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价值标准在新形势、新媒体的影响下发生了一些变化,新闻记者在新闻创作中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根据价值标准的要求提高自身素养,创作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关键词】新闻价值 新媒体 新闻创作 记者素养
“最近有什么新闻吗?”这是不少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对普通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只是表明对社会或者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的关注。但是对一名新闻人来说,这句话却有明显的指向,有没有值得报道的新闻?
“公众化”的新闻价值标准,不是某个记者或者媒体设定的,它必须得到受众的普遍认可,因此它是客观的。但在新闻实践中,对某一事实的新闻价值判断又带有个性化色彩,不同的记者或媒体所持有的新闻价值标准不同,所选择的报道角度和对新闻的价值认定不同,对受众的认知会产生影响。
丁柏铨在《新闻理论新探》中认为,新闻价值是某些事实在满足受众新闻需求方面所具有的显在或潜在的作用。曼切尔(Mencher)认为,所谓的新闻价值标准,就是决定事件或观念具备新闻价值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闻实践的深入,新闻价值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新闻价值标准的改进,记者写作新闻的思路也需要改进,如何把握好新形势下的新闻价值要素,开拓新闻创作的新局面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当今社会,媒体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记者如何去发现和采写新闻,应当把握适当的标准,具体来说:
首先,讲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追求新闻传播的快捷性。随着网络等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提高,可以用“全时性”来形容了。因此,在新闻采写中除了考虑到媒体的激烈竞争或者让受众更快了解新闻事件,更要考虑到新闻的真实性,是否做到了对受众负责。新媒体时代展示给受众的更多的是快捷的信息,可能因此而忽略了真实性这个作为新闻生命的要素,对于公信力相对欠缺的网络媒体来说,这种事时常发生。把遵循真实性的原则放在首位,无论竞争有多激烈,当遇到真实性存在疑问的新闻时,宁可慢半拍也要多花一些功夫进行深入的调查,弄清事实真相。
除了因为时间原因导致的真实性问题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记者的职业素养问题。在近几年出现的虚假新闻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记者已不再以探求事实真相为职业追求,而是以报道传闻、丑闻、绯闻为能事;不再以实事求是为价值底线,而是以哗众取宠、吸引眼球为追求目标。
如2006年3月12日《华商报》报道:2006年春节晚会上一曲走红的《吉祥三宝》是抄袭法国电影《蝴蝶》主题曲。该片导演菲利普·慕勒表示非常气愤并向法院提起诉讼。而事实的真相是慕勒并不了解此事,更没有提起诉讼。而且《吉祥三宝》早在1997年就创作发行,《蝴蝶》还在其后,前者怎么会抄袭后者呢?
由此,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如果自己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亲自尝试,也一定要仔细询问当事人,搞清事件的原委,不能断章取义。除了新闻事件本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各要素外,还要注意事件的背景以及发展趋势。记者在做好这些功课的前提下才可以提笔写作。
其次,关注重要性和显著性。显著性和重要性看起来相似,其实却有很大差别。据调查,大多数人打开电视是为了观看电视剧和娱乐性节目,看新闻也只是看一些有显著性的新闻;大多数人看报纸,是为了读新闻,了解本地和世界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而且对重要新闻事件喜欢详细了解。目前,电视及网络新闻新闻写作质量有所下降,有人把这归因于电视报道,认为电视画面有损记者编辑的文字水平、写作风格。或许这是一个客观原因,但是记者的主观因素才是根本。信息量巨大的今天,记者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角度很重要,不能因为要吸引受众就着力报道那些重大事件中的花边新闻。
有显著性的新闻也要讲究社会效果,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这就要大力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不能片面追求新闻报道的新奇性、反常性。对显著性的新闻事件,记者更应该关注它的内涵。
第三,人情味是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也是新闻价值的又一层重要含义。不迎合低级趣味、与群众的情感认同保持一致,新闻的审美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领域里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从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事实中发现新闻,把富于美感的新闻作品呈现给读者。记者要写出感情真挚,具有审美价值的新闻作品,重点还是在采访上。积累了大量的事实,对事情有了深度的了解,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其中真挚感人的东西。例如新闻史上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是穆青经过几个月的深入采访,记录下一个个细节,而这其中的美都是蕴藏在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中的。■
参考文献
①刘微,《变化中的新闻内涵——美国主要媒体20年新闻报道的变化》,《国际新闻界》,1995(5)
②杜骏飞:《网络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③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安徽人民广播电台)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新闻价值 新媒体 新闻创作 记者素养
“最近有什么新闻吗?”这是不少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对普通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只是表明对社会或者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鲜事的关注。但是对一名新闻人来说,这句话却有明显的指向,有没有值得报道的新闻?
