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美术活动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活动不仅能激发美感,陶治情操,并涉及幼儿的兴趣、情感、智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创造力和人格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美育的培养目标,同时也要遵循幼儿美术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使美术活动真正成为属于幼儿自己的艺术活动,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教好美术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是需要大家共同研究的课题。多年来,我就此进行了探索和试验。下面谈谈我粗浅的体会:
一、让幼儿把美术活动看作是自己想做的事。
美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活动中需要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而儿童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由此,对待第一种表现的 小朋友的绘画状态,我们没有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要求幼儿模仿,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我们常常肯定孩子乐于表述、积极作画的状态,与孩子一起欣赏作品,了解他所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启发孩子认识到绘画不仅要表达的自己想法,还要让欣赏的人了解你的作品内容。如果内容多,我们可以采用连环画的方法,而且带领孩子去观察周围世界色彩的多样化,渐渐地孩子的作品多了红色、黄色、绿色,幼儿作品有系列三幅、四幅。全班幼儿一起欣赏后能说出画面所要表达的含义了,他们渐渐赢得了同伴的了解与信任,交往的机会多了,朋友多了,声音也响了…… 由此,我们真正改变了以往出示一张范例,然后向幼儿交代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什么东西画在纸的什么位置,一切都按教师预先规定方案做,至多只允许在内容上稍有变化的状态。慢慢的,幼儿把美术活动看成了自己要做的事,而不是教师要他做的事,幼儿明白了只要是自己愿意表达的都可以尽情的表达。
而对于一笔画错就不想画或者重新换纸再画的第二表现的小朋友,我们则注意鼓励,放手让幼儿自己画画,让孩子把对与错的界线变模糊,让他们知道不是非要跟老师、同伴画的一样,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是千姿百态的,减少了绘画的拘束和压力后,孩子慢慢敢画了。如有一次在一个螃蟹标本的旁边画螃蟹,明明先画了一个圆,又在圆的周围画了8个扁扁的椭圆,这8个椭圆的位置显然与标本不一样。这时,我没有立即去纠正这个错误,在明明画完时,我对他说:“你画的是海葵是吗?”他点了点头,接着又在那个“海葵”旁边兴致勃勃的画起了螃蟹。这次,明明吸取了经验,比上次画的象多了。
二、 通过对色彩的感知,培养幼儿发现美的能力。
为了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欣赏能力,首先我们发动家长,带自己的孩子去逛商店,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欣赏各种商品的精美设计和装潢设计,欣赏色彩鲜艳、样式新颖的服装:欣赏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装饰品。回到课堂,我们启发孩子做小小设计师,进行各种小设计,如:设计服装、提包,给妈妈设计头巾等,来锻炼幼儿的色彩搭配的能力,从而对美丽的色彩进行充分的感受,积累感性经验。这些活动使幼儿接受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了美的视觉感受,培养了孩子对美的事物的敏感,,引发孩子对美的向往。
三、让幼儿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解释世界。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表现力,它不是少数智商高、技能好的幼儿的专利,也不是可以用作品效果这一把尺子来衡量的。其实这两种表现的幼儿智商都很高,但是他們对待绘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是乐此不疲,一个是踌躇不前。另外我们还发现一种怪现象:同一个孩子在艺术班和幼儿园或在幼儿园和家里,他们的绘画作品中表现的思维水平差异悬殊。究其原因,其与成人的过多干预有关:有的家长太看重近期的作品成果,对作品完美的愿望往往妨碍了幼儿去创造自己的图式。而有的家长又太放任孩子的随意思维,没注意积极地引导。因此,我们设计美术活动时,在学科体系和幼儿生理心理水平的坐标上,尽量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但又稍高于幼儿的现有水平,逐渐把孩子从成人规定的图式中解放出来,为幼儿的创作提供一个安全的、不担心客观评价的环境。这样,当我们看到一个4岁孩子在画一个头下长者4条腿、伸出长长的爪子在抓老鼠的猫的时候,就不会去责怪孩子漏画了猫的身体,而会接受这种非成人式的思考,承认他们的独特表现了。
四、选材贴近生活,形象直观
现实生活的声、光、形、色都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绘画的题材是最捷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扩大其知识面,还经常请家长带幼儿接触田野、公园、街道等幼儿可理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选择他们比较熟悉的并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内容作为绘画题材。例如:在小班幼儿画圆形的活动中,可选择一些幼儿比较熟悉又喜欢的物体,象气球、太阳、皮球等,以代替教师在黑板上的简单示范;
