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介:徐明,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摘要:笔者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全方位审视了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冷静地分析了烹饪职业教育现状,提出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引领行业发展必须从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技能教学、职业意识养成等诸多方面着手,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技能竞赛;技能教育;高素质人才
在天津青年职业学院进行的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比赛有35个省、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的212名选手报名参加,比赛分为中餐热菜、中餐面点、中餐冷拼、果蔬雕4个项目。各代表队总人数达800余人。最后评委按味感、质感、观感、营养卫生四部分评分,满分为一百分。
这是一次国内烹饪职业院校的群英会,是一次全国烹饪职业院校技能的大展示,代表了我国目前烹饪职业教育的最高水平,因此也是对江苏省烹饪职业教育的一次大检阅。通过大赛,我们看到了江苏省烹饪职业教育近几年辉煌的教学成果,同时也看到了烹饪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和希望。
江苏烹饪职业教育
引领江苏餐饮腾飞
本次大赛分冷盘、热菜、面点和食品雕刻四大部分,也是目前国内餐饮行业大师、名师交流竞赛的常设项目。这次全国大赛的竞赛标准和要求远远高于餐饮行业的竞赛标准。从选手报到、检录、原材料验收,到竞赛程序、监理、时间、评分项目和评分标准等,都高于目前行业上的要求,有些项目的标准和要求是第一次使用(面点发酵、雕刻洗净等),而参赛选手的色、香、味、形俱佳的作品与行业大师、名师们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担任本次大赛的评委是由中国烹饪协会邀请的全国餐饮行业的顶级专家,他们在评判过程中,对烹饪职业院校学生有如此高超的技艺和精美绝伦的作品叹为观止,有些行业专家观看了作品后也拍案叫绝。江苏餐饮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其原因之一,与江苏烹饪职业教育是分不开的。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引领着江苏餐饮快马加鞭、跨越腾飞。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已成为江苏餐饮乃至全国餐饮的人力资源宝库,江苏烹饪职业教育为餐饮企业的人才储备了大量的后备军。江苏烹饪职业教育也是餐饮企业产品创新和研究开发的基地,这一点从这次参赛作品中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大赛除了两个项目为半指定品种(鸡肉成丝、面点包子)外,其他都是自选品种。江苏选手大显神手,创新意识很强,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烹饪,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又结合餐饮市场的发展情况,让餐饮产品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给中国的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烹饪大赛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一面。
江苏烹饪职业教育
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依托于淮扬菜在全国是四大风味和八大菜肴的地位,江苏烹饪职业教育也是如火如荼,可喜的是,从这次大赛中,可以看出,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彰显着淮扬菜肴的风味特色:选材讲究鲜活,以水鲜禽蔬为长,特别是制作工艺上刀工精细独到,刀法的巧妙运用,选手们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花色冷盘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食品雕刻形象逼真,其作品犹如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热菜的烹调方法多样,以味见长,以实用为原则,其用料也是平常多见的,保持了淮扬菜肴的风味特色,彰显了淮扬菜的个性和特长,这也是全国其他地方菜系无法比拟的。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在全国起始最早、层次最全、网点最多,江苏烹饪职业教育要想在全国保持领先的势头,就必须依托淮扬菜的优势,充分发挥其所长,体现其风味特色。江苏烹饪职业教育与江苏风味特色比翼双飞,才能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头羊的地位。
江苏烹饪职业教育的
不平衡发展态势
全国烹饪大赛的成绩充分体现了江苏烹饪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办学理念、专业建设是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的。大赛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是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结成的丰硕成果,但全省、全国的两级烹饪大赛也暴露出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态势。
具体表现:
从省大赛来看,分为教师组和学生组,从竞赛结果看,教师组的技能优势明显高于学生组,但教师如何将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技术能手,这是值得烹饪职业教育人士深思的大问题。据了解,这次竞赛的学生都是学生中的高手,如何让技能的普及在学生中普遍开花,这是烹饪职业教育面临的大事。
从省集训队来看,苏南的明显优于苏北,这与整个江苏经济的发展是成正比的。但淮扬风味的滋生地是在苏中和苏北,这与淮扬菜系特色又是成反比的。苏南如何带动苏中苏北,苏中苏北如何改变这种弱势现状,迎头赶上苏南地区,使江苏烹饪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衡发展,这是摆在江苏烹饪教育面前的新的课题。
从全国大赛来看,江苏烹饪职业教育是一个整体,如何发挥全省的优势,避免各自为战,也是江苏烹饪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应该团结协作,面对挑战,只有携手并肩,共同作战,才能在全国的烹饪职业教育战线上立于不败之地(浙江与宁波相互保守,本次成绩一般),江苏烹饪职业教育也才有发展的希望。
江苏烹饪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向
1.技能大赛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
大赛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也有助于促进江苏省职业院校之间的教学改革成果交流,在与国内同类院校的对比中明确办学定位,必将有力推动职业院校在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大赛对人才的评价和选拔起到了一种制度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同时也对江苏烹饪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以社会、企业的需要为标准,进行价值能力和基本素质的综合培养。由此江苏省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应突出“三实践”原则,即专业设置来源于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人才再输送到社会中去。
2.竞赛水平体现人才培养高要求
