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插班生适应性心理问题及健康教育方法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ton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劳务市场、用人制度的开放,流动人口这一群体队伍不断壮大,“城市移民”日渐出现“家庭化”趋势,由于国家对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困难的重视,保障政策的不断推出,所以随他们一起来的子女都转入了当地的学校,由此出现了“插班生”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这些插班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接触新的同学和老师,一切又需要重新开始,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一定的挑战和压力的,所以在这过程中,多数插班生都出现了适应性心理问题。本校一直坚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力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落实学生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本文结合案例探究了插班生的适应性心理问题,并通过多方面探索解决插班生适应性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插班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新环境提供参考,真正给每个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插班生;适应性;心理健康;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54-01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湛江市霞山区,其“工业园区”迅猛发展,快速增加的工厂也带来了大批外来务工者,因此笔者所在小学不可避免地接纳了部分随迁子女。而这些插班生大多来自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他们的父母文化程度很低,连他们原来就读的学校教育水平也相对落后,所以这就让这些插班生刚来到新学校,就滋生了“格格不入”的情绪。因此研究插班生适应性心理问题并做好疏导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在所任教的班级任课教师及学校领导的帮助下,结合具体实践,总结了几条行之有效的对策,力求帮助插班生渡过新环境的情绪调节过程。
  一、小学插班生适应性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插班生普遍存在适应不良,表现在:寡言少语,学习成绩下降,适应新环境时间过长,而使插班生产生这种种不适应心理的原因主要是:
  1.学习环境的差异。
  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环境作为教育的“隐形课程”,当插班生来到新的学校时,会与自己原来的学校比较,不安、恐惧难免会伴随而来。首先是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思维模式没有及时调整,不会利用新环境的教学资源,同时对陡然增加的新课程(比如某些地区的英语课程不被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形同虚设)无所适从,产生焦虑不安。其次受地域差异的影响,使得插班生与同学在生活习惯、语言技巧、知识视野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而周围陌生的同学一开始也很“矜持”地与新同学保持距离,这就造成有些心理较敏感的插班生就把这种正常的“矜持”理解为“冷漠”,因而做出了不恰当的回应行为,“寒”了同学们的交友之心,使得彼此间距离拉大,阻碍了其融入班级的速度。
  2.教师的疏忽。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大多只注重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性格的塑造、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的平衡,使得插班生在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之后,会产生紧张、不安等不适情绪。特别是当教师对插班生原有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了解不完全时,会主观地把插班生对新环境的实用性的心理行为判断为优良中差几种等级,并采用一视同仁的教学、评价手段,使他们逐渐失去自信,滋生“习得性无能感”,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对于新生活的适应速度更加缓慢。
  3.家长的不重视。
  插班生的家长大多是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他们忙于工作,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对孩子在新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不闻不问。一般情况下,家长认为孩子在家表现没有异常,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已经融入新环境的学习,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间。这就造成原本小小的适应性心理问题,变成了很严重的心理障碍,真正影响了孩子心灵真善美的健康发展。
  二、小学插班生适应性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1.家校共育,重視插班生。
  (1)教师重视插班生。
