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育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的启蒙思想家,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日本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进行改革,开放国门,奋力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日本社会大为改观。但与此同时,开放也引进了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不良风气也随之进入,对日本传统的道德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日本的道德滑落、衰败,有人指责学校教育,有人提出要恢复传统道德,总之针对当时日本的道德状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福泽谕吉陆续提出了他的大德育观。他认为德育是由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共同组成的,其中社会是培养德智的大课堂,家庭德育是德育的基础,学校德育只是德育的一部分。
  
  一、大德育观
  
  1.大社会——大课堂
  首先,建立德育积累观。福泽谕吉认为如果把人心比作草木,把教育比作肥料,则德育是对人心施以教育。种植花果蔬菜草木等,其效果要假以时日,不可一蹴而就。德育与草木相比,应该是见效最为缓慢的。从识字理解开始到稍明事理及奠定志向,快则需五年,一般需七年。因此对德育首先要破除速效观念,建立积累观念,注重平时点滴及时间的积累。
  其次,社会是培养德智的大课堂。福泽谕吉认为,所谓“耳濡目染、不学自通”。“常在寺庙旁游戏的儿童自然习惯于佛法而沾染其风气。可谓近佛者佛,近儒者儒。受周围空气的感染,被社会公共舆论所感化,其势难以阻挡。即使是独立自主、精神很强的文人,也无法独善其身。”进而“衣、食、住、行无不受潮流所左右”。因此,人类的行为是受社会的发展趋势所限制的。“有形之物如此,无形的德智更无理由摆脱社会的限制”。所以,“社会,可以说是培养德智的大课堂”。
  最后,社会道德衰败的根本原因不在教育,而在于变革的社会。明治时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于受西方观念的影响,日本的青年人,其道德行为与日本的传统大相径庭,于是当时有很多人把原因归咎于学校教育不完善,忽略德育以及教师品德不良与教材质量不佳等。福泽谕吉认为其原因不在于学校、教师以及教材,而在于政府教育部门制定的教育政策,而教育政策如此制定,究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开国以及政府的革命”。所以,社会道德衰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变革的社会。
  2.德育有限论
  首先,德育功效的有限性。福泽谕吉认为德育的功能奏效是有条件的,其作用范围是有边界的。“功能绝不是无限的,当其超越其功能时便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这个条件和边界就是公众舆论。因此,无论何种道德礼教,“只有适合信奉此教的国民公众舆论时才能起作用,超出这个范围时即被舆论所遏制。”所以,“德教的功效只能在不妨碍该国舆论的范围内,一旦超出便不起作用。”“若超越范围时,便应改变德教的内容使其适应舆论的需要,甚至还可以使其内容改头换面,以示与舆论无关,从而保全其体系完整。”其次,学校德育功能有限性。从他的德育积累观以及社会是德育培养德大课堂,社会的变革是德育变革的根本原因出发,福泽谕吉认为学校德育只是其大德育理论中的一部分,学校德育在整个德育中发挥的功能是有限的。在德育培养中学校德育的功能是有限的,其作用远不如公众舆论之有效;在德育衰败中学校德育的功能是有限的,道德衰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变革而引起的道德冲突,而非学校德育;在德育改革中,由于“缺乏变革社会大课堂的手段,那么,只变革学校这个局部是毫无意义的”。因之,学校德育只有与社会公众舆论、家庭德育、社会德育一致之时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3.家庭德育基础论
  福泽谕吉认为,教育尤其是德育最重要的阶段是幼年少年时期。而孩子在幼年时接触的不是外界,而是家庭。因此,家庭德育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他还举例说,“如果全家和睦相处,充满道德的气氛,在欢快的娱乐气氛中表现出礼乐的本色,那么看到这种良好的气氛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即使不予以特殊的训诫,也能够循规蹈矩。”“反之,如果父母的心术不正、行为不端,举止言行不足以成为子女的楷模,那么,即使家藏万卷修身的书籍,只不过多一种责怪子女行为不正的借口,也难以达到培养美德的效果。”所以,“德教必须首先从严谨的家教做起,这样才能为少年奠定百年的根基。”
  此外,福泽谕吉还坚持“社会公德之根本,在于家庭的私德,私德的根本来源于夫妻互敬互爱的感情”。他认为明治时期的日本,虽然社会逐渐安定,但是由于缺乏私德,人们的生活越发感觉不自由,因此才会出现了大力提倡私德的呼声。所以他进一步勉励人们,“人人不要忘记这一条大义(夫妻互敬互爱),并要身体力行。若有违背这种情意的,朋友应规劝,亲属应责难,夫妻应争辩,以勉励其归于正途。”
  4.德育顺变论
  首先,道德教育必须顺乎人情。福泽谕吉认为,在人世间,如果一个人的理想能得到响应,并且顺应自然潮流,社会上就会出现杰出人物。他们能广泛地洞察人们的智慧和愚笨,参照古今的惯例,提出如何施教、如何引导,对其主张或口传身教,或记述成文,推广于当代,继而流传于世,他们便是圣人。圣人一旦出世,把道德教育规范成为一种体系,后世的学者读其书传其言,从而使天下的人情统一,以符合其所教导的宗旨。道德是圣人体察众人的思想、顺应人情之所向才确定下来的标准。因此,圣人只是顺乎人情而立教。
  其次,德育改革的根本是要因势利导。福泽谕吉认为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道德情况之不同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由于教育方法不同,而是由于公众舆论不同。而即使教育方法不同也是由于公众舆论的不同而引起的。公众舆论是培育道德思想的土壤和温床。这里公众舆论是指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观念。明治时期,开放中的日本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不良风气,公众舆论随之而改变。因此要进行德育的变革,只有引导公众舆论,改变道德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和温床。要“顺乎天下的公众舆论加以引导,使其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顺从舆论与之同归,犹如治水只可因势利导始能疏通渠道。”
