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用题”是语文高考的一种常考的题型。自2008年至2015年8年之间,全国共146份高考语文试卷,有93份命制了作用题,占64%。面对作用题,我们都知道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但往往不得法门,答题时不是差要点,就是乱套用,得分不高。
那么,考生该如何应对作用题呢?首先要读懂文本,读懂语段所处的上下文,尤其是要读懂所选择的语段,对文本及所选择语段理解透彻,想清楚写什么、怎么写、表达什么、层次如何,与上下文的关系怎样,即在对文本及所选择的语段的内容、情感、写法、层次读得清清楚楚的基础上,再从“五个定位”人手,就能思考得比较全面,答得比较规范、准确。
一、定位文本类型,确定答题走向
命制作用题的阅读材料涵盖了古诗、文言文(除诗歌外的各类文体)、文学类(小说和散文)、实用类(传记、访谈、科普文章)、论述类(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各类文本。各种文本类型自有其自身的特点,答题时,要判定文本类型及各种文本类型的特征,针对文本类型判定答题走向的方法。
1.诗歌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在回答古诗鉴赏作用题时,就必须关注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如2014年福建卷第6题《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第(1)小题:“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虽然题目指向是“内容表达”,即写了什么。但如懂得诗歌表达情感的这一特点,在回答时,就会联想到将“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充分表现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这两个与作者感情相关的要点。
2.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设计、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现实,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是小说的四要素。在回答小说的作用题时,就要从四要素的角度考虑。如在回答2012年辽宁卷第11题《嚼黄豆》的第(3)小题“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概括”时,就可以想到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了‘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为情节发展作铺垫”两方面作答。
3.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抒情性强,表达灵活,思路清晰。行文思路一般是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可以说形象(题材)、思路、主旨、情感是散文的四要素。懂得了这些,回答散文作用题时的思考路径也就顺畅了。如2013年四川卷《负重的河流》第16题:“文章第6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在读懂文本是写塔里木河断流造成的生态困顿及由此引起文明的衰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惶恐等复杂情感的基础上,从四要素的角度思考,就能得出似下的答案: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4.论述类文本主要从“论点、论证、论据”三要素角度思考,即运用了什么论据,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论点,有什么效果。如2014年四川卷《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第17题:“文章第8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从三要素的角度答题答案可能性组织为: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论证方法)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论点),亲切自然,更具有说服力(效果)。
5.传记不管选用什么材料,运用什么方法,都是为刻画传主形象、展示传主特点、揭示传主的性格成因服务的,其特点是具有真实性。明乎此,在回答传记作用题时,就要紧紧围绕传主的形象作答。如2013年上海卷《惠特曼访问记》第8题:“第4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一段写的是惠特曼居室的特点,但体现的是惠特曼的精神世界。其答案为:刻画了起居室的简陋干净,反映出惠特曼生活的贫困,也暗示了他精神世界的纯净自然。
6.科普小品(说明文)通过合理的说明顺序、灵活的说明方法、准确的说明语言揭示事物、事理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对象及其本质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是科普小品(说明文)的三要素。在回答科普小品(说明文)作用题时,就要抓住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2015年湖北卷《头脑中的旅行》第17题:“文章第2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回答这一题,我们首先判断文本是科普小品。明乎此,我们就要抓住“以具体的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这一答案要点。
二、定位命题指向,明晰答题方式
高考题目的命制,要求题干指向非常明确,不能引起歧义。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审清题意,理解题干的要求及命题指向,才能答得准确。
首先要审清“作用”指向的能力层级:是指向理解、概括、鉴赏还是探究
1.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就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代入、还原等方法,理解重要词句的本义、寓意、喻义、引申义等。如2011年福建卷《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第11题:“文章第3段提出了‘与完满和中级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这些句子在文本中特定的含意。解答本题,就要结合具体语境,确定答题区间,抓住第3段中的关联词“所以……不仅”关联的内容得出答案:①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②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③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2.概括内容要点,就要在确定答题区间的基础上,筛取整合相关信息,逐点进行概括。如2012年北京卷《心灵的篝火》第17题:“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本题其实就是文章内容要点概括题,只需要通读全文,依据内容变化划分层次,在文章中寻找写到梅里雪山的段落并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①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帮助作者超越困惑,获得心灵解放;②启发了作者为小说主人公赋予梅里雪山登山者的身份;③提供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烘托了登山者的探索精神;④凸显了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 3.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就要按照“鉴赏”的规范答题,既要点明艺术手法、特点,又要分析其效果。如2012年大纲卷诗歌鉴赏《落叶》第12题第(1)小题:“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从题干“不同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是鉴赏艺术技巧的。从第二联“翻思”我们就可以看出写的是春天,是想象,是虚写,再分析一、三联,就可得出写的是秋天,是眼前景,是实写,三联构成“实一虚一实”的思路,那么其效果即作用就是“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落叶的形象更鲜明”。
