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语是大学教学的必修科目,而词汇在英语学习中占据重大比例,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词汇等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无法把握好汉语词汇与英语词汇之间的内涵差异。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经验,探讨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对比与英语词汇教学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教学 大学英语
长期以来,不少大学英语必修词汇教学形式单一,教师与学生均忽略对词汇意义与内涵的解读和学习,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降低学习质量。事实上,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背景下,学生对英语词汇理解不足的情况大量存在,要确保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对此引起重视,加强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灌输与教育。
1. 词汇与文化
词汇被列为语言学习的三大要素之一,也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学生只有掌握语言词汇的含义与用法,才能高效地练习听说读写。当前,已经有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英语词汇与文化内涵的联系,但大多却存在轻描淡写带过的问题,无法深入渗透。国外很多学者均提出,英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很多单词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原因。我国诸多学者也为此提出了坚持文化原则的要求,即语言是以文化为底蕴的工具,其中的词汇结构、词义结构和词汇的搭配都有语言对应国家的文化烙印。英语和汉语因文化差异大而在表达和应用时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深刻领悟这种差异性,将其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2. 英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比较
有学者在其论著中探讨了词的文化内涵,他表示词的内涵与其字面意义不同,也就是基本或明显的意义,而大多数词还有其附加与隐含的意义。人们通常称之为概念意义或指代意义,与词汇概念意义相比,词语文化内涵更是蕴含了国家、民族、社会团体固有的传统思想。语言在长期的演变应用过程中,人们会给不同事物赋予名称,而选择的符号就有任意性,但结合人们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甚至历史因素的不同,很多符号在不同语言的表达中内涵也各不相同。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词义对照,笔者从跨文化交际方面对其特点进行总结。
2.1重合词汇
重合词汇表示在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基本一样的词汇。比如汉语的“头”与英语的“head”,字面意义与引申意义均相似,都有“头部”“领导”的含义。再比如英语文化的“wolf”,有臭名昭著的内涵,而对应在汉语的文化中,人们常说“披着羊皮的狼”也有对应的“a wolf in a sheep?蒺s clothing”词汇,因此这样的重合词汇通常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会产生过多的歧义。
2.2平行词汇
平行词汇指的是两种应用语言在字面意义上有区别,但却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引申意义。比如表示人比较瘦时,汉语形容“这人瘦得跟猴子似的”,那么对应的英语也存在“as thin as a shadow”,即瘦得跟影子似的。还有汉语中“牛饮”,对应英语有“drink like a fish”,再比如“貓哭耗子”,英语对应的词汇有“shed crocodile tears”等等,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学生甚至教师对此掌握不全面,那么在指导表达上就会出现很多误会。比如“yellow pages”表示电话本中关于服务行业电话的记录,但字面意义看类似于“黄色电影”,对应英文则为“blue films”。
2.3全空缺词汇
全空缺词汇指的是一种语言的一些词汇字面意义与引申意义通过另一种语言表达,却没有对应的词汇。这样的差别可以追溯到不同语言的历史背景等原因,比如汉文化就有长期受到道教、佛教的影响,于是出现如“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借花献佛”等词汇,伴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国在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与发展,因此有很多词汇实际上处于全空缺的状态。学生交流在表达过程中往往会受母语习惯和迁移的影响,会直接套用母语和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这很容易让对方感到迷茫与不解。
2.4半空缺词汇
半空缺词汇指的是两种语言字面意思相同,其中只有一种存在引申意义而另一种没有。比如汉语的“莲花”对应英语的“lotus”,在字面意义上两者的含义一样,但中文的对应内涵却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意义,表示品德高尚的意思,英文却不存在这样的解释。还有很多汉语中的“竹子”“松柏”等,都有坚贞的象征,这与民族文化有关,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语言内涵的特殊性,教师一旦没能引起重视,就容易误导学生错误理解。
2.5冲突词汇
冲突词汇指的是两种语言字面意义相同,引申意义完全不同的词汇,有的甚至褒贬不一,容易产生较大的误会。如汉语的“农民”属于中性词甚至褒义词,表示了勤劳与朴实的品质,但在英语“peasant”中却有粗鲁、物质和愚昧的暗示。还有汉语的“地主”,表示占有土地而自己不劳动,专门剥削农民的人,对应的“landlord”则表示“a person who owns a building or land that he rents to others”,是中性词。
3.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词汇文化内涵的对策
3.1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英汉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词汇的敏感度
