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园五忆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h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椒园缘起
  在中国文字中,西安交通大学是一个大词。对于中国的高校,对于中国的科技战线,对于西部和陕西,乃至对于中国近现代史,都是一个不可省略的大词。在千千万万莘莘学子和他们家长的心中,更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打了着重号的大词。
  但对我则不然。西安交大所有的宏大叙事我都了然于心,它让我充满豪情。不过,这所巨无霸式的学校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更多的是只属于私人话语和私密空间。那层层叠叠的楼群,那灿烂如云霓的樱花道,那从教室里喷涌出来、满挟着求知和思考、憧憬和理想的人流,那无计其数的夜灯和夜灯下苦读的面影,还有盘桓在食堂中长龙般的队伍,还有泛漫在饭桌上胜似美味的谈笑,我都不是一个旁观者,可以说其中无不有我。旮旮旯旯,有着我人生的小场景在再现;断断续续,有着我生命的曼陀铃在弹拨……
  我给这只属于我的西交大,起了个只属于我的名字:椒园。我并不知道美丽的校园里是不是也有葱葱的花椒林,它只是个谐音,却平添了一点浪漫,悄悄传递了一点我和交大的亲昵,也便有了特指的感情内容。
  自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我写的许多文章结尾落的地名出现了“椒园”二字,“某年某月某日于西安椒园”,那指的便是西交大的校园。不要以为我是在交大书如烟海的图书馆中,或是在温馨明净的小蜗居里完成的这些文章,不是的。大半是在随便路过的哪幢楼的哪间教室,或小小的师生答问室中写就的。因为我要选择孤独、陌生和安静,这是比咖啡和热茶更好的写作环境。
  后来,大约10年后,当我搬到西郊现在住的“不散居”时,曾将自己改革开放以来的人生轨迹,以先后四个居住地的名称缀成一联,书于宣纸,那便是:“才从岚楼椒园过,又抵谷斋不散居。”岚楼、椒园,谷斋、不散居,储藏了我三四十年的生命。长安城里小有名气的烧瓷专家魏庚虎先生,还将这个毫无平仄、只有忆念的联句烧在一个大青花瓷瓶上,几十年过去,现在仍然庄严地放在客厅大书案的正中央。
  “傅堪”与“姐夫”
  我为什么把交大校园当作我的“椒园”呢?这就要追溯一个更早的故事。
  1977年,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了10多年的全国高考恢复。夫人李秀芳是1966年的高中毕业生,那年夏天正在紧张地备战高考,却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全国停课、停考闹革命。这一耽误就是12年。12年中,她下乡当农民,当民办教师,当县办工厂工人。12年的光阴毫不留情地让她由18岁跨进了30岁门槛,让她由少女而结婚生子,而成为支撑一个家庭的少妇。那永远追讨不回来的残酷的12年,粉碎了她的大学梦!1977年恢复高考,我与她心里立刻“死灰复燃”,为了有更充裕的时刻复课,决定她参加第二年即1978年的高考。这时孩子也要从幼儿园升小学了。她辅导孩子,我辅导她。
  这一考,她竟然阴差阳错地成为西安交大的一名大学生,孩子也成为西安开通巷小学的一名小学生。我从此与这个校园有了近40年纠缠不清的缘分。
  30岁上大学,比班上最小的同学大了十多岁,这使妻子荣获了班级“大姐”的荣誉称号。正是这位“大姐”使我进驻了校园,成为西安交大一名正式的眷属。她在女生宿舍占了四张架子床中的一个床位,心理上,这也成为我可以“归家”的一锥之地。大学一年级就有了丈夫和孩子,高中才毕业的应届生们多少有些新奇,她也多少有点尴尬。所以平时我基本不在她们班露面。有次突然要去外地出差,必须给她交代孩子,那时没有手机,宿舍也没有座机,便硬着头皮去了女生宿舍。她恰好不在,问舍友借了纸笔,留下了一张便条。便条落款“傅堪”,这是我工作的《陕西日报》副刊的谐音,她一读便懂的。
  不想惹下了“祸”。过了好些日子,我早已将此事淡忘,有次去她们宿舍,不料全舍女生大喊:“姐夫傅堪到——”然后叽叽呱呱地揭秘,说姐夫就是姐夫,还有什么不敢承认的?什么劳什子“傅堪”?啥事都别想瞒过我们!这便成了一段佳话。“姐夫”我也就成为她们班上许多人的习惯称呼。这习惯延续了几十年,直到现在,她的同学们已经先后成为老头老太太了,见面依然姐夫长姐夫短的喊。每当听到有人喊“姐夫”,我内心便会启动“交大专用频道”,那是“椒园”,对,是“椒园”在呼唤和感应你啊。记得“椒园”这个词冒出来的那一刻,“姐夫”心里漫开了一泓暖意。
