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那些我们通过眼睛所见的视觉图像并不一定就是我们“看到”的真实信息,本文通过对视觉生理结构和现象的分析,阐述了“眼见未必为实”,这不仅是我们生理和精神感知的视觉适应,同样包含了我们后天的经验与知识对视觉图像的主观修正和补充,这种修正和补充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往往是利弊相间的。如何把控其中的利弊,恰恰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探索视觉错视图像的精神感知这一论题的必要性。
关键词:视觉图像 精神感知 视错觉 视觉适应
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说:“视觉是思维最基本的工具。”其实,那些我们通过眼睛所见的视觉图像并不一定就是我们“看到”的真实信息。心理学家M·布隆玛在《视觉感知的原理》中描述:“即使你观察到的图像是正确的,你的大脑也不会用开明的方法把眼睛受到的刺激反映出来。相反,你看见的应该是那些与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各种有联系的事物,它做出的结论并不代表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客观认识,而是对已有观念的确认。这就说明,在感知的层面上,我们的大脑已经在事实发生之前就得出了结论:我们在眼睛受到刺激发生以前,就把结论编入了大脑……”因此,正如我们所说的,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视觉图像精神感知是不同的。
视觉图像,顾名思义就是指一切视觉所能感知到的图形和形象,通常指可见光内一切可视的物体形象。当人带着一种标签化、模式化的眼光看一个事物时,就无法真正认清它,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这个叫做“花”或“桌子”的模糊轮廓,而看不到这朵花的细节、这把特别的桌子、这个独特的东西或具体的这个人。即使是普通的词汇和概念,有时也会限制我们的精神感知,因此艺术家罗伯特·欧文说:“所谓观看,就是忘记所看事物的名称。”让左右脑两模式的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转换来实现视觉图像的精神感知吧。
正如我们闻到恶心的气味,马上就会有恶心反应,听见忧伤的音乐,就会伤心,感觉到地面不平,立刻要小心一样,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都是精神感知的不同方式,精神用眼睛来感知时,就是视觉图像的精神感知,精神用鼻子来感知时,就是嗅觉气味的精神感知……那么,视觉图像的精神感知又是如何在错觉和视觉适应中进行的呢?
一、视觉错视的精神感知探索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错视更多的不是我们视觉所看见的现实图像,而是以经验和知识对生理反应的过度修正与补充,因为对蛇的形象过度强化而扩展了蛇类似形象的范围,也就增加了错视的机会。
其实,从人眼结构和人眼感知外界光刺激物的基本过程的理论中,我们了解到眼睛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提供的是一个并不完全真实的写照。当生理反应层面发生错误时,精神感知层面就会发生作用,以知识和经验对生理反应的错误进行修正和补充。人们需要经过知识和经验的参与,需要经过归纳、判断、选择、重组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才能完成对客观世界正确理解的精神感知过程。
视觉图像经过眼球水晶体投射在视网膜上的是反转图像,之所以感觉不到,就像我们感觉地球是圆的,地球对面的人怎么不掉下去一样。主要是因为我们适应了这种反转,此种视觉适应就是指客观图像对眼睛反复刺激后,引起了视觉疲劳而弱化了外界刺激的影响,使我们做出了与初次感知不同的判断,这种让感受起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状态就是适应。
二、视觉适应的精神感知探讨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指当视觉从暗光线转入亮光线过程时,眼睛瞳孔缩小,视觉感应从视网膜边缘的暗视觉转到中央窝的明视觉。这种适应光线从暗到亮的适应过程在时间上是很短的,大约只需1秒钟左右。而暗适应就是当视觉从明光线转入暗光线过程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适应暗光线下的物象,暗适应在开始时一般需要15分钟左右,达到完全的暗适应大概需要40分钟。
