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勒梅特夫妇喜欢把建构收藏比喻成建造房子,有人担心影像作品的出路问题,他们说,买了房子之后我们考虑的可不是何时把它卖掉,一定是忙于装饰它。定居巴黎之后,他们经常邀请朋友来家里观看影片,分享是最令他们愉快的事情。
作为“2016中法文化之春”核心项目,勒梅特夫妇把自己的影像收藏分享到了中国,自4月30日起分别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成都域上和美文化艺术馆、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展出,持续到6月30日。
通常与收藏版画和摄影一样,影像艺术的收藏者只会拥有作品的一个版本,他们有权利公开展出这个版本。为了让展览在四个城市同时进行——这意味着需要制作副本,Jean-Conrad Lemaitre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与艺术家沟通,最终获得了大部分艺术家的支持。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勒梅特夫妇却没有向美术馆收取借展费和保险费,他们唯一的要求,是让策展人负责挑选工作,因为每一件藏品对他们来说都意义非凡,无法做出选择。喜玛拉雅美术馆的策展人李龙雨和颜晓东为展览“直播—Welcome to My Life”精选了包括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马克·沃林格(Mark Wallinqer)、杨福东、多米尼克·冈萨雷斯-福斯特(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易托·巴拉达(Yto Barra)、刘真辰等23位(组)影像艺术家的23组影像作品,并设计了明暗交织、公开与私密更迭的动线,用将近六个小时的时间,呈现这些打动过勒梅特夫妇的画面。
法比安·纪劳德(Fabien Giraud)的《直边》(Straight Edge)记录了一场硬核朋克音乐会上随着音乐不停起舞的人,“我们也和镜头下的人们一样精力充沛”;艾阿诺特·米克(Aernout Milk)的《公园》(Park)“运镜方式很神秘,让人不知道这些人在干吗”;汉斯·欧普·德·贝克(Hans op debeek)的《决心》(Determination)拍摄了一个不停向前走的家庭,“这完全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在法国之外的地方生活了32年,飞来飞去,从这个家搬到另一个家”。Isabelle总结:“我们在影像艺术里寻找与我们的生活有关的东西,收藏能和我们对话的影像。”
勒梅特夫妇完全不怕承认自己对艺术的判断是出于非理性。“正是敏感的内心将我们推向艺术,”Isabelle说,“当你像艺术家一样敏感,却又不是艺术家,那么你靠近艺术的方式就是去购买艺术。”他们背后没有机构、没有基金会,资金来自Jean-Conrad Lemaitre在银行工作的收入,因此,“我们没有标准,就算有,也只是个人口味而已,主要看我们喜欢不喜欢”。在“勒梅特夫妇团队”中,Jean-Conrad主要负责做决策,Isabelle则负责对外沟通。他们收藏第一件影像作品是在1996年,当时两人收藏过的英国观念艺术家Gillian Wearing开始将创作媒介从摄影拓展至影像,于是他们也跟随艺术家的脚步,购买了她的Boy Time。第二年,Gillian Wearing就获得了特纳奖(Turner Prize)。
20年前,收藏影像艺术即便在欧洲也不是那么普遍,Jean-Conrad不仅大胆,在发现艺术家方面还有惊人的直觉。勒梅特夫妇是年轻艺术家Steve McQueen和Keith Tyson最早的收藏者之一,两人之后也都获得了特纳奖。2003年,他们收藏了杨福东的《后房:嘿,天亮了》,“当时杨福东虽然已经签约香格纳画廊,但在欧洲还不那么出名。”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展览“中国怎么样?”(Alors La Chine)中看到这件作品后,Jean-Conrad立刻向策展人要了杨福东的电子邮箱地址,虽然价格比预想的高——因为这是一部用35mm胶片拍的电影——他还是买了。“杨福东是一个诗人。”Jean-Conrad说。
