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从保持高校的和谐稳定、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建设和谐校园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文化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曹都(1957- ),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江苏南京21116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3-0047-02
随着高校的调整、合并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合理发展越来越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片面追求规模、忽视教育质量的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势在必行,直接影响着学校的长远发展。这是因为: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建设和谐校园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就校园内部来说,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不仅是培养合格接班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增强校园创造力、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
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一)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1.浅显性。许多高校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认识偏窄,将高校校园文化等同于课余文体娱乐活动,忽视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性、学术性和艺术性,尤其是其学术内涵和人文教育价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2.世俗性。主要指校园文化缺乏个性特色和创造性,形式雷同,内容陈旧,未能突出学校特点、学科专业特色和历史传统,缺乏时代精神和进取精神,因而丧失了应有的吸引力。
3.紊乱性。主要表现为缺乏对校园文化系统的把握,缺乏大学精神的统领,造成校园文化活动有“形”无“神”或形存神散。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重校舍、仪器等物质建设,轻校园人文景观建设,缺乏深刻的人文教育内涵。同时校园文化活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内容和形式散乱,没有形成系列化和品牌化。校、院、系、班等校园文化的组织管理体系主体、层次不分明,分工不明确,容易出现忙乱无序,甚至相互冲突或重叠的混乱状态。
4.繁杂性。主要指课余校园文化活动的安排过于集中和繁多。频率和时间安排失当,学生疲于应付,削弱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思想观念方面
随着知识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网络文化的冲击,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这给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三)人际关系方面
由于多校区办学,跨校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明显减少,同时有些高校在教师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在职进修等方面的管理政策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弱化。
(四)人格品质方面
一方面,师生诚信意识和团队意识还有待加强。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活动要求相互学习,在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过程中讲究团队合作与配合。同时,学生的诚信意识及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需加强。另一方面,干部
队伍合作共事意识有待提高,它直接影响着教职员工对学校的整体评价和师资队伍的稳定。
二、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和谐,包括公正、民主、诚信、认同、和睦等几个方面。公正是基石;诚信是道德和制度基础;认同是心理基础、情感基础和文化基础;和睦是基本元素。和谐校园建设,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要倡导和弘扬“和谐”精神,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和衷共济的情志、和悦自适的情操,不断促进人的自我超越与全面发展;要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用和谐的氛围激发师生创造活力,把学校建设成师生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生活的乐园。①
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逻辑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的自身建设水准,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思维原点和价值理想。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崇高、快乐、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大力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途径
(一)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和保证。和谐校园,离不开和谐的校内外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1)积极协调校园内外各种有利因素,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支持;(2)要有稳定的校园内外环境,这是和谐校园的基本保障。为此,要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创造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第一,要善于借鉴吸收国内外教育发展实践的经验;第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师生员工,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第三,认真做好日常安全稳定工作。全面认识高校安全稳定面临的形势,未雨绸缪。努力解决教育收费、招生公平、学历文凭、学生管理等问题;认真做好助学贷款发放、就业咨询安置、困难补助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加强学校内部和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坚持在源头治理上下工夫,在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在基层基础建设上下工夫,着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控制局势的能力,提高领导驾驭稳定工作的能力,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②
(二)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
1.要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按照和谐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以解决教职工和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2.要坚持正确的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牢固树立依靠教职工和学生办学以及科学发展的理念。要坚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正确处理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进校园和谐、以发展巩固校园和谐、以稳定保障校园和谐。
3.要充分发挥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推进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指导思想、地位作用、职责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方法、运行机制、监督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明确,使之形成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作为各级各类高校共同遵循的基本依据和实际运行的操作守则。
4.推进依法民主治校。尊重师生人格,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坚持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校常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以及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的作用,提高依法民主治校的能力。
5.要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体制改革。在充分尊重教师职业活动特点和充分保证学术民主的基础上,依靠教授办学,实现学术自由、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有机统一,努力构建管理民主、运转高效、竞争有序的高校内部机制。
