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一生都在积累,积累见闻,形成经验;积累知识,形成能力;积累态度,养成习惯。积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文,积累的空间更大。语文积累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素养之源。当然这其中有些是自发的积累,而语文教学必须要为促进学生的自觉积累服务。
【关键词】积累 朗读背诵 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总目标”中又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每一个学习阶段的目标都规定了学生要诵读儿歌、古诗和优秀诗文等,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积累,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学生没有字、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没有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储备,又怎能做到用词确切,表达完整、语言生动形象呢?“积累”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强调朗读,强化背诵
朗读用声音传达出文字真正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反复接触语言文字,才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韵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情感染。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背诵既能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又可以快速提高其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以达到积累语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目的。此外,背诵还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值得强调的是,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所以,我们应该教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
二、广泛阅读,积累生活
清代康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清代王筠主张读书要“取其多”,即是说阅读面要广。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性。
此外,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发展语言素养的前提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会激活生活积累,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茅盾曾经说过,读书应当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中去看。另外,生活是作文之源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还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目前,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竟然成了难以消化的“残羹冷炙”,影响了阅读的兴趣,削弱了积累的欲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观察自己和周围人们的日常活动,扩展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
三、积累经典,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
我国曾经是诗的国度,“不学诗,无以言”,经过历史传承下来,知识分子言谈、交往、抒情、论政,都离不开诗——或者引用诗或者创作诗。
目前,整个文化语境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大众传媒文化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大众传媒包括电视、电影、报刊、网络、广告等,它具有的艺术内涵、审美风格和浓郁的美感气息都是媒体从业人员在审美意识支配下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社会意识与主体审美精神的统一。但是。大众传媒弱化了与经典文化即精英文化的必然联系,内容通俗、形式自由的传媒文化产品更贴近受众的现实生活,更能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精英文化特别是某些精英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崇高品格、忧患意识、英雄情结、悲剧意识日渐被传媒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的言语和形象的“狂欢”冲淡。此外,大众传媒在适应市场竞争,大量生产娱乐大众的文化产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味迎合大众的媚俗性审美倾向,导致“快餐文化”的盛行和文化格调的降低。
因此,现时的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承的同时,应该赋予古典诗文以新意,注重联系实际,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尽可能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表达的愉快,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广泛涉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积累。
四、充实生活,灵活运用
任何事物都是存在联系的,同样,语言文字本身也不是孤立存在的符号,而是与社会、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脱离生活只顾埋头读书的人,是学不好语文的。古人就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来勉励读书人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可见语文的天地是多么宽广!因此,除了学校生活中的语文积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到大千世界中去听,去看,去触摸这个世界,使他们的生活得到积累。丰富生活,也就是在积累语言。语言既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与丰富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真正是活的语言,才是富有鲜活的灵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才更具有生命活力。因此,我们要充实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社会,让其投身于大自然,组织学生参观、调查、做实验,引进社会上的丰富语文教育资源,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生活,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增长见识,培养健全的人格。
但是,学生积累的东西如果不正确运用,那也是没什么效果的。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理解、领会并且尽可能地运用所积累的素材,才有可能过滤、积淀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运用语境,增强语感的学习能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展示一些场景,运用平时积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比单纯地让学生死背名言、诗句要更有效果。
滴水成河,百川归海。语文的日积月累就如涓涓细流。最终必将汇成汪洋大海,使我们的人生波澜壮阔,气势不凡。
【关键词】积累 朗读背诵 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总目标”中又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每一个学习阶段的目标都规定了学生要诵读儿歌、古诗和优秀诗文等,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积累,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学生没有字、词、句、段等基本的语言材料,没有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储备,又怎能做到用词确切,表达完整、语言生动形象呢?“积累”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强调朗读,强化背诵
朗读用声音传达出文字真正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反复接触语言文字,才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韵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情感染。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背诵既能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又可以快速提高其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以达到积累语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目的。此外,背诵还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值得强调的是,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所以,我们应该教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
二、广泛阅读,积累生活
清代康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清代王筠主张读书要“取其多”,即是说阅读面要广。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都非多读不可。”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性。
此外,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发展语言素养的前提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会激活生活积累,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茅盾曾经说过,读书应当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中去看。另外,生活是作文之源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还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目前,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竟然成了难以消化的“残羹冷炙”,影响了阅读的兴趣,削弱了积累的欲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观察自己和周围人们的日常活动,扩展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
三、积累经典,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
我国曾经是诗的国度,“不学诗,无以言”,经过历史传承下来,知识分子言谈、交往、抒情、论政,都离不开诗——或者引用诗或者创作诗。
目前,整个文化语境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大众传媒文化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大众传媒包括电视、电影、报刊、网络、广告等,它具有的艺术内涵、审美风格和浓郁的美感气息都是媒体从业人员在审美意识支配下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社会意识与主体审美精神的统一。但是。大众传媒弱化了与经典文化即精英文化的必然联系,内容通俗、形式自由的传媒文化产品更贴近受众的现实生活,更能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精英文化特别是某些精英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崇高品格、忧患意识、英雄情结、悲剧意识日渐被传媒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的言语和形象的“狂欢”冲淡。此外,大众传媒在适应市场竞争,大量生产娱乐大众的文化产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味迎合大众的媚俗性审美倾向,导致“快餐文化”的盛行和文化格调的降低。
因此,现时的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承的同时,应该赋予古典诗文以新意,注重联系实际,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尽可能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表达的愉快,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广泛涉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积累。
四、充实生活,灵活运用
任何事物都是存在联系的,同样,语言文字本身也不是孤立存在的符号,而是与社会、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脱离生活只顾埋头读书的人,是学不好语文的。古人就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来勉励读书人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可见语文的天地是多么宽广!因此,除了学校生活中的语文积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到大千世界中去听,去看,去触摸这个世界,使他们的生活得到积累。丰富生活,也就是在积累语言。语言既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语言只有与丰富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真正是活的语言,才是富有鲜活的灵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才更具有生命活力。因此,我们要充实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社会,让其投身于大自然,组织学生参观、调查、做实验,引进社会上的丰富语文教育资源,如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生活,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增长见识,培养健全的人格。
但是,学生积累的东西如果不正确运用,那也是没什么效果的。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真正理解、领会并且尽可能地运用所积累的素材,才有可能过滤、积淀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运用语境,增强语感的学习能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展示一些场景,运用平时积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比单纯地让学生死背名言、诗句要更有效果。
滴水成河,百川归海。语文的日积月累就如涓涓细流。最终必将汇成汪洋大海,使我们的人生波澜壮阔,气势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