20年来,影像技术几经迭代,视觉上从模糊到清晰,载体上从脆弱易损耗的模拟影像发展到便于转制保存的数码影像。技术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艺术自身的演变,影像和电影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与其他媒介和领域的融合越来越多。在勒梅特夫妇看来,影像艺术仍然是前卫的,因为它仍未穷尽自身的可能性,在这个充斥着屏幕的时代,它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艺术。
与勒梅特夫妇如今在收藏界的地位形成反差的,是他们对待收藏的态度。评论、艺术史地位和投资价值,这三项收藏家看重的指标,他们全都不在意。由于Jean-Conrad的工作原因,他们常常在不同的国家暂居,每新到一个地方,他们都带着极大热情去发现当地的艺术家,从与朋友的聊天中获得信息,再去看作品,自己做判断。
作为72岁仍没有完全退休的银行高管,Jean-Conrad常年与数字和价值打交道而且工作压力巨大,是艺术将他从机器人般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否则我精神上就是一个死人”。因此,在面对艺术品时,他最不愿意谈的就是投资,他宁愿用全部激情去抵消所谓理性的判断。“那些‘投资者’,我真可怜他们,他掏钱是因为别人告诉他这将是一件重要的作品,会升值,但他根本不喜欢,他花了250万,可能五年后它变得一钱不值,这太疯狂了!”Jean-Conrad说,“你购买艺术品必须是因为你热爱它,享受它,它用高于生活的东西滋养你,未必是上帝,但一定是你需要的东西,与钱无关。”
对勒梅特夫妇来说,收藏影像这种属于当下时代的艺术还意味着不断对抗既有的意识形态,冲破自己的局限。他们很高兴自己20年前做了这个“疯狂”的决定。“有时候你看到一件作品时,你原有的思想让你无法接受它,因为它与你此前所受的教育相违背。这时候你必须非常努力地与它抗争,与你的陈见抗争,很可能你最终会接受它。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打开了你的思维,你以为世界是你以为的那样,不是的,终其一生你都要接受挑战。如果你无法理解这个时代的年轻艺术家,那你作为收藏家就彻底失败了。”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事情都被动地受到他人的影响,“小时候听父母的,上学了听老师的,毕业之后听社会的,”勒梅特夫妇将艺术看作难得的秘密花园,“总要有一次,在艺术里,你只听自己的,”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就是自由。”
作为“2016中法文化之春”核心项目,勒梅特夫妇把自己的影像收藏分享到了中国,自4月30日起分别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成都域上和美文化艺术馆、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展出,持续到6月30日。
通常与收藏版画和摄影一样,影像艺术的收藏者只会拥有作品的一个版本,他们有权利公开展出这个版本。为了让展览在四个城市同时进行——这意味着需要制作副本,Jean-Conrad Lemaitre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与艺术家沟通,最终获得了大部分艺术家的支持。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勒梅特夫妇却没有向美术馆收取借展费和保险费,他们唯一的要求,是让策展人负责挑选工作,因为每一件藏品对他们来说都意义非凡,无法做出选择。喜玛拉雅美术馆的策展人李龙雨和颜晓东为展览“直播—Welcome to My Life”精选了包括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马克·沃林格(Mark Wallinqer)、杨福东、多米尼克·冈萨雷斯-福斯特(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易托·巴拉达(Yto Barra)、刘真辰等23位(组)影像艺术家的23组影像作品,并设计了明暗交织、公开与私密更迭的动线,用将近六个小时的时间,呈现这些打动过勒梅特夫妇的画面。
法比安·纪劳德(Fabien Giraud)的《直边》(Straight Edge)记录了一场硬核朋克音乐会上随着音乐不停起舞的人,“我们也和镜头下的人们一样精力充沛”;艾阿诺特·米克(Aernout Milk)的《公园》(Park)“运镜方式很神秘,让人不知道这些人在干吗”;汉斯·欧普·德·贝克(Hans op debeek)的《决心》(Determination)拍摄了一个不停向前走的家庭,“这完全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在法国之外的地方生活了32年,飞来飞去,从这个家搬到另一个家”。Isabelle总结:“我们在影像艺术里寻找与我们的生活有关的东西,收藏能和我们对话的影像。”