  在椒园当上这个长青不老的“姐夫”,让我得意了大半生。
  陌生的闯入者
  那时候我所在的《陕西日报》社离交大并不远,就两站地,但报社只一间住房,晚上妻子自己复课还要辅导孩子,我也正好开始了专著《西部文学论》的写作,也需要一个书桌和一份安静。最合理的安排便是下班、下课后,她由学校沿咸宁路西行回报社宿舍,与孩子享用宿舍。我则逆向东行,从报社骑自行车去交大找个地方写书稿。
  在古城暮色初降的时分,我俩每天这样相向而行,她在路那边,我在路这边,中间是五颜六色流动的人海,是甚嚣尘上的机动车流和自行车流。有时很向往在路上两口子不期然相遇的那种感觉,这机会实在太少,记住了的只有一两次。到了南廓门附近,看见她由东往西,浮游在车流人流之中,缓缓地前行。我曾经停下来,想喊,终于没有出声——在闹市中大喊无异于神经病发作,况且再大的嗓门也无法听见。我在路边倚着自行车,便这样看着她迎着夕阳缓缓地飘过来,在我西前旋转180度,又缓缓地飘过去,消融在夕阳金色的逆光之中。“肖老师,你还有这样浪漫蒂克的记忆呀!”那里浪漫而且蒂克啊,那是带着苦艾子气息的记忆,真的,咀嚼起来苦涩苦涩的。
  我从交大北门(那时候的正大门)进到校区,并没有固定的地点,随兴所至,在某一幢楼、某一层的某个教室,找到某一个座位,落下来。这个座位通常是远离自习学生的最后一排最偏僻的角落。为了安静,也因了自感在年轻的学友中多少有点“异类”。铺开资料,而后铺开思路,进入写作。
  晚间的交大教室,那是从事思考性劳动多么理想的地方啊!谁也不认识你,不打扰你,每个人都沉浸在对知识的专注之中,无暇顾及周围。它形成了一个场,一个孤独的思考者的精神文化场,你受着这个场的影响和制约,也在这个场里制约与影响别人。不经意大声咳嗽一下也会脸红。这个心理场和情绪场以一种强大而又看不见的引力波,将你带进外层空间,满目湛蓝碧透,忽又电光火石,倏尔湍流般飞舞回旋。创造性精神之光辐射出的那种灿烂与瑰丽,真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直到教室里同学走完了,才万分不舍地开始收拾我的战场。   每晚回家的路上,总会路过一个卡拉OK歌舞厅,里面也总会传出那个年代的各种流行歌曲。刚刚经过精神劳动神圣洗礼的我,此时此刻会对这类音乐产生莫名的歧视,会紧蹬几步自行车,尽快地逃离。是椒园让人高洁了几许么?
  整整一个春季又一个夏季,我每晚在椒园去来。甚至形成条件反射,上了瘾,不去教室写不成文章,有时周日的白天也去,中午就在学生食堂吃饭。夹在比我年轻一大半的学友中排队买饭,有同学会以诧异的目光看我一眼。我也会根据这目光给自己编各种故事,聊以解嘲:比如,他们会不会想,这个半老头为什么放假不回家,伶仃孤苦地与我们这些快乐的单身汉混在一起?是离异了?是夫妻反目被赶出家门了?自怨自艾,又哑然失笑。回到家里也会把这些想法当夫妻间的谈资,往往能够忽悠到妻子动情的回答:下次我给你送饭,加一份肉饼!肉饼可是我的最爱。
  两任教授
  妻子毕业时,我曾想着,怕要和徐志摩告别康桥一样,告别椒园了。不料天公作美,她被留校任教,从此成了人文学院的一名教师。看来我与椒园的故事此生不会再有结尾了。
  我们在椒园中开始有了自己的房子,而且先后搬了好几处。记得刚毕业是在教学区里的一个单身楼,她与留校任教的同班同学刘英、张延冬共处一室,放了三张床。张延冬是她们班的“班花”,其实被公认为美冠椒园,后来去深圳发展,成了大型国有企业的党委书记。刘英也了不得,一家人都是学霸,兄弟姐妹在世界各国名校拿学历,她也准备考北大哲学系,好像报的是外国哲学史贺麟先生的研究生。为了不打扰她,我们基本不去那间房子。只有一次因为要取什么东西,才去了。刘英恰好不在,房间十分朴素自然地在我眼前呈现开来。有几样东西很触动了我:书桌上堆着的书和翻开的书,还有密密麻麻的笔记,台灯旁放着备用的白蜡烛和火柴,还有拆开了的点心盒。这一切,组合成一种苦读的情境,传达着一位苦读者的形象。这是我俩一生向往的境界,内心不由涟漪迭动。果不其然,后来刘英考上了北大哲学系,而后又留学、定居德国。站在那间房子里,我对妻子遽然有了一丝内疚,因为我、因为这个家,生性好强的她怕是再也难以进入这种苦吟苦读苦思苦行的境界了,而她的成绩和心劲本是完全可以追随刘英去登攀的。
  后来,我们又搬到校园南边菜地前的一幢楼里,再搬到交大一村一个叫苹果园的地方。我所熟悉的朱楚珠先生、钟明善先生和著名作家叶广芩女士都住在那里,广芩是时任人文学院副院长顾明耀教授的夫人。有更多的院士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知名专家,都住在这里。我不熟识他们,但从那些20世纪50年代的苏式老房子群落中,分明能感受到一种气场,不只是知识的,更有情怀和境界的气场。苏东坡在祭《欧阳文忠公文》中给予乃师欧阳修“斯文有传,学者有师”的赞誉,而欧阳公晚年也曾交待他的这位学生:“我走将休,付斯文”的重大文化使命,苏东坡当即叩首受命,表示“有死不易”。古城东侧的椒园,正是这令人景仰和心仪的“斯文有传,学者有师”的幽深高古的去处啊。
