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虽然社会一直在进步,整体的文明素养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校园欺凌事件依然是存在的,对于那些被欺凌的学生而言,这种校园生活无疑是痛苦的。而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家庭教育对其都形成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就农村初中校园欺凌行为防范中的家庭教育因素进行探究。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校园欺凌;家庭教育;策略
一、初中校园欺凌行为中的家庭影响因素
(一)农村地区缺少合理的家庭教育
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很多知识不能及时的传递给学生。并且在我国,农村地区很多的家长常年都处于一个外出的状态,很多家长迫于家庭的生活压力,只能去一些经济稍微好一点地方打工。因此,孩子常常留在家里,由家里的老人照顾,也就是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思想容易扭曲,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从而逐渐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儿童。农村里的老人对孩子都是一个比较溺爱的状态,常常处于一个很随意的状态,对孩子放任管理,不会约束他们的个人行为,这些孩子也不知道孰是孰非,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个规范。也因为和父母的長期不沟通、不联系,这些孩子是缺乏关心和爱护的,内心对爱没有渴望,逐渐产生心理畸形。对同学之间的关系产生质疑,对别人的好意产生质疑,对别人的付出产生质疑。从而影响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一种不好的校园风气。面对这些不健康的爱和畸形的状态,学生的身心无法得到健康成长,时间长了,就会逐渐出现自闭等心理状况,严重的可能会形成抑郁,对自己和他人做出伤害。影响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影响整个学院的氛围。
(二)家庭环境的恶劣影响
在很多的农村家庭,正是因为生活的困难,父母之间经常会产生争执,而父母也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处理这种不合理的家庭关系。而孩子如果一直处于这种家庭环境里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会产生影响的。父母吵架,如果被孩子看到,或者让孩子一直处在这种情况里,孩子长期承受来自父母的精神压力,自己的内心会逐渐对家庭生活产生质疑,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和交友都会产生影响。一个健康家庭环境诞生出来的孩子,一定是积极、健康的,她们有自己的世界,有人爱,这些东西带给她们的是善良和正直,而不是畸形。父母对事情处理方式,很容易影响自己的孩子。如果家里产生争执或者选择,父母选择争吵或者其他极端方式,那么孩子也会效仿。因为,孩子从小的耳濡目染,会逐渐渗透他们的内心。让她们认为这种方式是对的,而逐渐偏离正确的轨道。当他们进入学校的时候,一旦发生争执,她们也可能会认为这样是对的,就应该用武力解决问题,从而造成校园欺凌事件。因此,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一个健康、和善的家庭环境,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可能。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重视孩子的优良品德和健全人格
面对孩子的教育,无论孩子在不在身边,家长都应该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给孩子立规矩,让她们明白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该做的,如果做了会承担什么后果。在初中阶段,正是孩子叛逆期,本身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比较暴躁,情绪容易被激怒,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正确的行为认知,那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在这个阶段,自己应该重视什么,不应该重视什么。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引导,让孩子学会自我认知和认同,让她们自己学会自我分析。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爱好,在这个特殊阶段,有效的过渡。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管理,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何进行正确的沟通和交流等等。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外出走一走,或许他们的眼界会更加宽阔,为人处事也会更加宽厚和稳重。
(二)家长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家长在家庭里应该担当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孩子营造出和谐的家庭环境也是一种责任。为了避免孩子在学校成为欺凌者或者被欺凌者,家长一定要在家庭生活中做出一些行为规范。首先,家长在家里就不能过于暴怒,生活里产生争执的时候,一定要合理的解决这种情况,而避免出现一些错误的引导。父母在家里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对一些问题的处理方式,这些都是能够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的。父母要尽量采取温和、民主的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行为规范,约束孩子的行为,培养孩子形成有礼貌、懂法、守法、有行为规范的公民。家长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的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不能一直保守着过去的思想观念,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支持他们的选择,鼓励他们建设自己的内心,培养孩子坚韧的意识品质,面对困难可以勇往直前,不惧困难和挫折。
三、结束语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对孩子和家长以及社会氛围都会产生不可消磨的影响。学校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建立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家长要处理好自己的家庭环境,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培养她们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此,才能够有效的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刘洋.农村初中校园欺凌行为防范中的家庭教育因素探究[J].甘肃教育,2019(19):33.