  教师首先应充分认识到插班生在适应新环境时的困难,其次要关注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切实解决问题。比如我班来了一位特别的插班生,一开始,她表现得很糟糕,上课回答不了最简单的问题,作业一塌糊涂,所以大家都以为转来的是一位成绩不理想的差生。但是后来每次做不好题目或回答不了问题时,笔者却很明显地在她眼神里感觉到自尊心受伤的信息,所以这与班上的那些“习以为常”的差生又是不同的。于是笔者通过及时与班主任和她本人沟通了解到,原来她在老家的学校里是很优秀的学生,但是当来到这样的大城市后,才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由此挫伤了学校热情。考虑到这种情况,笔者安排了班长和另外一个很热心的同学做她的同桌和前桌,然后利用课后时间给她补习知识,再让两位同学协助笔者帮她落实课后练习。在补课期间,由于担心她因为落下的功课太多,而产生焦虑、厌学心理,所以笔者都时刻关注她,特别是每次班级小测验后,经常当着全班同学夸奖她鼓励她。然后平时课下,经常有健谈的孩子和笔者聊天,笔者就把她也叫到身边鼓励她一起交谈,几次以后,有点沉默、腼腆的她,也开始加入聊天中了,她也完全融入到这个班级,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信心,真正引导学生成为学科课程的主角。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做有心人,因为我们的“无心”,可能影响孩子今后的一生。而插班生是一个特别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群体,教师对插班生的关注,应及早进行,不能因任何工作忙碌而忽视,错过适应性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机。
  (2)家校共育。
  小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作为至亲的父母,如果平时多关注孩子,是能在一开始就察觉孩子的焦虑不安等情绪的。小学插班生,很多是外地插班生,既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还要面对新的生活环境,这时的他们强烈的不安,作为他们唯一可以依赖的父母,应该要在插班之前,为孩子的顺利插班做充足准备。首先学校可以借助“家长一封信”、家长学校和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学生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引导家长在学生成长不同阶段履行好家庭教育责任,提升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素养。其次家长要查阅了解新学校的环境、教学设施、教学理念等,为孩子分析出进入新学校可能碰到的问题。最后,家长可以将孩子的基本情况和性格特点汇总报告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让老师首先对孩子有个初步总体的了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也要时常主动找老师了解学校的情况,反映在家的情况,通过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对新环境的快速适应。   比如之前,笔者所在的班级来了新同学小明,但他多次不完成家庭作业,班主任联系家长,了解到他的父母都是务工人员,忙起来三班倒,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疏于管教。于是班主任在电话里反复强调在家一定要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并且也得到了保证。但电话联系后的第二周,情况依然没有转好,班主任立即联系孩子的家长询问原因,原来小明讨厌做家庭作业,在父母面前放狠话:要做家庭作业,我就不去上学!与其沟通后,班主任意识到,造成孩子现在这样的学习态度的就是孩子家长的放任不管!于是,班主任与笔者觉得有必要和孩子的家长面对面深入交谈。班主任认真严肃地说明孩子这种情况的严重性,而父母在家如果正确引导孩子会起多大的作用。感慨一番后,小明家长表示一定配合学校老师,帮助自己的孩子走上正轨。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小明的家庭作业都能按时完成了,字迹也端正了不少,遇到不会的题目时,小明的父母还会拍照求助任课老师,在上学期结束时,各科成绩以及综合表现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实践证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共同进行才能更好的解决孩子的问题,插班生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出现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时,只要家长和老师能及时干预,孩子能很快地度过这段情绪波动的“实习期”。
  2.推出插班生适应性的主题活动。
  (1)举行插班生欢迎仪式。
  在插班生來到班级报到的第一天,面对未知,孩子内心恐惧不安。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消除插班生的这种压抑、消极的心理,一场温暖、热情的欢迎仪式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依托各级各类校园网、QQ群、微信平台、校园广播、主题班(团)会、电子屏、宣传橱窗等形式宣传阵地,张贴悬挂文明礼仪教育标语、宣传画,营造友好、轻松的氛围,让“迎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内容随处能见、随时可学,使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对学校的归属感。
  上学期,笔者所在的班级都有插班生进来,于是事先从教导处或家长这里获取了插班生的个人信息,如转校原因、学习情况、性格特点等。当插班生到来时,班主任都很热情地欢迎了他们,并向全班同学做了别开生面的介绍。比如说:“这学期我们班又来了一位新同学,他叫XX,来自四川,我们班上有没有跟他是同乡的?他从小学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这学期学校的艺术节比赛上,我们班将又添一名虎将!下面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XX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插班生之前的紧张不安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同时面对新班级的热情、友好,原本的消极心态就会转变成对新学校、新班级的希望。
