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3年秋,朱德被蔡锷派往云南陆军第一师任营长,该营驻防在滇越铁路沿线的蒙自、个旧、临安一带,主要任务是剿灭土匪,巩固边疆。在这里,朱德同法国殖民统治者用新式步枪武装起来的土匪打了两年仗,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经验。
滇越边境地处偏远山区,气候恶劣,盗匪肆虐。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灰蒙蒙的云雾和瘴气成年累月地在峡谷飘动,把一切都罩上了一层灰暗而朦胧的阴影。此处同法属印度支那相邻,需要时刻提防外围势力的侵袭。同时,这里匪患严重,残暴而狡猾的匪徒依仗地熟人熟,神出鬼没地同剿匪部队周旋。更为可恶的是,这些土匪又同少数民族上层的反动分子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民族纠纷,使剿匪工作难以展开。原来驻防在那里的一个营被土匪弄得晕头转向、狼狈不堪,在损失了将近一个连的人马后悄然离去。
朱德率领部队到达驻地之后,立即占据要津,修筑了坚固的围墙和堡垒。同时又到处张贴布告,安定民心,缉拿匪首。短短几个月中,就消灭了好几窝小匪群,公开处决了几个民愤极大的匪首,使土匪的嚣张气焰收敛了许多。不过,余下的土匪在领教了朱德营的厉害后,变得更加狡猾了。他们时而化整为零,打家劫舍,潜入茫茫林海;时而化零为整,啸聚山林,祸害人民。朱德率领部队几次出击,都扑了空。平定土匪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此朱德动了很多脑筋。他经常翻看随身携带的《孙子兵法》,暗自琢磨。他想,在战斗中取胜的关键是知己知彼,土匪变化了,我们也应变化才对。应当了解土匪的变化,抓住土匪的变化,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由此,朱德投入到更加紧张的工作和战斗中。白天,他带上几千人满山遍野地跑,观察地形,走访群众,尽可能地详细了解土匪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反复研究收集来的各种情报资料,结合自己学过的军事理论,思索剿灭土匪的各种方法。
经过屡次剿匪实践,朱德认为对付土匪的最好办法是流动游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土匪搞流动游击,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忽而在东,忽而在西,朱德也将部队分成若干分队,化整为零,四处寻觅土匪踪迹。一旦发现踪迹便穷追猛打,灵活机动地打击和消灭之。
采用新的战术之后,部队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剿匪战斗亦屡屡得手。1914年8月,朱德接报说离驻地不远的一个大镇昨夜被土匪袭击了,政府官员被杀死,国库被抢劫。朱德化装后带了两个精干的士兵到客寨转了一个多月,始终未见到土匪的踪影。正准备返回时,他们在冷水沟的一家酒店遇到了几个穿军装的人。面对这几个人的搜查和盘问,朱德机警、沉着地应对了过去。他从这些人的言行判断,这必是土匪无疑。果然,他们是一伙辛亥云南光复时被打散的清兵,跑到这里落草为寇,与当地的土匪势力相纠合,形成了一股有战斗力的匪群,在这一带祸害百姓。
第二天拂晓前,朱德带领部队包围了冷水沟的这家酒店。天一亮,部队发起了攻击。双方激战三小时之久,匪首在逃跑时被击毙,匪徒在部队的火攻下纷纷奔逃,不少人当场毙命,剩下的也都举手投降了。这股土匪被消灭后,当地民众无不拍手称快。
1915年,南于在边境剿匪屡建功勋,朱德被提升为副团长。同年9月,土匪头子白万莫卜纠集匪徒五六百人,窜到少数民族聚居的渣腊寨烧杀抢掠。朱德奉命率领两连士兵,会同临安县的地方武装围剿这股顽匪。部队一到渣腊附近,朱德首先对敌情和地形情况作了详细的勘察和了解,尔后对整个战斗作了周密的部署。他命令一部分部队去围攻盘踞在衣葱的匪徒,另一部分部队去围攻盘踞在普谷渣的匪徒,他自己则带领主力直捣松岭岗匪巢。当部队分别秘密地完成了对匪徒的包围之后,朱德再次登上松岭岗,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辰一到,朱德一声令下,发发炮弹命中匪巢,攻击部队随之一拥而上,没用多少时间就干净彻底地将这股匪徒歼灭了。其他两个地方的敌人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1915年12月,朱德晋升为滇军第十团的上校团长。在蒙自,朱德战斗和生活了整整两个年头。每次追剿土匪,朱德总是根据土匪的活动特点和地形情况,精心研究对策,周密制定歼灭土匪的计划。每次作战,或声东击西、灵活机动,或进退自如、秘密迅速,经过大大小小的无数次战斗,平息了一股股匪患,使这里的土匪日益减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也使法帝国主义妄图利用土匪滋扰边境,乘机侵占中国边疆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
两年的边疆剿匪作战,使朱德经受了特殊环境的考验和磨练,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带兵的方法。他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总结出来的游击战术经验,是过去军事教材中找不到的。1937年朱德在延安和美国女作家宁莫·韦尔斯女士谈到这段历史时说:“我用以攻击敌军而获得绝大胜利的战术是流动的游击战术。这种战术是我从驻在中越边界时跟蛮子和土匪作战的经验得来的。我从跟匪兵的流动群体作战的艰苦经验中获得的战术,是特别有价值的战术。我把这种游击经验同书本和学校得到的学识配合起来。”这套流动游击战术在以后的革命战争中,又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和毛泽东一起把这套战术归纳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 编 韵 心
