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民生态伦理教育对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加深公民对生态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的。公民生态伦理教育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学校教育、政府引导教育、法律法规约束教育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公民;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教育;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引发了生态意识的觉醒,提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高度和谐的生态城市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追求的模式。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广大公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当公民具有了良好的生态伦理观,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生态城市所要提倡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而公民生态伦理的形成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的教育来实现。
1.生态城市、生态伦理与生态伦理教育
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是环境和谐、经济高效、发展持续的人类住区。在生态城市模式下,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多样性。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提出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1]
生态伦理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它确定的是人对自然界和对自然存在物的道德义务、道德关怀,强调对人、对动植物以及一切生命的关爱和尊重,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
生态伦理教育即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改变人们不适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
2.公民生态伦理教育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除了需要政府政策和的支持、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健全的法律法规的保障,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生态城市的建设者--广大的公民应具有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观,需要加强公民的生态伦理的教育。
公民生态伦理教育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不同于经济的基础作用,城市规划的引导作用,也有别于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它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层面,通过促进公民生态伦理的养成教育,从而规范公民的日常行为方式,引导公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生态城市建设作出自己的奉献。
(1)生态伦理教育可以帮助公民加深对生态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生态伦理教育,公民具有了良好的有关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工艺、生态标识、生态美学、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积极支持和投入到生态城市建设当中去。
(2)生态伦理教育可以使公民自我约束自己,养成爱护自然,维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生态伦理教育将生态与伦理道德紧密结合在一起,强调人们在道德上不仅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对于自然界中的其它生物也尽要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不能任意地破坏自然,否则将受到自的報复。它将生态伦理内外为个人的自律,在生活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放弃不适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保持城市生态的多样性,为生态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3)生态伦理教育可以使公民唤醒危机意识,增加生态意识,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目的的实现。生态伦理教育可以使公民深刻认识到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等造成的种种危害,认识到当前城市问题存在的根源,唤醒公民的危机意识,帮助公民树立生态意识,从而尊重自然,保护城市生态多样性,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美好的城市家园。
3.公民生态伦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利用传媒与网络,加强生态伦理宣传。广泛传播生态伦理道德知识、普及生态文化,是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现阶段对生态伦理教育还没有普及,生态伦理道德观念还没有上升到公民的自觉观念。为此,要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多宣传有关生态伦理的知识,使公民广泛接触生态伦理,加强对生态伦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加强学校生态伦理教育,使大中小学生生态伦理意识不断增强。中小学生生态伦理教育主要是普及环保科普知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和环保道德知识。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可以通过编写各种环保生活手册,宣传现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法令规定,也可聘请著名生态学、环境科学专家做有关生态学、环境科学方面的专题讲座,并结合我国实际生态环境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加以讲解等。利用各种不同的途径,强化大学生的生态知识和环境意识,从而主动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真正把保护生态环境变为自觉行动。[3]
(3)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引导政府各部门、企业、社区、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公民生态伦理的养成教育。[4]政府要大力倡导生态伦理,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奖惩机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和经费投入,使政府部门、企业、社区、非政府组织都加深对生态伦理的认识,高度支持、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使政府官员、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和非政府组织成员都具有很强的生态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共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使公民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法律具有强制约束性,公民一旦触犯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就将付出经济乃至人生自由方面的代价,这样就会迫使公民约束自己的行为方式,达到教育的作用。
总之,公民生态伦理教育对于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搞好生态城市建设就要通过不同途径使公民养成良好的生态伦理,为生态城市精神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鞠美庭,王勇,孟伟庆,何迎.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魏彩霞.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生态伦理教育研究[D]. 武汉大学,2003.
[3]毕军.构建学校生态教育体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9:17-18.
[4]陈应秀.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伦理向度[J],知识经济,2010,(5):68.