  (2)插班生适应性培训系列活动。
  为了让插班生尽快适应新环境,笔者设计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插班生适应性培训,与年级组长沟通交流方案后,在自己所教的班级实施,成效显著。对比笔者学校的其他班级的插班生,笔者所在班级的插班生更快地交到新朋友、融入新班级。笔者将插班生的适应性培训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提升归属感,融入新班级”在开学第一周进行,活动形式多样。许多插班生面对新环境都会恐惧不安,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所以教师可以精心安排参观校园,帮老师发作业本,“谁在布后”等活动,让插班生能主动接触新事物,熟悉新环境。第二阶段“展现自己,提高自信”在开学第二周进行,插班生对周围环境、人、事物有一定熟悉后,已能平和,较放松的姿态面对新同学,新老师。这时候,插班生有了更高需求,他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同。因此,笔者在这一阶段给插班生安排了很多展现自己的机会,如:上课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班会活动的设计优先考虑插班生的特长,给他们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而到了第三周,插班生要意识到自己已经真正属于这个班集体的一员了,不再是同学们眼中的陌生人。笔者利用班会课组织了几个小组合作的游戏,让插班生以融入小组的形式融入班级,如果说前面三个阶段是插班生需要班级认同,那么最后一个阶段让插班生积极报名参加校内外活动、比赛,则体现了班集体对他们的需要。心理学上,需要与被需要,获得的成就感是不一样,明显,后者更能满足插班生的心理,因而教师只有真正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真正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结语
  总之,在插班生适应新环境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当察觉到插班生产生适应性心理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疏导,给予插班生更多的关心和尊重。并且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爱,使其能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然后更快地融入新集体,完成学习和生活的顺利过渡,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乐,周颖,黄靖婷.小学插班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149-150.
  [2]宋菲燕.幼儿园插班生同伴交往的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3]热比古丽·白克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5,35(06):553-556.
  [4]周月平.为“插班生”撑起一片蓝天——对“同质小组团体辅导”的实践探索[J].少年儿童研究,2011(24):51-53.
  [5]陆正良.你的寂寞逃不过我的眼睛——运用“同质团体辅导”关注“插班生”的成长[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179-181.
其他文献
为满足不同抽象层次设计理性模型重构的多样性量化需求,在设计理性建模的基础上研究了设计理性知识粒度评价方法。通过辨析知识体特性分析影响设计理性模型粒度的组成因素,建
【正】苏政办发[2008]50号2008年6月21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
【正】苏卫社妇[2008]3号2008年4月10日各市卫生局、公安局:《出生医学证明》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出具的,证明婴儿出生状态、血亲关系,申报国籍、户籍,取得公
摘 要:橡胶隔振器的静态性能对于橡胶隔振器的整体性能非常重要,为了使得橡胶隔振器性能得以改善,需要注重其静态性能的设计。其中影响橡胶隔震器性能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材料特点、结构、形状等等。该文首先采用双参数Mooney-Rivlin模型对橡胶隔振器静态性能进行数值计算。然后对隔振器开展了试验研究,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数值计算是可以为隔振器橡胶材料的设计选择提供一定依据的。该文研究的结果对隔振器
NCP500/56型设备冷却水泵机组用于1 000 MWe压水堆核电站设备冷却水系统。报告给出了设备冷却水泵机组抗震鉴定试验的试验目的、试验内容、试验方法、试验装置和试验结果。通
根据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特点,结合社会和行业发展现状,准确定位林产化工特色专业发展方向;制定特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教学队伍、改革教学内容
笔者所在学校运用高端智能模型创设出患有不同疾病的模拟患者用于护理技能综合训练,提高了学生临床护理思维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
目的探讨GSS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0年8月因腰椎滑脱入住笔者所在医院的10例患者,行椎板切除椎管减压,GSS椎弓根系统对
【正】苏政办发[2008]38号2008年5月22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
目的探讨肝、脾联合伤后在非气腹状态和气腹状态下兔肝功能(hepatic function,HF)与肝血流量(hepatic blood flow,HBF)的变化的关系,了解非气腹状态下对肝脏的影响。方法制作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