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全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对学生起着强烈的熏陶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以及思想、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有如下的功能:
  
  1.1 陶冶功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的作用,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
  
  1.2 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意无意地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1.3 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求知欲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过剩的精力也需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社会交往,都提供了一个育才环境。
  
  1.4 导向功能。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校园文化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影响,其导向作用显而易见。
  
  2 人文精神的内涵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放在首位。
  
  3 校园文化功能中的人文精神
  
  3.1 导向功能。校园文化通过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引导,接受特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有目的筛选大众传播信息及文化知识内容,以主动的选择代替全盘接受或盲目排斥,因而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潜移默化影响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3.2 凝聚功能。校园文化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各种有意义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受教育者受到陶冶和感染,同时,校园文化也像一粘合剂,使学校师生员工由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而凝聚在一起。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对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性格和情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全体成员紧密地团结在集体的周围,朝着学校的总目标前进。
  
  3.3 约束功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教育的内驱力作用。它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既可以激励先进,也可以约束违纪行为,有力地促进集体和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会校园成员如何做人。校园文化通过其约束功能,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校园人文精神的养育。
  
  4 学生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
  
  4.1 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物质文化环境。古代诗人谢灵远写道:“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于儋忘归”。环境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人,影响人;人的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所以要营造和谐的物质文化环境,使全校师生员工生活在和谐物质文化氛围之中。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学校硬件以及表现校园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包括校园的一草一木等。这些物质文化虽然是一种表现形式,但可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去促进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和激发创造精神,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譬如说:一所校园如果光看到一排排房屋建筑,而看不到树木、草地,虽然很有气势,但作为校园就会使你感到不和谐。不难想象学生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中读书、学习,往往油然而生的感觉是温馨、舒适、心情舒畅。
  
  4.2 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学生具有人和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素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弘扬人和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为主旋律的,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而成,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其人文精神的内在主体精神品格主要就在于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
  
  4.3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教师良好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有意识无意识的熏染,常比正面的说服教育更容易使人接受,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4 深入现实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也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现实生活、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化为精神,达到政治人文知识的内化,内化为人文精神。
其他文献
[摘要]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是实施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而教学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深刻认识教师素质的内涵和特征,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评价制度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而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对这种改革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因此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
期刊
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些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自主、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些,学校和家庭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和家庭环境要宽松和谐,教师与家长间要紧密配合和协作,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健康地成长。    1 学校与家庭间存在不和谐现象    1.1 对学生知识的获得存在
期刊
[摘要] 21世纪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蓬勃发展的新世纪。国际间的剧烈竞争、和平、战争和发展;国内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无疑对21世纪的人才素质、知识、能力和思想意识素养诸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尤其对人才的思想素质,特别是学生的现代意识方面,如竞争意识、适应意识、创新意识等,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中学生物学教学,应该树立面向2l世纪的教育观。  [关键词] 生物教学 21世纪 教育观  
期刊
老子的幸福感是“无为而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幸福取决于人的主观心态、价值观和心境。  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确实很难轻言幸福,但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书育人、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怎样才能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教师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
期刊
“师德”是教师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在字典上“师”是传授知识和技术的人或学习榜样的意思。“德”是道德、品德。合起来“师德”即是向别人传授知识和技术的人或是别人学习的榜样应具备的道德和品德。我认为师德的核心内容应是师爱即爱学生。  记得有一个专家组对某校进行了一次调查,题目是“你爱学生吗?”有98%的老师认为自己非常爱学生,同样的问题提给该校的学生。却只有34%的学生认为老师爱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
期刊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造力必须从小培养,对于一个中小学生来说,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从小思想解放,敢想,敢说,敢做。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在教育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    1 在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并让他们尽情地发表自己个人的见解,让
期刊
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我国高等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目前现状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管理机制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由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而来,从师资到管理没有得到相应的转变。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1 高职高专教师素质现状    1.1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
期刊
【摘 要】 为提高数列教学效率,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到如下八个方面:①故事激趣以预热数学思维这张“冷面孔”;②浅小处入手以夯实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③以函数方程思想作为数刊知识的“串珠线”;④以归纳转化作为解决数列问题的主要方法;⑤用类比学习法以厘清两特殊数列的异与同;⑥辨析与应用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⑦变式多鲜以训练数学思维的敛散性;⑧名题探究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教
期刊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以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教育机智是建立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教育经验的升华,是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经验熔铸的合金。教育机智实质就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等在教育工作中有机结合的表现,是教师优良心理品质和高超
期刊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开展主体教育是各种现代教育的核心和基础。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学习英语要靠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参与、去交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教育呢?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主体意识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要推动学生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