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几十年来,听了“不计其数”的课,也听了“不计其数”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点评(包括我自己所作点评),总感觉有点“不对劲的地方”,直至今日,似乎有点“清醒”了。
纵观大量的数学课堂教学点评,无非是三部曲:第一步谦辞,第二步赞美,第三步商榷。粗看起来,程序很完整,也很到位,然而细细想来,还是很值得反思。
反思一:点评就事论事,如蜻蜓点水,划水而过。讲优点无非是“目标明确”“环节清楚”“教态大气”等等;讲问题无非是“一点小小的建议(看法)”。
反思二:点评缺乏深度和广度,目标集中于“当堂”内容。我们在参加公开课点评环节时,常常发现不少点评者就本堂课的内容、本堂课教师的表现泛泛而谈,而听者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反思三:点评时间“紧凑”,缺乏前瞻性引领。许多时候,安排了特级教师、大名师、专家给课堂教学做点评,但时间做了“适当规定”,无法发挥他们的前瞻性的引领作用。
反思四:点评互动形式化,留不住听众。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在点评或互动时,听课者“溜掉”不少,在互动时听课者提个问题,主持者常常设法控制时间,使得探讨“半途而废”,整个场面显得冷清。
我不是否定已有的点评或互动所起的作用,只是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来探讨对于以后的数学课堂教学点评或互动是否有价值?
所谓数学课堂教学点评,最基本的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学校内部数学教研组开课活动的点评,虽也安排主评,但大多应属于评议性质的,随聊的成分比较多。其二是各级承办的规模性的开课活动,其点评者一般都是“有一定档次或头衔”的人员。
我这里主要想针对后一形式的点评谈点看法。
规模性开课活动的开展,往往参加人员比较多,少者几十人,多者上百人乃至更多。其中直接与听课内容相关的教师属于少数。因为,一般此种开课活动大多包括几个年段的教学。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听课者听不相关的课,关注度本身可能不够,所以当点评者点评时,听课者的听效可能也会降低。当然,听课者作为观赏者也无不可。
听过平山县教育局教研室中学数学教研员梁老师听课后的点评,他把点评说成是“品课”,即“品味课堂教学”。他从课堂涉及的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说起,结合新课程相关理念,细细诠释开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执教表现,用自己的教学设计对比于被点评课,使听者听有所感,听有所获,听有所趣。
因此,我觉得要点评某数学教师的课,点评者首先应该向听众提出“钻研教材”性的问题,比如,教师知道本节课教材的内容吗?对这个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你清楚吗?以引起听课教师的注意。然后,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内容,结合介绍对教材的理解。只有当听众明了教材内容后,他们才会对点评感兴趣,才会结合自己的思考听懂点评,才会理解执教教师的课堂表现是合理或者欠合理。当点评者缺乏对教材理解时,点评效果只能是“就事论事”,而不少听者也就“云里雾里”了。由此带来的活动结果,只能含有相当程度的形式化。
所以,我想组织听中学数学课这样的活动,是不是可以这样:提前告知听课者、点评者开课内容,要求听课者、点评者也熟悉好教材,产生一些自己的设想,再带着自己的理解和设想听课,最后是点评互动。点评互动的时间尽可能充裕些,先互动后点评,点评者点评时可带点“讲座”形式。这样,研讨活动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前些天,我在平山镇中学数学课题协作组开课活动做了“公因数”一课的点评,做了一点努力,发现在座者还是挺专注的。
要知道,搞一次活动不容易,有时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形式不得。
以上想法,诸位以为如何呢?作为一名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多年的教师,我愿把自己的一点心得和各位同仁分享,也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把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责编 高伟)
纵观大量的数学课堂教学点评,无非是三部曲:第一步谦辞,第二步赞美,第三步商榷。粗看起来,程序很完整,也很到位,然而细细想来,还是很值得反思。
反思一:点评就事论事,如蜻蜓点水,划水而过。讲优点无非是“目标明确”“环节清楚”“教态大气”等等;讲问题无非是“一点小小的建议(看法)”。
反思二:点评缺乏深度和广度,目标集中于“当堂”内容。我们在参加公开课点评环节时,常常发现不少点评者就本堂课的内容、本堂课教师的表现泛泛而谈,而听者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反思三:点评时间“紧凑”,缺乏前瞻性引领。许多时候,安排了特级教师、大名师、专家给课堂教学做点评,但时间做了“适当规定”,无法发挥他们的前瞻性的引领作用。
反思四:点评互动形式化,留不住听众。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在点评或互动时,听课者“溜掉”不少,在互动时听课者提个问题,主持者常常设法控制时间,使得探讨“半途而废”,整个场面显得冷清。
我不是否定已有的点评或互动所起的作用,只是把自己的想法提出来,来探讨对于以后的数学课堂教学点评或互动是否有价值?
所谓数学课堂教学点评,最基本的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学校内部数学教研组开课活动的点评,虽也安排主评,但大多应属于评议性质的,随聊的成分比较多。其二是各级承办的规模性的开课活动,其点评者一般都是“有一定档次或头衔”的人员。
我这里主要想针对后一形式的点评谈点看法。
规模性开课活动的开展,往往参加人员比较多,少者几十人,多者上百人乃至更多。其中直接与听课内容相关的教师属于少数。因为,一般此种开课活动大多包括几个年段的教学。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听课者听不相关的课,关注度本身可能不够,所以当点评者点评时,听课者的听效可能也会降低。当然,听课者作为观赏者也无不可。
听过平山县教育局教研室中学数学教研员梁老师听课后的点评,他把点评说成是“品课”,即“品味课堂教学”。他从课堂涉及的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说起,结合新课程相关理念,细细诠释开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执教表现,用自己的教学设计对比于被点评课,使听者听有所感,听有所获,听有所趣。
因此,我觉得要点评某数学教师的课,点评者首先应该向听众提出“钻研教材”性的问题,比如,教师知道本节课教材的内容吗?对这个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你清楚吗?以引起听课教师的注意。然后,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内容,结合介绍对教材的理解。只有当听众明了教材内容后,他们才会对点评感兴趣,才会结合自己的思考听懂点评,才会理解执教教师的课堂表现是合理或者欠合理。当点评者缺乏对教材理解时,点评效果只能是“就事论事”,而不少听者也就“云里雾里”了。由此带来的活动结果,只能含有相当程度的形式化。
所以,我想组织听中学数学课这样的活动,是不是可以这样:提前告知听课者、点评者开课内容,要求听课者、点评者也熟悉好教材,产生一些自己的设想,再带着自己的理解和设想听课,最后是点评互动。点评互动的时间尽可能充裕些,先互动后点评,点评者点评时可带点“讲座”形式。这样,研讨活动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前些天,我在平山镇中学数学课题协作组开课活动做了“公因数”一课的点评,做了一点努力,发现在座者还是挺专注的。
要知道,搞一次活动不容易,有时得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形式不得。
以上想法,诸位以为如何呢?作为一名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多年的教师,我愿把自己的一点心得和各位同仁分享,也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共同把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责编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