[2] 员振东.农村初中校园欺凌伤害事件的成因及防治[J].学周刊,2019(25):157.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校园欺凌;家庭教育;策略
一、初中校园欺凌行为中的家庭影响因素
(一)农村地区缺少合理的家庭教育
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对孩子的教育都是不全面的,很多知识不能及时的传递给学生。并且在我国,农村地区很多的家长常年都处于一个外出的状态,很多家长迫于家庭的生活压力,只能去一些经济稍微好一点地方打工。因此,孩子常常留在家里,由家里的老人照顾,也就是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思想容易扭曲,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从而逐渐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儿童。农村里的老人对孩子都是一个比较溺爱的状态,常常处于一个很随意的状态,对孩子放任管理,不会约束他们的个人行为,这些孩子也不知道孰是孰非,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个规范。也因为和父母的長期不沟通、不联系,这些孩子是缺乏关心和爱护的,内心对爱没有渴望,逐渐产生心理畸形。对同学之间的关系产生质疑,对别人的好意产生质疑,对别人的付出产生质疑。从而影响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一种不好的校园风气。面对这些不健康的爱和畸形的状态,学生的身心无法得到健康成长,时间长了,就会逐渐出现自闭等心理状况,严重的可能会形成抑郁,对自己和他人做出伤害。影响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影响整个学院的氛围。
(二)家庭环境的恶劣影响
在很多的农村家庭,正是因为生活的困难,父母之间经常会产生争执,而父母也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处理这种不合理的家庭关系。而孩子如果一直处于这种家庭环境里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会产生影响的。父母吵架,如果被孩子看到,或者让孩子一直处在这种情况里,孩子长期承受来自父母的精神压力,自己的内心会逐渐对家庭生活产生质疑,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和交友都会产生影响。一个健康家庭环境诞生出来的孩子,一定是积极、健康的,她们有自己的世界,有人爱,这些东西带给她们的是善良和正直,而不是畸形。父母对事情处理方式,很容易影响自己的孩子。如果家里产生争执或者选择,父母选择争吵或者其他极端方式,那么孩子也会效仿。因为,孩子从小的耳濡目染,会逐渐渗透他们的内心。让她们认为这种方式是对的,而逐渐偏离正确的轨道。当他们进入学校的时候,一旦发生争执,她们也可能会认为这样是对的,就应该用武力解决问题,从而造成校园欺凌事件。因此,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一个健康、和善的家庭环境,才能给孩子更多的可能。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家庭教育策略
(一)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重视孩子的优良品德和健全人格
面对孩子的教育,无论孩子在不在身边,家长都应该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给孩子立规矩,让她们明白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该做的,如果做了会承担什么后果。在初中阶段,正是孩子叛逆期,本身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比较暴躁,情绪容易被激怒,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正确的行为认知,那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在这个阶段,自己应该重视什么,不应该重视什么。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引导,让孩子学会自我认知和认同,让她们自己学会自我分析。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爱好,在这个特殊阶段,有效的过渡。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管理,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何进行正确的沟通和交流等等。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外出走一走,或许他们的眼界会更加宽阔,为人处事也会更加宽厚和稳重。
(二)家长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家长在家庭里应该担当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为孩子营造出和谐的家庭环境也是一种责任。为了避免孩子在学校成为欺凌者或者被欺凌者,家长一定要在家庭生活中做出一些行为规范。首先,家长在家里就不能过于暴怒,生活里产生争执的时候,一定要合理的解决这种情况,而避免出现一些错误的引导。父母在家里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对一些问题的处理方式,这些都是能够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的。父母要尽量采取温和、民主的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行为规范,约束孩子的行为,培养孩子形成有礼貌、懂法、守法、有行为规范的公民。家长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的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不能一直保守着过去的思想观念,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支持他们的选择,鼓励他们建设自己的内心,培养孩子坚韧的意识品质,面对困难可以勇往直前,不惧困难和挫折。
三、结束语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对孩子和家长以及社会氛围都会产生不可消磨的影响。学校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建立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家长要处理好自己的家庭环境,给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培养她们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此,才能够有效的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刘洋.农村初中校园欺凌行为防范中的家庭教育因素探究[J].甘肃教育,2019(19):33.
[2] 员振东.农村初中校园欺凌伤害事件的成因及防治[J].学周刊,2019(2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