一般而言,学校有没有生命力关键在于:(1)是否形成了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的传统;(2)学校内部竞争机制的激励作用是否充分发挥。我国高校缺乏的正是这两方面。过去高校内部改革单纯强调竞争机制,忽略学术创造的特殊性,没有同时建立起学术方面的民主评价机制,对许多学术问题往往采用行政方式进行管理。例如科研立项、评奖等方面都带有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的色彩。因此,高校内部体制改革一定要在充分尊重教师职业活动特点、充分保证学术民主的基础上进行。
(三)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有机融合、相互衬托、共同建设,才能发挥校园文化的和谐功能和整体作用。
1.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确保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积极构建反映时代特征、符合师生特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同时,要积极培育以“尚德尚学尚行、爱国爱校爱人”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精神,使之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
2.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折射出文化魅力。牢固树立“和谐协调”的理念及“人和校兴”的意识,引导师生员工用和谐的理念认识世界,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法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高校要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氛围,从办学观念、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如“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南工之致用”这些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精神,成为大学的内在支柱和灵魂。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科技学术活动的龙头作用和高雅文化的艺术熏陶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及校园文化的品位。还要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提倡创新精神、开展创新教育、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事业发展中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力提倡敢冒风险、敢为人先;大力提倡互助合作、公平竞争;大力提倡鼓励冒尖、宽容失败,从而营造起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4.营造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把诚信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基点和重点,在全校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培养诚信理念和规则意识,推动学校诚信体系建设。
责任感是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和谐的校园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主张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德,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谐。我们要注重促进师生员工的心理和谐,积极培育豁达开朗、乐观善良、理性平和、进取向上的心态;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营造师生员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形成与人为善、顾全大局、宽容礼让、立人达人的处世准则和道德风尚。
5.要优化校园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典雅的标志性建筑,是无声的育人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积淀和展示,可以增强师生的内聚力和荣誉感。
[注释]
①杨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5):75.
②中共党史出版社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解析[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124-125.
[关键词]大学文化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曹都(1957- ),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江苏南京21116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3-0047-02
随着高校的调整、合并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合理发展越来越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片面追求规模、忽视教育质量的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建设高校和谐校园势在必行,直接影响着学校的长远发展。这是因为: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建设和谐校园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就校园内部来说,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不仅是培养合格接班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增强校园创造力、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
一、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一)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1.浅显性。许多高校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认识偏窄,将高校校园文化等同于课余文体娱乐活动,忽视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性、学术性和艺术性,尤其是其学术内涵和人文教育价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2.世俗性。主要指校园文化缺乏个性特色和创造性,形式雷同,内容陈旧,未能突出学校特点、学科专业特色和历史传统,缺乏时代精神和进取精神,因而丧失了应有的吸引力。
3.紊乱性。主要表现为缺乏对校园文化系统的把握,缺乏大学精神的统领,造成校园文化活动有“形”无“神”或形存神散。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重校舍、仪器等物质建设,轻校园人文景观建设,缺乏深刻的人文教育内涵。同时校园文化活动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内容和形式散乱,没有形成系列化和品牌化。校、院、系、班等校园文化的组织管理体系主体、层次不分明,分工不明确,容易出现忙乱无序,甚至相互冲突或重叠的混乱状态。
4.繁杂性。主要指课余校园文化活动的安排过于集中和繁多。频率和时间安排失当,学生疲于应付,削弱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思想观念方面
随着知识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网络文化的冲击,人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这给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三)人际关系方面
由于多校区办学,跨校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明显减少,同时有些高校在教师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在职进修等方面的管理政策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弱化。
(四)人格品质方面
一方面,师生诚信意识和团队意识还有待加强。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活动要求相互学习,在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过程中讲究团队合作与配合。同时,学生的诚信意识及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需加强。另一方面,干部
队伍合作共事意识有待提高,它直接影响着教职员工对学校的整体评价和师资队伍的稳定。
二、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的一种协调、平衡、有序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和谐,包括公正、民主、诚信、认同、和睦等几个方面。公正是基石;诚信是道德和制度基础;认同是心理基础、情感基础和文化基础;和睦是基本元素。和谐校园建设,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要倡导和弘扬“和谐”精神,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和衷共济的情志、和悦自适的情操,不断促进人的自我超越与全面发展;要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环境,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用和谐的氛围激发师生创造活力,把学校建设成师生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生活的乐园。①
