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投资总监论战2011年投资策略

来源 :股市动态分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en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月6日下午,由和讯网主办的“和讯基金研讨会—明星投资总监论战2011年投资策略”在京举行。
  在度过最困难的2009年和最复杂的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2011年。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投资者应该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投资策略?又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投资组合?六位基金投资总监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对于2011年市场走势,华商基金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孙建波认为2011年投资要比2010年更好做,因为经济的自主回升态势非常明确。总体指数机会更多在上半年,下半年修正的压力比较大,但最终会是比较平淡的一年。
  由于担忧国内紧缩趋势还未结束,中邮创业基金投资总监彭旭认为2011年市场可能是弱势震荡,可能低估值的绩优股有“年报行情”。
  诺安基金投资总监邹翔对2011年整个市场的判断也是相对比较谨慎。他认为2011年通胀率会比较高,而且会超出大家的预期。
  倒是新华基金投资总监王卫东相对乐观。他认为,2011年中国通胀较高会是一个常态,但并不可怕。2011年股票市场相对更乐观一些,A股市场风格将从“估值差距大、板块差异大”的结构失衡状态回归均衡,传统蓝筹股行业将是估值修复行情,而新兴产业则是一个估值回归后超越成长的过程。
  在操作上,由于对全年涨幅不抱有特别高的期望值,孙建波认为2011年操作上可以见好就收。
  天弘基金投资总监吕宜振则认为,对于2011年的投资机会可以从两方面把握,第一,整个经济基本面状况会表现比较好,在这个背景下,看好一些与经济基本面相关度比较高的行业。第二,是一些成长性比较好的行业,如消费品行业。他认为成长性真正确定的个股还是有机会的。
  邹翔认为应深度挖掘高成长的上市公司,重点在大机械、装备业和大消费三个方向。
  彭旭则阶段性看好资源品,长期看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如海工、核电及工程机械等,最后看好基础消费品和商业零售。另外,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谨慎,认为存在高估值及成长低于预期的风险。但是,其中个别小公司大市场的公司值得关注。
  工银瑞信基金专户投资总监江明波对债市作出了判断,他认为债券市场已对通胀、货币政策收紧都已做出提前反应,也就意味着目前收益率水平处在相对很高的位置,债券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能获取比较好的回报。有些信用债可能会比国债、央票收益率更高,和股市相关的可转债可能也会有不错的表现。
其他文献
人类探寻正义的足迹源远流长.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概念之一,正义是多种价值特性的综合体."最一般地说,正义就是对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或安排,以及与此种分配或安排相适宜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共召开了16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些代表大会前后时间间隔短的只有11个月,长的达17年之久.分析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时间间隔的原因,我们看到党的成长发展过程,体
近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软件宣布,将投入十亿元巨资,向中小企业推广管理软件,并承诺未来三年免费。很多中小企业高兴地看到阿里软件的免费,能为其IT建设省去不小的开支。同行业的竞争者担心赖以生存的企业管理软件被这个“不计成本”的阿里软件搅乱了市场。恰好笔者正在研究基于SaaS平台的软件运营及销售。略有体会,与大家分享。    没有真正的免费    中小企业不要乐观地以为阿里软件会真正免费提供服务。
到年底的时候,似乎就会有写不完的总结、回顾、亮点、预期、规划。所以2010年最后一篇稿件,是否也该是总结?  坦白说,总结、计划什么的,是否能在行动中体现出来才是关键。不然,神马都是浮云。  首先检讨的是,这一年整体的“预期”有误。之所以说是“预期”,而非“判断”,是因为我根本没有能力“判断”,只能大致有个想法、概念而已,然后摸着石子过河,走走看看。  我基本是将2010年作为延续2009年的反弹
美国圣迭戈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斯皮罗在其《文化与人性》一书中指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可以使人的潜在可塑生物基质得到升华,并对人的生物性欲求进行控制,引导人的本能行为
很多国内企业的营销决策都是机会主义,“拍脑袋式”决策经常见到。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内企业数量众多,规模比较小,短视行为和快速“致富”心理严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缺少科学决策体制和方法,尤其是缺乏先进可靠的IT管理系统的指导。这些都导致国内企业普遍缺乏竞争力,耐力性差,难以持续稳定地增长,更难做成百年基业。    CRM系统老化,促销管理不尽人意    A公司是福建一家知名食品企业,其各级销售组织遍布半
邓小平理论包含着丰富的企业伦理和经营道德的思想.这一思想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紧密伴随的,是以实践地解决中国现代企业伦理问题为出发点和目标的.
每一个組织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员工的齐心努力,员工的个人发展也要依附于組织这个平台。最近目睹了太多的跳槽、入职、离职现象,探其究竟,大致就是一个答案:不合适,要寻求更好的发展。  为什么不合适?难道就像男女朋友分手的理由一样吗?是喜新厌旧还是的确不合适,亦或是另有原因,我们不妨一起分析下。  说法一: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  近日,笔者面试了一个高级顾问,在谈到为何离开原来公司的时候,该顾问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