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会勋:坎坷何所惧 挑战无界限

来源 :同行致富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ga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能想象一个IT业的老总出身在农村,但你想象不到他没有读过大学;
  你能想象一个没有读过大学的人能做到老总的位置,但你想象不到他曾经是一个煤老板;
  你能想象一个煤老板可以转行到高科技领域,但你想象不到这个煤老板是从一个贫苦的矿工做起;
  你能想象一个矿工有一天成就了一份事业,但你想象不到他曾经是村里第一个敢掏乌鸦窝的孩子。
  这个人就是冯会勋,他的经历让人们的想象力无限度地扩张,他把一切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让所有信奉“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这句话的人都自惭形秽。
  冯会勋从一个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农村孩子,变成北京永泰绿色科技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靠的是什么?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成功跨越,他靠的又是什么?
  
  在北京一处黄金地段的写字楼里,记者带着一种神秘感见到了被誉为IT业黑马的冯会勋。这位河北汉子肩膀宽阔,声音洪亮,他的笑容里无时不在展现着他的爽朗,这样一个睿智的企业老总的身上依然散发着农民纯朴的气息。在向记者展示了公司产品后,话题聊到了他本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没有足够多的学识传授于人。”冯会勋笑着说,“我走出山沟并不是为了离开家乡,而是想要用我的双脚为后人走出一条新路。”
  
  敢掏乌鸦窝的人
  
  冯会勋于1962年出生在河北曲阳县一个贫瘠的山村,出生在一个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家庭,父母就是靠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苦苦支撑着整个家庭。他本以为会从父母手中接过锄头将那片土地耕作下去,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然而他的童年恰好赶上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严酷的时代背景与清苦的家境,决定了冯会勋的青少年时代与绝大多数农村孩童的生活并无二致。但在个性上,冯会勋却从小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倔强和机灵,是个以淘气、好动而闻名全村的孩子。因为过于顽皮,冯会勋经常被父母训斥。可在一番典型的乡村式教训之后,他还是无法收敛自己的天性,那股子倔劲依然释放得淋漓尽致。掏鸟窝虽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游戏,掏乌鸦窝就不一样了。乌鸦窝通常藏在比其他树更高大的杨树顶上,杨树皮光滑不好攀爬,高处的树杈被风一吹摇摇晃晃,许多孩子爬到一半就吓得腿软直往下溜了。而冯会勋并没有因此放弃掏乌鸦窝。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杨树枝虽然在风中左右摇摆,但实际上枝干很粗,应该能撑得住一个孩子的重量。就这样,在伙伴们惊讶的目光中,他成了同龄人中第一个掏乌鸦窝的人,也成了村落里孩子们眼中的英雄。
  回想起这段岁月,冯会勋感到,也许正是自己的这种不服输的个性和敢于挑战众人的勇气,决定了他从不屈服于艰难,也成就了他不顾一切闯天下、干事业的魄力,使他从一个成功走向下一个辉煌。
  
