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生于济南,自幼喜欢读书写作,对写作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深感这是一份珍贵的成长印记。我生活在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里,性格活泼开朗,乐观自信,有着许多兴趣爱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努力的方向。
喜欢在飘着大雪的冬天,在夜深人静的夜里,坐下来静静地听雪花簌簌落下,思念一个人,一个行文有荷塘清气的人——朱自清。
不知道是从哪一天开始喜欢他的文字,只记得每当夜晚翻开他的书,白白的灯光照着那黑黑的字,心就会瞬间平静下来。百读不厌的是那篇《背影》,一遍又一遍轻声念着那些烂熟于心的文字,直读到眼底里蓄了很久的泪水终于滑落下来,在纸上绽开成一朵晶莹的花,才肯罢休。
从前我一直认为所谓大师者大多徒有虚名,也曾很大胆地设想,要是我生在那个年代,没准也能和他们齐名,他们不过是比我们早些使用白话文罢了,甚至写了错别字,也能被美名其曰“通假字”。所以初读《背影》时,只感到一股实实在在的清水煮莲子气息——那些文字实在平淡无奇,而且故事情节更是老套庸俗,怎么看都算不上一篇有口皆碑的佳作。淡淡的失落后,以为大师也不过如此,只草草一读,便弃之不理了。
后来,看多了郭敬明的青春伤感,也看腻了网络上脂粉气的儿女情长,就像可乐喝多了,总是令人肚子胀气不舒服一样,我感到了一种厌倦,厌倦那些文字里的颓废和不安宁,于是开始怀念那种清水煮莲子的文字,也开始寻觅那种经过岁月的漂洗,滤去许多喧嚣与虚伪的平淡和真实。朝花夕拾,于是我重又拾起了朱自清先生的那本散文集。“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的《背影》,仿佛一双温柔的手拨动我的心弦,一次又一次。父爱如山,山的深情无处不在——冬天的寒风飒飒地刮着,在这孤立无助的季节,家道中落,祖母又去世了的朱自清望着满院的狼藉,簌簌地落泪,父亲自己虽然很难受,但却还安慰他: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已经到了变卖家产的地步,但得到的钱却仅仅够还债,连祖母的丧事都要借钱办。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父亲虽忙,却还亲自送他去车站,为他买橘子。“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老了。先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人间最平常、最真挚的親情。可怜天下父母心!是的,这种亲情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最纯洁的感情。先生笔下的父亲,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父亲,他操劳奔波,含辛茹苦,只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幸福、快乐。
大师真的是大师,浅尝辄止,是根本无法领略其中的滋味的。慢慢地,当你读懂了朱自清,你会发现:那些被岁月褪去了光泽的墙壁,甚至每天一成不变的天空,都那么美丽而平淡。
是啊,平淡才是生活,生活就是平淡。我突然想起了幼时小区里卖糖画的老爷爷。在冬天的黄昏中,他总是穿一件绿色的军大衣,戴着一顶绒帽,温温暖暖地守在摊子前,摊前有一辆手推小车,还有一个小火炉。火炉上有一口铝锅,锅里永远沸腾着赤色的糖浆,被加热的糖浆黏黏稠稠,在锅里涌动着,像柔软的琥珀,散发着温润的光泽。阳光透过它,变成深红色,暖暖的。老人手拿一只小勺,用它舀一勺糖,然后抖动着手腕,于是糖浆就从勺中流出,流到铁板上,铁板上有一支长长的竹片,糖从勺中奔涌出来,簇拥在竹片上,冒着缕缕热气。老爷爷那掌勺的手,时而浓墨重彩,时而惜墨如金,但相同的是,竹片拿到手上,上面的糖画一定是栩栩如生的。
后来我长大了,搬家了,和旧小区的人都断了联系。岁月流逝,也渐渐冲淡了那些曾经温暖过我的回忆,而这些平平凡凡的人,那些平淡的生活,透过朱自清先生那清水煮莲子般的文字,我终于又看到了,纵然遥远,但看得真真切切。“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读之,那淡淡的荷塘清气,将心涤荡得如月色般恬静起来。
(指导老师:孙寒冰)
※ 创作感悟 ※
如文中所说,与朱自清先生的文字相遇十分偶然,从初读《背影》时的不解与无感,到后面的理解与沉醉,我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读了各种各样的小说,最后却发现只有《朱自清散文集》这本看似平淡的书真真切切地打动了我,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每一篇都是围绕着“真”字来写的。描绘真实的事件,书写真实的感受,流露真实的情感,即使是写身边的琐事,也投入了最真挚的感情。
就拿他的散文《匆匆》来说吧,作者用新颖的写作手法把平日洗手、吃饭、发呆、睡觉等小事写得生动形象,并且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使人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层次的感悟。再比如《背影》,作者也只是写了父亲为他送别这件小事,但却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和清丽凝练的语言,突出了父亲别样深沉的爱。全文的辞藻并不华丽,文风朴实无华,但依然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
