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可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故而对其形成的空间效应加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此之上,本文简要分析了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通过明确金融产业集聚指标、测算金融产业集聚幅度、合理构建空间权重体系、精准分析空间面板模型等策略,找到最佳金融产业集聚。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空间效应
前言:金融产业集聚实则是指金融行业在特定区域内产生的集中汇聚空间结构。它所具备的空间效应可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虽然我国金融产业集聚出现时间照比国外较晚,但为了找到最适合的金融模式,还应结合金融产业集聚对不同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提出科学的空间效应强化规划,保证经济稳步提升。
一、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
(一)银行产业影响
金融产业集聚将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对应的促进作用。它在银行产业方面所形成的影响程度,有利于加深银行产业的集聚程度。据了解,我国2019年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了241372.65亿元,而结合金融产业集聚实际情况可知:在其集聚阶段,周边银行一旦出现较高的集聚水平,将造成当地区域经济处于持续在增长状态。因此,银行产业需要根据扩大集聚范围,由此获得促进作用,保证银行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保险产业影响
保险产业也是我国重要的金融产业类型。而根据现下保险产业的发展动态,在相邻地区的同行业集聚水平有所上升时,针对当地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并不强烈。而在投资度较高的情况下,影响力更加显著。据此,保险产业所产生的空间效应将对临近区域保险业的发展带来影响,并推动同行业的兴旺发展[1]。
(三)证券产业影响
证券产业中涉及到股票、证券等产品,而随着上市公司规模的壮大,股票总额也有所上升。它所产生的空间效应与保险产业有着重要关联,不但会对周边行业的区域发展带来影响,而且还能针对整个行业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据此,为了保证金融产业集聚能够对区域经济增长带来积极影响,需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空间效应。
二、强化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策略
(一)明确金融产业集聚指标
金融产业集聚在其出现空间溢出效应时,则代表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造成了正面影响。为了促使金融产业集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出促进效用,需明确集聚指标。如上文所述内容,在金融产业中主要包含了保险、证券、银行等产业类型。而结合具体的金融产业,可经由详细的集聚指标验证金融产业集聚是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中产生了积极影响。而所谓的金融产业集聚是指多个金融产业汇聚在一起,不可出现相互脱离现象,否则无法达到最佳集聚效果。同时,还需为其设置完善的监管机制,促使金融产业在其朝着集聚方向前进时能够保持良性运作。
由于三大金融产业的发展条件与市场动态存在差异,故而在为其设定集聚评价指标时,需考虑到各产业特征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在以金融产业集聚为变量时,三大产业应参照具体的影响因素确定指标。其中整个金融产业应以整体GDP数值与GDP占比为主。至于银行产业,可按照各区域银行总数、存款余量、贷款余量为评价指标,以此验证银行业的集聚情况,判断金融产业集聚产生的空间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保险业可以保险企业数量、保险密度为主。证券产业因其具有股票等产品,故而应结合股票筹资额、上市公司总数作为金融产业集聚评价指标[2]。
(二)测算金融产业集聚幅度
研究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影响时,还可从集聚幅度的测算结果中掌握区域发展动态,以此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在具体测算阶段,可根据不同年份各个变量的均值实施因子分析,之后可通过分析变量相关系数判断各个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程度,最终可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一般在因子分析过程中所产生的变量相关系数趋近1,则代表金融产业集聚因素中的关联性更加显著,最终可借助测算软件对相关数据予以统计,以便逐步掌握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
以我国2017年之前的金融产业相关数据为主,发现在上述九项评价指标中,金融产业的GDP特征值为5.012,GDP占比则为1.717,这表明其贡献度已然超出75%。经过方差累积计算后可知:金融产业GDP的方差为0.55689,最终确定保险产业中的指标低于0.5,而其余均高于0.5,证实金融产业集聚产生的属于正面影响。而从各个城市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与金融产业集聚程度来分析:上海作为繁华地区,不但具有突出的开放能力,而且所设立的外资金融组织规模庞大,进而推动了邻近区域的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经过测算后可知晓金融产业集聚程度,为后续产业集聚动向起到指引作用。
(三)合理构建空间权重体系