[5]蒋先寒,何亮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8,(1)):1-6。
作者简介:蒋先寒(1972-),男,瑶族,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伦理和城市发展研究。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生态城市发展中的公民生态伦理养成教育研究”(XJK08CDY007)。
关键词:公民;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教育;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引发了生态意识的觉醒,提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高度和谐的生态城市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追求的模式。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广大公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当公民具有了良好的生态伦理观,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生态城市所要提倡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而公民生态伦理的形成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的教育来实现。
1.生态城市、生态伦理与生态伦理教育
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是环境和谐、经济高效、发展持续的人类住区。在生态城市模式下,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多样性。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提出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1]
生态伦理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它确定的是人对自然界和对自然存在物的道德义务、道德关怀,强调对人、对动植物以及一切生命的关爱和尊重,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社会的整体和谐。
生态伦理教育即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教育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改变人们不适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
2.公民生态伦理教育对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除了需要政府政策和的支持、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健全的法律法规的保障,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生态城市的建设者--广大的公民应具有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观,需要加强公民的生态伦理的教育。
公民生态伦理教育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不同于经济的基础作用,城市规划的引导作用,也有别于法律法规的保障作用。它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层面,通过促进公民生态伦理的养成教育,从而规范公民的日常行为方式,引导公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生态城市建设作出自己的奉献。
(1)生态伦理教育可以帮助公民加深对生态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生态伦理教育,公民具有了良好的有关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工艺、生态标识、生态美学、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积极支持和投入到生态城市建设当中去。
(2)生态伦理教育可以使公民自我约束自己,养成爱护自然,维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生态伦理教育将生态与伦理道德紧密结合在一起,强调人们在道德上不仅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对于自然界中的其它生物也尽要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不能任意地破坏自然,否则将受到自的報复。它将生态伦理内外为个人的自律,在生活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放弃不适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保持城市生态的多样性,为生态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3)生态伦理教育可以使公民唤醒危机意识,增加生态意识,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目的的实现。生态伦理教育可以使公民深刻认识到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的割裂等造成的种种危害,认识到当前城市问题存在的根源,唤醒公民的危机意识,帮助公民树立生态意识,从而尊重自然,保护城市生态多样性,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美好的城市家园。
3.公民生态伦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利用传媒与网络,加强生态伦理宣传。广泛传播生态伦理道德知识、普及生态文化,是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现阶段对生态伦理教育还没有普及,生态伦理道德观念还没有上升到公民的自觉观念。为此,要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多宣传有关生态伦理的知识,使公民广泛接触生态伦理,加强对生态伦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加强学校生态伦理教育,使大中小学生生态伦理意识不断增强。中小学生生态伦理教育主要是普及环保科普知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和环保道德知识。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可以通过编写各种环保生活手册,宣传现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法令规定,也可聘请著名生态学、环境科学专家做有关生态学、环境科学方面的专题讲座,并结合我国实际生态环境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加以讲解等。利用各种不同的途径,强化大学生的生态知识和环境意识,从而主动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真正把保护生态环境变为自觉行动。[3]
(3)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引导政府各部门、企业、社区、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公民生态伦理的养成教育。[4]政府要大力倡导生态伦理,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奖惩机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和经费投入,使政府部门、企业、社区、非政府组织都加深对生态伦理的认识,高度支持、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使政府官员、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和非政府组织成员都具有很强的生态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共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使公民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法律具有强制约束性,公民一旦触犯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就将付出经济乃至人生自由方面的代价,这样就会迫使公民约束自己的行为方式,达到教育的作用。
总之,公民生态伦理教育对于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搞好生态城市建设就要通过不同途径使公民养成良好的生态伦理,为生态城市精神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鞠美庭,王勇,孟伟庆,何迎.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魏彩霞.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生态伦理教育研究[D]. 武汉大学,2003.
[3]毕军.构建学校生态教育体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9:17-18.
[4]陈应秀.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伦理向度[J],知识经济,2010,(5):68.
[5]蒋先寒,何亮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8,(1)):1-6。
作者简介:蒋先寒(1972-),男,瑶族,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伦理和城市发展研究。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生态城市发展中的公民生态伦理养成教育研究”(XJK08CDY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