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影像传播新时代

来源 :数码影像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传播”,这个信息时代的显学范畴使用已近半个世纪。然而,“大众”何曾“传播”?又如何“传播”?人类文明史的叙事、传播经历三大阶段:口头叙事传播阶段:时间漫长达几十万年。虚实参半,真假难辨,缺乏信史价值,却又十分珍贵。中外古代神话都是这一阶段的宝贵遗产。文字叙事传播阶段:已有几千年,史实与时空描绘相对准确,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却留下缺乏眼见为实之撼。影像叙事传播阶段:特点之一是声像同在凿凿无疑;特点二是技术发展迅速,一百多年时间,已经走过照像、电影和广播电视、网络等几个阶段。
  作为文化技术元素的文字和影像的发明、使用,无疑源自个人。然而,一旦用于传播便会被国家或实力集团操控,为特定政治目标服务,大众只能作受众。从古代的文字传播到近现代影像传播,无一例外。以视听科技为传播手段的电影电视,突破了阅读局限,拥有了最大的受众群,是“对大众的传播”,享“第一传媒”美誉,却难副一个“大众传播”的盛名。DV影像问世20多年,3G手机成像、传播(为表述方便本文以“新影像”代替DV影像和手机影像)是近十几年的事,却在实现影像制、传一体,开创大众影像新时代。
  
  大众影像从问世到火爆
  
  1995年,一种数码视频摄像机DV(英文Digital Video)问世。它是家用玩物,还是专业设备?一时让人们琢磨不透。1996年,日本传播学者志贺义雄先生来京交流DV话题说:虽然它曾一度被日本和美国业内人士视为“争夺饭碗”的工具,但是,后来发现其技术含量不高,又被人们祹为傻瓜相机同档的家用玩物,便不当回事了。它的价值前景却受到广泛关注。
  DV影像在我国迅速升温:1996年3月,北京电视台开播中国第一个DV专栏《百姓家园》。电视台和设备商向业余爱好者提供DV机,拍摄平民生活短片,一股从内容到形式的清风让人耳目一新。2002年凤凰卫视开办《DV新世代》,组织热爱影像的在校大学生创作纪录片,促进DV影像的发展。2002年,上海纪实频道开办周播专栏《DV纪录片新生代》,2005年改版为《DV365》日播专栏,内容是全国DVA摄制的“百姓生活奇趣特”景象,曾创频道时段收视率之首。这期间,各电视台开始注意采用DV、手机影像和数码相机照片爱好者的作品。各种形式的新影像专栏越来越多。2007年2月5日,河南公共频道《DV观察》专栏开播。时长不断增加,直到日播90分钟,稳居频道收视率之首,并闯入郑州地区众多个落地频道专栏收视率前四位。这一奇迹背后有一个“DV俱乐部”,郑州有400成员,全省1000多人。这可能是中国第一支有组织的拍客队伍。2007年明,深圳电视台的“DV生活频道”开播,这是中国第一个DV影像电视频道。2009年8月,广东台公共频道《最佳拍档》开播,每周五次,长20分钟,收视率居频道第二。2010年1月改为《全民DV》。2009年10月1日,CCTV10频道《人与社会》专栏推出六期“DV民众影像”国庆特别节目。随后便作为这个专栏周六版“DV民众影像”播出“拍客”的DV作品,每期4-5个题目,时长42分钟(重播两次)。收视率与专业节目相当。这期间,多家电视台的新影像专栏以各自不同特色亮相:推动新影像发展的活动也相继展开。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的《都市新拍客》与手机传播平台沟通;陕西电视台与中国电信合作,推出“都市拍客”,搭建手机传播通道,让大众通过G3手机传播自己的作品;泉州电视台的“DV新闻照片网”,每天收集DV、手机、相机照片上百幅,选用十几幅,每月四百多幅,一年W-T-余幅构成图片新闻专栏,在电视和网络上同时闪耀光彩;广东卫视与优酷网共同开办广州亚运会拍客训练营,围绕传播亚运和岭南文化,推动拍客新影像作品;南方电视台举办首届“多媒体短片节”,以五分钟短片的形式把拍客引向媒体平台;2009年6-10月,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广电总台等单位联合兴办《美好江苏青春故事》DV短片大赛;2010北京电视台举办《春节百姓家庭DV才艺大赛》。央视的多个频道和专栏都在采用拍客影像,起推动作用最大的是10套纪实频道和网络电视。2010年伊始,CCTV《人与社会》与中国网络电视台发起“榜样拍客”网上评选活动,参加投票网民126万多人。2月20日公布结果:芝麻拍容、高明、俞小林以高票荣获“2610榜样拍客”称号,一大批拍客同时获得表彰。这次表彰会上产生的“拍客宣言”,号召更多的人“拿起DV,加入拍客行列”。
  