  逾越艰难坚定步伐
  
  7岁时,冯会勋到了上学的年龄,然而物资短缺的时代扼住了这个不服输的孩子的咽喉。学校开学的第一天,由于下发的课本数量不够,冯会勋被要求把机会让给比自己大的孩子。他的上学梦被生活的贫境生硬地砸碎了,他只能看着别人背着书包上学,而自己边在家帮忙干活,边企盼着明年能够有一本书发到他的手中。就这样,冯会勋直到10岁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课本,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小学生。由于父母都得下地干活,弟弟们年龄还小,家务活的担子重重地压在了他稚嫩的双肩上。每天放学回家他都要下田割草喂牲口,但是在课堂上,冯会勋仍然调皮捣蛋,以至于在每一次全班选“红小兵”时都名落孙山。有时在割草的过程中由于贪玩耽误了钟点,只好背着空筐回家,少不了遭到父亲的一顿责罚。可老师却对这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又气又爱,因为他每次考试成绩名列班里前三名,而且永远是劳动课上劲头最足的学生。
  在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到了11岁的年龄,就开始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劳动力。冯会勋也开始去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学习的时间都被干农活占据了。母亲身体不好,作为长子,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每天清晨都得到一里地之外去挑水。对于繁重的劳动,冯会勋并没有怨言,而一次关于个人前途的抉择,却让他第一次顶撞了父亲,并以行动反抗到底。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未雨绸缪的父亲为冯会勋的前途考虑,认为当时的木工是一门很有盼头的行当。做木工不仅能在生产队兑工分,为谁家干活都管饭,既实惠,将来找对象也容易。没想到的是,父亲的全盘打算在儿子那里碰了钉子,执拗的冯会勋无意把人生的未来局限在这门手艺上。那时的他就产生了模糊的想法,认为自己将成为这个村出人头地的人物,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在等待着他。父亲督促他学,他就假装学不会。久而久之,父亲也只好依了他。
  到了13岁,家庭带给冯会勋的压力愈发沉重。父亲为了抚养4个孩子,冒着被批判的风险,离村到县城附近做小生意。冯会勋每天清晨5点起床,给全家人做早饭,每天起早贪黑既要在生产队干活,又要帮父亲打理买卖,不得不耽误功课,过着读一天书旷一天课的日子。
  就这样,冯会勋勉强读到初中,他感到半工半读的方式已经无法跟上学业。更重要的是,兄弟几个都在读书,这早就让家里不堪重负。身为大哥,他决定做出牺牲。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决定,他选择去打工来支撑这个家。当把这一决定告诉父母时,父母的第一个反应是绝对不行。父亲的失落看在他眼里,母亲的眼泪滴在他心头,这种景象令他撕心裂肺。他这才深切地体会到,之前所有来自父亲的暴躁和母亲的督促,都是对自己寄予厚望的缘故。这次父亲破天荒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逼他回头,而是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上学是一条走出山沟的路,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一辈子在黄泥巴里抠食吃。但是,冯会勋看着家徒四壁的房舍,幼小的弟弟渴求知识的眼神,坚定地回答说:“就算将来吃了没文化的苦头,我也决不怨你们二老。走出山沟的路有许多条,我相信还有另一条适合我走的。”父母的苦劝没有能挽回他的决心,他走上了漫漫打工路。
  
  命运不公激发创业
  
  冯会勋打工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他把挣钱想得太简单了。由于年纪小,人家不要他。他只好回到生产队又干了半年,这时他已17岁,村里修水库要组建施工队,生产队里的人抓阄决定谁去。命运之神眷顾了冯会勋,他抽中了。可村里要18岁成年的,冯会勋一口咬定村里的统计出了错,自己已满18岁,这番软磨硬泡还真见了效。冯会勋进入了施工队,开始了农民工生涯。
  第二年的春天水库工程结束后,已然成年并身强力壮的冯会勋做出了第二个关键抉择,他到当地的煤窑报名当了矿工。
  当矿工给他的直接动力就是矿工的待遇优厚,能比给生产队干活所得高出三倍。当年的冯会勋只顾着为缓解家里经济困难而欣喜,丝毫没在意煤窑恶劣的生产条件。现在回顾起来,冯会勋倒捏了把冷汗:“当时是真危险啊!那个年代矿工连头顶灯都没有,用的是简陋的电石灯。我们用小平车挂煤出矿,规定一车750斤,事实上,车载满煤后足有1000斤。8个小时的班,一班30车,定量不定时。一天下来,全身跟散了架一样。”
  冯会勋的矿工生计一干就是8年。这期间他离开河北老家走进了煤矿大省山西,从阳泉到曲县再到大同,许多煤窑的矿井都洒遍了他和工友们辛劳的汗水。渐渐地,他开始不满足只给人家挖煤卖力气挣钱,而学着干包工头联系做工程项目。这种转变还要从一件小事说起。
  冯会勋在大同一家煤窑做矿工时,他所在班的班长性情急躁,监督属下干活时动辄破口大骂,嫌他们动作慢。大家为了饭碗也只能一忍再忍,没有人敢顶撞班长。但有一天,班长又把大家骂了一顿,其他人还像往常一样默不作声,当时在班里最年轻的冯会勋忍无可忍,质问他说:“你说谁不卖力,你点出名来。”
  
  班长一下愣住了,半晌回答说:“我看都不卖力。”
  “这都汗流浃背的,怎么不卖力了?”
  “达不到我的要求。”
  “那你也不该骂人,都是出来凭苦力吃饭,你干吗欺侮人?”
  班长没有想到冯会勋居然敢顶撞他,让他第一次在大伙面前理屈词穷,于是到矿领导那儿告了一状,说冯会勋不服管教。矿领导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了冯会勋一顿。看到领导明显偏袒无理的一方,冯会勋感到很委屈。就在这样一个不公平的境况下,他萌发出了创业的念头:有朝一日要揽个工程,为自己干。一来争口气给这些坐办公室的人看看,他们能干的自己也能干;二来保证工友们不再遭人辱骂。
  