为了体现出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效应作用,还需合理构建空间效应模型,并且构建对应的空间权重体系,以此掌握金融空间结构中的局部空间与全局空间的关联度。在空间效应模型中,可从相关性、异质性两个部分予以分析。其中折射到空间结构中即空间集聚表明相关性强弱,若空间结构较为分散表明关联性薄弱。在这期间,还可借助权重矩阵表示空间权重信息。其中用“i”代表第i个区域,而wij表示两个区域的间距,经过{Ai}ni=1的空间矩阵判断各个区域之间的空间关联度,之后可结合具体的权重计算结果掌握空间信息。一般在其数值为“1”时,表示两个区域之间属于临近关系。若为“0”表明两个区域不相邻。据此,在研究空间效应时,还可依据权重矩阵的数据知晓区域之间是否相邻。
若按照权重矩阵信息,还可计算出每个影响因素的具体数值。比如银行业存款余量的均值为24610.73亿元,存款余量为17029.58亿元,而上市公司总数为72.85个。由此可为区域经济增长动态与未来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趋势起到预测作用,最终可保证各地区都能具有良好的金融集聚成果。所以,在研究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时,可从空间权重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找到强化路径[3]。
(四)精准分析空间面板模型
金融产业集聚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通常可起到突出的促进作用。为了促使各区域所受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力保持均衡,既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又要注重其空间分布规律。在具体研究阶段,可同空间面板数据的分析结果了解金融产业集聚的可行性。在空间面板模型的实际构建中,可依靠相关软件实施数据精准化处理。经过相关学者的实践研究可知:在金融产业集聚度上升一个单位时,区域经济将增加0.2271个单位,这表明金融产业集聚所形成的空间效应的确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在实际研究阶段,若所形成的回归系数属于正值,表示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积极效用。此时,可根据各个金融产业的分布特征加速集聚,以便在集聚期间,为当地经济水平的提升带来推动助力。相关部门可适当增加对对外金融贸易的支持度,鼓励更多金融产业实现跨地区运营。若回归系数为负值,代表所产生的影响程度较小,由此根据不同的数值掌握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产业集聚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不一致,而对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加以分析,可为我国金融产业的良性发展带来助力。据此,应从明确指标、测算集聚幅度、构建空间权重体系、分析空间面板模型等方面着手,确保金融产业集聚为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促进效用。
参考文献:
[1]陈月.我国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J].营销界,2019(47):184-185.
[2]吴宗杰,刘帅,董会忠.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J].统计与决策,2019,35(21):126-130.
[3]李靜. 中国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9.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空间效应
前言:金融产业集聚实则是指金融行业在特定区域内产生的集中汇聚空间结构。它所具备的空间效应可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虽然我国金融产业集聚出现时间照比国外较晚,但为了找到最适合的金融模式,还应结合金融产业集聚对不同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提出科学的空间效应强化规划,保证经济稳步提升。
一、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
(一)银行产业影响
金融产业集聚将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对应的促进作用。它在银行产业方面所形成的影响程度,有利于加深银行产业的集聚程度。据了解,我国2019年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了241372.65亿元,而结合金融产业集聚实际情况可知:在其集聚阶段,周边银行一旦出现较高的集聚水平,将造成当地区域经济处于持续在增长状态。因此,银行产业需要根据扩大集聚范围,由此获得促进作用,保证银行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保险产业影响
保险产业也是我国重要的金融产业类型。而根据现下保险产业的发展动态,在相邻地区的同行业集聚水平有所上升时,针对当地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并不强烈。而在投资度较高的情况下,影响力更加显著。据此,保险产业所产生的空间效应将对临近区域保险业的发展带来影响,并推动同行业的兴旺发展[1]。
(三)证券产业影响
证券产业中涉及到股票、证券等产品,而随着上市公司规模的壮大,股票总额也有所上升。它所产生的空间效应与保险产业有着重要关联,不但会对周边行业的区域发展带来影响,而且还能针对整个行业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据此,为了保证金融产业集聚能够对区域经济增长带来积极影响,需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空间效应。
二、强化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策略
(一)明确金融产业集聚指标
金融产业集聚在其出现空间溢出效应时,则代表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造成了正面影响。为了促使金融产业集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出促进效用,需明确集聚指标。如上文所述内容,在金融产业中主要包含了保险、证券、银行等产业类型。而结合具体的金融产业,可经由详细的集聚指标验证金融产业集聚是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中产生了积极影响。而所谓的金融产业集聚是指多个金融产业汇聚在一起,不可出现相互脱离现象,否则无法达到最佳集聚效果。同时,还需为其设置完善的监管机制,促使金融产业在其朝着集聚方向前进时能够保持良性运作。