  手机影像来势迅猛
  
  新世纪以来,手机影像在全世界快速发展。曾几何时,大哥大一手机,仅是一种移动通讯“小家电”。如今,数码摄像与语言、文字、影像传输等最新科技成果“打包”,便成为“掌上一体”的新宠—3G手机。于是,“掌上电影”、“口袋电影”、“移动视频”等等美称集于一身。
  我国于2008年开始在八个城市测试,2009年开始商用,仅一年时间便达到1100万户,即手机总用户7.26亿的1.5%。火爆式发展的另一个标志是,短短几年时间出现了九个国际手机电影节:法国带头,日、美、英、加、丹麦、澳大利亚、中国、中国香港。分别叫“口袋电影节”,“流动影片节”,“国际移动电影节”,承担起组织参赛,发现人才,推动发展的使命。
  中国人追赶新潮决不犹豫。电影学院教授陈廖宇,中国手机电影第一人,第一部作品《苹果》的诞生是几年前的事。也就是几年前,思想前卫的中博传媒公司投资制作系列短剧《聚集这一刻》,推动3G手机传播的起步;也就是这家手机内容提供商在三年前创办中国民间手机电影节—“手机短片年度盛典”(已办三届)。经过几年的试运营,现在的中博传媒每月的手机电影收入接近百万。
  2009年,中国现代传播业发生了与新影像有直接关系的三件大事:一是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确定“三网沟通,资源共享”,促进新传媒事业发展。二是工业和信息产业部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通讯公司发放了第三代移动通讯运营牌照。以传播DV-手机影视剧,初显特色的优酷网人士戏称“2009年是3G元年”。三是这年年底,首批三家网络电视台获准注册开办。新影像与互联网互动疾飞
  由计算机诞生的互联网,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成为挑战传统媒体的新传媒。在新闻、文化、艺术、娱乐、服务经营等方面的传播,为网民一受众提供的自主度,是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其中个人“博客”论坛的发展则让互联网接近名副其实的“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作用不可估量。
  最近的两则报道耐人寻味:
  人民网发布的一项调查5900多名互联网用户参加,70%的人认为官员害怕互联网曝光的力量。与此同时,大约300名官员填写了由《人民论坛》杂志发放的问卷。官员们最担心的则是不道德行为被曝光后可能下台。人民网说,网上揭发已经成为热点话题,需要当局加强关注。网上揭发的强大影响力与有效的机构监督和传统媒体报道的缺乏形成鲜明对比。官方渠道受阻,曝光只能走 辅路,也就是互联网。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对互联网的作用感到喜出望外。他在“推特”网上开设博客账户九天之后,已经拥有2.37万支持者。因此,他决定雇用200人专门负责回复收到的信息。九天里,他已经收到五万条信息。有寻求帮助的,有提建议的,有批评的。这就是大众传播的作用;大众影像传播的潜力则更大。
  近几年,作为综合传播媒体的我国互联网向各种影像传播开门。2006年出现DV影像传播平台——拍客影像频道。2007年网络开始以奖金推动DV创作。各大网络陆续组建自己的拍客队伍。互联网成为新影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影像也为网络丰富了内容,扩大了影响。
  搜狐网的“v.blog”视频创建于2007年6月,传播DV原创与手机影像作品——小型制作公司与CA制作的DV、手机短片。网友以自拍的生活视频和突发事件报道充实自己的博客空间。现在拥有400多人的拍客队伍,活跃的骨干拍客5。名左右。联络方式主要通过QQ群,有急事则通过手机联系。比如,2009年3月23日,搜狐网手机拍客最先以短片上传报道了洛阳伊川大旱,村民买水吃的严重灾情。
  新浪网于2006年12月20日开设“新演播客频道”,上传网友的DV-手机影像。一年后成立“新浪拍客联盟”,招募拍客上传影像节目。目前,这个联盟有近3000人。其中,骨干拍客500人左右,核心拍客200余人。按照“拍客营”的方式组织联络。目前,共在32个省(市、自治区)建立“新浪拍客营”。各营设正副营长,负责联络当地拍客,并统筹当地的拍摄任务。同时,另设核心拍客营,对经常拍摄的拍客采用QQ群、论坛的形式集中联络管理。新浪网还通过拍客训练营活动,邀请电视台、报社等传统媒体的资深记者、编导、摄像、制片人等,对拍客进行培训。目前已经在北京等四省(市)开展培训和评奖、颁奖活动。
  2010年5月1日正式启动一项拍客影像活动:“上海世博民间纪录片创意大赛”。
  在突发事件影像报道方面,新浪拍客一再创造时效纪录。比如,5.12汶川地震,一小时之后,第一条拍客视频新闻便上了新浪网。这次抗震期间,新浪先后共有视频1006条上传,转播917万次。2009年6月5日,成都九路公交车自燃事件,拍客的影像报道11点17分便上传网络。这条新闻视频,点击多达53万人(次)。
  最近几年,新浪、搜狐、网易等互联网继开通新闻、短片影像视频,又纷纷开设网络电影和系列短剧视频。在过去的一年里,一批DV系列剧和独立电影热播于网络。《大学生同居的事儿》、八集系列短剧《嘻哈四重奏》、180分钟的DV电影《待业青年》等作品,都获得可观的点击率。其中,优酷网致力于影视剧传播经营正在形成网络特色。他们投资的系列短剧《嘻哈四重奏》也成为第一批热播于手机的系列剧。如果说新浪网于2010年5月开设3G频道全新上线,是大众影像传播平台的拓宽,那么,同月8日传出消息说新华网、东方网、大众网、华声在线等10家网络将作为首批选定上市对象登陆A股,不是说明大众影像也在为网络业发展发捐一臂之力吗?
  
