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更趋向于对学生数学应用、数学情感、数学思维及数学交流方面能力的培养。数感简单的来说就是对数字的领悟,内容包括对数字的认识、运用、理解以及灵活驾驭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是一门相对较为枯燥和抽象的学科,提高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会促进小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良好的感觉及学习兴趣。我国教育部门也高度重视及明确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合国情数学教育方面的要求。小学教师除了要传授数学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本文分析和探讨了在小学阶段进行数感培养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感培养;小学数学;策略探究;素養提升
一、 前言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知识素养,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加深数量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空间与数量的关系、数量多与少的关系的理解,可以建立计数及数量之间的桥梁关系。在我国新课改环境下,国家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对学生进行数感培养的重要性,要将数感教育作为数学教学和数学素养的奠基石,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懂得运用数学的方法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多地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来看待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 数感形成有赖于学生充分的感知和体验
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难度,它是应用类型的科学。需要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这些抽象的思维和概念。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机械抽象的公式、符号或者概念,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无法落实到实际应用中,想让学生在数学方面有进一步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新课改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及实物数量获得充分感知并对数学问题加以深入分析和建构。如:认识数字“9”,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熟悉“9”,让学生积极练习举例说出:9朵花、9棵树、9个人、9个小组……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习对“9”加以理解,“9”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9个集合,也可以表示9个个体。同时也可以让9个同学进行排队演示,安排某位同学站在第9位,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演习来理解序数“9”和基数“9”的区别。再比如在认识“8”时,如果只是无实物的记忆,那么容易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造成局限和困扰。在教学时可以启发性地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在哪里看到过数字“8”,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思维活跃性就会被有效调动起来。“电话上有8”“温度表上有8”“车牌上有8”“尺子上有8”……学生的思维模式非常简单,通过这些易于感知的日常事务可以牢记与数字相关的知识,因为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易于被学生发现和感受到,非常便于理解和接受。在感性事物作为教学材料基础上,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初步建立数感意识形态,从而进一步深刻领会数的作用与含义。
三、 数概念意义建构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用符号对数以及其运算模式进行表示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所有数学关系及数学概念都有与之匹配的符号进行表示。数学符号也可以被看做是数学语言。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们对所学数学内容产生兴趣。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有助于孩子们从具体情境中整合抽象出变化规律及数量关系,透过现象了解本质。学生在接触和亲近数学符号的同时,通过对符号的理解和接受,经历把知识符号化的过程,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对符号之间的转换。这一过程其实是充满趣味性的,因为数学符号本身具有灵透性,具有生动、有趣、可爱、丰富的特点。如果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符号特征对学生循循善诱,让小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内进行数学学习,孩子们一定会身心愉快地在这个情境中掌握相关知识点,体会并熟用符号代替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是多么的简洁明了,学生们的符号意识深入脑海,那么数感的意识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时进行动态化情境的设置,这一方式是学生数感形成的有效保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静态的素材及情境图片都通过多媒体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们置身在问题当中,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积极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把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以有效体会到数学的整体性和客观性特点。学生如同亲身经历某些数学问题,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转换成数学问题并加以应用和解释。这样在培养学生数感意识的过程中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获得对数学的感性理解的同时,还能够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及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历练,从而获得发展。通过动画的形式或多媒体素材的展示,会让小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学生可以在动态数学活动实验中对数学产生整体认识,这种由于某个学科带来的探索乐趣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会通过一个小小的课堂空间传达给学生无限的探索学习并取得进步的乐趣。在数感意识培养中,试误,也是一种教学手段。人们的学习往往都是在不断犯错地尝试性的学习中取得进步的。顿悟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期待看到的学生呈现出来的状态和教学结果。顿悟常常表现为豁然开朗及茅塞顿开,这种情境常发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在学习阶段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还不成熟,他们的学习模式和思维简单纯真,他们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将原有的知识进行分解和重组。在不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对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摸索和调整,从而不断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进行融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 如何培养和树立数感认知
(一) 结合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造生活化的教学,以日常生活常见事物当作数学素材,促进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助力学生建立数感。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素材把抽象知识转换为感性认知,促进学生去发现、感受、体会及探索知识。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进一步融会贯通。比如: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数一数衣服上有几个扣子,掉了两个还剩几个?引导学生去数一数学校楼梯的台阶有多少层以及学校操场有几棵大树?自己每个手的手指有几个,双手手指加起来一共几个?通过日常生活事物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更多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感有效的培养和建立。 (二) 合作交流,助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合作交流,教师如果可以做到有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这种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还有团结协作能力,促使学生的数感得到有效培养。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为学生设计这样的题目:一项工程,甲队独立完成需要10天,乙队独立完成需要12天,那么两队合作完成,需要多少天?小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模式较为简单,在初学阶段,很多学生会给出(10 12)÷2=11(天)这样的答案。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最终分析总结出一个可靠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想:如果甲队独立完成需要12天,则两队合作最多需要6天;有的学生想,两队合作完成需要5~6天。还有的学生想:如果乙队独立完成也需要10天,则两队合作完成需要5天,由于乙队独立完成要比10天多,因此,两队合作需要在5天以上完成;在分组交流探讨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不仅深切感受到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培养了数感。
