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菏泽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述,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 菏泽;农田水利;现状;问题
水是农业的命脉,引、灌、用水的管理是农业直接受益的关键,但目前菏泽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严重,状况堪忧,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此作一简述。
1 菏泽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菏泽建成许多蓄水、引水工程,所有这些水利设施的管理都是依照谁受益谁负担和谁拥有谁主管的原则进行管理的,一般来说:支渠以上的设施都是由供水单位自行管理,但支斗农毛渠(直接进入农田)却是由乡镇、村、组建设与管理,这里所讲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主要是支渠以下的建设和管理。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加速水利设施完全丧失输水功能,具体表现两个方面:
1.1水利设施完全失去经济的扶植,农民对水利不再用“公益”去认识
1)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很难有更完善,更配套的水利建设,每一处建设都关系经济,没有钱寸步难行,国家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在一些防洪工程上,再加上镇乡财政和农民对水利狭隘认识,农田水利建设这一块,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2)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沿渠村庄群众存在“土地是本村地”的观念,随意在渠道上开垦、耕种,将堤防当作廉价的取土场,毫无工程保护意识,造成原干渠千疮百孔。
3)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由于没有制约排污口设置的有效措施,多年来入河排污口任意设置,不仅影响水质,而且还直接影响河道防洪防涝功能及堤防安全。
1.2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抑制水利建设的进程
在水利灌溉区域,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么一种与时不俱进的现象。一是受益户对水利建设不再有义务建设和自觉缴纳水费的概念,农村的义务工已成历史。干涸的村级财政无法保证水利建设中的正常开支,招投标的工程建设更是一纸空文,收取的水费除去管理费、手续费,所剩费用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水利工程维修与管理,更不用说水利设施配套建设。
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一是国家财政投入比例小,近年来,国家为保证大江大河安全或者环境保护,把资金投入在防洪工程和稳定项目上,极少把资金用于农田建设。就菏泽来说,农田水利资金仅限于损毁工程和节水配套工程,争取的资金也因为这样那样地被分割不少。二是地方乡镇与村组对水利建设投入也由其承担。但说到投入,无论是乡镇还是村组都是入不敷出,即使能向上级争取资金,地方领导都会为自己建政治功绩,修建一些地方民众最直接最受益的事,如修建公路、建设集镇等。决不会把这些本不够宽余的资金投用于不见功德又不能见效益的水利建设,那水利建设怎么办?村组依赖乡镇、乡镇依赖水管单位、水管单位又按分级管理原则,如此循环
2)对原建水利设施保护不力。在计划经济时代修建的水利设施大都存在不科学与不合理性,人们对那些不能发挥水利功能的设施进行了最为直接的经济转换。如提灌机械拆卖、水闸门拆除,更有的把认为渠堤上的条石挪作他用。问其原因:最简单也是最实在的回答是经济实惠,利益所趋。
3)水土流失与人为污染丧失了水利设施的功能和降低了人们对水利建设的信心。水法明文禁止向水渠内排放任何有污染水质的物质,同时也规定了渠系的保护与管理范围,但由于农田水利灌溉对象为农民,农民意识在灌溉区内甚至全国都较为普遍,生产后的农作物垃圾、畜养排放物等不费力地搬运处理,直接进入邻近的渠道内,污染了水质,使得下游居民生活用水质量无法保障。再有,在渠道保护和管理范围内随意种植、开垦、建筑建筑物等,破坏了渠道的安全运行,也增加了水土流失,加剧了渠道淤积。另外,从计划向市场机制转换的结果是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存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旧体制已不适应现行体制,但新的体制还没完全确立,使得农田水利管理和建设的主体不清,也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用水、管水、建设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①水利上的谁受益谁负担,水是商品的理念深入人心,农民认为农田水利建设就应该由水利工程单位管理,而水利工程单位最根本的生存来源就是水费,水费价格仅包含由工程管理管理的工程费用,而村组一级的工程管理则不能从水费中支出,市场经济下的农民意识就是最直接的效益意识:我交了水费,你就应该把水放到我田里。市场讲究的是经济,建设更需要经济,水利建设所需经济恰恰是从水费和受益的义务中来,我不受益决不负担,那种按行政区域划定的义务在市场面前似乎不再有道理了,更有在市场面前说不清楚的就是:水是商品,法律赋予了的,既然是商品,我没用水那就不交水费,更无义务可言,然而,水利设施的维护,决不会因为风调雨顺而不会出现水毁,不出现淤积。天旱之时,再说用水,水从哪来,水又是怎么来,……?