  面矿八年破茧成蝶
  
  茶叶,是经过冲泡才会释放出茶的清香;彩虹,是经过了风雨雷电才会显现出自己的美丽;而人生,是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坎坷才能展现出风采的。
  冯会勋开始留意承包煤矿项目,虽然他为人讲义气,有头脑,召集一帮工友不在话下。可说到托关系,找门路,就不是矿工这段经历能教给他的了。发包方都嫌他年纪轻,阅历浅,并不给他机会。但他没有放弃,接下来的8年里他边做着矿工,边寻找着机会。而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6岁那年,他意外地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那时有个矿叫古嘴煤矿,是当地县域有名的老大难工程。由于地质结构和地理环境,需要采取最困难的竖井挖煤作业。地下有水,水流很大,前任包工队作业时出了事故,摔死过人,以至于很长时间都无人敢接手。而县里限期年底完工,矿长为了保住乌纱,情急之下许下诺言,谁敢干就让谁承包,设备、费用矿上全包了。听到这个消息,冯会勋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自己8年来等待的机会吗?如果能完成这个工程,那就等于为自己铺好了承包煤矿工程的垫脚石。
  他带着承包这个工程的想法回家跟家人商量,却遭到了父亲强烈反对。老人家毕竟有丰富的经验,一番头头是道的话让冯会勋也犹豫起来:“人家干了这么长时间,凭什么把香饽饽让给你?肯定是工程没法干。你刚刚结了婚,可你弟弟们的婚事还指望着你挣钱,你可别拿钱打水漂还赔进性命。”
  冯会勋不是对潜在的困难浑然不觉,但是他想到人生的机遇稍纵即逝,承包的风险虽然很大,但不拼搏将永远一无所获。他对父亲郑重其事地做了保证:“干成与干不成都在我。成了,钱我如数上交二老;不成,我就是借钱也要把这一年打工能挣的钱给你寄回来,帮弟弟们完婚。”
  冯会勋的执拗这次真气坏了父亲,父亲执意不给他一分钱路费,以便让他死了这条心。正当冯会勋犯难时,同情他处境的母亲偷偷塞给他一百块钱。这雪中送炭的一百元钱就成了冯会勋创业的第一笔启动资金。带着对双亲的感激,对兄弟的承诺和对未来的憧憬,冯会勋领着一支临时组建的包工队进驻古嘴煤矿,签了合同,撸开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在煤矿作业中,竖井掘进被公认为是最艰苦、难度系数最高的工程。冯会勋亲自下井到现场一看,心顿时凉了半截。井底面积十分狭小,水龙头、电缆、管道与钢丝绳盘根错节,如果施工也就意味着要在水里泡着干半年以上,简直无从着手。他这才明白父亲的话绝非危言耸听,由于自己太过乐观地估计了形势以至于中了他人的激将法。
  冯会勋在井底踯蹰了一个小时,他不知道如何对井上翘首以盼的工友们开口。撤走,只是赔大伙一笔路费;硬着头皮干,困难大大超出想像。一时间他嘴里全是苦味儿,是那种满怀希望后又极度失望的苦涩,但童年那股不服输的情感又时时撞击着他的心。
  “别人都爬不了的杨树顶我能爬,别人干不了的工程我也能干!”掏乌鸦窝的那个自信的孩子王回来了。
  冯会勋横下一条心,返回井上。大家都围拢着他,七嘴八舌地问能不能干。
  他决然地说:“能干。”
  “怎么干?”
  “我教你们干。”这个平生第一次接触竖井掘进的人有力地回答,激发了大家的信心。
  冯会勋一边搜罗有竖井经验的矿工,如饥似渴地学习竖井掘进的知识;一边鼓动着大伙的信心,热火朝天地动工起来。
  以前他看包工头坐办公室,泡龙井茶,羡慕他们的清闲自在,可这个角色换成了他自己,他不能像他们那样置矿工生死于度外,他要与矿工一起干,才能让矿工放心,才能鼓舞大家的士气。矿长向他要进度,领导向他要指标,工人向他要工资,唯独他受夹板气。工程难度高,又不能延期,安全生产成了盘桓在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他只有以身作则,天天下井视察,同矿长沟通,给工人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几乎每天都废寝忘食地工作着的冯会勋,丝毫没有觉察到危险就要降临。一次他坐缆车下井时,缆车摇摆不当,他的头撞向冰冷的“人”字形水管,万幸的是他本能地一躲,安全帽卡在了水管缝中,他才与死神擦肩而过。出了这事后,冯会勋依然没有放弃,他更担心长时间在井下工作的矿工。有一段时间,他在屋子里但凡听到雨靴咔吱咔吱陷在泥里走动的声音,心就开始狂跳不止。因为他知道只有井下矿工才穿雨靴,而来找他很有可能就是井里出事了。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也许就是那时的困境让我养成了20年来一直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的习惯。”冯会勋感慨地说,“我要对我的工人负责。我是从煤窑中走出来的,经历过生死的考验。在每个矿上,我都身体力行,亲自下井监督,安全设施一应俱全。需要打柱子的打柱子,需要加棚子的加棚子。我的原则就是不安全就不前进、不生产。这个宗旨大会上讲,小会上提,需要什么安全设备一定配备。”
  
