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不好”,是前期玩皮色的石友常对画面石提出的批评之一。石头到底什么颜色好?其实是很难用一句话概括的问题,因为不同的石头,本来就不应该是同一个标准。颜色鲜艳,对比鲜明,总会给人带来更直接、更强烈的视觉刺激,因而也更容易惹人喜爱,受人关注,石友也多习惯了以这样的色彩标准来评价石头。所以鲜明的红、黄、绿(加之大化、彩陶等优秀的石质、石肤)曾经在石市最受欢迎。当然画面石中,也有不少色彩鲜艳的品种,比如芙蓉石:金边红(图一),也正因为它们的明艳、华丽,更易与大市场接轨,成为最容易受到外界市场认可的石种。然而也由于曾经过于单一的色彩评价标准,让许多好石种、好石头与我们失之交臂,或弃于河滩、毁于粉碎机;或以廉价的、几乎奉送的方式拱手让人。墨画石就是其中一例。2012年之前,除了少数有识之士私藏秘赏,产地市场对“乌漆麻黑”的墨画石并不重视。据说韩国石商曾以5元、10元的价格大批收购。可惜市场总是喜欢跟着“高价格”而不是“精审美”走,我们做了廉价的搬运工却在长时间里并不自知,直到“儒石轩”墨画展把人们唤醒。遗憾的是,这种唤醒很大程度上仍是价格因素在起作用。
今天人们终于为墨画的黑白找到了“中国韵味”作为审美依据,然而对“墨韵”的理解,仍未充分到位。这只要看看诸多石头店里因酸洗过度而“黑白分明”的墨画们就知道了。宜泸(宜宾-泸州)江段本来晕染细腻、过渡自然的墨画石,除黑白外,还有不同深浅的灰度,最能表现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精髓。原生态的黄色,则老旧沉厚,常有古画味。如今却多被人为地洗得非黑即白,生涩僵硬,令人扼腕。
从鲜明的红到深沉的黑,也许我们对色彩的认知进步了一点点。但过度“黑白”的处理,又揭示了另一层认知上的不足,就是对“色差”“对比度”的要求。对比鲜明似乎也曾是色彩上的一个“常规”要求,而那些细腻的渲染、自然的过渡(或许是因为以前的主流石种较少提供这样的资源条件吧)却常常被忽略。其实,雾霭、烟雨、夜色、古画等等题材,恰恰不适合鲜明的反差,强烈的对比,而需要适当的模糊、暗沉、古旧……来表现朦胧、宁静、沧桑的韵味(图二、图三)。
正由于画面石品种的丰富性,表现的多样性,在不同的石头上,其色彩、明暗、对比、协调、过渡,都有不同的、甚至出人意料的表现,不可能、也不应该人为设定统一的标准。可以有鲜艳、明快的大俗大雅,也可以有朦胧、细腻的悠远深沉。判断画面石色彩是否优秀、合理的唯一准则是——是否符合主题表达的需要,是否与石头的整体风格协调。
艺术的风格是多样的,画面石的表现也是丰富多彩的。与大化石、戈壁石等石种比较起来,画面石的色彩表现更丰富,更复杂。即使在同一块石头上,也常常有不同色彩的对比、混搭,不同色调的过渡,有光影的表现,有厚薄质感的变化??这是它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也是它的优势所在。画面石的欣赏者,恰恰应该珍惜这种幸运。不假思索地套用其他奇石类型对色彩的认知,无疑过于简单、粗暴,会如同对形、质认知的局限一样,制约我们对画面石美的发现、认可,影响画面石赏玩者的自信。
今天人们终于为墨画的黑白找到了“中国韵味”作为审美依据,然而对“墨韵”的理解,仍未充分到位。这只要看看诸多石头店里因酸洗过度而“黑白分明”的墨画们就知道了。宜泸(宜宾-泸州)江段本来晕染细腻、过渡自然的墨画石,除黑白外,还有不同深浅的灰度,最能表现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精髓。原生态的黄色,则老旧沉厚,常有古画味。如今却多被人为地洗得非黑即白,生涩僵硬,令人扼腕。
从鲜明的红到深沉的黑,也许我们对色彩的认知进步了一点点。但过度“黑白”的处理,又揭示了另一层认知上的不足,就是对“色差”“对比度”的要求。对比鲜明似乎也曾是色彩上的一个“常规”要求,而那些细腻的渲染、自然的过渡(或许是因为以前的主流石种较少提供这样的资源条件吧)却常常被忽略。其实,雾霭、烟雨、夜色、古画等等题材,恰恰不适合鲜明的反差,强烈的对比,而需要适当的模糊、暗沉、古旧……来表现朦胧、宁静、沧桑的韵味(图二、图三)。
正由于画面石品种的丰富性,表现的多样性,在不同的石头上,其色彩、明暗、对比、协调、过渡,都有不同的、甚至出人意料的表现,不可能、也不应该人为设定统一的标准。可以有鲜艳、明快的大俗大雅,也可以有朦胧、细腻的悠远深沉。判断画面石色彩是否优秀、合理的唯一准则是——是否符合主题表达的需要,是否与石头的整体风格协调。
艺术的风格是多样的,画面石的表现也是丰富多彩的。与大化石、戈壁石等石种比较起来,画面石的色彩表现更丰富,更复杂。即使在同一块石头上,也常常有不同色彩的对比、混搭,不同色调的过渡,有光影的表现,有厚薄质感的变化??这是它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也是它的优势所在。画面石的欣赏者,恰恰应该珍惜这种幸运。不假思索地套用其他奇石类型对色彩的认知,无疑过于简单、粗暴,会如同对形、质认知的局限一样,制约我们对画面石美的发现、认可,影响画面石赏玩者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