在中班绘画汽车的活动中,首先通过谈话了解幼儿原有的经验,再带幼儿去参观马路上有些什么车?车子的内部构造又是如何的?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幼儿画出的汽车肯定各不一样,充满了童趣。
美术教育活动的培养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作用。它具有巨大的力量,可以陶冶人的素养,提高人的认识,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一、让幼儿把美术活动看作是自己想做的事。
美术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活动中需要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而儿童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由此,对待第一种表现的 小朋友的绘画状态,我们没有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要求幼儿模仿,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我们常常肯定孩子乐于表述、积极作画的状态,与孩子一起欣赏作品,了解他所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启发孩子认识到绘画不仅要表达的自己想法,还要让欣赏的人了解你的作品内容。如果内容多,我们可以采用连环画的方法,而且带领孩子去观察周围世界色彩的多样化,渐渐地孩子的作品多了红色、黄色、绿色,幼儿作品有系列三幅、四幅。全班幼儿一起欣赏后能说出画面所要表达的含义了,他们渐渐赢得了同伴的了解与信任,交往的机会多了,朋友多了,声音也响了…… 由此,我们真正改变了以往出示一张范例,然后向幼儿交代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什么东西画在纸的什么位置,一切都按教师预先规定方案做,至多只允许在内容上稍有变化的状态。慢慢的,幼儿把美术活动看成了自己要做的事,而不是教师要他做的事,幼儿明白了只要是自己愿意表达的都可以尽情的表达。
而对于一笔画错就不想画或者重新换纸再画的第二表现的小朋友,我们则注意鼓励,放手让幼儿自己画画,让孩子把对与错的界线变模糊,让他们知道不是非要跟老师、同伴画的一样,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是千姿百态的,减少了绘画的拘束和压力后,孩子慢慢敢画了。如有一次在一个螃蟹标本的旁边画螃蟹,明明先画了一个圆,又在圆的周围画了8个扁扁的椭圆,这8个椭圆的位置显然与标本不一样。这时,我没有立即去纠正这个错误,在明明画完时,我对他说:“你画的是海葵是吗?”他点了点头,接着又在那个“海葵”旁边兴致勃勃的画起了螃蟹。这次,明明吸取了经验,比上次画的象多了。
二、 通过对色彩的感知,培养幼儿发现美的能力。
为了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欣赏能力,首先我们发动家长,带自己的孩子去逛商店,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欣赏各种商品的精美设计和装潢设计,欣赏色彩鲜艳、样式新颖的服装:欣赏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装饰品。回到课堂,我们启发孩子做小小设计师,进行各种小设计,如:设计服装、提包,给妈妈设计头巾等,来锻炼幼儿的色彩搭配的能力,从而对美丽的色彩进行充分的感受,积累感性经验。这些活动使幼儿接受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了美的视觉感受,培养了孩子对美的事物的敏感,,引发孩子对美的向往。
三、让幼儿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解释世界。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表现力,它不是少数智商高、技能好的幼儿的专利,也不是可以用作品效果这一把尺子来衡量的。其实这两种表现的幼儿智商都很高,但是他們对待绘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是乐此不疲,一个是踌躇不前。另外我们还发现一种怪现象:同一个孩子在艺术班和幼儿园或在幼儿园和家里,他们的绘画作品中表现的思维水平差异悬殊。究其原因,其与成人的过多干预有关:有的家长太看重近期的作品成果,对作品完美的愿望往往妨碍了幼儿去创造自己的图式。而有的家长又太放任孩子的随意思维,没注意积极地引导。因此,我们设计美术活动时,在学科体系和幼儿生理心理水平的坐标上,尽量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但又稍高于幼儿的现有水平,逐渐把孩子从成人规定的图式中解放出来,为幼儿的创作提供一个安全的、不担心客观评价的环境。这样,当我们看到一个4岁孩子在画一个头下长者4条腿、伸出长长的爪子在抓老鼠的猫的时候,就不会去责怪孩子漏画了猫的身体,而会接受这种非成人式的思考,承认他们的独特表现了。
四、选材贴近生活,形象直观
现实生活的声、光、形、色都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绘画的题材是最捷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扩大其知识面,还经常请家长带幼儿接触田野、公园、街道等幼儿可理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选择他们比较熟悉的并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内容作为绘画题材。例如:在小班幼儿画圆形的活动中,可选择一些幼儿比较熟悉又喜欢的物体,象气球、太阳、皮球等,以代替教师在黑板上的简单示范;
在中班绘画汽车的活动中,首先通过谈话了解幼儿原有的经验,再带幼儿去参观马路上有些什么车?车子的内部构造又是如何的?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幼儿画出的汽车肯定各不一样,充满了童趣。
美术教育活动的培养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作用。它具有巨大的力量,可以陶冶人的素养,提高人的认识,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