  社会各方面报以空前热情
  
  敏锐的报刊杂志开始重视对拍客作品的吸纳和利用,让新影像参与新闻传播,以增强传统媒体的现代色彩。《羊城晚报》开设的“手机拍照”栏目,反响强烈。“都市拍客”则是《广州日报》周日版图片专栏,展示震撼的新闻现场与幽默、感人、新鲜的生活瞬间,获得广泛好评。
  2004年,中国广播电视工业协会数码影像委员会与中国摄影家协会两家权威社团同年各办一种DV影像杂志——《DV@时代》和《大众DV》,作为新影像爱好者与专业技术界、传播界的桥梁,为培养人才和新产业发展起到了导向和推动作用。两刊的执行主编长期坚持以自己的“开篇语”与读者沟通,成为DV人的良师益友。两杂志坚持开门办刊,发起创作比赛之类专业活动广受欢迎。
  《DV@时代》创刊当年便与CCTV的《讲述》专栏合办“我们的影像故事”创作大赛,参赛作品达5000多部。2005年开展的年度六城市“数码影像城市论坛”活动,已经有20多个城市5000多人参加。推新人育佳作的“DVCC创作基金”项目立竿见影。
  《大众DV》2006开始与全国30多家高校合作,开展季度性的“DV秀声”创作比赛和2008年开设的“北京DV大讲堂”两项活动,至今热度不减。2009年启动的“青年导演”计划,受到新影像爱好者关注。这期间,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等专业社团与高校、地方政府联手举办的新影像创作大赛、研讨等活动,可谓好戏连台。社会推动与产业投资堪比新兴传播业的快车双轮,缺一不可。
  
  新影像特性析略
  
  如今人们言及新影像,“时代”、“大众”是使用率最高的词语,是权威命题,更是众目共睹。“人人都DV,大家都记录”、“DV是自由的,DV是大众的”,是DV刊物、DV专栏口号;《拍客之歌》则高唱“我们自得其乐……”,民众色彩淋漓尽致。尊重并张扬这种大众特性,新影像将赐人类无限裨益,惠及社会进步。
  
  大众性——设备特色
  一曰“小巧轻便”:DV-手机,轻如手中玩具,让你涉远攀高行动自如。
  二曰“操控简易”:“小巧轻便”之体却能包容传统成像照明、录音各大技术系统。最佳声像一指操控,所遇所见随时随地放手纪录。
  三曰“廉价”:设备特色构成技术、成本低门槛,令人宠爱有加,是新影像大众化的物质基础。
  
  大众性——队伍特色
  十年前的《百姓家园》和《DV新世代》由媒体提供设备,队伍和内容尚呈半专业性。今天呢,欲知拍客成分,请看《人与社会》“DV民众影像”开播五个月供片人的职业统计:34人来自八种职业。自由职业者最多,七人。有三种职业各五人,三种职业各二人。拍客身份的群众性一目了然。
  