  最后,道德的标准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福泽谕吉认为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会出现不同的道德标准。尤其在极端不幸、非常恶劣的时势下,会逼现出特殊的或是极端的美德。这类美德虽然也是人生的美德,却像藏在袋中的正宗宝刀,不可轻示于人。因为这样的标准往往趋于极端,不仅会被少年们误解,甚至会害人害事。所以他认为“以极端的良言善行来控制人与人的关系,犹如医生对急性病患者只讲动手术或其他的急救疗法一样。人类社会并不是永恒的健康体,有时也会受点儿伤害或患急症,当然也需要急救的办法。但是若只采用万病一方的手段……那就难免遭到讽刺,落个粗陋的名声。为了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最重要的是平日的保健。”所以在道德需要重建的时期,绝不可以急病乱投医,而要注意特殊时期与和平时期不同的道德要求。和平时期更需注重道德教化的逐步积累和培养。
  5.德育示范论
  福泽谕吉认为明治时期的日本,改革开放,其义便是废旧立新,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理解上的问题往往使事情向极端化发展,比如家庭道德的缺乏等。但是新发展必然需要新的约束,而社会道德发展的不完善却不能满足这种要求,这种情况产生的真正原因是由于改革开放,不良现象“随着新奇的文明风潮同时传入我国社会”。因此,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行示范法,让具有示范效应的人士称为道德的楷模,从而把大众引向健康的方向。“匡正德风的方法在于示范。”今后让有权有势和上层贵妇们,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他相信如果“全国所有的上层人士和贵妇人若能从实际做起,躬身力行,相互团结,其势力所向披靡,居家之风、社交之法也将会面目一新”。
  6.德育身教论
  福泽谕吉认为德育以培养习惯为主,必须在儿童心地开辟之前,千方百计地向善良的方向引导。而德育在方法上贵在身教而不在于言教。要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只靠教师的讲授不足以奏效,父兄的训诫也难以成功。“最重要的是教育者本身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只有教育者的躬身实践,为孩子作出榜样,才能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所以他极力反对和批判在当时的日本社会流行的道德说教的风气,要人们不要空谈伦理道德,而要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德育贡献一份力量。
  
  二、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若论社会情景,近日之中国改革开放,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道德领域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传统道德遭到了冲击,新的道德标准正在建立。此种情形与福泽谕吉经历的明治时期甚为相似。因之,福泽谕吉之德育思想对今日中国之德育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接下去,本文就其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作一分析。
  1.学校德育社会化
  既然社会是道德培养的大课堂、道德变化的源泉,而且若要进行德育改革也应顺应社会公众舆论,那么学校教育就应该有一种社会化倾向。首先学校德育内容的社会化。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人们的价值、道德观念也随之变化,如果学校的德育的内容并没有跟上社会的这种变化,学生学习的时候会感觉到一种分裂——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分裂,这不仅会造成学校德育的无效化,并且会使学生对学校德育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学校的德育只是一种过时的强给他们的无用的说教。这会使学校教育长期处于一种两难困境当中——教的困难,学的也困难。因此,学校德育首先应该研究社会的各种观念,寻找主流的观念,以其为内容补充德育内容。
  其次,学校德育在教学方法上的社会化。目前我们学校德育主要在学校中举行,而学校无论有无围墙,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取得的教育成果往往会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不堪一击。因此,我们必须拆掉学校这堵封闭的“围墙”,利用社会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德育。这样,不仅会使学校德育与社会趋于一致,并且由于社会资源的丰富性,也会大大丰富学校德育。当然,这项任务非常艰巨,难度也非常高,但我们需要尝试。
  2.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一致化
  前面提到,家庭德育在德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如果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不一致,也会使学校德育功亏一篑。现实中,曾有许多老师抱怨,在学校里辛辛苦苦帮助孩子建立某种观念,可回家父母的一句话,就使孩子把在学校里学得的理念抛之云外了。因此,若要使学校德育真正奏效,必须与家庭德育一致化,让学生无论在校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同一种道德,继而形成一种习惯。
  3.学校德育实践化
  根据福泽谕吉德育的关键是要从小进行,使其形成一种习惯。而习惯是在许多行为中形成的,因此学校德育也必须以培养学生道德习惯为目标。这样,以往我们重视道德知识教育的传统就要做相应的改变,把知识化的德育向实践化的德育进行改变。这种实践化不仅仅体现在课外教学的实践化,并且也体现在课内教学的实践化。通过学生不断地在课内或课外进行道德实践,从而形成一种习惯。
  4.发挥学校教职员工的示范作用,构建学校德育的整体网络
  一个学校其实也是一个简单的小社会,并且这个小社会具有示范作用。在学校里学生除了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外,接触最多的就是广大其他教职员工。对他们而言,这些教职员工虽然不直接教授他们,但却是榜样,是模仿的对象。假如任课教师的作用是有形的,那么其他教职员工的作用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他们的行为对学生很多行为构成了一种暗示。因此,在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承担责任的不仅仅是上课的老师,而是包括所有的教职员工。因此我们必须发挥学校教职员工的示范作用,构建学校德育的整体网络,才能使学校德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他文献
