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生活情境分享,激发表达的欲望
写作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当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的时候,他们就有了写作的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三八”妇女节,我要求学生对妈妈说一句“我爱你”。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羞涩了,对“说”的处理也各不相同。课堂上,学生们纷纷交流自己的做法:有的通过短信,有的在妈妈的枕头下放纸条,有的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练习……习作课上,不时传来阵阵快乐的笑声,同学们为彼此创意的举措不禁拍手称赞。他们或模仿,或借鉴,在文章中对羞涩心理的刻画、具体做法的描述及妈妈的反应等,因为有了真实的体验而显得情真意切。开展“亲自做一道菜”活动,学生的兴致很高,或请教长辈,或自己琢磨,“你是怎样做的?”“能形容一下你做的菜吗?”“口味怎样?家人有什么反应?”学生亲自动手去尝试了,有了过程的体验,因此在分享做法、交流感受时,个个跃跃欲试,表达的欲望强烈。在“今天我当家”的角色调换中,尝试包揽一天的家务,学生从角色转换前的兴奋到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的疲惫不堪,从中体会了父母的辛劳,不由得感慨“还是当孩子好”。因此,文中流露出的对父母不尽的感激之情,令人动容……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想象,经历了过程,体验了快乐,再交流分享所得,一幕幕情景如电影般在眼前、心中呈现。有了这样的体验、分享,情动而辞发,用语言文字把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所闻所感,尽情地表达出来,一篇优秀的文章便水到渠成。
二、 活动体验共享,激发创作的热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学生来说,即便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真实的体验,写出来的文章也只能是空空洞洞的“干瘪文”。玩是学生的天性,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想象,让学生在“玩”中认识世界,激发灵感,张扬个性,在分享中习得语言,寻求写法,这样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与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一次习作课上,我让同学们带上事先自制的泡泡水来到操场,进行“吹泡泡”的游戏。宽敞的操场上,他们如精灵般快乐地奔跑、嬉笑着,变着花样吹。顿时,操场上空飘舞着大大小小的泡泡,形状各异,在阳光下折射出绚烂的光芒。打铁需趁热,在学生们兴趣盎然时,引导他们写出最感兴趣的一幕,水到渠成。
“我拧开瓶盖,把吹泡泡的器具放进瓶子里,蘸些泡泡水,用力一吹,‘啪!’泡泡瞬间就‘爆炸’了!我又试了一次,还是吹不出泡泡。于是,我改变策略,噘着嘴巴,轻轻一吹,嘿!一连串小小的、圆圆的泡泡向四处散开来。”
“看到林传涵吹的泡泡那么大,我也毫不示弱,深吸一口气,对着泡泡轻轻地、长长地吹出一口气,一个大大的泡泡在同学们羡慕的尖叫声中‘诞生’了!”
“在阳光的照耀下,每一个泡泡都闪着七彩的光,像一个个五彩缤纷的玻璃球一般,是那么的晶莹透亮,惹人喜爱!我多想变成泡泡中的一员,努力向上飞,去和大树比高低,和飞翔的小鸟说说话,飞上月宫听嫦娥姐姐讲神话故事。”
“我们围聚在一株小草旁,一齐向小草吹泡泡。那泡泡一个一个都粘在了小草上,挨挨挤挤的,可真像一串诱人的水晶葡萄。”
这些文字都出自平时“写不出好文章”的学生笔下,字字句句是那样的真实可感,情真意切。孩子的语言、孩子的想象,孩子的创造力,只要以真实的活动体验为基础,他们的文字表达是我们这些成人无法用语言来传授的!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桥林小学)
写作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当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的时候,他们就有了写作的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三八”妇女节,我要求学生对妈妈说一句“我爱你”。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羞涩了,对“说”的处理也各不相同。课堂上,学生们纷纷交流自己的做法:有的通过短信,有的在妈妈的枕头下放纸条,有的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练习……习作课上,不时传来阵阵快乐的笑声,同学们为彼此创意的举措不禁拍手称赞。他们或模仿,或借鉴,在文章中对羞涩心理的刻画、具体做法的描述及妈妈的反应等,因为有了真实的体验而显得情真意切。开展“亲自做一道菜”活动,学生的兴致很高,或请教长辈,或自己琢磨,“你是怎样做的?”“能形容一下你做的菜吗?”“口味怎样?家人有什么反应?”学生亲自动手去尝试了,有了过程的体验,因此在分享做法、交流感受时,个个跃跃欲试,表达的欲望强烈。在“今天我当家”的角色调换中,尝试包揽一天的家务,学生从角色转换前的兴奋到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的疲惫不堪,从中体会了父母的辛劳,不由得感慨“还是当孩子好”。因此,文中流露出的对父母不尽的感激之情,令人动容……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想象,经历了过程,体验了快乐,再交流分享所得,一幕幕情景如电影般在眼前、心中呈现。有了这样的体验、分享,情动而辞发,用语言文字把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所闻所感,尽情地表达出来,一篇优秀的文章便水到渠成。
二、 活动体验共享,激发创作的热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学生来说,即便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真实的体验,写出来的文章也只能是空空洞洞的“干瘪文”。玩是学生的天性,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想象,让学生在“玩”中认识世界,激发灵感,张扬个性,在分享中习得语言,寻求写法,这样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与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一次习作课上,我让同学们带上事先自制的泡泡水来到操场,进行“吹泡泡”的游戏。宽敞的操场上,他们如精灵般快乐地奔跑、嬉笑着,变着花样吹。顿时,操场上空飘舞着大大小小的泡泡,形状各异,在阳光下折射出绚烂的光芒。打铁需趁热,在学生们兴趣盎然时,引导他们写出最感兴趣的一幕,水到渠成。
“我拧开瓶盖,把吹泡泡的器具放进瓶子里,蘸些泡泡水,用力一吹,‘啪!’泡泡瞬间就‘爆炸’了!我又试了一次,还是吹不出泡泡。于是,我改变策略,噘着嘴巴,轻轻一吹,嘿!一连串小小的、圆圆的泡泡向四处散开来。”
“看到林传涵吹的泡泡那么大,我也毫不示弱,深吸一口气,对着泡泡轻轻地、长长地吹出一口气,一个大大的泡泡在同学们羡慕的尖叫声中‘诞生’了!”
“在阳光的照耀下,每一个泡泡都闪着七彩的光,像一个个五彩缤纷的玻璃球一般,是那么的晶莹透亮,惹人喜爱!我多想变成泡泡中的一员,努力向上飞,去和大树比高低,和飞翔的小鸟说说话,飞上月宫听嫦娥姐姐讲神话故事。”
“我们围聚在一株小草旁,一齐向小草吹泡泡。那泡泡一个一个都粘在了小草上,挨挨挤挤的,可真像一串诱人的水晶葡萄。”
这些文字都出自平时“写不出好文章”的学生笔下,字字句句是那样的真实可感,情真意切。孩子的语言、孩子的想象,孩子的创造力,只要以真实的活动体验为基础,他们的文字表达是我们这些成人无法用语言来传授的!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桥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