4.探究文本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就要确定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简述理由。如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的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在回答时,就要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从人物角度,可以得出“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的见解,再结合文本,思考制作鸟笼、卖鸟笼、送鸟笼表现出的人物性格,思考在酒吧喝酒表现出酌人物心理,探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其次要审清“作用”指向的对象:是指向内容、感情、形象、环境、情节结构、艺术技巧,还是综合
1.指向内容,就要从所选语段的内容与上下文内容的关系考虑。如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节选)》第20题:“第2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这道题也有一个要点指向“内容”。所选文本是长篇小说节选,题干中又明确指出是“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那么我们要思考的就是这一描写展示了人物什么性格,这样就可以得出答案:突出刘四爷的“虎气”(性格),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指向情感,就要考虑所选语段的情感与上下文的情感之间的关系——或奠定感情基调(开头),或点明渲染升华情感(结尾),或衬托(正衬、反衬)强化情感。如2015年新课标卷I诗歌鉴赏《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第9题:“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这首诗的前三联写旅途环境的险恶和道路的艰险,尾联“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是直抒胸臆,“勤王”抒发报效国之情,“归”抒发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二者之间有衬托的关系,所以在情感上的作用是“点明和升华情感”,再结合诗歌进行具体的解释即可。
3.指向形象,就要探究所选语段表现的人物性格的特征或其成因。如2014年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第15题第二问:“文中第2段的环境描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小说的特征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那么本题的答案就为: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4.指向情节结构,就要概括所选语段的内容,说明与上下文及全文之间的关系。答题时,尤其要重视概括上下文的内容,即具体解说,不能仅仅给一个概念。如2013年上海卷《舒卷的粉墙》第2题:“分析第2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其答案为:画线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油画的装饰方式体现静态空间占有的内容,引出下文关于卷轴所隐含的时间性要求的阐释。
5.指向艺术技巧,首先要分析所给语段或形象的艺术技巧,再整体分析文本的艺术技巧,厘清相互之间的关系,思考给读者的感受。如2013年新课标卷I《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第11题第(2)小题:“‘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其答案为: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技艺的高超;③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这一答案,就是围绕“营造氛围”“塑造人物形象”“悬念”等艺术技巧及其效果作答的。
6.指向环境,就要考虑所给形象的特点,分析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正面与侧面描写、衬托、虚实等方面回答。如2010年江苏卷《溜索》第12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读全文,我们可发现,文本中对牛的描写有三处,分别是过峡谷前的“死也不肯走”、过峡谷时的“牛早卧在地上……屎尿尽数撒泄”、过峡谷后的“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牛的这些反应是被怒江吓的,写牛就是写环境,对环境起了烘托作用。这样就可得出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的流泪发抖,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7.指向综合,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如2013年福建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瓦》第14题:“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答案为:①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②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
最后要审清题目中的每一个字,如“各”“分别”等,要依据题目要求作答。
三、定位语段类型,回归表达方式
作用题所选语段涉及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作答时要考虑表达方式自身特有的作用。
1.记叙性语段往往是叙述一件事,在小说或传记等叙事性文本中,其作用主要是这件事与主体事件之间的关系,如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相互映衬、铺垫、强化效果、点题、深化主旨等;在论述类文本中,记叙性语段的作用主要是证明论点,增强说服力等。如2012年江西卷《报复》第16题:“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题干“彭恩打电话的情节”就告诉我们,这是记叙性语段,下文写彭恩面对“文亚明”的恐吓时的一系列表现,依据语段的类型,从打电话与主体事件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不难得出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份;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作铺垫;⑤首尾呼应。