  承受着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古嘴煤矿的工程艰难进行。签合同之前对方打保票再挖6米就见煤,而实际上,冯会勋和他的工人们又挖了57米才见煤。1988年1月3日,这是矿井见煤的第一天,是古嘴煤矿历史性转折的一天,也是冯会勋煤矿产业的开篇。被上级督促了一年的矿长欣喜若狂,下令全矿停工一天摆席庆祝。那一天冯会勋和矿工们被请上座,矿长自坐下座,矿上其他职工端盘子。大家欢唱着直至一醉方休。工程完工后,冯会勋得到了2000元的奖金,这在当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对于冯会勋来说,最大的收获是这项工程的成功奠定了他在煤矿行业的地位和口碑,他已经是一个被众人交口称赞的有实力、有胆魄的承包人了。他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
  冯会勋又在古嘴煤矿干了6年,获利30余万,淘到了第一桶金。他不仅脱了贫,也帮父母、兄弟和乡亲们盖了新房。后来他私下里听说父亲后悔当初阻止他干项目时不禁百感交集。时至今日他也不觉得父亲当年的话是错的,如果他有父亲当年的洞察力,站在父亲的角度为儿子考虑,也许他会选择放弃。连续五六年煤炭行业的不景气,使冯会勋遇到了事业的瓶颈期。但他毅然选择挑战!直到2000年,全球能源价格逐步走高,他和朋友共同入了两家煤矿和大同市建井公司的股份,这才迎来了他人生与事业的井喷期。
  
  超越自我勇于创新
  
  正当冯会勋的事业如日中天时,家里出了变故,原本身体硬朗的父亲因心肌梗塞病逝了。这成了冯会勋一生的遗憾,他把更多的亲情都投入到母亲身上,陪着母亲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陪伴母亲的同时,他也怀念父亲,在记忆中品味着与父亲相处的每一个细节。“走出山沟”,这是他对父亲的保证。“我走出山沟了吗?”尽管冯会勋事业有成,但他痛感自己人生路程已行过半,从山沟走下了煤矿,却从来没走出过煤炭圈。冯会勋的血液又一次在他的血管里沸腾起来。生命不停息,奋斗不该止步,他渴望着新的挑战。
  就在冯会勋咨询哪个行业既有前景又稳妥时,一位从事市场营销多年的老朋友的建议让他眼前一亮。“IT行业”,那位朋友经过缜密的考察后对他说,“市场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拥有电脑接近1.5亿台,并且还在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U盘产品作为近年来IT界科技成果的移动闪存,既方便又实用,任何需要移动办公的人都离不了它,已成为电脑用户必备的数码产品。另一方面,通过电话进行信息传递与洽谈交流的方式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标志,而众多中小企业、工薪家庭特别是学生,却由于电信业多年的行业垄断,使得话费居高不下。这不但抑制了通话消费需求,也阻碍了信息流通。所以,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优势,让用户通过U盘进行交流,不但可以破除现有的通讯障碍,打造通讯新概念,而且还将开启一个巨大的金矿。”
  
  少年时代没圆的读书梦让冯会勋对科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虽然没有读完书,但一定得为后人、为现在的年轻人做点什么,同时他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了了解,这确实是一块潜力巨大而且还蕴藏着大量资源的宝地。有人不解地问他:“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越少越值钱,现在正走俏。你何必还要冒二次创业的风险呢?”冯会勋答道:“煤总有挖完的一天,本质上还是靠地吃饭。但掌握了科技,就永远走在时代的前沿。”
  