“公众化”的新闻价值标准,不是某个记者或者媒体设定的,它必须得到受众的普遍认可,因此它是客观的。但在新闻实践中,对某一事实的新闻价值判断又带有个性化色彩,不同的记者或媒体所持有的新闻价值标准不同,所选择的报道角度和对新闻的价值认定不同,对受众的认知会产生影响。
丁柏铨在《新闻理论新探》中认为,新闻价值是某些事实在满足受众新闻需求方面所具有的显在或潜在的作用。曼切尔(Mencher)认为,所谓的新闻价值标准,就是决定事件或观念具备新闻价值的因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闻实践的深入,新闻价值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随着新闻价值标准的改进,记者写作新闻的思路也需要改进,如何把握好新形势下的新闻价值要素,开拓新闻创作的新局面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当今社会,媒体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记者如何去发现和采写新闻,应当把握适当的标准,具体来说:
首先,讲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追求新闻传播的快捷性。随着网络等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提高,可以用“全时性”来形容了。因此,在新闻采写中除了考虑到媒体的激烈竞争或者让受众更快了解新闻事件,更要考虑到新闻的真实性,是否做到了对受众负责。新媒体时代展示给受众的更多的是快捷的信息,可能因此而忽略了真实性这个作为新闻生命的要素,对于公信力相对欠缺的网络媒体来说,这种事时常发生。把遵循真实性的原则放在首位,无论竞争有多激烈,当遇到真实性存在疑问的新闻时,宁可慢半拍也要多花一些功夫进行深入的调查,弄清事实真相。
除了因为时间原因导致的真实性问题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记者的职业素养问题。在近几年出现的虚假新闻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记者已不再以探求事实真相为职业追求,而是以报道传闻、丑闻、绯闻为能事;不再以实事求是为价值底线,而是以哗众取宠、吸引眼球为追求目标。
如2006年3月12日《华商报》报道:2006年春节晚会上一曲走红的《吉祥三宝》是抄袭法国电影《蝴蝶》主题曲。该片导演菲利普·慕勒表示非常气愤并向法院提起诉讼。而事实的真相是慕勒并不了解此事,更没有提起诉讼。而且《吉祥三宝》早在1997年就创作发行,《蝴蝶》还在其后,前者怎么会抄袭后者呢?
由此,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如果自己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亲自尝试,也一定要仔细询问当事人,搞清事件的原委,不能断章取义。除了新闻事件本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各要素外,还要注意事件的背景以及发展趋势。记者在做好这些功课的前提下才可以提笔写作。
其次,关注重要性和显著性。显著性和重要性看起来相似,其实却有很大差别。据调查,大多数人打开电视是为了观看电视剧和娱乐性节目,看新闻也只是看一些有显著性的新闻;大多数人看报纸,是为了读新闻,了解本地和世界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而且对重要新闻事件喜欢详细了解。目前,电视及网络新闻新闻写作质量有所下降,有人把这归因于电视报道,认为电视画面有损记者编辑的文字水平、写作风格。或许这是一个客观原因,但是记者的主观因素才是根本。信息量巨大的今天,记者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角度很重要,不能因为要吸引受众就着力报道那些重大事件中的花边新闻。
有显著性的新闻也要讲究社会效果,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这就要大力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不能片面追求新闻报道的新奇性、反常性。对显著性的新闻事件,记者更应该关注它的内涵。
第三,人情味是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也是新闻价值的又一层重要含义。不迎合低级趣味、与群众的情感认同保持一致,新闻的审美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领域里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从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事实中发现新闻,把富于美感的新闻作品呈现给读者。记者要写出感情真挚,具有审美价值的新闻作品,重点还是在采访上。积累了大量的事实,对事情有了深度的了解,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其中真挚感人的东西。例如新闻史上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是穆青经过几个月的深入采访,记录下一个个细节,而这其中的美都是蕴藏在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中的。■
参考文献
①刘微,《变化中的新闻内涵——美国主要媒体20年新闻报道的变化》,《国际新闻界》,1995(5)
②杜骏飞:《网络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③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安徽人民广播电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