(三) 在生活实际中,建立數感
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同,因为数学本身就是根植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在教育教学环境中,数学教学离不开现实日常生活,数感的培养也与日常生活、日常事物密不可分。比如,在学生接触到小数、分数及整数时,因为这些数学概念较为抽象,无法对学生进行感性具体形容,如果生搬硬套让学生们死记硬背,势必起到相反的作用,学生不但无法掌握理解这一知识点,更无法将其融入到生活中。学生的知识体系就会与生活实际脱节。教师授课时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目标,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对概念进行感性的认知。比如在学生学习面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或者对教室面积、操场面积进行合理推测和估算,感受一平方米、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的大小……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具体实践的体验中,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认知:什么情况下适合用米?什么情况下适合用厘米。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不仅增加了生活经验,还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数感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建立起来了。
(四) 在实践合作中,强化数感
教师应该明确将学生作为教育中课堂的主体,并善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情境,抓住多种探索机会,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主动探索和学习认知,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小组合作,它的本质是加强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不仅可以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充分挖掘出个人的潜能,还能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集体合作精神。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如何认识时间,形成时间概念时,可以分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表盘,将表针的指向摆放在上课时间,然后让学生各自说出从家里到学校需要用多长时间,应该几点出发,一天作息如何,进行任何一个环节时都将指针指向对应的时间,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牢牢掌握时间概念,从而让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 结语
数感是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促进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意识能力。数感,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强化学生的数感培养,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也为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应该从多角度出发,加强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数感是作为一种自动化的、自觉地、主动地去理解和学习数并运用数的意识态度,它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活动、进行计算并建立明确的数的概念的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
[1]林振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学研究),2016(14):87.
[2]吴晓燕.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6(1):43.
[3]张汝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4):219-220.
作者简介:林梅香,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大南坂学校。
关键词:数感培养;小学数学;策略探究;素養提升
一、 前言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知识素养,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加深数量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空间与数量的关系、数量多与少的关系的理解,可以建立计数及数量之间的桥梁关系。在我国新课改环境下,国家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对学生进行数感培养的重要性,要将数感教育作为数学教学和数学素养的奠基石,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懂得运用数学的方法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多地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及发散性思维能力,来看待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 数感形成有赖于学生充分的感知和体验
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难度,它是应用类型的科学。需要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这些抽象的思维和概念。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机械抽象的公式、符号或者概念,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无法落实到实际应用中,想让学生在数学方面有进一步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新课改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及实物数量获得充分感知并对数学问题加以深入分析和建构。如:认识数字“9”,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熟悉“9”,让学生积极练习举例说出:9朵花、9棵树、9个人、9个小组……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习对“9”加以理解,“9”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9个集合,也可以表示9个个体。同时也可以让9个同学进行排队演示,安排某位同学站在第9位,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演习来理解序数“9”和基数“9”的区别。再比如在认识“8”时,如果只是无实物的记忆,那么容易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造成局限和困扰。在教学时可以启发性地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在哪里看到过数字“8”,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思维活跃性就会被有效调动起来。“电话上有8”“温度表上有8”“车牌上有8”“尺子上有8”……学生的思维模式非常简单,通过这些易于感知的日常事务可以牢记与数字相关的知识,因为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易于被学生发现和感受到,非常便于理解和接受。在感性事物作为教学材料基础上,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初步建立数感意识形态,从而进一步深刻领会数的作用与含义。