  尊重人才 用人不疑
  
  从矿井到IT业,冯会勋投身于一个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领域并且获得成功,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呢?冯会勋的回答是简单的两个字:用人。他认为一切决策最后都要靠人来贯彻和执行。他的用人之道就是交给下属一定的权限,在此权限内决不干涉他们的行动,相信他们,更珍惜他们。他说:“我从不轻易放走一个人才,我有一套激励机制,给人才的待遇不亚于任何企业,对人才的承诺一定兑现!因为我尊重人才!”
  2006年6月,在朋友的帮助下,冯会勋投资的永泰绿色科技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告成立。冯会勋虽然出任董事长,但鉴于自己没有充分的技术背景,他没有大包大揽,而是让更熟悉IT行业和市场的朋友放手去做。万事开头难,研发新产品需要人才、信息、经费等。冯会勋给予企业员工的充分信任,成为他们搞科研坚强有力的后盾。这个陌生领域的全新项目的难度,在某种程度上远远大于古嘴煤矿给冯会勋带来的挑战。但是相反,他没有畏惧,因为他是员工们眼中信任的老板,而他一贯认为能网罗多少人才,就能干多大事业!
  2006年10月,冯会勋和朋友付出的心血终于得到了回报。全球独家的高科技产品—惠兴智能U盘问世了。这款U盘采用进口A级三星芯片,读写速度快,随机赠送大容量网络硬盘,更重要的是,它融合了永泰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软件。将它插进连接上网络的电脑,用户就可以拨打国际、国内长途及市话,通话质量清晰、稳定,而且话费比使用固话、手机低廉得多。不仅如此,惠兴智能U盘主要面向企业和机关客户,能够把特定用户的公司网站、促销广告、产品flash视频、机构信息嵌入U盘。当用户打开U盘,就会自动运行该企业或机关的自定信息,并随时在线升级,即使格式化U盘,这些信息也不会被删除。这款U盘正是企业和机关送给客户、员工的最佳礼品。
  惠兴智能U盘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有人预言这不亚于U盘技术的一场革命。中国移动、中信银行等著名公司都纷纷订制了印有自己企业logo和嵌有自己商业信息的批量U盘。一些政府机关致电垂询,还有不少老板来洽谈合资的合作构想。这些积极的反馈让冯会勋感到,自己的冒险再一次获得了骄人的成功。
  