2.议论性语段的作用主要是对文本进行总结、对事物进行评价、揭示主旨等。议论性语段往往还融合着强烈的抒情性,在答题时还要注意情感的揭示。如2013年江西卷《平常的沈从文》第18题:“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文中不乏精彩的议论。试分析‘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这句议论的作用。”这句话,出现在三位日本专家向沈从文先生请教钱币上皇太子服饰正误,并问他文学生活,沈从文先生说“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指服饰研究专著)”之后,是作者的评价,由此可得出答案:①对所叙之事进行总结;②肯定了所叙之事的价值和意义;③包含着对沈从文的高度评价。 3.描写性语段的作用是高考中考得最多的。描写分为环境(景物、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描写分为环境(景物、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揭示环境特点,渲染氛围,暗示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作者情感,深化主题等。如2015年上海卷《静者居记》(明·高启)第22题:“第2段画线部分(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句环境描写主要突出张来仪居所的“静”的特点,因此其答案为“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引出后文‘客’的感叹”。人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高考中主要考查细节(动作)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的作用主要有展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等,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细节进行具体分析。
4.抒情性语段的作用既要揭示该语段的具体情感,还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情感之间的或贯通或衬托的关系。
5.说明性语段的作用及答题见第一部分科普小品的特点。
四、定位语段位置,选择规范用语
分析语段的作用,还要结合语段在文本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位置不同,用语的规范也不同。
1.文章标题的作用主要有表明写作对象及其特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作者的感情、提示文章中心(“文眼”)、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线索、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如果运用了象征、双关等修辞手法,透露情感主旨等就还要加上寓意含蓄、引人深思等术语。如2015年四川卷《太湖碎锦》第17题:“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文本是写景散文,描写的对象是太湖,“锦”是比喻的说法,形容太湖景色的美,表达赞美之情,“碎”既是因太湖太大,只能选取部分进行描写,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作用”一问的答案为:①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太辽阔,作者只能选取有代表性的基础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②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明的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2.开头语段的作用一般有点题、总起、引出下文、照应、为下文……做铺垫或提供依据、衬托、设计悬念、奠定感情基调等。如2011年新课标卷《血的故事》第11题第(2)小题:“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回答这一题时,就不能将开头作用“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这一要点忘掉。
3.中间语段的作用或总结上文内容,或为下文作铺垫,或承上启下,回答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如2015年山东卷《四堡雕版》第19题:“简析第2段在文中的作用。”其在内容上的作用是: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出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
4.结尾语段的作用一般有呼应标题、照应开头(前文)、总括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等。如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第13题第二小问:“‘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作用。”小说主要写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感受,虽然有不和谐,如外亡人,如子女催“债”等,但邮差对小城生活整体上的感受是赞美,这就是本文的主旨。据此,就可得出答案: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五、定位表达技巧,不忘本身作用
表达技巧的作用主要从叙述技巧、意象运用及修辞手法三个角度命题。各种表达技巧有其本身的作用,在答题时,要将表达技巧本身的作用答进去。
1.叙述技巧的作用主要从线索的安排、插叙、次要人物和人称的使用等方面考查。
线索的作用主要是联结选取的题材,使文意贯通,情节紧凑等。如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第14题:“设置这一线索(气味)有什么作用”,文本是散文,写在自己家闻到楼上、楼下各家气味,体现各种现实的常态下的生活状态,表达包容和理解的情感。答案为: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插叙的作用主要是补充交代,使文意更丰满,情感更丰富,主题更突出等。如2014年天津卷《枣香醉人》第16题:“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篇散文,在这一节的前后,均写故乡及爷爷奶奶的生活现状。回答时,紧扣文意、情感、主题三方面思考,就能得出答案:回忆童年快乐,表现浓浓亲情,增添生活气息;昔日的热闹,反衬出爷爷奶奶晚年的冷清。
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有联系各类人和事、线索、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主人公形象、凸显作品主题等。如2014年江苏卷《安娜之死》第13题第二小问:“第6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作用。”第6段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主要有:“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站长”“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几个太太和孩子”“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这些都是从安娜的感受角度来写的,这样就能得出答案: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是情切自然,增强真实感,能更好地刻画人物心理、事件的细节和表达情感等;第二人称是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是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客观地表现人和事。在叙述中,人称有时还会变化,要注意人称变换前后的作用变化。如2008年浙江卷《乌米》第21题第二小问:“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作用。”小说中“我”的主要作用有事件的见证人、线索、衬托主人公形象、体现主旨等,这样就可得出本题的答案: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2.意象的作用主要在古诗鉴赏中进行考查。回答意象的作用,主要从所选意象的特点、运用的手法、与其他意象的关系及表达作者的情感角度考虑。