明适应的案例很多,其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睡觉时开灯的瞬间,房间的灯突然打开,你的眼睛就会感觉到一阵白色的炫光,稍后才能辨认房间里的色彩与摆设。又如每个夜晚睡觉前我们关灯的那一刻,眼前会漆黑一片,要经过一段时间眼睛才能慢慢看见周围的摆设,这就是暗适应的生活感受。暗适应一般会有短暂的恐怖感。值得一提的是,红色光对于视杆细胞不起作用,视杆细胞内的视紫红质不会被红色光破坏,也就是说一个人先接受的是红光刺激,然后再进入黑暗的光线,那么他的视觉感受仍能保持平衡,也就没有了暗适应的过程。说到这,照相馆冲洗照片的暗房的红光照明就不难理解了。开汽车的朋友都知道,在经过隧道时,我们会看到隧道里的照明装置,灯光都集中在中间部分,而在出入口附近没有灯光,这是为了考虑白天隧道里的明度相等而进行设计的。
视觉适应不仅表现在明暗适应方面,还表现在对色彩的精神感知和对形状的判断方面。色彩适应简称色适应,是指人的视觉由一个色光环境到另一个色光环境,从色光差异的存在到色光差异的消失的适应过程。一般情况下,视觉色彩的第一感受时间约为5至10秒钟,之后就被视觉对象的固有色或者物象的色彩恒定性替代,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色适应。这种习惯性地把物象色彩恢复到白光原始面貌状态的本能,与“色彩恒定性”或说是“固有色”的概念有直接关系。對于从事创作或艺术设计的人员来说,就需要克服或利用这种色适应创造更多的美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基本形态的视觉错觉图像的精神感知
几根等长的直线,如果在线的两头加了直线、折线、圆圈等图形,其直线的长短在视觉的感知下就不再相等了。这是为什么呢?人对事物的感受,通常以平面的形式加以表达,而平面的构成又可以浓缩为点线面。
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表明位置和进行聚集,一个点在平面上,与其他元素相比,比较容易吸引人的视线,过于密集的点,有时给我们精神感知的是恐怖,像密集过多的小动物。而有时它给我们精神感知的是欢快,如漫天的气球、满天的烟花等;线,更强调方向与外形。线分直线与曲线,直线具有男性的特征,有力度、相对稳定;曲线则具有女性化的特点,具有柔软、优雅和病态的感觉。曲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想象到头发、羽絮、流水等,而曲线的不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混乱、无序和自由。点和面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在需要强调位置关系的时候,我们把它称为点,在需要强调形状面积的时候,我们把它看作面。点、线、面相结合,运用一定的原理和规律,就可以得到美丽的视觉图像,如整齐的街边人行道,公园的墙、路、树木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调到繁琐,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这便是视觉设计的魅力。
从理论上看,客观对象是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存在于一定空间之中的,立体的对象经过水晶体投射在二维平面的视网膜上,由于人眼结构特定的视角与焦距,在视网膜上形成特定的透视图像,一切物象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形或扭曲,物体的前后、大小、曲直、都在特定的透视关系中畸变,一样大小的物体在不同的距离上变得有大有小,直线变成斜线,方形变成了梯形,正圆变成了近似椭圆……经过了眼睛的世界发生了变异,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对我们认知外部世界形成太大的障碍,视知觉是聪明的,在整个视觉感知过程中,视觉接受与精神感知融合在一起。视觉经验、生活知识与经验会告诉我们许多东西,使我们在视觉感知过程中维持对外部世界恒常的视觉判断。这就是视觉恒常性在我们精神感知上所起的作用。
当我们看视觉图像时,常常进行心理的调节,就不会被进入眼内的光的物理性质所欺骗,而能认识对象的真实特性,哪怕我们曾经被蛇咬过,也就不会被绳子吓唬到。
因此,我们知道“眼见未必为实”,这不仅是我们生理和精神感知的视觉适应,同样包含了我们后天的经验与知识对视觉图像的主观修正和补充,这种修正和补充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往往是利弊相间的。如何把控其中的利弊,恰恰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探索视觉错觉图像的精神感知这一论题的必要性。