大赛充分展示了江苏职业院校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崭新精神面貌和良好的职业风范,表现出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大赛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此次大赛各竞赛项目的技术含量高,技能要求的复合度也高,突出了职业教育对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要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对人员的合理分配和对操作流程的科学控制,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达到较高标准。
3.广泛参与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
这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重在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改革和现代教学理念的传递,具有较高的社会开放度和企业参与度,突破了传统学科竞赛的封闭模式,扩大了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通过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利于把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促进“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局面的形成。
检验职业学校办学是否成功,最有说服力的是企业的评价。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指挥棒。目前企业的用人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二是要有高超的技能水平;三是要具备管理和协调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得好不好,不是由学校说了算,而是要得到企业的认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江苏烹饪职业院校要在教学、实训过程中模仿企业的真实环境,充实完善现有条件下的实验实训平台,发挥全省各类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的综合作用。通过校企合作来检验职业教育改革的质量、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
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比赛闭幕式上,总裁判长的点评值得我们深思。他说,值得注意的是,花架子现象还存在,特别是在热菜的比赛中表现比较突出。他举例说,有的选手制作的油爆大虾,大虾的质量非常好,但炒完后却将其放在树枝上,明显是画蛇添足。他还说,值得注意的现象还有一个就是浪费,一些选手在比赛中将只用了很少部分的原料就直接扔到垃圾桶,很是可惜。此外,比赛中存在着一些违规现象、不注意食品卫生和超时的现象。可以说,这些现象在我们江苏省的比赛中都存在,平时各学校教学中也并没有重视过此类问题。
首先,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从关注行业对人才实际需求以及职业和特色上入手,必须提出为行业培养“知识型的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引进行业规范,特别是行业的运营成本、卫生执行标准、职业道德,教师的教学要在实用、实际、实在、实惠上下功夫,坚决删除画蛇添足、花架子等内容。
其次,推进学历教育课程与企业职业培训课程相互融通的新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提出把以学科体系为特征的课程改造成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岗位模块教学为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实现由“层次教育”向“类别教育”的转变;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紧紧围绕学生的“德”、“能”、“知”三方面有机地进行,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始终坚持围绕企业和岗位需求的原则。
最后,这次2008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历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一届大赛,对于展示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成果,展现职业院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的职业技能,营造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围绕提高技能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有效提高了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效果。从以下六个方面认真细致做好各项改革工作:
第一,从职业教育现状与企业和岗位要求的深层思考出发致力于专业技能课的改革。专业技能课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破除某种教学模式,人为地、主观地推行某种新的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模式,哪怕是实践证明效果比较显著的模式,也只是课改的一种可能形式,是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的服务的。职业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职业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较强的职业能力,能够顺利就业。职业学校的课改,必须跳出具体模式框框的束缚,从学校的专业实际出发,从学校教学现状与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不相吻合处着手。通过认真分析职业岗位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深刻剖析职业岗位的具体职业能力,深入透析职业岗位工艺标准和技能要求,提炼出专业职业岗位的素质底蕴和能力指标,以此为蓝图,建构专业技能课改革的新模式。
第二,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着眼于职业学校教学的全部课程,致力于专业课与文化课、内容与形式、教与学的和谐协调发展。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依据统筹兼顾原则,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统一,注重职业学校教学现状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协调,注重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渗透,注重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并进。特别是课程和教学改革过程中,怎样把文化课与专业课更好地融合起来,更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课题。专业课以职业为中心进行组织得到普遍认可,但文化课却被认为可以脱离职业单独组织。虽然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承担着一定的普通教育功能,但并不意味着文化课可以远离职业单独进行,文化课、专业课不能成为两张皮,它们在必要性和可能性上完全可以结合起来。文化课要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专业意识的培养;专业课不能只局限在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上,也要注意学生人文精神的弘扬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第三,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致力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培育、职业信心的强化和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是专业学习最充足的动力。大赛中成绩突出者都是自信心特别旺盛、对自己专业特别喜爱的人。