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是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农业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乡村振兴,培养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农业农村实用人才,输送一代代农业后继者的使命职责。江苏是农业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历来高度重视农民职业教育。近年来,江苏先后出台《江苏省中长期农业农村人才发展规划》《江苏省关于推进农业农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从规划引领、组织推动、政策扶持等方面,强力推动全省农民职业教育。2018年,省委省政府制定《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将农民职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提出组织实施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全省8所农业高职院校,年培養涉农专业学生1.5万人,为农业农村培养了一大批各类“知农”人才。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主渠道主阵地,多年来,坚持农民培训和学历教育两条腿走路,积极发挥农广校纵向组织优势,扎实开展农业中等职业教育,自2009年起持续招生5.2万人、毕业4.6万人,较好地履行了农民中职教育的主体责任。
强化农广校体系主阵地作用,办好涉农中职学历教育
江苏积极贯彻实施国家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依托省市县三级建制、四级办学体系,按照中央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办法》,遵循务农农民学习特点,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弹性学制等方式,面向广大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联合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半农半读”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全省年招生规模稳定在4000人以上,在校生规模超1.2万人。近年来,按照中央校有关要求,江苏省将中职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行学期、学分双学制教育,将学员培训经历、从业经历、职业资格、获奖成果、实践实习等,经认定可获得中职教育相应学分,努力探索建立具有农广校办学特色的一体化培养模式。2018年,淮安市推行中职教育和农民培训在“对象选择、专业开设、课程构建、教学形式、实践指导和评价考核”等环节的统筹整合,推进“能力 学历”人才培养,全市招生743人,加快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和学历层次同步提升。
发挥涉农高等院校办学优势,提升职业农民学历层次
为充分体现农民职业教育的产业需求导向,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新路径,2013年江苏省农广校率先在太仓开展“定向委培”试点,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按照“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原则,选派优秀高中毕业生,开展涉农类大专学历教育试点,政府全额补助学费,毕业生统一调配到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等一线岗位。“太仓定向委培”曾被列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模式之一,现已在苏州、扬州、盐城、淮安等市多地推广,目前全省定向委培在校生规模近1000人,其中苏州市已累计招收796人、毕业404人。2018年昆山等地根据职业农民更高层次学历提升需求,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开展职业农民免学费函授本科教育。2017年起,为培养一批农村发展急需的、留得住扎下根的“永久牌”村官队伍,江苏省农广校联合省委组织部,推进“定制村官”培育工程,面向部分地区高中毕业生,列入高职提前批次定向招生、定制培养,每生每年财政补助8000元。目前已完成三个批次招生近400人。学员毕业后由当地组织部门安排回原籍村(社区)基层组织工作。
畅通中高职衔接办学机制,探索农民职业教育新通道
面对大量在岗在职农民文化基础相对较低、高职入学关口存在障碍的客观现状,江苏省农广校积极探索农广校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机制,开辟职业农民高职学历新通道。2019年,东台市农广校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合作,将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与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和课程进行衔接,实现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由高职院校负责落实招生计划,农广校负责选送学员,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行双重教学和双重管理模式。开展模块化课程教学,由农广校和高等院校分别组织授课,采取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学分互认、课程贯通、分段完成,对外语、计算机等课程适当放宽要求。教育经费主要由中职教育学费补助和培训专项经费以及地方财政分担。目前,首批150人招生工作已经启动。
创新政策激励机制,营造农民职业教育良好氛围