(作者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陆宇澄.图案与三大构成教学思辨.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董卫星.视觉形态语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3]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关键词:视觉图像 精神感知 视错觉 视觉适应
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说:“视觉是思维最基本的工具。”其实,那些我们通过眼睛所见的视觉图像并不一定就是我们“看到”的真实信息。心理学家M·布隆玛在《视觉感知的原理》中描述:“即使你观察到的图像是正确的,你的大脑也不会用开明的方法把眼睛受到的刺激反映出来。相反,你看见的应该是那些与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各种有联系的事物,它做出的结论并不代表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客观认识,而是对已有观念的确认。这就说明,在感知的层面上,我们的大脑已经在事实发生之前就得出了结论:我们在眼睛受到刺激发生以前,就把结论编入了大脑……”因此,正如我们所说的,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视觉图像精神感知是不同的。
视觉图像,顾名思义就是指一切视觉所能感知到的图形和形象,通常指可见光内一切可视的物体形象。当人带着一种标签化、模式化的眼光看一个事物时,就无法真正认清它,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这个叫做“花”或“桌子”的模糊轮廓,而看不到这朵花的细节、这把特别的桌子、这个独特的东西或具体的这个人。即使是普通的词汇和概念,有时也会限制我们的精神感知,因此艺术家罗伯特·欧文说:“所谓观看,就是忘记所看事物的名称。”让左右脑两模式的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转换来实现视觉图像的精神感知吧。
正如我们闻到恶心的气味,马上就会有恶心反应,听见忧伤的音乐,就会伤心,感觉到地面不平,立刻要小心一样,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都是精神感知的不同方式,精神用眼睛来感知时,就是视觉图像的精神感知,精神用鼻子来感知时,就是嗅觉气味的精神感知……那么,视觉图像的精神感知又是如何在错觉和视觉适应中进行的呢?
一、视觉错视的精神感知探索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错视更多的不是我们视觉所看见的现实图像,而是以经验和知识对生理反应的过度修正与补充,因为对蛇的形象过度强化而扩展了蛇类似形象的范围,也就增加了错视的机会。
其实,从人眼结构和人眼感知外界光刺激物的基本过程的理论中,我们了解到眼睛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提供的是一个并不完全真实的写照。当生理反应层面发生错误时,精神感知层面就会发生作用,以知识和经验对生理反应的错误进行修正和补充。人们需要经过知识和经验的参与,需要经过归纳、判断、选择、重组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才能完成对客观世界正确理解的精神感知过程。
视觉图像经过眼球水晶体投射在视网膜上的是反转图像,之所以感觉不到,就像我们感觉地球是圆的,地球对面的人怎么不掉下去一样。主要是因为我们适应了这种反转,此种视觉适应就是指客观图像对眼睛反复刺激后,引起了视觉疲劳而弱化了外界刺激的影响,使我们做出了与初次感知不同的判断,这种让感受起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状态就是适应。
二、视觉适应的精神感知探讨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指当视觉从暗光线转入亮光线过程时,眼睛瞳孔缩小,视觉感应从视网膜边缘的暗视觉转到中央窝的明视觉。这种适应光线从暗到亮的适应过程在时间上是很短的,大约只需1秒钟左右。而暗适应就是当视觉从明光线转入暗光线过程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适应暗光线下的物象,暗适应在开始时一般需要15分钟左右,达到完全的暗适应大概需要40分钟。
明适应的案例很多,其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睡觉时开灯的瞬间,房间的灯突然打开,你的眼睛就会感觉到一阵白色的炫光,稍后才能辨认房间里的色彩与摆设。又如每个夜晚睡觉前我们关灯的那一刻,眼前会漆黑一片,要经过一段时间眼睛才能慢慢看见周围的摆设,这就是暗适应的生活感受。暗适应一般会有短暂的恐怖感。值得一提的是,红色光对于视杆细胞不起作用,视杆细胞内的视紫红质不会被红色光破坏,也就是说一个人先接受的是红光刺激,然后再进入黑暗的光线,那么他的视觉感受仍能保持平衡,也就没有了暗适应的过程。说到这,照相馆冲洗照片的暗房的红光照明就不难理解了。开汽车的朋友都知道,在经过隧道时,我们会看到隧道里的照明装置,灯光都集中在中间部分,而在出入口附近没有灯光,这是为了考虑白天隧道里的明度相等而进行设计的。