这就提醒我们,在酝酿专业技能课改革时,必须从学习者未来职业实际出发,在注重能力、强化能力的同时,考虑通过多种教育平台,强化学习者的职业意识,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自信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第四,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致力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强化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既要考虑学生专业基本功的培养、训练、强化,又要考虑创新意识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任何一个专业,核心技能是重要的,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加以突出是应该的,但专业基本功不能忽视。专业基本功是专业的基础,核心技能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高楼大厦,我们不能因为在专业教育中重视核心技能而忽略基本功的学习。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在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任何职业都是为了满足他人某一方面需要而存在的,被他人接受是职业服务存在的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递进。这中间既有功能的提高,也有外表的美化,一句话:要新,要不断创新。在职业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习者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
第五,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致力于必要的教育与可能的教育的结合,防止过多注重可能教育而有意无意忽视必要教育的现象。职业教育中的“可能”教育是技能教育,“必要”教育是素质教育。一般来说,能力教育的成果是显现的,在短期内可以感觉到;而素质教育的成果却是隐性的,在短期内难以体现。特别是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能力本位”的原则,诱导更多的教育主体把主要精力放在“可能”的教育上,而放松对“必要”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从大赛的过程来说,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心理素质对好成绩的取得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六,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致力于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协会、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方面协调与共同努力的结果。课程改革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但课程改革特别是深层次的改革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学校,它离不开学校与政府、与行业协会、与企业的良性互动。课程改革也是一件外部性特别明显的工程,学校要打破课程改革是学校自己的事、完全可以在学校圈子内完成的观念,主动走出校门,将自己的课程改革置于与政府、与行业协会、与企业的联系、结合、磋商、反馈之中,主动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总之,教育教学是大赛成功的前提;课程改革是大赛成功的保证;开拓创新是大赛成功的关键;知识技能是大赛成功的基础;操作细节是大赛成功的环节。技能大赛,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崛起;培养立足“双证书”合格的人才;加大了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引出了课程开发中的种种反思。
技能是职业教育的命脉,此次全国技能大赛检验了江苏职业教育,也必将进一步促进全省职业院校专业技能训练的全面提升。
摘要:笔者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全方位审视了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冷静地分析了烹饪职业教育现状,提出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引领行业发展必须从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技能教学、职业意识养成等诸多方面着手,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技能竞赛;技能教育;高素质人才
在天津青年职业学院进行的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比赛有35个省、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的212名选手报名参加,比赛分为中餐热菜、中餐面点、中餐冷拼、果蔬雕4个项目。各代表队总人数达800余人。最后评委按味感、质感、观感、营养卫生四部分评分,满分为一百分。
这是一次国内烹饪职业院校的群英会,是一次全国烹饪职业院校技能的大展示,代表了我国目前烹饪职业教育的最高水平,因此也是对江苏省烹饪职业教育的一次大检阅。通过大赛,我们看到了江苏省烹饪职业教育近几年辉煌的教学成果,同时也看到了烹饪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和希望。
江苏烹饪职业教育
引领江苏餐饮腾飞
本次大赛分冷盘、热菜、面点和食品雕刻四大部分,也是目前国内餐饮行业大师、名师交流竞赛的常设项目。这次全国大赛的竞赛标准和要求远远高于餐饮行业的竞赛标准。从选手报到、检录、原材料验收,到竞赛程序、监理、时间、评分项目和评分标准等,都高于目前行业上的要求,有些项目的标准和要求是第一次使用(面点发酵、雕刻洗净等),而参赛选手的色、香、味、形俱佳的作品与行业大师、名师们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担任本次大赛的评委是由中国烹饪协会邀请的全国餐饮行业的顶级专家,他们在评判过程中,对烹饪职业院校学生有如此高超的技艺和精美绝伦的作品叹为观止,有些行业专家观看了作品后也拍案叫绝。江苏餐饮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其原因之一,与江苏烹饪职业教育是分不开的。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引领着江苏餐饮快马加鞭、跨越腾飞。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已成为江苏餐饮乃至全国餐饮的人力资源宝库,江苏烹饪职业教育为餐饮企业的人才储备了大量的后备军。江苏烹饪职业教育也是餐饮企业产品创新和研究开发的基地,这一点从这次参赛作品中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大赛除了两个项目为半指定品种(鸡肉成丝、面点包子)外,其他都是自选品种。江苏选手大显神手,创新意识很强,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烹饪,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又结合餐饮市场的发展情况,让餐饮产品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给中国的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烹饪大赛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一面。
江苏烹饪职业教育