让平凡拥有美丽,这是朱自清先生的写作宗旨。我想,正是因为他的生活平淡简朴,做事务实求真,才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令人回味无穷。
喜欢在飘着大雪的冬天,在夜深人静的夜里,坐下来静静地听雪花簌簌落下,思念一个人,一个行文有荷塘清气的人——朱自清。
不知道是从哪一天开始喜欢他的文字,只记得每当夜晚翻开他的书,白白的灯光照着那黑黑的字,心就会瞬间平静下来。百读不厌的是那篇《背影》,一遍又一遍轻声念着那些烂熟于心的文字,直读到眼底里蓄了很久的泪水终于滑落下来,在纸上绽开成一朵晶莹的花,才肯罢休。
从前我一直认为所谓大师者大多徒有虚名,也曾很大胆地设想,要是我生在那个年代,没准也能和他们齐名,他们不过是比我们早些使用白话文罢了,甚至写了错别字,也能被美名其曰“通假字”。所以初读《背影》时,只感到一股实实在在的清水煮莲子气息——那些文字实在平淡无奇,而且故事情节更是老套庸俗,怎么看都算不上一篇有口皆碑的佳作。淡淡的失落后,以为大师也不过如此,只草草一读,便弃之不理了。
后来,看多了郭敬明的青春伤感,也看腻了网络上脂粉气的儿女情长,就像可乐喝多了,总是令人肚子胀气不舒服一样,我感到了一种厌倦,厌倦那些文字里的颓废和不安宁,于是开始怀念那种清水煮莲子的文字,也开始寻觅那种经过岁月的漂洗,滤去许多喧嚣与虚伪的平淡和真实。朝花夕拾,于是我重又拾起了朱自清先生的那本散文集。“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的《背影》,仿佛一双温柔的手拨动我的心弦,一次又一次。父爱如山,山的深情无处不在——冬天的寒风飒飒地刮着,在这孤立无助的季节,家道中落,祖母又去世了的朱自清望着满院的狼藉,簌簌地落泪,父亲自己虽然很难受,但却还安慰他: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已经到了变卖家产的地步,但得到的钱却仅仅够还债,连祖母的丧事都要借钱办。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父亲虽忙,却还亲自送他去车站,为他买橘子。“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老了。先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人间最平常、最真挚的親情。可怜天下父母心!是的,这种亲情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最纯洁的感情。先生笔下的父亲,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父亲,他操劳奔波,含辛茹苦,只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幸福、快乐。
大师真的是大师,浅尝辄止,是根本无法领略其中的滋味的。慢慢地,当你读懂了朱自清,你会发现:那些被岁月褪去了光泽的墙壁,甚至每天一成不变的天空,都那么美丽而平淡。
是啊,平淡才是生活,生活就是平淡。我突然想起了幼时小区里卖糖画的老爷爷。在冬天的黄昏中,他总是穿一件绿色的军大衣,戴着一顶绒帽,温温暖暖地守在摊子前,摊前有一辆手推小车,还有一个小火炉。火炉上有一口铝锅,锅里永远沸腾着赤色的糖浆,被加热的糖浆黏黏稠稠,在锅里涌动着,像柔软的琥珀,散发着温润的光泽。阳光透过它,变成深红色,暖暖的。老人手拿一只小勺,用它舀一勺糖,然后抖动着手腕,于是糖浆就从勺中流出,流到铁板上,铁板上有一支长长的竹片,糖从勺中奔涌出来,簇拥在竹片上,冒着缕缕热气。老爷爷那掌勺的手,时而浓墨重彩,时而惜墨如金,但相同的是,竹片拿到手上,上面的糖画一定是栩栩如生的。
后来我长大了,搬家了,和旧小区的人都断了联系。岁月流逝,也渐渐冲淡了那些曾经温暖过我的回忆,而这些平平凡凡的人,那些平淡的生活,透过朱自清先生那清水煮莲子般的文字,我终于又看到了,纵然遥远,但看得真真切切。“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面没人。”读之,那淡淡的荷塘清气,将心涤荡得如月色般恬静起来。
(指导老师:孙寒冰)
※ 创作感悟 ※
如文中所说,与朱自清先生的文字相遇十分偶然,从初读《背影》时的不解与无感,到后面的理解与沉醉,我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读了各种各样的小说,最后却发现只有《朱自清散文集》这本看似平淡的书真真切切地打动了我,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每一篇都是围绕着“真”字来写的。描绘真实的事件,书写真实的感受,流露真实的情感,即使是写身边的琐事,也投入了最真挚的感情。
就拿他的散文《匆匆》来说吧,作者用新颖的写作手法把平日洗手、吃饭、发呆、睡觉等小事写得生动形象,并且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使人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层次的感悟。再比如《背影》,作者也只是写了父亲为他送别这件小事,但却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和清丽凝练的语言,突出了父亲别样深沉的爱。全文的辞藻并不华丽,文风朴实无华,但依然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
让平凡拥有美丽,这是朱自清先生的写作宗旨。我想,正是因为他的生活平淡简朴,做事务实求真,才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