视觉适应不仅表现在明暗适应方面,还表现在对色彩的精神感知和对形状的判断方面。色彩适应简称色适应,是指人的视觉由一个色光环境到另一个色光环境,从色光差异的存在到色光差异的消失的适应过程。一般情况下,视觉色彩的第一感受时间约为5至10秒钟,之后就被视觉对象的固有色或者物象的色彩恒定性替代,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色适应。这种习惯性地把物象色彩恢复到白光原始面貌状态的本能,与“色彩恒定性”或说是“固有色”的概念有直接关系。對于从事创作或艺术设计的人员来说,就需要克服或利用这种色适应创造更多的美来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基本形态的视觉错觉图像的精神感知
几根等长的直线,如果在线的两头加了直线、折线、圆圈等图形,其直线的长短在视觉的感知下就不再相等了。这是为什么呢?人对事物的感受,通常以平面的形式加以表达,而平面的构成又可以浓缩为点线面。
点,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表明位置和进行聚集,一个点在平面上,与其他元素相比,比较容易吸引人的视线,过于密集的点,有时给我们精神感知的是恐怖,像密集过多的小动物。而有时它给我们精神感知的是欢快,如漫天的气球、满天的烟花等;线,更强调方向与外形。线分直线与曲线,直线具有男性的特征,有力度、相对稳定;曲线则具有女性化的特点,具有柔软、优雅和病态的感觉。曲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想象到头发、羽絮、流水等,而曲线的不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混乱、无序和自由。点和面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在需要强调位置关系的时候,我们把它称为点,在需要强调形状面积的时候,我们把它看作面。点、线、面相结合,运用一定的原理和规律,就可以得到美丽的视觉图像,如整齐的街边人行道,公园的墙、路、树木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调到繁琐,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这便是视觉设计的魅力。
从理论上看,客观对象是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存在于一定空间之中的,立体的对象经过水晶体投射在二维平面的视网膜上,由于人眼结构特定的视角与焦距,在视网膜上形成特定的透视图像,一切物象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形或扭曲,物体的前后、大小、曲直、都在特定的透视关系中畸变,一样大小的物体在不同的距离上变得有大有小,直线变成斜线,方形变成了梯形,正圆变成了近似椭圆……经过了眼睛的世界发生了变异,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对我们认知外部世界形成太大的障碍,视知觉是聪明的,在整个视觉感知过程中,视觉接受与精神感知融合在一起。视觉经验、生活知识与经验会告诉我们许多东西,使我们在视觉感知过程中维持对外部世界恒常的视觉判断。这就是视觉恒常性在我们精神感知上所起的作用。
当我们看视觉图像时,常常进行心理的调节,就不会被进入眼内的光的物理性质所欺骗,而能认识对象的真实特性,哪怕我们曾经被蛇咬过,也就不会被绳子吓唬到。
因此,我们知道“眼见未必为实”,这不仅是我们生理和精神感知的视觉适应,同样包含了我们后天的经验与知识对视觉图像的主观修正和补充,这种修正和补充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往往是利弊相间的。如何把控其中的利弊,恰恰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探索视觉错觉图像的精神感知这一论题的必要性。
(作者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陆宇澄.图案与三大构成教学思辨.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董卫星.视觉形态语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3]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