  大众 ——作品题材特色
  同为影像,专业的与民众的大不相同。
  当今第一影像专业军是电视人。他们以相对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专业素养履行主流传媒职责;纪实节目与各种节目都体现媒体意志,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过滤器多多,个性空间有限。这种局限国内外东西方同业没有本质差别。体制局限,首先表现为题材内容局限。宏大的,优秀的作品纵然多多,唯憾题材面偏窄,生活化、群众化不足。这是观众与电视人共同之憾。(“民生新闻”的呼喊,是这种局限的表现)换言之,电视是“对大众的传播”,远非大众传播。
  再看新影像:拍客魔具在手,个性充分张扬。于是,题材广泛的短片便是雨后春笋。这一特色从《人与社会》“DV民众影像”半年播出节目题类统计可见一斑:29期109部短片分人物和事件两大类22种。人物类39部,占总数35.78%。前三位是:“街头奇人”、“平民传奇”、“晚年生活”。事件类70部,占总数64.22%。前三位是“生活趣闻”、“危机现场”、“社会丑行”(占该类14.29%,占总数9.2%)。   题材内容大多是“可遇不可寻”的,却是社会真实面貌,也是专业人所梦想而难得的。
  两项小统计出自一个周播新专栏。细胞粗析,具象征意义,却足以说明DV人及作品题材内容的广泛性。说到两个广泛性,这里有两便补充:2004年,《夕阳红》栏目介绍山东潍坊的“葡萄大王”:花甲老农自拍Dv短片,纪录多年培育的葡萄良种,并上网推销,把良种苗卖到美国的故事。2008年,山东枣庄DV短片获奖人,70岁的退休教师张惠林,用十年时间走遍沂蒙山区,专门寻访60年前日军罪行受害人、亲历者,拍摄—百多部短片,留下最珍贵的民族档案。著名的日本老兵反战诉讼案,便用了他的短片作证。
  
  大众性——作品风格特色
  短小(5分钟以下简讯、短片为主)和质朴美,是基本风格特色。生活中的人和事,充满泥土气息,不雕饰,不渲染,构成电视和互联网的影像新风景,也是对主流传媒的重要补充。
  就风格而言,影像发展呈现一道有趣的螺旋轮回:80年前,苏联纪景片“真理电影报”掌门人吉加维尔托夫,以“三人会议宣言”名义痛斥商业电影为“麻醉人民的宗教同类”,强调“电影眼睛”功能:“我是电影眼睛……我把只有我才能看到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因此,我的行动不受限制。”大力倡导不惊动被拍对象的隐蔽拍摄(也称抢拍、等拍、偷拍)。这个艺术流派因此又名“电影眼睛”派、“墙上苍蝇”派。然而,笨重设备如何隐蔽?艺术主张又如何坚持?
  如今的DV-手机操控于手掌上、口袋里,隐蔽拍摄,客观真实:镜头所向何异“墙上苍蝇”?80年前的“电影眼睛”派理想正由大众新影像实现。
  
  大众性——专业人作品改观
  DV的优势,对专业人员构成诱惑,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作品面貌,一批专业DV长篇获奖佳作便是例证:《巴比垭》(民族风情故事)、《分手》(自拍离婚过程,不供播出)、《独生女儿》(从六岁到考大学的成长故事)、《农民工》(6集,农学博士系列调研影像)、《敬大爷》(老理发匠的故事)、《大家庭》(农村家庭故事,两度荣获国际奖)等等,风格面貌分明是大众影像同类。成功奥秘不外两点:一是媒体计划外选题,个性充分张扬;二是设备优势充分发挥。于是,便成就另类大众式佳作。
  
  大众性——匕首寒光
  拍容从门缝里拍下可疑人群活动助公安部门捣破卖淫嫖娼假钞窝点的记录、远距离跟踪偷车人的记录、某县高官豪华洋房影像上网致腐败分子落马的纪录,等等。新影像匕首寒光屡显,与主流媒体舆论重锤配合,令邪恶黑道望而生畏。
  