  大概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不知何时开始,交大人文学院开始请我就自己熟悉的领域讲点课。先是给本科生,后来给研究生;先是讲文学,后来讲文化。在1200、1300、1400大教室,在管理学院的阶梯教室,在人文学院、“学而”讲堂和彭康学院,都留下了我与学友们授受交流的记忆。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文学院在我的一次学术讲座之前,举行了聘任我为兼职教授的仪式。潘季书记到场,顾明耀副院长发的聘书。因生命渐入衰年,一度辞去教职。到2014年,人文学院又一次聘任我为兼职教授,这次是张迈曾书记到场,边燕杰院长发的证书。……我与我的椒园,相互的进入是愈来愈深了。
  在所有讲课中,印象最深的是十多年前给本科同学讲《怎样成为文学家和成为怎样的文学家》。我讲到,在现代工业社会,文学、诗是人类与自然最后的生命通道,突然全场停电。先是一阵寂然,几秒钟后组织者开始小声商量办法,很快,一位女同学点亮了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蜡烛,用手护着光焰走到讲台前。我忍不住感慨:黑暗,在所有的青春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退却!在交大学子面前更是只有两个字:那就是逃遁!场内兀地爆发了掌声、叫好声、跺脚声,真个是柳明花暗又一景。我们在烛光下继续着文学的对话,20分钟后电来了,有同学喊,不要开灯,就在烛光中讲!我于是又讲了一段很动感情的话,我说,同学们自己看不到,烛光中的你们是多么美!你们在烛光中闪烁的眼睛,渴望地探寻着无知的世界,你们被烛光映亮的脸庞,有一种青春的光泽。这一切都感动着我。我想告诉你们,青春天然美丽着,青春也天然文学着,让生命自如地、以美的方式展示吧,这正是文学艺术的真谛。
  雄辩天下
  1996年,西安交大学生辩论队一举夺得“全国名校大学生辩论赛”冠军,此后几年也一直名列前茅。这不只是学生辩论队的胜利,更是西交大师生水平、人文素质的一次综合展示。我有幸在辩论队的教师辅导组忝陪末座,给辩手们讲过两次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分析,而且相互研讨了一些问题。这都是一些好生了得的同学,也许自己的讲述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但那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情景却永远留在了脑海里。
  我在给西交大辩论队文集写的序文中,将辩手们称赞为精神格力场上的射手、驭手、快枪手、重炮手。那是一群在智慧和精神的火拼中,浴血挺立、浴火重生的勇士啊。一直到现在,那次辩论队的几位主力路一鸣、樊登、郭宇宽,依然是校园内无可争议的明星,拥有一茬茬的粉丝,也和我时不时有着交集。
  郭宇宽后来云游四方,在北京、湖南、广东好几个大媒体干过,期间在中国传媒大学读博,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后。有几年,被陕西卫视邀回西安,担任人文话题节目《开坛》的开山主持,成天与易中天、于丹、朱学勤、葛健雄、朱大可一干人对话。我也在这个讲坛上与他多次搭档,天文地理、历史现实无所不谈。小郭声音厚重,语感沉稳,视野宽阔,视角独到,常常在行云流水的对话中,杀出几匹黑马,让你猝不及防。他引邻了《开坛》节目重质厚文的风格。后来宇宽出了很多书,每来西安,多邀叙谈。我还作为对话嘉宾,出席了他的新书《开放力》的恳谈会。又一次品茶开坛,又一次重温旧梦。
  我写丝绸之路万里行的书《丝路云履》出版后,很快再版。出版社为了扩大影响,再版时邀请享誉全国的“樊登读书会”做一个悦读专场。组织者兴奋地说,原来我们老大樊登与你是老相识,年轻时你给他们辅导过辩论赛,很仰慕你呢,专程赶来筹划这次悦读会。这我才知道,这个利用互联网优势组建的读书会,在全国有25个分会、好几万听众,竟然是当年交大辩论队的那个叫樊登的小伙子搞的。这些年他北漂央视,南渡沪上,早已是成功人士,但永不忘读书、传播文化,每周自己研读一本书,然后给他的听众讲解、剖析一本书。走遍天下,不失椒园本色!
