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我们才能认清新课程的改革方向,才能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新课程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關键词】创新理念;转换角色
从认识新课程逐渐走向深入了解,感觉到它的新首先在于理念的新,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我们才能认清新课程的改革方向,才能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使自己在这场变革中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我认真仔细探讨了数学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在鲜活的课堂教学中对新理念有了些许感悟。
1 关于数学课程理念的创新
1.1 课程性质观的创新。
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特征的准确界定上:“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里融入了数学教育界经过长期探索而达成的共识,为数学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施作出了理性的定义。这一准确定位,凸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特点、全方位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课程新理念,框定了囊括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的数学观念与态度等方面的课程基本任务,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表现了对数学学科和教学改革现状认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1.2 课程目标观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首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构建了课程的总目标,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相比,课程目标不再是一些抽象的术语,其操作性强,更全面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后两个维度的目标,对于弥补现行教学中“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数学课程目标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代意识。
1.3 课程内容观的创新。
新课程立足于21世纪公民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学习主题和相应的内容标准。由此出发,新课程标准对作为课程内容具体体现的数学教材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首先,教材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展示数学对推进社会文明所起的巨大作用,只有这样,数学才能扎根于现实的心灵深处。其次,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体现自主探索的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材内容的信息传递宜用文字陈述、图形、表格和各种醒目的栏目等多种途径,从而增添数学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喜欢数学并主动学习数学。最后,教材要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个性化开发、选择及创造的空间。总之,数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个性活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意识。
2 新课程理念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和课程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从事“观察、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数学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模仿与记忆”等方式学习数学,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2.1 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尊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这里,数学教师要有两种意识:第一是民主意识,即以师生完全平等的心态积极地参与探究,创设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课程新价值的创造,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第二是人本意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努力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志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树立牢固的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2 由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转化为新课程的塑造者。
新课程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和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对课程进行重塑。其一,教师要对数学教科书做出适当的“裁剪”,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收集和筛选素材,充实教学内容。其二,教师应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主动构建数学与日常生活、社会实际的广泛联系,使数学课程面向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三,教师应以自主探索为突破口,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根据现实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设置探究内容,不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或案例,精选富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的案例,给学生主动探究和提高学习效率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保证。
2.3 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转换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
新课程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了评价的选拔和淘汰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了评价的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娴熟驾驭课程评价艺术,注重从课程的始点、过程和终端关注每个学生,注重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侧重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根据学生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为着眼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反省认知能力,促使他们主动发展。
总之,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新课程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这一转换是数学教师职能的一次历史性变革,是现代教育史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關键词】创新理念;转换角色
从认识新课程逐渐走向深入了解,感觉到它的新首先在于理念的新,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我们才能认清新课程的改革方向,才能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使自己在这场变革中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我认真仔细探讨了数学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在鲜活的课堂教学中对新理念有了些许感悟。
1 关于数学课程理念的创新
1.1 课程性质观的创新。
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特征的准确界定上:“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里融入了数学教育界经过长期探索而达成的共识,为数学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施作出了理性的定义。这一准确定位,凸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特点、全方位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课程新理念,框定了囊括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的数学观念与态度等方面的课程基本任务,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表现了对数学学科和教学改革现状认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1.2 课程目标观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首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构建了课程的总目标,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相比,课程目标不再是一些抽象的术语,其操作性强,更全面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后两个维度的目标,对于弥补现行教学中“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数学课程目标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代意识。
1.3 课程内容观的创新。
新课程立足于21世纪公民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学习主题和相应的内容标准。由此出发,新课程标准对作为课程内容具体体现的数学教材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首先,教材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展示数学对推进社会文明所起的巨大作用,只有这样,数学才能扎根于现实的心灵深处。其次,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体现自主探索的特点,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材内容的信息传递宜用文字陈述、图形、表格和各种醒目的栏目等多种途径,从而增添数学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喜欢数学并主动学习数学。最后,教材要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个性化开发、选择及创造的空间。总之,数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个性活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意识。
2 新课程理念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和课程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从事“观察、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数学学习的潜能,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模仿与记忆”等方式学习数学,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2.1 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尊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这里,数学教师要有两种意识:第一是民主意识,即以师生完全平等的心态积极地参与探究,创设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课程新价值的创造,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第二是人本意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努力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志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树立牢固的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2 由教科书的被动使用者转化为新课程的塑造者。
新课程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和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对课程进行重塑。其一,教师要对数学教科书做出适当的“裁剪”,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收集和筛选素材,充实教学内容。其二,教师应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主动构建数学与日常生活、社会实际的广泛联系,使数学课程面向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三,教师应以自主探索为突破口,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根据现实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设置探究内容,不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或案例,精选富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的案例,给学生主动探究和提高学习效率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保证。
2.3 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转换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
新课程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了评价的选拔和淘汰功能;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了评价的外在诱因和压力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娴熟驾驭课程评价艺术,注重从课程的始点、过程和终端关注每个学生,注重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侧重激励性的语言评价,根据学生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为着眼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反省认知能力,促使他们主动发展。
总之,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新课程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这一转换是数学教师职能的一次历史性变革,是现代教育史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