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全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对学生起着强烈的熏陶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以及思想、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有如下的功能:
1.1 陶冶功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的作用,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
1.2 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意无意地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1.3 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求知欲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过剩的精力也需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社会交往,都提供了一个育才环境。
1.4 导向功能。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校园文化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影响,其导向作用显而易见。
2 人文精神的内涵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放在首位。
3 校园文化功能中的人文精神
3.1 导向功能。校园文化通过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引导,接受特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有目的筛选大众传播信息及文化知识内容,以主动的选择代替全盘接受或盲目排斥,因而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潜移默化影响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3.2 凝聚功能。校园文化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各种有意义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受教育者受到陶冶和感染,同时,校园文化也像一粘合剂,使学校师生员工由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而凝聚在一起。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对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性格和情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全体成员紧密地团结在集体的周围,朝着学校的总目标前进。
3.3 约束功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教育的内驱力作用。它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既可以激励先进,也可以约束违纪行为,有力地促进集体和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会校园成员如何做人。校园文化通过其约束功能,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校园人文精神的养育。
4 学生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
4.1 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物质文化环境。古代诗人谢灵远写道:“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于儋忘归”。环境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人,影响人;人的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所以要营造和谐的物质文化环境,使全校师生员工生活在和谐物质文化氛围之中。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学校硬件以及表现校园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包括校园的一草一木等。这些物质文化虽然是一种表现形式,但可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去促进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和激发创造精神,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譬如说:一所校园如果光看到一排排房屋建筑,而看不到树木、草地,虽然很有气势,但作为校园就会使你感到不和谐。不难想象学生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中读书、学习,往往油然而生的感觉是温馨、舒适、心情舒畅。
4.2 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学生具有人和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素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弘扬人和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为主旋律的,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而成,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其人文精神的内在主体精神品格主要就在于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
4.3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教师良好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有意识无意识的熏染,常比正面的说服教育更容易使人接受,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4 深入现实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也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现实生活、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化为精神,达到政治人文知识的内化,内化为人文精神。
在实施素质教育全过程中,校园文化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对学生起着强烈的熏陶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以及思想、文化、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有如下的功能:
1.1 陶冶功能。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起着一种文化传递的作用,使人通过对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意蕴的全面体验,进而陶冶人格和灵魂。
1.2 社会化功能。校园文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与缩影,它以特有的精神活动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有意无意地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模塑,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1.3 教育促进功能。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求知欲和业余生活的需要,他们过剩的精力也需找到新的天地。校园文化无论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学生的情感,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社会交往,都提供了一个育才环境。
1.4 导向功能。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荟萃的场所,各种价值观念在这里碰撞。校园文化是正面的引导,还是负面的影响,其导向作用显而易见。
2 人文精神的内涵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放在首位。
3 校园文化功能中的人文精神
3.1 导向功能。校园文化通过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引导,接受特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有目的筛选大众传播信息及文化知识内容,以主动的选择代替全盘接受或盲目排斥,因而发挥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潜移默化影响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3.2 凝聚功能。校园文化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各种有意义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受教育者受到陶冶和感染,同时,校园文化也像一粘合剂,使学校师生员工由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而凝聚在一起。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对学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性格和情趣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全体成员紧密地团结在集体的周围,朝着学校的总目标前进。
3.3 约束功能。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教育的内驱力作用。它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既可以激励先进,也可以约束违纪行为,有力地促进集体和个人思想品德的提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会校园成员如何做人。校园文化通过其约束功能,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校园人文精神的养育。
4 学生人文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
4.1 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物质文化环境。古代诗人谢灵远写道:“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于儋忘归”。环境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人,影响人;人的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受到陶冶。所以要营造和谐的物质文化环境,使全校师生员工生活在和谐物质文化氛围之中。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建筑、设备设施、绿化美化等学校硬件以及表现校园精神文化的雕塑、标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包括校园的一草一木等。这些物质文化虽然是一种表现形式,但可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去促进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和激发创造精神,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譬如说:一所校园如果光看到一排排房屋建筑,而看不到树木、草地,虽然很有气势,但作为校园就会使你感到不和谐。不难想象学生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园环境中读书、学习,往往油然而生的感觉是温馨、舒适、心情舒畅。
4.2 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学生具有人和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素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弘扬人和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为主旋律的,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而成,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其人文精神的内在主体精神品格主要就在于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
4.3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教师良好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有意识无意识的熏染,常比正面的说服教育更容易使人接受,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4 深入现实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也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现实生活、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教育,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化为精神,达到政治人文知识的内化,内化为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