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依托于淮扬菜在全国是四大风味和八大菜肴的地位,江苏烹饪职业教育也是如火如荼,可喜的是,从这次大赛中,可以看出,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彰显着淮扬菜肴的风味特色:选材讲究鲜活,以水鲜禽蔬为长,特别是制作工艺上刀工精细独到,刀法的巧妙运用,选手们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花色冷盘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食品雕刻形象逼真,其作品犹如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热菜的烹调方法多样,以味见长,以实用为原则,其用料也是平常多见的,保持了淮扬菜肴的风味特色,彰显了淮扬菜的个性和特长,这也是全国其他地方菜系无法比拟的。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在全国起始最早、层次最全、网点最多,江苏烹饪职业教育要想在全国保持领先的势头,就必须依托淮扬菜的优势,充分发挥其所长,体现其风味特色。江苏烹饪职业教育与江苏风味特色比翼双飞,才能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头羊的地位。
江苏烹饪职业教育的
不平衡发展态势
全国烹饪大赛的成绩充分体现了江苏烹饪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办学理念、专业建设是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的。大赛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是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结成的丰硕成果,但全省、全国的两级烹饪大赛也暴露出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态势。
具体表现:
从省大赛来看,分为教师组和学生组,从竞赛结果看,教师组的技能优势明显高于学生组,但教师如何将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技术能手,这是值得烹饪职业教育人士深思的大问题。据了解,这次竞赛的学生都是学生中的高手,如何让技能的普及在学生中普遍开花,这是烹饪职业教育面临的大事。
从省集训队来看,苏南的明显优于苏北,这与整个江苏经济的发展是成正比的。但淮扬风味的滋生地是在苏中和苏北,这与淮扬菜系特色又是成反比的。苏南如何带动苏中苏北,苏中苏北如何改变这种弱势现状,迎头赶上苏南地区,使江苏烹饪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衡发展,这是摆在江苏烹饪教育面前的新的课题。
从全国大赛来看,江苏烹饪职业教育是一个整体,如何发挥全省的优势,避免各自为战,也是江苏烹饪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应该团结协作,面对挑战,只有携手并肩,共同作战,才能在全国的烹饪职业教育战线上立于不败之地(浙江与宁波相互保守,本次成绩一般),江苏烹饪职业教育也才有发展的希望。
江苏烹饪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向
1.技能大赛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
大赛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也有助于促进江苏省职业院校之间的教学改革成果交流,在与国内同类院校的对比中明确办学定位,必将有力推动职业院校在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大赛对人才的评价和选拔起到了一种制度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同时也对江苏烹饪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以社会、企业的需要为标准,进行价值能力和基本素质的综合培养。由此江苏省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应突出“三实践”原则,即专业设置来源于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人才再输送到社会中去。
2.竞赛水平体现人才培养高要求
大赛充分展示了江苏职业院校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崭新精神面貌和良好的职业风范,表现出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大赛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此次大赛各竞赛项目的技术含量高,技能要求的复合度也高,突出了职业教育对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要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对人员的合理分配和对操作流程的科学控制,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达到较高标准。
3.广泛参与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
这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重在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改革和现代教学理念的传递,具有较高的社会开放度和企业参与度,突破了传统学科竞赛的封闭模式,扩大了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通过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利于把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促进“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局面的形成。
检验职业学校办学是否成功,最有说服力的是企业的评价。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指挥棒。目前企业的用人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二是要有高超的技能水平;三是要具备管理和协调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得好不好,不是由学校说了算,而是要得到企业的认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江苏烹饪职业院校要在教学、实训过程中模仿企业的真实环境,充实完善现有条件下的实验实训平台,发挥全省各类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的综合作用。通过校企合作来检验职业教育改革的质量、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
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比赛闭幕式上,总裁判长的点评值得我们深思。他说,值得注意的是,花架子现象还存在,特别是在热菜的比赛中表现比较突出。他举例说,有的选手制作的油爆大虾,大虾的质量非常好,但炒完后却将其放在树枝上,明显是画蛇添足。他还说,值得注意的现象还有一个就是浪费,一些选手在比赛中将只用了很少部分的原料就直接扔到垃圾桶,很是可惜。此外,比赛中存在着一些违规现象、不注意食品卫生和超时的现象。可以说,这些现象在我们江苏省的比赛中都存在,平时各学校教学中也并没有重视过此类问题。
首先,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从关注行业对人才实际需求以及职业和特色上入手,必须提出为行业培养“知识型的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引进行业规范,特别是行业的运营成本、卫生执行标准、职业道德,教师的教学要在实用、实际、实在、实惠上下功夫,坚决删除画蛇添足、花架子等内容。
其次,推进学历教育课程与企业职业培训课程相互融通的新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提出把以学科体系为特征的课程改造成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岗位模块教学为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实现由“层次教育”向“类别教育”的转变;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紧紧围绕学生的“德”、“能”、“知”三方面有机地进行,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始终坚持围绕企业和岗位需求的原则。