  造福人类 回报社会
  
  守着聚宝盆日进斗金,冯会勋并没有坐下来享受生活,他说:“我是穷苦出身,觉得每个人都要对别人有责任感,企业家对社会也要有责任感。我能有今天,得感谢党的开放政策,感谢社会各界的帮助。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的钱只有通过为社会作贡献,才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
  如今的冯会勋已事业有成,但他还是觉得不够,他还想再做两件事:一、与其给孩子们留金钱,不如给孩子们留事业。冯会勋决定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大精神,办一所新型大学,选取全新的教材,课程涵盖基础教育到职业培训。要拓宽大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并落实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资金,扶持创业者,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二、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办一所让无家可归的孩子们也能找到幸福的孤儿院,或者办一所能让老人们远离孤独、安享晚年的敬老院。虽然这些计划都还在冯会勋的设想阶段,但是我们相信,他以后的每一个脚印都是朝着这个计划的方向前行着。
  今天,财富对冯会勋来说,只是个数字游戏。他更看重的,是对人生价值的又一次挖掘,他更想体验的,是又一次直面挑战并战而胜之。虽然身处流光溢彩的首都,但是他没忘记这个社会还有许多和他曾经一样困苦的人,他要伸出援助的手把温暖送到力所能及的地方。
  冯会勋履行了对父亲的承诺,走出了山沟,走出了煤矿,走进了北京,走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我虽然学历不高,但我要把享受科技、接受文化的机会带给其他人。”这是冯会勋的下一个承诺。
其他文献
通货膨胀正给世界经济施加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欧洲央行公布的5月份欧元区通胀率达到3.6%,创16年来最高水平。英国3月份和4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分别为2.5%和3%,均超过政府制定的2%的目标上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6月2日表示,今年俄罗斯通胀率将增至14%,经济过热风险加剧。美联储主席伯南克6月4日指出,目前美国整体通胀率过高,已大大超过了预期。  在亚洲,印度近一年来的通货膨胀率为7.
期刊
花草茶起源于法国,流行于欧美,普及于日本,昌盛于台湾。欧洲是花草茶流行的源头,台湾是花草茶最大的市场。在台湾,花草茶连续2年荣登时尚饮品销售冠军的宝座。  男人喝茶,女人饮花,花草茶是女人天生的朋友。花草茶在台湾时尚女性中的普及率高达94.7%,顾客回购率更是高达100%。但在祖国大陆,女性花饮市场是全新的空白市场。大陆时尚女性人群达1亿人以上,如果每人每年消耗花草茶原料500克,那么也会消耗50
期刊
“拥有梦想,就拥有动力。”这句话是许多人的切身体会。  我们人类正是存有各种各样的梦想,才发展到了今天的地步。我们梦想日行千里,才有了汽车、火车;我们梦想像鸟一样飞上天空,才有了飞机;我们梦想像鱼儿一样在水中游,才有了轮船、核潜艇;我们梦想到月亮上看看,才有了宇宙飞船……这就充分说明,有着悠久历史的人类,正是在一个个梦想中成长起来的。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梦想,我们人类必定还处在一片黑暗之中。  毫无
期刊
巨额财产损失    对于四川重灾区的百姓而言,强烈的汶川大地震让他们在失去亲人的同时,还失去了几十年辛苦打拼积累下来的财富。  来自重灾区之一都江堰的电力公司职员朱静做梦也不会想到她今天的处境:无家可归、身无分文且欠下一大笔银行房贷。汶川地震后,她被迫从都江堰逃到临近的成都温江区。2年前朱静贷款在都江堰购买了一套商品房,但地震让她的楼房成为不能居住的危房,花费10多万装修的房子没了,还欠下近10万
期刊
江苏省连云港市盛产紫菜,这里的农民多数都从事紫菜的养殖和加工。每当秋末冬初紫菜收获的季节,农民们望着海面上的紫菜,听着紫菜加工机的轰鸣声,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有一个人,看着这些“印钞票”的机器却乐不起来,这个人就是王行安。  王行安从1990年就开始从事紫菜养殖加工生产,现在已经有好几台紫菜加工机,生意好的时候每年有上百万的收入,但是十几年的加工经验,却让他越来越感到不安。紫菜经不起大风大浪的
期刊
作者简介  王冉,哈佛大学经济学学士、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曾发表大量关于中国产业发展、企业战略和资本市场的文章。2000年回国创办了易凯网络资本公司。    去年10月份,我发表过一篇《中国股市与庞氏骗局》,那篇文章的开头写道:“也许下个月,也许明年,一定会有一部分股市投资人被挂在天上,而且是高高地挂在那里,像满月一样满脸蜡黄。这是某些人认为‘奥运股市只涨不跌’的盲目乐观、‘别人挣钱凭什么我不
期刊
这是一个具有传奇经历的女子:在颠沛流离的童年,她稚嫩的右腿被火车碾碎;她白手起家,从卖卤肉起步,逐渐成为重庆“牛皮帮”里的“大姐大”;她致富思源,在一代伟人邓小平故里办起了广安富源食品有限公司,一举成为猪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她把自强不息、奋力成才的精神传给下一代,和子女签订了不继承财产协议书,并在大年初一将子女
期刊
作者简介  袁晓明,旅美资深管理咨询顾问,现居美国达拉斯市。曾获重庆大学学士学位、美国南方卫理大学MBA学位。先后任职SAP、印度塔塔集团。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2005年8月29日遭遇飓风灾难后,在从联邦到州的各级政府还在为救灾走官僚程序时,民间私人企业已大批进入灾区,沃尔马迅速在灾区设置起柴油发电机,提供临时供电,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灾区商店的营运,同时帮助政府救灾。  在美国,人们都
期刊
每一个创业者,总会因各种各样的创业问题而不尽烦恼。假如开一家能解决创业者大量难题的“创业商吧”,是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呢?创业商吧提供的内容包括:创业信息(含数十个类别)、创业类书籍、创业类杂志、创业类VCD、CD以及录音带等。其中“创业信息”包括:、、、、、、等数十个类别。创业者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便可不限时阅读或摘抄商吧所有内容。  据有关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想独立创业的人数已达数
期刊
怎样迈出创业的第一步,无疑对创业成功与否颇为关键。一位有着多年商海经验的成功人士,介绍了他的几个创业捷径。  第一,占有资源。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他在1996年到1998年曾经参加了8次博览会。每次博览会结束的那个下午,一般都是参展者以货易货的时刻——让你仿佛身处没有货币的时代,主要原因是参展厂家都懒得把货再运回去。于是每次展会的最后一天,他都低价收购参展品,随后再卖掉,这个大胆的做法为他赢得了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