学生由于受到生活阅历有限的影响,对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知晓不多,缺乏文化意识,英语词汇的掌握更多为浅表的文字概念,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的情况。比如“eat one?蒺s word”并非汉语中“食言”的意思,而是“收回前言”,即take back what one has said,真正的“食言”表达为break one?蒺s / a promise,还有“方便面”并非convenient noodles,而是instant noodles。这些在日常教学的对话表述中经常出现,但多数学生由于英汉文化意识不强,出现错误。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用词典查阅并牢记的习惯,使之更清晰全面地掌握词汇浅表与深层次的含义,并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导入文化内涵,强调教学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敏感度。 3.2直接进行阐述与解释,通过多种语言输入加深学习印象
现代化设备已经广泛覆盖和深入应用到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环境,使其更好地体验汉英文化的内涵。比如常见的一些学习软件、影像资料等等,各种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在报刊以及各种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教师要善于挖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词汇以外的文化特点甚至风俗习惯,获取更多的知识。如西方在吃饭时实施“AA制”,英文表述为go Dutch,即“各付各的钱”,于是教师可以单独引出Dutch,为学生详细剖析其文化渊源以及其他的构成短语,达到开拓眼界,重新认识词汇,加深学习印象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模仿各种如就餐、购物和乘车的场景,让学生融入到有语言氛围的交际场所当中,通过对话表达更深刻地掌握英语词汇的内涵。
3.3增加文化测试,引起学生对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学习重视
文化测试是学者Valette在1977年提出的一种模式,其内涵包括有文化意识、社交礼仪、文化差异和文化价值,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就要增加文化测试,深度考验学生的能力。同时紧密结合大学英语文本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考题,如Professor Liu loves his daughter very much. So she is the ( ) in his eyes. A. pear B. apple C. banana D. orange;Love me, love my ( ). A. crow B. dog C. cat D. pig等等,在測试中渗透文化的元素,引起学生的重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交往的广泛与深入发展,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词汇知识和应用技巧,英语的学习还要深入其隐藏的文化内涵。针对当前不少学生缺乏文化意识,汉英文化掌握不全面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需紧密结合词汇文化的内涵,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与意识,同时也提高英语词汇使用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 贾玉凤.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21(6):65-66.
[2] 蔡晓晖.英汉词汇文化对比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7,14(9):1.
[3] 娄宏亮.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N].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5):158-160.
[4] 张晨霞.跨文化语境下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N].遵义示范学院学报,2016,5(5):126-130.
【关键词】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教学 大学英语
长期以来,不少大学英语必修词汇教学形式单一,教师与学生均忽略对词汇意义与内涵的解读和学习,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降低学习质量。事实上,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背景下,学生对英语词汇理解不足的情况大量存在,要确保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对此引起重视,加强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灌输与教育。
1. 词汇与文化
词汇被列为语言学习的三大要素之一,也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学生只有掌握语言词汇的含义与用法,才能高效地练习听说读写。当前,已经有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英语词汇与文化内涵的联系,但大多却存在轻描淡写带过的问题,无法深入渗透。国外很多学者均提出,英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很多单词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原因。我国诸多学者也为此提出了坚持文化原则的要求,即语言是以文化为底蕴的工具,其中的词汇结构、词义结构和词汇的搭配都有语言对应国家的文化烙印。英语和汉语因文化差异大而在表达和应用时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深刻领悟这种差异性,将其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2. 英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比较
有学者在其论著中探讨了词的文化内涵,他表示词的内涵与其字面意义不同,也就是基本或明显的意义,而大多数词还有其附加与隐含的意义。人们通常称之为概念意义或指代意义,与词汇概念意义相比,词语文化内涵更是蕴含了国家、民族、社会团体固有的传统思想。语言在长期的演变应用过程中,人们会给不同事物赋予名称,而选择的符号就有任意性,但结合人们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甚至历史因素的不同,很多符号在不同语言的表达中内涵也各不相同。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词义对照,笔者从跨文化交际方面对其特点进行总结。
2.1重合词汇
重合词汇表示在英汉语言中都存在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基本一样的词汇。比如汉语的“头”与英语的“head”,字面意义与引申意义均相似,都有“头部”“领导”的含义。再比如英语文化的“wolf”,有臭名昭著的内涵,而对应在汉语的文化中,人们常说“披着羊皮的狼”也有对应的“a wolf in a sheep?蒺s clothing”词汇,因此这样的重合词汇通常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会产生过多的歧义。
2.2平行词汇