最后,这次2008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历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一届大赛,对于展示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成果,展现职业院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的职业技能,营造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围绕提高技能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有效提高了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效果。从以下六个方面认真细致做好各项改革工作:
第一,从职业教育现状与企业和岗位要求的深层思考出发致力于专业技能课的改革。专业技能课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破除某种教学模式,人为地、主观地推行某种新的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模式,哪怕是实践证明效果比较显著的模式,也只是课改的一种可能形式,是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的服务的。职业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职业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较强的职业能力,能够顺利就业。职业学校的课改,必须跳出具体模式框框的束缚,从学校的专业实际出发,从学校教学现状与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不相吻合处着手。通过认真分析职业岗位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深刻剖析职业岗位的具体职业能力,深入透析职业岗位工艺标准和技能要求,提炼出专业职业岗位的素质底蕴和能力指标,以此为蓝图,建构专业技能课改革的新模式。
第二,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着眼于职业学校教学的全部课程,致力于专业课与文化课、内容与形式、教与学的和谐协调发展。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依据统筹兼顾原则,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统一,注重职业学校教学现状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协调,注重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渗透,注重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并进。特别是课程和教学改革过程中,怎样把文化课与专业课更好地融合起来,更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课题。专业课以职业为中心进行组织得到普遍认可,但文化课却被认为可以脱离职业单独组织。虽然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承担着一定的普通教育功能,但并不意味着文化课可以远离职业单独进行,文化课、专业课不能成为两张皮,它们在必要性和可能性上完全可以结合起来。文化课要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专业意识的培养;专业课不能只局限在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上,也要注意学生人文精神的弘扬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第三,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致力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培育、职业信心的强化和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是专业学习最充足的动力。大赛中成绩突出者都是自信心特别旺盛、对自己专业特别喜爱的人。这就提醒我们,在酝酿专业技能课改革时,必须从学习者未来职业实际出发,在注重能力、强化能力的同时,考虑通过多种教育平台,强化学习者的职业意识,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自信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第四,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致力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强化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既要考虑学生专业基本功的培养、训练、强化,又要考虑创新意识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任何一个专业,核心技能是重要的,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加以突出是应该的,但专业基本功不能忽视。专业基本功是专业的基础,核心技能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高楼大厦,我们不能因为在专业教育中重视核心技能而忽略基本功的学习。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在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任何职业都是为了满足他人某一方面需要而存在的,被他人接受是职业服务存在的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递进。这中间既有功能的提高,也有外表的美化,一句话:要新,要不断创新。在职业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习者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
第五,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致力于必要的教育与可能的教育的结合,防止过多注重可能教育而有意无意忽视必要教育的现象。职业教育中的“可能”教育是技能教育,“必要”教育是素质教育。一般来说,能力教育的成果是显现的,在短期内可以感觉到;而素质教育的成果却是隐性的,在短期内难以体现。特别是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能力本位”的原则,诱导更多的教育主体把主要精力放在“可能”的教育上,而放松对“必要”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从大赛的过程来说,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心理素质对好成绩的取得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六,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致力于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协会、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方面协调与共同努力的结果。课程改革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但课程改革特别是深层次的改革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学校,它离不开学校与政府、与行业协会、与企业的良性互动。课程改革也是一件外部性特别明显的工程,学校要打破课程改革是学校自己的事、完全可以在学校圈子内完成的观念,主动走出校门,将自己的课程改革置于与政府、与行业协会、与企业的联系、结合、磋商、反馈之中,主动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总之,教育教学是大赛成功的前提;课程改革是大赛成功的保证;开拓创新是大赛成功的关键;知识技能是大赛成功的基础;操作细节是大赛成功的环节。技能大赛,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崛起;培养立足“双证书”合格的人才;加大了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引出了课程开发中的种种反思。
技能是职业教育的命脉,此次全国技能大赛检验了江苏职业教育,也必将进一步促进全省职业院校专业技能训练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