创新能力是人人具备的一种心理品质,它蕴藏在我们心底,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掘。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决定着我国科技发展的未来。因此,实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且也是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电子类专业的特点和我校现有的条件,我们抽出了建立校内创新教育基地的设想,其目的就是为我校电子类大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实践的平台。
期刊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同时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依葫芦画瓢”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的前提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考、勇于创新与独立探究的综合素质才是当今遗传学实验教学的目标所在。然而,挖掘与激发学生
期刊
教师队伍建设一向被视为学校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学校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的根本决定因素。教师绩效评价作为人才引进、教师岗位聘任、教师年度考评等各个环节中重要的依据和手段,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监督和激励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教师绩效评价工作,对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教师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
期刊
教育券理论是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于1955年在其《经济学和公共利益》一文中首次提出。弗里德曼提出的教育券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美国一些地方进行试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一些州市正式实施,迄今已有三个州和一个城市推行了教育券政策。[1]教育券在美国的实践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经验和做法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如哥伦比亚、智
期刊
一、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简介    20世纪初,在美国大学里,由于由院外人士组成的董事会(或理事会)掌握着学校的财经大权,所以学校董事会在管理学校方面享有很大权利。有文献记载,当时“侵害学术自由的消息甚至成为全国报纸的头条新闻。”“当教师在信仰和政治观点上与董事会不一致时,就极容易出现自由发表意见的学者频频遭解雇的事件。”尽管教授是大学的学术精英,但他们的职业安全也难免屡遭威胁。  190
期刊
当前,教育理论脱离、分离甚至背离教育实践,低水平重复教育研究工作,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问题。乏力无味、抽象空洞的教育理论随处可见,新理论所抨击的种种现象,所揭露的种种不合理的教育现实依然存在,教育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教育与实践如此关联,除却理论与实践本身固有的特性外,更多的是由于教育理论的研究范式和研究对象的偏离,以及研究中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差异所引起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
期刊
不可否认,自由永远是人类的不懈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超越有限和必然,走向无限和自由的历史。作为一位时刻忧虑着人类命运的哲学家,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也成为了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和精髓,在马克思看来,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成为了马克思哲学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本文试图以马克思对自由及其实现条件的探索为主线,勾勒出马克思自由理论的逻辑进
期刊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由2003年的212万人到2004年280万人,由2005年的338万再到2006年的413万人,四年中毕业人数增加近一倍,平均每年递增达25%,这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是极具压力和挑战的。因此,客观分析就业形势,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当务之急,那么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让他们少走弯路,选择一份能够发挥自己才干的工作呢?“反弹琵琶”逆向的择业思维,不失为一条
期刊
决策是高校经营的核心环节,高校经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在高校逐渐扩大办学自主权和拓展办学方式的今天,经营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效益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外溢程度。  高校办学收益可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高校办学的直接收益主要是指高校通过有效利用稀缺的教育资源,以较低的成本达到培养学生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以及学校通过有效经营所带来的经济收益;间接收益则主要指高
期刊
一、模糊理论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    19世纪,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力学、生物等学科,十分强调科学实验的准确性、数字化,重视定量分析和严格测量,牛顿定律广泛传播,形成了经典科学的繁荣时代。但是,经典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却不经意地暴露了它先天的不足。由于它追求精确化,便把物质运动非线型区域的不确定现象从自己视觉荧光屏上全部抹去了,因而对科学上出现的许多模糊性现象未置一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