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愈的《师说》中说到,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和主要渠道。中学历史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历史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树立起远大理想,锻炼其意志,使其奋发向上。
一、历史教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历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他们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给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西汉苏武不为名利所动,“吞毡饮血,手持汉节十九载不降”的傲骨,令人肃然起敬;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引起了后代爱国志士的共鸣;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邓世昌的黄海大战;郑成功收复台湾,为后人敬仰。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揭示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传递精粹的哲理,可以燃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历史教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进行民族耻辱感的教育,可以增强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翻开中国近代史,触目惊心的是一连串战争和国耻。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屡战屡败,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国土被瓜分,主权被践踏,财富被掠夺,人民被蹂躏,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中。但中国并没有灭亡,因为中华民族有着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许多仁人志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前仆后继,担负起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林则徐立下了“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的誓言;秋瑾发出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呐喊;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誓拯同类;孙中山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这些爱国志士的伟大牺牲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再次,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学生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爱国主义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今天的爱国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统一不可分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已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中国向何处去?许多有志之士为了救国兴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尽管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就决定了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八十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了,而中国共产党只用了二十八年就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证明,中国要独立、富强,只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历史的绳索论。
二、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
首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教学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形式,在历史教学中,我充分应用了电影、录像、唱爱国歌曲、插图、图片、参观历史遗迹等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述英雄人物和文化名人的历史时,我充分运用挂图、图片,讲述这些人物的崇高品质和英雄业绩,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例如,被誉为“法国历史上第一面爱国主义旗帜”的年仅18岁的农家姑娘贞德;血洒疆场的邓世昌;为了祖国和人民利益而战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19次深入南方带走300多名黑人奴隶的“地下铁道优秀乘务员”塔布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身陷囹圄、心坚如铁的方志敏;以草根、棉絮维持生命,坚持抗战的杨靖宇等。这些英雄人物崇高的爱国主义品质,深深激励着学生。另外,我还运用电影、录像、唱爱国歌曲等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拉近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先后组织学生观看了《甲午风云》《党的儿女》《焦裕禄》《开国大典》《大决战》《南京大屠杀》,等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其次,运用对比方法,使学生在历史的横断面上看到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每时每刻都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所以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古今对照,使之古为今用。讲述林则徐的禁烟时与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其宗旨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青少年要远离毒品。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的历史,便把它和今天实行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联系起来,说明二者都是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青少年应拥护党和政府的这一正确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运用中外历史的比较法,从而能更加突出中华民族对世界历史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欧洲新航路开辟时中国罗盘针的作用,而且与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比较,无论从时间、次数、到达国家和规模上看,郑和的航行都远远超过了欧洲新航路的开辟,从而突出了郑和下西洋对世界的贡献,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另外,中华民族不仅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之一,而且到了封建时代,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例如,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了1 000多年,许多科技文化成就一直光芒耀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张衡的地动仪、华佗的全身麻醉术、祖冲之的圆周率、中国的《唐本草》、郭守敬的《授时历》、李诫的《营造法式》等。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可谓是空前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样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培根的《新范畴》)。马克思说得更加透彻:“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国的四大发明预示着欧洲近代文明和资产阶级胜利的到来,所以欧洲学者不得不承认,没有中国的四大发明,就没有欧洲的近代化。
(定远县岱山初中)
一、历史教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历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过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他们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给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西汉苏武不为名利所动,“吞毡饮血,手持汉节十九载不降”的傲骨,令人肃然起敬;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引起了后代爱国志士的共鸣;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邓世昌的黄海大战;郑成功收复台湾,为后人敬仰。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揭示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传递精粹的哲理,可以燃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历史教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进行民族耻辱感的教育,可以增强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翻开中国近代史,触目惊心的是一连串战争和国耻。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屡战屡败,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国土被瓜分,主权被践踏,财富被掠夺,人民被蹂躏,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中。但中国并没有灭亡,因为中华民族有着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许多仁人志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前仆后继,担负起保家卫国的历史使命。林则徐立下了“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的誓言;秋瑾发出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呐喊;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誓拯同类;孙中山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这些爱国志士的伟大牺牲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再次,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学生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爱国主义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今天的爱国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统一不可分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已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中国向何处去?许多有志之士为了救国兴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尽管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就决定了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八十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了,而中国共产党只用了二十八年就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证明,中国要独立、富强,只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历史的绳索论。
二、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
首先,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教学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形式,在历史教学中,我充分应用了电影、录像、唱爱国歌曲、插图、图片、参观历史遗迹等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述英雄人物和文化名人的历史时,我充分运用挂图、图片,讲述这些人物的崇高品质和英雄业绩,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例如,被誉为“法国历史上第一面爱国主义旗帜”的年仅18岁的农家姑娘贞德;血洒疆场的邓世昌;为了祖国和人民利益而战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19次深入南方带走300多名黑人奴隶的“地下铁道优秀乘务员”塔布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身陷囹圄、心坚如铁的方志敏;以草根、棉絮维持生命,坚持抗战的杨靖宇等。这些英雄人物崇高的爱国主义品质,深深激励着学生。另外,我还运用电影、录像、唱爱国歌曲等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拉近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先后组织学生观看了《甲午风云》《党的儿女》《焦裕禄》《开国大典》《大决战》《南京大屠杀》,等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其次,运用对比方法,使学生在历史的横断面上看到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每时每刻都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所以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古今对照,使之古为今用。讲述林则徐的禁烟时与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其宗旨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青少年要远离毒品。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的历史,便把它和今天实行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联系起来,说明二者都是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青少年应拥护党和政府的这一正确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运用中外历史的比较法,从而能更加突出中华民族对世界历史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欧洲新航路开辟时中国罗盘针的作用,而且与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比较,无论从时间、次数、到达国家和规模上看,郑和的航行都远远超过了欧洲新航路的开辟,从而突出了郑和下西洋对世界的贡献,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另外,中华民族不仅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之一,而且到了封建时代,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例如,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了1 000多年,许多科技文化成就一直光芒耀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张衡的地动仪、华佗的全身麻醉术、祖冲之的圆周率、中国的《唐本草》、郭守敬的《授时历》、李诫的《营造法式》等。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可谓是空前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样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培根的《新范畴》)。马克思说得更加透彻:“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国的四大发明预示着欧洲近代文明和资产阶级胜利的到来,所以欧洲学者不得不承认,没有中国的四大发明,就没有欧洲的近代化。
(定远县岱山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