三、 数概念意义建构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用符号对数以及其运算模式进行表示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所有数学关系及数学概念都有与之匹配的符号进行表示。数学符号也可以被看做是数学语言。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们对所学数学内容产生兴趣。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有助于孩子们从具体情境中整合抽象出变化规律及数量关系,透过现象了解本质。学生在接触和亲近数学符号的同时,通过对符号的理解和接受,经历把知识符号化的过程,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对符号之间的转换。这一过程其实是充满趣味性的,因为数学符号本身具有灵透性,具有生动、有趣、可爱、丰富的特点。如果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符号特征对学生循循善诱,让小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内进行数学学习,孩子们一定会身心愉快地在这个情境中掌握相关知识点,体会并熟用符号代替数学语言进行表达是多么的简洁明了,学生们的符号意识深入脑海,那么数感的意识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时进行动态化情境的设置,这一方式是学生数感形成的有效保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静态的素材及情境图片都通过多媒体手段表现出来,让学生们置身在问题当中,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积极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把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以有效体会到数学的整体性和客观性特点。学生如同亲身经历某些数学问题,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转换成数学问题并加以应用和解释。这样在培养学生数感意识的过程中自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获得对数学的感性理解的同时,还能够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及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历练,从而获得发展。通过动画的形式或多媒体素材的展示,会让小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学生可以在动态数学活动实验中对数学产生整体认识,这种由于某个学科带来的探索乐趣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会通过一个小小的课堂空间传达给学生无限的探索学习并取得进步的乐趣。在数感意识培养中,试误,也是一种教学手段。人们的学习往往都是在不断犯错地尝试性的学习中取得进步的。顿悟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期待看到的学生呈现出来的状态和教学结果。顿悟常常表现为豁然开朗及茅塞顿开,这种情境常发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在学习阶段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还不成熟,他们的学习模式和思维简单纯真,他们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将原有的知识进行分解和重组。在不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对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摸索和调整,从而不断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进行融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 如何培养和树立数感认知
(一) 结合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造生活化的教学,以日常生活常见事物当作数学素材,促进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助力学生建立数感。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素材把抽象知识转换为感性认知,促进学生去发现、感受、体会及探索知识。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进一步融会贯通。比如: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数一数衣服上有几个扣子,掉了两个还剩几个?引导学生去数一数学校楼梯的台阶有多少层以及学校操场有几棵大树?自己每个手的手指有几个,双手手指加起来一共几个?通过日常生活事物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更多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感有效的培养和建立。 (二) 合作交流,助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合作交流,教师如果可以做到有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这种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还有团结协作能力,促使学生的数感得到有效培养。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为学生设计这样的题目:一项工程,甲队独立完成需要10天,乙队独立完成需要12天,那么两队合作完成,需要多少天?小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模式较为简单,在初学阶段,很多学生会给出(10 12)÷2=11(天)这样的答案。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最终分析总结出一个可靠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想:如果甲队独立完成需要12天,则两队合作最多需要6天;有的学生想,两队合作完成需要5~6天。还有的学生想:如果乙队独立完成也需要10天,则两队合作完成需要5天,由于乙队独立完成要比10天多,因此,两队合作需要在5天以上完成;在分组交流探讨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不仅深切感受到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也培养了数感。
(三) 在生活实际中,建立數感
数学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同,因为数学本身就是根植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在教育教学环境中,数学教学离不开现实日常生活,数感的培养也与日常生活、日常事物密不可分。比如,在学生接触到小数、分数及整数时,因为这些数学概念较为抽象,无法对学生进行感性具体形容,如果生搬硬套让学生们死记硬背,势必起到相反的作用,学生不但无法掌握理解这一知识点,更无法将其融入到生活中。学生的知识体系就会与生活实际脱节。教师授课时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目标,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对概念进行感性的认知。比如在学生学习面积单位时,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或者对教室面积、操场面积进行合理推测和估算,感受一平方米、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的大小……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具体实践的体验中,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认知:什么情况下适合用米?什么情况下适合用厘米。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不仅增加了生活经验,还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数感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建立起来了。
(四) 在实践合作中,强化数感
教师应该明确将学生作为教育中课堂的主体,并善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情境,抓住多种探索机会,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主动探索和学习认知,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数感。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小组合作,它的本质是加强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不仅可以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充分挖掘出个人的潜能,还能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集体合作精神。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如何认识时间,形成时间概念时,可以分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表盘,将表针的指向摆放在上课时间,然后让学生各自说出从家里到学校需要用多长时间,应该几点出发,一天作息如何,进行任何一个环节时都将指针指向对应的时间,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牢牢掌握时间概念,从而让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 结语
数感是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促进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意识能力。数感,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强化学生的数感培养,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也为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应该从多角度出发,加强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数感是作为一种自动化的、自觉地、主动地去理解和学习数并运用数的意识态度,它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活动、进行计算并建立明确的数的概念的一种手段。
参考文献:
[1]林振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学研究),2016(14):87.
[2]吴晓燕.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6(1):43.
[3]张汝贤.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4):219-220.
作者简介:林梅香,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大南坂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