平行词汇指的是两种应用语言在字面意义上有区别,但却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引申意义。比如表示人比较瘦时,汉语形容“这人瘦得跟猴子似的”,那么对应的英语也存在“as thin as a shadow”,即瘦得跟影子似的。还有汉语中“牛饮”,对应英语有“drink like a fish”,再比如“貓哭耗子”,英语对应的词汇有“shed crocodile tears”等等,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学生甚至教师对此掌握不全面,那么在指导表达上就会出现很多误会。比如“yellow pages”表示电话本中关于服务行业电话的记录,但字面意义看类似于“黄色电影”,对应英文则为“blue films”。
2.3全空缺词汇
全空缺词汇指的是一种语言的一些词汇字面意义与引申意义通过另一种语言表达,却没有对应的词汇。这样的差别可以追溯到不同语言的历史背景等原因,比如汉文化就有长期受到道教、佛教的影响,于是出现如“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借花献佛”等词汇,伴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国在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与发展,因此有很多词汇实际上处于全空缺的状态。学生交流在表达过程中往往会受母语习惯和迁移的影响,会直接套用母语和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这很容易让对方感到迷茫与不解。
2.4半空缺词汇
半空缺词汇指的是两种语言字面意思相同,其中只有一种存在引申意义而另一种没有。比如汉语的“莲花”对应英语的“lotus”,在字面意义上两者的含义一样,但中文的对应内涵却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意义,表示品德高尚的意思,英文却不存在这样的解释。还有很多汉语中的“竹子”“松柏”等,都有坚贞的象征,这与民族文化有关,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语言内涵的特殊性,教师一旦没能引起重视,就容易误导学生错误理解。
2.5冲突词汇
冲突词汇指的是两种语言字面意义相同,引申意义完全不同的词汇,有的甚至褒贬不一,容易产生较大的误会。如汉语的“农民”属于中性词甚至褒义词,表示了勤劳与朴实的品质,但在英语“peasant”中却有粗鲁、物质和愚昧的暗示。还有汉语的“地主”,表示占有土地而自己不劳动,专门剥削农民的人,对应的“landlord”则表示“a person who owns a building or land that he rents to others”,是中性词。
3.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词汇文化内涵的对策
3.1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英汉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词汇的敏感度
学生由于受到生活阅历有限的影响,对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知晓不多,缺乏文化意识,英语词汇的掌握更多为浅表的文字概念,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的情况。比如“eat one?蒺s word”并非汉语中“食言”的意思,而是“收回前言”,即take back what one has said,真正的“食言”表达为break one?蒺s / a promise,还有“方便面”并非convenient noodles,而是instant noodles。这些在日常教学的对话表述中经常出现,但多数学生由于英汉文化意识不强,出现错误。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用词典查阅并牢记的习惯,使之更清晰全面地掌握词汇浅表与深层次的含义,并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导入文化内涵,强调教学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敏感度。 3.2直接进行阐述与解释,通过多种语言输入加深学习印象
现代化设备已经广泛覆盖和深入应用到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英语学习氛围和环境,使其更好地体验汉英文化的内涵。比如常见的一些学习软件、影像资料等等,各种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在报刊以及各种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教师要善于挖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词汇以外的文化特点甚至风俗习惯,获取更多的知识。如西方在吃饭时实施“AA制”,英文表述为go Dutch,即“各付各的钱”,于是教师可以单独引出Dutch,为学生详细剖析其文化渊源以及其他的构成短语,达到开拓眼界,重新认识词汇,加深学习印象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模仿各种如就餐、购物和乘车的场景,让学生融入到有语言氛围的交际场所当中,通过对话表达更深刻地掌握英语词汇的内涵。
3.3增加文化测试,引起学生对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学习重视
文化测试是学者Valette在1977年提出的一种模式,其内涵包括有文化意识、社交礼仪、文化差异和文化价值,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就要增加文化测试,深度考验学生的能力。同时紧密结合大学英语文本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考题,如Professor Liu loves his daughter very much. So she is the ( ) in his eyes. A. pear B. apple C. banana D. orange;Love me, love my ( ). A. crow B. dog C. cat D. pig等等,在測试中渗透文化的元素,引起学生的重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交往的广泛与深入发展,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词汇知识和应用技巧,英语的学习还要深入其隐藏的文化内涵。针对当前不少学生缺乏文化意识,汉英文化掌握不全面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需紧密结合词汇文化的内涵,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与意识,同时也提高英语词汇使用的正确率。
参考文献
[1] 贾玉凤.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21(6):65-66.
[2] 蔡晓晖.英汉词汇文化对比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7,14(9):1.
[3] 娄宏亮.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N].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5):158-160.
[4] 张晨霞.跨文化语境下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N].遵义示范学院学报,2016,5(5):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