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基本实行“一纲一本、编审合一、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化的教材政策,即全国中小学大都在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而编写的“部编教材”或“统编教材”。这种统编教材是与当时历史形势、社会发展、政治需要相吻合的,对巩固政权、安定社会、发展文化教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教材建设延续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涌动的教材多样化探索和尝试,并于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又进一步作了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由此,我国中小学教材政策从“一纲一本”转型为“一纲多本”“多纲多本”。在此政策的支持下,众多具有优良学术传统、较好社会声誉且颇具实力的出版社纷纷加盟教材建设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春,共有84家出版社开发的新课标教科书通过教育部审定,进入实验区。其中包括六三学制小学10个学科115套、初中19个学科116套;五四学制小学7个学科10套、初中11个学科20套;普通高中18个学科72套。无疑,教材多样化政策的实施推进了教育民主化进程,提升了教材编写的质量和服务,进而为不同地域、不同学校选择更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材提供了可能与条件。
——摘编自:靳玉乐、王洪席《十年教材建设:成就、问题及建议》,《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1期
——摘编自:靳玉乐、王洪席《十年教材建设:成就、问题及建议》,《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