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曾说过:“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一言指出教育的精髓所在,学海无涯,知识是永远传授不完的,也没有一个老师会永远陪在某个人左右,传授知识,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更多地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开动脑筋.知识犹如一座神秘的宝藏,老师所做的是或许只是给你一幅地图,接下来的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只能你自己去做.追寻与探索才是学习的真正乐趣.然而,古往今来,课堂上学生似乎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老师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更像是听众,并非参与者.更糟的是,被动的上课方式导致了被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对学习提不上兴趣,自主探究能力严重缺乏,导致学习质量低下,学生自信心受挫,愈加觉得学习无趣.因此,随着教育方式越来越新颖,教育理念的逐步改善,教师着手于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付出也越来越多,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一、合理设置悬念,激发自学兴趣
初中数学,仍是学生学习数学打根基的一个时期,有许多新知识但并不难.这个年龄的学生还是具备着很强的好奇心,如果老师善于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抓住时机,合理设置悬念,激发起他们好奇的心理,并一步步引导他们,一定比单纯直接地教给他们的效果要好.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起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兴趣与热爱才是最成功的老师.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喜欢的老师与不喜欢的老师,这就与老师的教学魅力有关.有些老师的确才识渊博,但上课形式单一,讲解又晦涩,缺乏激情,学生自然而然就丧失了乐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知识的学习.但教师的魅力是可以培养的,教师上课时语调要抑扬顿挫,形体语言要丰富得体,讲解要饱含激情,同时要运用适当的“留白”,让学生以思考和反省,对于学生自主的探究要给予由衷的“赞赏”,犯错了也要积极鼓励,再搭配巧妙的“设疑”和合理的“悬念”,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对自主学习的热爱.
二、解放学生感官,鼓励亲自实践
初中数学里面还是有很多学生可以自己动手的机会,比方说数轴、四边形及多边形的学习、轴对称、函数的图像等,老师们应该多多设置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分组,交流合作,通过查找资料、观察、触摸、倾听、讨论、分析、绘图、计算、归纳总结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知识的乐趣.同时,教师们要敢于把权利交给学生,多让学生上台展示讲解题目,并且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下面笔者以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为例,展示一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讲解过程:
(1)首先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丰富的多边形物体.
(2)根据之前学习的三角形、四边形的定义及求内角和的方法,请学生类比说一说多边形的定义.
(3)笔者接着给出多边形严格规范的定义,借助一些工具说明“在平面内”的必要性,此外,说明正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可分为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4)要求学生分小组开始探究活动.
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那么五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
学生:现在白纸上画一个任意五边形,并以小组讨论出的方法计算得出内角和.
笔者接着可以要求不同小组的学生上台讲解他们得出五边形内角和的方法,并在黑板上画图演示.
(5)接着探究六边形的内角和,并说一说刚才的方法是否合适?参与小组探究,倾听学生讨论.
(6)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回答: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别从一个顶点出发可以画多少条对角线?类比归纳得到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这些对角线把这些多边形分别分成了(n-2)个三角形,逐步引导他们得出内角和的公式.
(7)最后,询问学生,刚刚我们是以分三角形的方法计算出内角和,你有没有其他的划分方法,请同学上台展示.
(8)组织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分割方法,以便全班共享),总结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创设丰富情境,吸引学生自主探究
1.以旧换新
数学学习中的许多知识是环环相扣的,教师们不妨利用这个特点,通过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来起到一个连接过渡的作用,譬如,在介绍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基本特点和定义时,不妨让学生说一说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此,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就会加强,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2.联系生活实际,创新情境
生活经验是知识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生活智慧的浓缩.成功的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更多会以生活背景作为辅助,不仅去除数学知识严谨枯燥的面孔,而且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体现,学生也更乐于在自己熟知的背景里自主探究学习.例如,笔者在讲解方程应用题时,公园与学校相距60千米,学生甲、乙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若甲比乙先出发30分钟,甲每小时比乙少行2千米,那么它们相遇时所行的路程正好相等.若设甲骑车速度是每小时x千米,则得方程30x-12=30x+2.这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学生都能融入这个范围,更加有兴趣去探究.
