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提问艺术 运用
启发式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经常应该运用的一条原则,运用启发式,常常要提问(当然提问不等于启发式)。怎样提问,是当前教学中值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就物理教学中的提问谈一些情况和看法。
1 提问突出重点
1.1 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1.2 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向上抛出,当钥匙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钥匙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钥匙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
2 提问有趣昧性和实效性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乎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课堂提问应以“启发式”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引导全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3 提问的启发性设计
要求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3.1 创设问题情境。做法是: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它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如在讲授《机械波》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时,首先做好绳波的实验和水波的实验,然后出示挂图。接着提出问题:“大家通过观察,谈谈形成机械波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后,再提出问题:“机械波在传播中介质质点怎样运动?”学生有很多回答,其中有一种是“介质质点随波迁移”,我这时引导学生讨论,再观察水波和绳波实验,水和绳是介质,看看它们是不是随波迁移。接着举例:声波是机械波,介质是空气,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空气随波迁移,会有什么后果,同学们一下子恍然大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最终得出正确答案:机械波在传播中介质质点不随波迁移,只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作振动。
3.2 利用矛盾,引起思索。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提问艺术 运用
启发式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经常应该运用的一条原则,运用启发式,常常要提问(当然提问不等于启发式)。怎样提问,是当前教学中值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就物理教学中的提问谈一些情况和看法。
1 提问突出重点
1.1 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后,对电磁感应中电能的来源产生疑惑,就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会很快减弱?同学们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接着又问: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呢?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洛仑兹力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1.2 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向上抛出,当钥匙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钥匙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钥匙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
2 提问有趣昧性和实效性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乎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课堂提问应以“启发式”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引导全体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大纲提出的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3 提问的启发性设计
要求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3.1 创设问题情境。做法是: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它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如在讲授《机械波》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时,首先做好绳波的实验和水波的实验,然后出示挂图。接着提出问题:“大家通过观察,谈谈形成机械波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后,再提出问题:“机械波在传播中介质质点怎样运动?”学生有很多回答,其中有一种是“介质质点随波迁移”,我这时引导学生讨论,再观察水波和绳波实验,水和绳是介质,看看它们是不是随波迁移。接着举例:声波是机械波,介质是空气,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空气随波迁移,会有什么后果,同学们一下子恍然大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最终得出正确答案:机械波在传播中介质质点不随波迁移,只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作振动。
3.2 利用矛盾,引起思索。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