上了锁。她和班级同学也日渐疏远了,却和外班的同学走得很近。我不得不再次找来F,她自始至终不说话,只说常和她打电话的是她的朋友,此时的我感觉自己非常被动,一时没了主意,一是担心话说重了她承受不了,二是担心她目前的状态继续恶化下去。我让她注意不要影响其他同学就结束了这次谈话。反复思考后我决定从了解她开始,从她初中班主任那得知她在初中时就是如此,她爸一直在外打工,只有她妈在家带她。如今的她正在爸爸打工的城市就读,从和她的言谈中我得知她是畏惧她爸的,从和其他同学的交谈中得知F一直说家里很有钱,这又和实际情况不符。我决定先和她爸进行一次沟通。她爸看上去是一个明事理、讲道理的人,很客气地和我交谈着,可当F出现时,他脸马上一黑,一边严厉地训斥一边动手打F,F一边躲一边哭,我连忙制止她爸,制止这本不该属于十五六岁女孩和父亲的交流方式。他爸对她的不良习惯是知道的,同时又说她肯定是又交了网友才有那么多电话,几天就用去三四百的话费,并当即没收了她的手机,F在她爸的要求下写下了保证书。
此后的F在校园里总是孤独一人,在教室里总是趴在桌子上,遇见我也是远远地走开,不过即使这样的高压依然没使她有所改变,她不知用哪来的破手机依旧常打电话。
“改变一个人,要从心灵开始”,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在准确把握其内心世界后的行动。前两次的失败告诉我,我们并未走进F的内心。F的内心是什么?一个严厉而相对陌生的父亲,一群已经远离的朋友,一个不令自己满意的外表,一个不令自己满意的家庭,以及一个不能一下改掉的坏毛病。所有的问题集中在一起,她选择了逃避,选择了伪装,在她口中有一个富裕的家庭,在她电话里有一群永远也聊不完的朋友。总之,症结就在自卑及一个连自己都不能克服的坏毛病。处方是什么呢?就是找到自信再逐渐改掉坏习惯。F同学是有其自身的优点的——开朗大方,同时,她有着这个年龄孩子对友情特殊的需求,介于以上两点我认为对于F同学的教育应是让其远离“诱惑”,回归集体,树立自信,学会沟通。首先我和其父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交谈,建议其走读,远离宿舍这个诱惑,同时对她严格要求。其次,我找来了F,改变了和她沟通的方式,用朋友式的谈话模式鼓励其参加班级活动,并成为活动策划人、主持人。她的幽默和开朗再次给大家带来了快乐,我也借此机会告诉大家要以发展的观念看待人,此后的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她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还记得前几天刚刚结束的爱眼日活动,她扛着桌子跑上跑下开心地冲我喊:“老师,瞧我的力气多大!”这是一个怕受冷落的孩子,回归集体后变了很多,当然她同样会遇到问题,可她已懂得敞开心扉。最近班级里在安排去外地见习,涉及住宿的安排,同学们对她还是存在着顾虑,其他同学都定好房间后,她的眼神中就更多了几丝暗淡,我拍了一下她的肩膀说,愿意和我同住吗?她笑了说好的呀。她终于不再封闭自己,甚至学会了和老师沟通,不是那个曾经见了老师就跑,只在学生中发言的人了。对于她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她已慢慢在改,更重要的是她开始正确认识自己,能处理好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了。
三、案例反思
教育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讲求高效的大环境里,教育也被高效了,其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习惯的养成及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像企业家要求商品一样讲效率,尤其是班主任,学生不是我们的作品,他们是有生命的个体,我们应本着人性化的理念引导学生,作为“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达到“润物细无声”才是最高境界。本次案例中之前选择的方案都宣告失败,首先选择的情感教育法——宿舍会议没能改变人性中的“恶”;其次使用的理性高压法——家长强压也没能成功,反而适得其反;最后成功方案是通过症结的分析,适当控制,并通过实践和活动的熏陶放大闪光点,让其重持信心,逐渐改正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