四、结束语
学习是无止境的,教育的根本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数学,作为一个需要学生高昂兴趣与无尽探索精神的学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积极培养这种能力是老师们的首要任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
一、合理设置悬念,激发自学兴趣
初中数学,仍是学生学习数学打根基的一个时期,有许多新知识但并不难.这个年龄的学生还是具备着很强的好奇心,如果老师善于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抓住时机,合理设置悬念,激发起他们好奇的心理,并一步步引导他们,一定比单纯直接地教给他们的效果要好.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起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兴趣与热爱才是最成功的老师.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喜欢的老师与不喜欢的老师,这就与老师的教学魅力有关.有些老师的确才识渊博,但上课形式单一,讲解又晦涩,缺乏激情,学生自然而然就丧失了乐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知识的学习.但教师的魅力是可以培养的,教师上课时语调要抑扬顿挫,形体语言要丰富得体,讲解要饱含激情,同时要运用适当的“留白”,让学生以思考和反省,对于学生自主的探究要给予由衷的“赞赏”,犯错了也要积极鼓励,再搭配巧妙的“设疑”和合理的“悬念”,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对自主学习的热爱.
二、解放学生感官,鼓励亲自实践
初中数学里面还是有很多学生可以自己动手的机会,比方说数轴、四边形及多边形的学习、轴对称、函数的图像等,老师们应该多多设置一些数学活动,让学生分组,交流合作,通过查找资料、观察、触摸、倾听、讨论、分析、绘图、计算、归纳总结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知识的乐趣.同时,教师们要敢于把权利交给学生,多让学生上台展示讲解题目,并且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下面笔者以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为例,展示一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讲解过程:
(1)首先以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丰富的多边形物体.
(2)根据之前学习的三角形、四边形的定义及求内角和的方法,请学生类比说一说多边形的定义.
(3)笔者接着给出多边形严格规范的定义,借助一些工具说明“在平面内”的必要性,此外,说明正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可分为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4)要求学生分小组开始探究活动.
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度,那么五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
学生:现在白纸上画一个任意五边形,并以小组讨论出的方法计算得出内角和.
笔者接着可以要求不同小组的学生上台讲解他们得出五边形内角和的方法,并在黑板上画图演示.
(5)接着探究六边形的内角和,并说一说刚才的方法是否合适?参与小组探究,倾听学生讨论.
(6)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回答: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别从一个顶点出发可以画多少条对角线?类比归纳得到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这些对角线把这些多边形分别分成了(n-2)个三角形,逐步引导他们得出内角和的公式.
(7)最后,询问学生,刚刚我们是以分三角形的方法计算出内角和,你有没有其他的划分方法,请同学上台展示.
(8)组织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分割方法,以便全班共享),总结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创设丰富情境,吸引学生自主探究
1.以旧换新
数学学习中的许多知识是环环相扣的,教师们不妨利用这个特点,通过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来起到一个连接过渡的作用,譬如,在介绍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基本特点和定义时,不妨让学生说一说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此,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就会加强,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2.联系生活实际,创新情境
生活经验是知识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生活智慧的浓缩.成功的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更多会以生活背景作为辅助,不仅去除数学知识严谨枯燥的面孔,而且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体现,学生也更乐于在自己熟知的背景里自主探究学习.例如,笔者在讲解方程应用题时,公园与学校相距60千米,学生甲、乙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若甲比乙先出发30分钟,甲每小时比乙少行2千米,那么它们相遇时所行的路程正好相等.若设甲骑车速度是每小时x千米,则得方程30x-12=30x+2.这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学生都能融入这个范围,更加有兴趣去探究.
四、结束语
学习是无止境的,教育的根本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数学,作为一个需要学生高昂兴趣与无尽探索精神的学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积极培养这种能力是老师们的首要任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