由于三大金融产业的发展条件与市场动态存在差异,故而在为其设定集聚评价指标时,需考虑到各产业特征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在以金融产业集聚为变量时,三大产业应参照具体的影响因素确定指标。其中整个金融产业应以整体GDP数值与GDP占比为主。至于银行产业,可按照各区域银行总数、存款余量、贷款余量为评价指标,以此验证银行业的集聚情况,判断金融产业集聚产生的空间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保险业可以保险企业数量、保险密度为主。证券产业因其具有股票等产品,故而应结合股票筹资额、上市公司总数作为金融产业集聚评价指标[2]。
(二)测算金融产业集聚幅度
研究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影响时,还可从集聚幅度的测算结果中掌握区域发展动态,以此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在具体测算阶段,可根据不同年份各个变量的均值实施因子分析,之后可通过分析变量相关系数判断各个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程度,最终可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一般在因子分析过程中所产生的变量相关系数趋近1,则代表金融产业集聚因素中的关联性更加显著,最终可借助测算软件对相关数据予以统计,以便逐步掌握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
以我国2017年之前的金融产业相关数据为主,发现在上述九项评价指标中,金融产业的GDP特征值为5.012,GDP占比则为1.717,这表明其贡献度已然超出75%。经过方差累积计算后可知:金融产业GDP的方差为0.55689,最终确定保险产业中的指标低于0.5,而其余均高于0.5,证实金融产业集聚产生的属于正面影响。而从各个城市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与金融产业集聚程度来分析:上海作为繁华地区,不但具有突出的开放能力,而且所设立的外资金融组织规模庞大,进而推动了邻近区域的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经过测算后可知晓金融产业集聚程度,为后续产业集聚动向起到指引作用。
(三)合理构建空间权重体系
为了体现出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效应作用,还需合理构建空间效应模型,并且构建对应的空间权重体系,以此掌握金融空间结构中的局部空间与全局空间的关联度。在空间效应模型中,可从相关性、异质性两个部分予以分析。其中折射到空间结构中即空间集聚表明相关性强弱,若空间结构较为分散表明关联性薄弱。在这期间,还可借助权重矩阵表示空间权重信息。其中用“i”代表第i个区域,而wij表示两个区域的间距,经过{Ai}ni=1的空间矩阵判断各个区域之间的空间关联度,之后可结合具体的权重计算结果掌握空间信息。一般在其数值为“1”时,表示两个区域之间属于临近关系。若为“0”表明两个区域不相邻。据此,在研究空间效应时,还可依据权重矩阵的数据知晓区域之间是否相邻。
若按照权重矩阵信息,还可计算出每个影响因素的具体数值。比如银行业存款余量的均值为24610.73亿元,存款余量为17029.58亿元,而上市公司总数为72.85个。由此可为区域经济增长动态与未来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趋势起到预测作用,最终可保证各地区都能具有良好的金融集聚成果。所以,在研究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时,可从空间权重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找到强化路径[3]。
(四)精准分析空间面板模型
金融产业集聚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通常可起到突出的促进作用。为了促使各区域所受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力保持均衡,既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又要注重其空间分布规律。在具体研究阶段,可同空间面板数据的分析结果了解金融产业集聚的可行性。在空间面板模型的实际构建中,可依靠相关软件实施数据精准化处理。经过相关学者的实践研究可知:在金融产业集聚度上升一个单位时,区域经济将增加0.2271个单位,这表明金融产业集聚所形成的空间效应的确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在实际研究阶段,若所形成的回归系数属于正值,表示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积极效用。此时,可根据各个金融产业的分布特征加速集聚,以便在集聚期间,为当地经济水平的提升带来推动助力。相关部门可适当增加对对外金融贸易的支持度,鼓励更多金融产业实现跨地区运营。若回归系数为负值,代表所产生的影响程度较小,由此根据不同的数值掌握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产业集聚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不一致,而对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加以分析,可为我国金融产业的良性发展带来助力。据此,应从明确指标、测算集聚幅度、构建空间权重体系、分析空间面板模型等方面着手,确保金融产业集聚为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促进效用。
参考文献:
[1]陈月.我国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J].营销界,2019(47):184-185.
[2]吴宗杰,刘帅,董会忠.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J].统计与决策,2019,35(21):126-130.
[3]李靜. 中国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