滇越边境地处偏远山区,气候恶劣,盗匪肆虐。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灰蒙蒙的云雾和瘴气成年累月地在峡谷飘动,把一切都罩上了一层灰暗而朦胧的阴影。此处同法属印度支那相邻,需要时刻提防外围势力的侵袭。同时,这里匪患严重,残暴而狡猾的匪徒依仗地熟人熟,神出鬼没地同剿匪部队周旋。更为可恶的是,这些土匪又同少数民族上层的反动分子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民族纠纷,使剿匪工作难以展开。原来驻防在那里的一个营被土匪弄得晕头转向、狼狈不堪,在损失了将近一个连的人马后悄然离去。
朱德率领部队到达驻地之后,立即占据要津,修筑了坚固的围墙和堡垒。同时又到处张贴布告,安定民心,缉拿匪首。短短几个月中,就消灭了好几窝小匪群,公开处决了几个民愤极大的匪首,使土匪的嚣张气焰收敛了许多。不过,余下的土匪在领教了朱德营的厉害后,变得更加狡猾了。他们时而化整为零,打家劫舍,潜入茫茫林海;时而化零为整,啸聚山林,祸害人民。朱德率领部队几次出击,都扑了空。平定土匪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此朱德动了很多脑筋。他经常翻看随身携带的《孙子兵法》,暗自琢磨。他想,在战斗中取胜的关键是知己知彼,土匪变化了,我们也应变化才对。应当了解土匪的变化,抓住土匪的变化,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由此,朱德投入到更加紧张的工作和战斗中。白天,他带上几千人满山遍野地跑,观察地形,走访群众,尽可能地详细了解土匪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反复研究收集来的各种情报资料,结合自己学过的军事理论,思索剿灭土匪的各种方法。
经过屡次剿匪实践,朱德认为对付土匪的最好办法是流动游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土匪搞流动游击,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忽而在东,忽而在西,朱德也将部队分成若干分队,化整为零,四处寻觅土匪踪迹。一旦发现踪迹便穷追猛打,灵活机动地打击和消灭之。
采用新的战术之后,部队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剿匪战斗亦屡屡得手。1914年8月,朱德接报说离驻地不远的一个大镇昨夜被土匪袭击了,政府官员被杀死,国库被抢劫。朱德化装后带了两个精干的士兵到客寨转了一个多月,始终未见到土匪的踪影。正准备返回时,他们在冷水沟的一家酒店遇到了几个穿军装的人。面对这几个人的搜查和盘问,朱德机警、沉着地应对了过去。他从这些人的言行判断,这必是土匪无疑。果然,他们是一伙辛亥云南光复时被打散的清兵,跑到这里落草为寇,与当地的土匪势力相纠合,形成了一股有战斗力的匪群,在这一带祸害百姓。
第二天拂晓前,朱德带领部队包围了冷水沟的这家酒店。天一亮,部队发起了攻击。双方激战三小时之久,匪首在逃跑时被击毙,匪徒在部队的火攻下纷纷奔逃,不少人当场毙命,剩下的也都举手投降了。这股土匪被消灭后,当地民众无不拍手称快。
1915年,南于在边境剿匪屡建功勋,朱德被提升为副团长。同年9月,土匪头子白万莫卜纠集匪徒五六百人,窜到少数民族聚居的渣腊寨烧杀抢掠。朱德奉命率领两连士兵,会同临安县的地方武装围剿这股顽匪。部队一到渣腊附近,朱德首先对敌情和地形情况作了详细的勘察和了解,尔后对整个战斗作了周密的部署。他命令一部分部队去围攻盘踞在衣葱的匪徒,另一部分部队去围攻盘踞在普谷渣的匪徒,他自己则带领主力直捣松岭岗匪巢。当部队分别秘密地完成了对匪徒的包围之后,朱德再次登上松岭岗,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辰一到,朱德一声令下,发发炮弹命中匪巢,攻击部队随之一拥而上,没用多少时间就干净彻底地将这股匪徒歼灭了。其他两个地方的敌人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1915年12月,朱德晋升为滇军第十团的上校团长。在蒙自,朱德战斗和生活了整整两个年头。每次追剿土匪,朱德总是根据土匪的活动特点和地形情况,精心研究对策,周密制定歼灭土匪的计划。每次作战,或声东击西、灵活机动,或进退自如、秘密迅速,经过大大小小的无数次战斗,平息了一股股匪患,使这里的土匪日益减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也使法帝国主义妄图利用土匪滋扰边境,乘机侵占中国边疆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
两年的边疆剿匪作战,使朱德经受了特殊环境的考验和磨练,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带兵的方法。他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总结出来的游击战术经验,是过去军事教材中找不到的。1937年朱德在延安和美国女作家宁莫·韦尔斯女士谈到这段历史时说:“我用以攻击敌军而获得绝大胜利的战术是流动的游击战术。这种战术是我从驻在中越边界时跟蛮子和土匪作战的经验得来的。我从跟匪兵的流动群体作战的艰苦经验中获得的战术,是特别有价值的战术。我把这种游击经验同书本和学校得到的学识配合起来。”这套流动游击战术在以后的革命战争中,又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和毛泽东一起把这套战术归纳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 编 韵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