②在用水上,没有脱离“吃大锅饭”的模式,普遍存在着用多用少都一样的思想,放水时随意抢水、截水、偷水致使近渠地段用水无度甚至出现了次生盐碱化,而离渠较远的地段用不上水,群众意见大。水量的浪费成为制约经济效益发挥的重要因素。加大了用水成本和农作物产量的减少。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一些水利设施被租赁,承包或出卖,这些设施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只会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经营管理,往往是改变其用途和功能,最有例范的就是水库的管理,天旱时庄稼需要水,而经营者却要保证水库蓄水养殖;防汛时,水库应蓄水挡防,经营者却又蓄水过多影响安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财政对大江大河,人饮,环境等与水直接相关的重视远远重于对农田建设的投入,虽然我们时刻都在讲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方针,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究效益的原则,推广节水工程,科学用水,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但作为非政治任务的农田水利工作在政治口号下显得力不从心,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必须从政治上重视对农业水利的建设和管理,充分认识地域性变化对水的要求,制定适应性的政策,方针,同时改变现有农田水利在市场中所处地位,正确认识市场体制下農田水利公益性性能,再有就是发挥市场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 菏泽;农田水利;现状;问题
水是农业的命脉,引、灌、用水的管理是农业直接受益的关键,但目前菏泽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严重,状况堪忧,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此作一简述。
1 菏泽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菏泽建成许多蓄水、引水工程,所有这些水利设施的管理都是依照谁受益谁负担和谁拥有谁主管的原则进行管理的,一般来说:支渠以上的设施都是由供水单位自行管理,但支斗农毛渠(直接进入农田)却是由乡镇、村、组建设与管理,这里所讲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主要是支渠以下的建设和管理。水质污染和水土流失加速水利设施完全丧失输水功能,具体表现两个方面:
1.1水利设施完全失去经济的扶植,农民对水利不再用“公益”去认识
1)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很难有更完善,更配套的水利建设,每一处建设都关系经济,没有钱寸步难行,国家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在一些防洪工程上,再加上镇乡财政和农民对水利狭隘认识,农田水利建设这一块,就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2)农田水利设施破坏严重,沿渠村庄群众存在“土地是本村地”的观念,随意在渠道上开垦、耕种,将堤防当作廉价的取土场,毫无工程保护意识,造成原干渠千疮百孔。
3)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由于没有制约排污口设置的有效措施,多年来入河排污口任意设置,不仅影响水质,而且还直接影响河道防洪防涝功能及堤防安全。
1.2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抑制水利建设的进程
在水利灌溉区域,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么一种与时不俱进的现象。一是受益户对水利建设不再有义务建设和自觉缴纳水费的概念,农村的义务工已成历史。干涸的村级财政无法保证水利建设中的正常开支,招投标的工程建设更是一纸空文,收取的水费除去管理费、手续费,所剩费用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的水利工程维修与管理,更不用说水利设施配套建设。
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一是国家财政投入比例小,近年来,国家为保证大江大河安全或者环境保护,把资金投入在防洪工程和稳定项目上,极少把资金用于农田建设。就菏泽来说,农田水利资金仅限于损毁工程和节水配套工程,争取的资金也因为这样那样地被分割不少。二是地方乡镇与村组对水利建设投入也由其承担。但说到投入,无论是乡镇还是村组都是入不敷出,即使能向上级争取资金,地方领导都会为自己建政治功绩,修建一些地方民众最直接最受益的事,如修建公路、建设集镇等。决不会把这些本不够宽余的资金投用于不见功德又不能见效益的水利建设,那水利建设怎么办?村组依赖乡镇、乡镇依赖水管单位、水管单位又按分级管理原则,如此循环
2)对原建水利设施保护不力。在计划经济时代修建的水利设施大都存在不科学与不合理性,人们对那些不能发挥水利功能的设施进行了最为直接的经济转换。如提灌机械拆卖、水闸门拆除,更有的把认为渠堤上的条石挪作他用。问其原因:最简单也是最实在的回答是经济实惠,利益所趋。
3)水土流失与人为污染丧失了水利设施的功能和降低了人们对水利建设的信心。水法明文禁止向水渠内排放任何有污染水质的物质,同时也规定了渠系的保护与管理范围,但由于农田水利灌溉对象为农民,农民意识在灌溉区内甚至全国都较为普遍,生产后的农作物垃圾、畜养排放物等不费力地搬运处理,直接进入邻近的渠道内,污染了水质,使得下游居民生活用水质量无法保障。再有,在渠道保护和管理范围内随意种植、开垦、建筑建筑物等,破坏了渠道的安全运行,也增加了水土流失,加剧了渠道淤积。另外,从计划向市场机制转换的结果是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存旧,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旧体制已不适应现行体制,但新的体制还没完全确立,使得农田水利管理和建设的主体不清,也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用水、管水、建设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①水利上的谁受益谁负担,水是商品的理念深入人心,农民认为农田水利建设就应该由水利工程单位管理,而水利工程单位最根本的生存来源就是水费,水费价格仅包含由工程管理管理的工程费用,而村组一级的工程管理则不能从水费中支出,市场经济下的农民意识就是最直接的效益意识:我交了水费,你就应该把水放到我田里。市场讲究的是经济,建设更需要经济,水利建设所需经济恰恰是从水费和受益的义务中来,我不受益决不负担,那种按行政区域划定的义务在市场面前似乎不再有道理了,更有在市场面前说不清楚的就是:水是商品,法律赋予了的,既然是商品,我没用水那就不交水费,更无义务可言,然而,水利设施的维护,决不会因为风调雨顺而不会出现水毁,不出现淤积。天旱之时,再说用水,水从哪来,水又是怎么来,……?
②在用水上,没有脱离“吃大锅饭”的模式,普遍存在着用多用少都一样的思想,放水时随意抢水、截水、偷水致使近渠地段用水无度甚至出现了次生盐碱化,而离渠较远的地段用不上水,群众意见大。水量的浪费成为制约经济效益发挥的重要因素。加大了用水成本和农作物产量的减少。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一些水利设施被租赁,承包或出卖,这些设施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只会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经营管理,往往是改变其用途和功能,最有例范的就是水库的管理,天旱时庄稼需要水,而经营者却要保证水库蓄水养殖;防汛时,水库应蓄水挡防,经营者却又蓄水过多影响安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财政对大江大河,人饮,环境等与水直接相关的重视远远重于对农田建设的投入,虽然我们时刻都在讲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方针,贯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究效益的原则,推广节水工程,科学用水,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但作为非政治任务的农田水利工作在政治口号下显得力不从心,要改变这种状态,我们必须从政治上重视对农业水利的建设和管理,充分认识地域性变化对水的要求,制定适应性的政策,方针,同时改变现有农田水利在市场中所处地位,正确认识市场体制下農田水利公益性性能,再有就是发挥市场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