  制、像受一体——3G手机原创性,是当代大众影像传播的主要标志
  2009年,轰动全国的襄樊大学生为搭救落水同学而献身的新闻,是学生手机拍摄并传出的影像。2010年5月河北黄骅“冰河救人”的影像也是行人手机拍摄,成为两期《焦点访谈》节目的重要影像资料。
其他文献
欢畅于NOTCH10 RE:PUBLIC    世博丹麦馆设计师、NOTCH09参展丹麦建筑师Bjarke Ingels并不止步于自己领导的BIG建筑事务所在全球范围的成功,进而联合另两家丹麦设计事务所Kilo Design和Skibsled Ideation成立设计联盟KiBiSi,成为建筑、家具、电子、交通设计、当代文化和生活方式领域以概念驱动的“共和体”。  挪威人Knut Saevik和P
期刊
减肥瘦身是很多爱美女性永恒的追求,而对于数码产品来说,瘦身之后也能成为视觉的焦点,吸引大量关注的目光。近期【DVCLUB】产品测评实验室又收到了一款刚刚发布的元谷魅影M1 1080P全高清播放器,相比以前的之前的X1高清播放器,M1的最大特点就是小巧,该产品尺寸为12.3cm×12.3cm×3.5cm,其身材只比两张常见的扑克牌大一点点,如果说魅影X1是以其强大的功能为卖点的话,那M1则是以她的m
期刊
我很讨厌纪录片,因为我脑海里的纪录片一直是一个怪胎。它好像一个家庭中,10个子女当中最倔强的一个孩子,固执、穷酸、清高、思维怪诞……  我又非常喜欢纪录片,因为我知道,一顿大餐虽然令人向往,但饥饿时,一个干巴巴的馒头或许更有味道。因为那时的你咀嚼的是关于生命的种种感受,它会让你最直观的感受到,如何生存是人类探讨不完的话题。我们其实都在为生存努力着……  当走在巷子里,看到“女子宿舍”这样的牌匾时,
期刊
中国广播电视设备工业协会数码影像委员会(简称DVCC)所提出的个人艺术电影这个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三大主要类型:一类是婚纱MV,婚纱短片;一类是女性视频写真;另外一类就是儿童写真,儿童短片。不难看出,其中婚纱类是个人艺术电影市场的主力军。  有行业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对新人喜结良缘,仅城镇新人在婚礼上的消费就达4183亿人民币,其中婚纱摄影在整个婚庆支出中所占比例约为15%。中国约有
期刊
视频播放终端会产生多元化的分支,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小型化,便携性,《数码影像时代》杂志几年前的预言已经成为趋势。据某IOS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数据,iPad目前在中国已经拥有数百万的用户。对于很多时尚前卫的个人艺术电影制作机构而言,当然可以通过店里的大屏幕电视机来展示作品。到你店里来咨询的顾客中很多人可能就怀揣iPad,如何利用iPad更好让顾客自助观赏,了解作品,从而变成个人艺术电影的买单者?我们在此
期刊
在所有拍摄附件中三角架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了,无论是摄影还是摄像都少不了它。用三脚架可以拍到稳定平滑的画面,这是手持拍摄难以达到的。另一方面,作为观者我们往往会把手持拍摄的有些抖动的镜头看成是主观镜头,而使用三脚架稳定拍摄的镜头看成是客观镜头。可见三脚架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作为摄影师,我希望拥有一款稳定性高且便携的三脚架。今年年初为了拍摄丽江宣传片,工作室决定用佳能EOS 5D MARK II和E
期刊
在忙碌的筹备和热切的期待中,2010年的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活动即将到来。回想起去年第一届的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活动,相信所有的参与者和工作人员都有着一份难忘的回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今年,当我们又一次面对着这些来自国内外的纪录片创作者和优秀纪录片作品的时候,还是保有着一种原始而崇敬的感情。希望借这份报告,梳理一下去年在中国纪录片界发生过的这件大事。2009年12月12日至16日,IDOC
期刊
DV拍客从拍边缘题材的纪录片到拍短小的情景剧再到组织班底拍电视短剧,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之路。这一走就是十四年。就像卡拉OK一样,从歌厅走向家庭,每个人都想登台演出,且不论演出的好与坏,图的是高兴劲儿。  在敢为人先的湖南,有这么一帮人——他们是成立于2000年的岳阳DV联盟的发烧友们,敢吃“螃蟹”,吃下了“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这只“大螃蟹”。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岳阳DVA在岳阳
期刊
上期本刊的“观点”,笔者和大家探讨的是《从纪录到表现——个人艺术电影一触即发》:使用大尺寸成像器件的高性价比动态影像拍摄设备的出现,使得更多创作者能够以极低的成本拍摄更具有“表现力”的画面,让高效率、低成本拍摄“个人艺术电影”成为现实。  1995年DV摄像机的问世至今,成就了无数人的影像梦想。但是,盘点十多年来DV最成功的应用,集中在纪录片创作、电视新闻采集和栏目制作、行业用户视频资料拍摄和婚礼
期刊
根据发布方式划分,动态影像节目大抵可分成三类:  一类是在公众平台发布的节目,包括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平台广为发布播出的新闻、电视剧、体育节目、综艺节目等;  一类是为单位用户定制的节目,包括为政府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拍摄制作的形象宣传片、汇报片、活动录像等;  还有一类是为个人用户制作的节目,包括婚礼录像、生日聚会等现场记录类的节目,也包括正在慢热的个人艺术电影:如婚纱MV、女性视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