全省各地积极创设农民职业教育激励政策,逐步形成农民职业教育良好的保障和动力机制。在经费支持方面,非全日制涉农中职学生全部实行免学费补助,每生每年补助1200元,全省年均补助总量在1200万元以上。南京市出台《青年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学费补助实施办法》,向毕业后连续务农满三年的120名职业农民发放学费补助270万元;在认定管理方面,对大专以上学历的职业农民直接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镇江等地优先聘请为非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担任省市农业项目指导员,吴中区将15名中职教育学员评定为助理农艺师职称;在项目扶持方面,支持经中职以上教育的职业农民优先申报各类涉农项目,其所创办的经济实体优先评为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在人才激励方面,扬州市、镇江市分别将接受高职教育的学员优先纳入“英才培育计划”和“金山英才”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优先推荐为各级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标兵。
(供稿: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强化农广校体系主阵地作用,办好涉农中职学历教育
江苏积极贯彻实施国家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依托省市县三级建制、四级办学体系,按照中央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办法》,遵循务农农民学习特点,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弹性学制等方式,面向广大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联合省教育厅组织开展“半农半读”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全省年招生规模稳定在4000人以上,在校生规模超1.2万人。近年来,按照中央校有关要求,江苏省将中职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行学期、学分双学制教育,将学员培训经历、从业经历、职业资格、获奖成果、实践实习等,经认定可获得中职教育相应学分,努力探索建立具有农广校办学特色的一体化培养模式。2018年,淮安市推行中职教育和农民培训在“对象选择、专业开设、课程构建、教学形式、实践指导和评价考核”等环节的统筹整合,推进“能力 学历”人才培养,全市招生743人,加快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和学历层次同步提升。
发挥涉农高等院校办学优势,提升职业农民学历层次
为充分体现农民职业教育的产业需求导向,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新路径,2013年江苏省农广校率先在太仓开展“定向委培”试点,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按照“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原则,选派优秀高中毕业生,开展涉农类大专学历教育试点,政府全额补助学费,毕业生统一调配到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等一线岗位。“太仓定向委培”曾被列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十大模式之一,现已在苏州、扬州、盐城、淮安等市多地推广,目前全省定向委培在校生规模近1000人,其中苏州市已累计招收796人、毕业404人。2018年昆山等地根据职业农民更高层次学历提升需求,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开展职业农民免学费函授本科教育。2017年起,为培养一批农村发展急需的、留得住扎下根的“永久牌”村官队伍,江苏省农广校联合省委组织部,推进“定制村官”培育工程,面向部分地区高中毕业生,列入高职提前批次定向招生、定制培养,每生每年财政补助8000元。目前已完成三个批次招生近400人。学员毕业后由当地组织部门安排回原籍村(社区)基层组织工作。
畅通中高职衔接办学机制,探索农民职业教育新通道
面对大量在岗在职农民文化基础相对较低、高职入学关口存在障碍的客观现状,江苏省农广校积极探索农广校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机制,开辟职业农民高职学历新通道。2019年,东台市农广校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合作,将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与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和课程进行衔接,实现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由高职院校负责落实招生计划,农广校负责选送学员,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行双重教学和双重管理模式。开展模块化课程教学,由农广校和高等院校分别组织授课,采取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学分互认、课程贯通、分段完成,对外语、计算机等课程适当放宽要求。教育经费主要由中职教育学费补助和培训专项经费以及地方财政分担。目前,首批150人招生工作已经启动。
创新政策激励机制,营造农民职业教育良好氛围
全省各地积极创设农民职业教育激励政策,逐步形成农民职业教育良好的保障和动力机制。在经费支持方面,非全日制涉农中职学生全部实行免学费补助,每生每年补助1200元,全省年均补助总量在1200万元以上。南京市出台《青年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学费补助实施办法》,向毕业后连续务农满三年的120名职业农民发放学费补助270万元;在认定管理方面,对大专以上学历的职业农民直接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镇江等地优先聘请为非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担任省市农业项目指导员,吴中区将15名中职教育学员评定为助理农艺师职称;在项目扶持方面,支持经中职以上教育的职业农民优先申报各类涉农项目,其所创办的经济实体优先评为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在人才激励方面,扬州市、镇江市分别将接受高职教育的学员优先纳入“英才培育计划”和“金山英才”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优先推荐为各级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标兵。
(供稿: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