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逻辑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的自身建设水准,人的发展是最根本的,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思维原点和价值理想。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崇高、快乐、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突出人的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充分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大力解放和发展教育生产力。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途径
(一)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和保证。和谐校园,离不开和谐的校内外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1)积极协调校园内外各种有利因素,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支持;(2)要有稳定的校园内外环境,这是和谐校园的基本保障。为此,要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创造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第一,要善于借鉴吸收国内外教育发展实践的经验;第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师生员工,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第三,认真做好日常安全稳定工作。全面认识高校安全稳定面临的形势,未雨绸缪。努力解决教育收费、招生公平、学历文凭、学生管理等问题;认真做好助学贷款发放、就业咨询安置、困难补助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加强学校内部和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坚持在源头治理上下工夫,在完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在基层基础建设上下工夫,着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控制局势的能力,提高领导驾驭稳定工作的能力,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②
(二)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
1.要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按照和谐校园建设的总体要求,以解决教职工和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2.要坚持正确的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牢固树立依靠教职工和学生办学以及科学发展的理念。要坚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正确处理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进校园和谐、以发展巩固校园和谐、以稳定保障校园和谐。
3.要充分发挥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推进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指导思想、地位作用、职责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方法、运行机制、监督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明确,使之形成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作为各级各类高校共同遵循的基本依据和实际运行的操作守则。
4.推进依法民主治校。尊重师生人格,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坚持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校常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以及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的作用,提高依法民主治校的能力。
5.要进一步深化高校内部体制改革。在充分尊重教师职业活动特点和充分保证学术民主的基础上,依靠教授办学,实现学术自由、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有机统一,努力构建管理民主、运转高效、竞争有序的高校内部机制。
一般而言,学校有没有生命力关键在于:(1)是否形成了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的传统;(2)学校内部竞争机制的激励作用是否充分发挥。我国高校缺乏的正是这两方面。过去高校内部改革单纯强调竞争机制,忽略学术创造的特殊性,没有同时建立起学术方面的民主评价机制,对许多学术问题往往采用行政方式进行管理。例如科研立项、评奖等方面都带有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的色彩。因此,高校内部体制改革一定要在充分尊重教师职业活动特点、充分保证学术民主的基础上进行。
(三)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有机融合、相互衬托、共同建设,才能发挥校园文化的和谐功能和整体作用。
1.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确保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积极构建反映时代特征、符合师生特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同时,要积极培育以“尚德尚学尚行、爱国爱校爱人”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精神,使之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
2.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折射出文化魅力。牢固树立“和谐协调”的理念及“人和校兴”的意识,引导师生员工用和谐的理念认识世界,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法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的价值取向内化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共识。高校要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氛围,从办学观念、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如“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南工之致用”这些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精神,成为大学的内在支柱和灵魂。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科技学术活动的龙头作用和高雅文化的艺术熏陶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及校园文化的品位。还要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提倡创新精神、开展创新教育、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事业发展中大力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力提倡敢冒风险、敢为人先;大力提倡互助合作、公平竞争;大力提倡鼓励冒尖、宽容失败,从而营造起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4.营造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把诚信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基点和重点,在全校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培养诚信理念和规则意识,推动学校诚信体系建设。
责任感是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和谐的校园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主张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德,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谐。我们要注重促进师生员工的心理和谐,积极培育豁达开朗、乐观善良、理性平和、进取向上的心态;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营造师生员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形成与人为善、顾全大局、宽容礼让、立人达人的处世准则和道德风尚。
5.要优化校园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典雅的标志性建筑,是无声的育人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积淀和展示,可以增强师生的内聚力和荣誉感。
[注释]
①杨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5):75.
②中共党史出版社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解析[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