  至于路一鸣,我们几乎“天天见”,因为我们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最经常、最集中的时间,就是午饭时分,佐着好节目,边吃边看。那正是《今日说法》、正是路一鸣主播的时间,所以我们家经常将节目名称说成主播名字:时间到了,快看路一鸣!
其他文献
组曲Ⅰ:彭康  每个种子都有关于果实的梦  沉入大地的蓝梦  我在梦中写下色彩的符码与暗语  等待樱桃与蓝莓互换名称  而钻石雨毕竟沉落海底  海的梦是灯塔散开的幻光  守护者收集光物的尘埃  亿万光年的梦种在尘与雾中复醒  而果实成为心脏的形状  果园在春末唱着收获之歌  记忆在奏鸣曲中寻找音符  而大调与小调互换姓名  演奏者没有曲谱  但掌心纹路通向音乐的异托邦  船歌属于每个归航的人  呵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后,哈里都要离开家到当地的一家酒馆去。并且,每次他都是喝到半夜才醉醺醺地回家。他总是很难把钥匙插进钥匙孔,当然无法把门打开。每次,都是妻子给他开门
期刊
亲爱的青年朋友:为了把握青少年时尚文化的丰富内涵,加强共青团组织服秀青年、引导青年的能力,我们组织了本次问卷调查。此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答题不分对错,您只需按照实际,
《世界文化遗产与城市》一书从阿富汗大佛遭到严重破坏、国际社会与阿富汗内部如何进行保护的过程出发,引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主要的三个国际文化公约,思考世界遗产与文化多
隔山隔海飘来阿杜《梦中的情话》。这歌声,唤醒了谜一般的梦。能够出现在梦中的境况,正是缘于心底的深情。你迷幻般地跌入某一片风景,并不在于它的绝妙奇观,而是它平静得没有起伏的节奏突然照见了你内心的慌乱,你需要用一种从没有过的方式去梳理一段过往,或一些没有人能告诉你答案的难题。浮游的声音,混淆着人们的视听。可是,只有一种声音不容置疑。那是种家国永恒的深情,它让凶险的海浪望而却步。  跨过这道浅浅的海峡之
一李泽林第一次见到金英侯,是在校长办公室。那天,泽林来到校长办公室,魏校长坐在办公桌前,正在和杨老板说着话。杨老板笑着对李泽林说:“小李啊,忙着呢,给你们带来一个学生,
宁  R从国外打电话告诉我,宁不见了。  打电话给宁的密友N,得知宁消失已经快两周了。  宁的家人很着急,不知她去了哪里,爸爸每天开着车去宁可能到的地方,妈妈的头发自从宁不见后,似乎更白了。  R和N曾经对我听到宁不见后的表现有些生气。他们质问我为何一点都不着急,待宁如同一个陌生人。  其实,从一开始,我隐约就预感宁终会走失,去到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就像一只风筝,终究会被风带走。我不知这种感觉来自
戒了两年酒后,又要戒烟  数年后,他会不会戒了写诗  16岁,他师从生活  将纸和笔认作双亲  学会了开口,学会了用牙齿  咬死自己的疼  这孕育出来的一行行的诗  对他是一种安慰。近30年  他靠诗下酒、取暖、壮胆,将临聘的日子  葬进不同的页码  45岁前,他生活的表面,似乎  没有坎坷,但内心时常感冒、咳嗽  除了妻子,那些可以送一杯热水或药片的人  正一米一米地离去,先是敷衍、谎言  然后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