勒梅特夫妇完全不怕承认自己对艺术的判断是出于非理性。“正是敏感的内心将我们推向艺术,”Isabelle说,“当你像艺术家一样敏感,却又不是艺术家,那么你靠近艺术的方式就是去购买艺术。”他们背后没有机构、没有基金会,资金来自Jean-Conrad Lemaitre在银行工作的收入,因此,“我们没有标准,就算有,也只是个人口味而已,主要看我们喜欢不喜欢”。在“勒梅特夫妇团队”中,Jean-Conrad主要负责做决策,Isabelle则负责对外沟通。他们收藏第一件影像作品是在1996年,当时两人收藏过的英国观念艺术家Gillian Wearing开始将创作媒介从摄影拓展至影像,于是他们也跟随艺术家的脚步,购买了她的Boy Time。第二年,Gillian Wearing就获得了特纳奖(Turner Prize)。
20年前,收藏影像艺术即便在欧洲也不是那么普遍,Jean-Conrad不仅大胆,在发现艺术家方面还有惊人的直觉。勒梅特夫妇是年轻艺术家Steve McQueen和Keith Tyson最早的收藏者之一,两人之后也都获得了特纳奖。2003年,他们收藏了杨福东的《后房:嘿,天亮了》,“当时杨福东虽然已经签约香格纳画廊,但在欧洲还不那么出名。”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展览“中国怎么样?”(Alors La Chine)中看到这件作品后,Jean-Conrad立刻向策展人要了杨福东的电子邮箱地址,虽然价格比预想的高——因为这是一部用35mm胶片拍的电影——他还是买了。“杨福东是一个诗人。”Jean-Conrad说。
20年来,影像技术几经迭代,视觉上从模糊到清晰,载体上从脆弱易损耗的模拟影像发展到便于转制保存的数码影像。技术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艺术自身的演变,影像和电影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与其他媒介和领域的融合越来越多。在勒梅特夫妇看来,影像艺术仍然是前卫的,因为它仍未穷尽自身的可能性,在这个充斥着屏幕的时代,它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艺术。
与勒梅特夫妇如今在收藏界的地位形成反差的,是他们对待收藏的态度。评论、艺术史地位和投资价值,这三项收藏家看重的指标,他们全都不在意。由于Jean-Conrad的工作原因,他们常常在不同的国家暂居,每新到一个地方,他们都带着极大热情去发现当地的艺术家,从与朋友的聊天中获得信息,再去看作品,自己做判断。
作为72岁仍没有完全退休的银行高管,Jean-Conrad常年与数字和价值打交道而且工作压力巨大,是艺术将他从机器人般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否则我精神上就是一个死人”。因此,在面对艺术品时,他最不愿意谈的就是投资,他宁愿用全部激情去抵消所谓理性的判断。“那些‘投资者’,我真可怜他们,他掏钱是因为别人告诉他这将是一件重要的作品,会升值,但他根本不喜欢,他花了250万,可能五年后它变得一钱不值,这太疯狂了!”Jean-Conrad说,“你购买艺术品必须是因为你热爱它,享受它,它用高于生活的东西滋养你,未必是上帝,但一定是你需要的东西,与钱无关。”
对勒梅特夫妇来说,收藏影像这种属于当下时代的艺术还意味着不断对抗既有的意识形态,冲破自己的局限。他们很高兴自己20年前做了这个“疯狂”的决定。“有时候你看到一件作品时,你原有的思想让你无法接受它,因为它与你此前所受的教育相违背。这时候你必须非常努力地与它抗争,与你的陈见抗争,很可能你最终会接受它。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打开了你的思维,你以为世界是你以为的那样,不是的,终其一生你都要接受挑战。如果你无法理解这个时代的年轻艺术家,那你作为收藏家就彻底失败了。”
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事情都被动地受到他人的影响,“小时候听父母的,上学了听老师的,毕业之后听社会的,”勒梅特夫妇将艺术看作难得的秘密花园,“总要有一次,在艺术里,你只听自己的,”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就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