如2012年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第14题第(2)小题:“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这是一首羁旅诗,抒发旅途中的孤寂之情。其答案为:①“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②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3.所选语段涉及修辞手法的,答题时就要将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答进去。比喻(类比)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具体。如2015年上海卷《地图与理论模型》第3题:“全文以地图作类比的作用是____。”文本为说明文,把握这一文本特点,其答案也就出来了,“形象直观地说明理论模型的特点”。引用的作用是增强文学性、文化性,增强说服力,如2010年安徽卷《樱桃》第12题:“第6段画线句子(“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中有三处引用,答题时就要将“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这一要点答进去。对比衬托的作用是突出一方的特点,使形象更鲜明,如2010年上海春考卷第6题文言文阅读第25题“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选择一组对比,分析其作用”。懂得对比的作用,就可以得出答案:将司马迁作品中的慷慨不平之气与陶渊明作品中的平淡冲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安命乐天的追求;将闾巷小夫不能处穷与君子安于困窘作对比,强调个人的修养对于安命乐天的重要;将孔子盛赞颜渊与责备子路对比,突出自古以来身处困窘尚能安命乐天的不易。
各种表达技巧本身的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识记、积累。
下面,以2012年安徽卷《往事(二)之八》第13题“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利用这五个定位来解题。
首先定位这是一篇散文,那么就要从散文四要素的形象、思路、主旨、情感人手进行分析,本文写我和父亲除夕夜就理想问题的一次对话及两年后对理想的重新认识,从形象上看,既有我的形象,也有父亲的形象,这句话是父亲说的,那么就要考虑刻画了怎样的父亲形象,这样就能得出答案要点之一:凸显父亲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慈爱。再从题干“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定位命题指向的能力层级是鉴赏,指向的对象是综合,就能确定内容和结构两方面都要回答。接着从表达方式看,这句话是议论性的语句,是父亲对我的理想带有总结性的教导,是每个人对待理想应持的正确态度,对我极具启发作用,这样就可得出答案要点之二:深化文意。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然后定位语段所处的位置,它处在文本两部分之间,引起了“我”两年后对理想的重新认识,这样就可得出答案要点之三:为后文作铺垫。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最后,定位这段话的表达方式,“灯台守”借喻理想,“远不止灯台守”是说对生活有意义、对人生有益处的理想很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理想,这样再次印证了“深化文意”的答案要点。通过以上思考路径,本题就答得全面了,准确了,虽然我们不可能答得跟参考答案完全一样,但我们肯定能说出大体的意思。其实,从散文四要素来看,本题完全还可以有一个关于“情感”的答案要点:父女情深。体现父亲对我的期待。
总之,回答“作用题”时,我们要具体、系统地运用“五个定位”,将题目答得更全面、更规范、更完美。
那么,考生该如何应对作用题呢?首先要读懂文本,读懂语段所处的上下文,尤其是要读懂所选择的语段,对文本及所选择语段理解透彻,想清楚写什么、怎么写、表达什么、层次如何,与上下文的关系怎样,即在对文本及所选择的语段的内容、情感、写法、层次读得清清楚楚的基础上,再从“五个定位”人手,就能思考得比较全面,答得比较规范、准确。
一、定位文本类型,确定答题走向
命制作用题的阅读材料涵盖了古诗、文言文(除诗歌外的各类文体)、文学类(小说和散文)、实用类(传记、访谈、科普文章)、论述类(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各类文本。各种文本类型自有其自身的特点,答题时,要判定文本类型及各种文本类型的特征,针对文本类型判定答题走向的方法。
1.诗歌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在回答古诗鉴赏作用题时,就必须关注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如2014年福建卷第6题《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第(1)小题:“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虽然题目指向是“内容表达”,即写了什么。但如懂得诗歌表达情感的这一特点,在回答时,就会联想到将“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充分表现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这两个与作者感情相关的要点。
2.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设计、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现实,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是小说的四要素。在回答小说的作用题时,就要从四要素的角度考虑。如在回答2012年辽宁卷第11题《嚼黄豆》的第(3)小题“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概括”时,就可以想到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了‘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特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为情节发展作铺垫”两方面作答。
3.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抒情性强,表达灵活,思路清晰。行文思路一般是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可以说形象(题材)、思路、主旨、情感是散文的四要素。懂得了这些,回答散文作用题时的思考路径也就顺畅了。如2013年四川卷《负重的河流》第16题:“文章第6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在读懂文本是写塔里木河断流造成的生态困顿及由此引起文明的衰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惶恐等复杂情感的基础上,从四要素的角度思考,就能得出似下的答案: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4.论述类文本主要从“论点、论证、论据”三要素角度思考,即运用了什么论据,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论点,有什么效果。如2014年四川卷《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第17题:“文章第8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从三要素的角度答题答案可能性组织为: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论证方法)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论点),亲切自然,更具有说服力(效果)。
5.传记不管选用什么材料,运用什么方法,都是为刻画传主形象、展示传主特点、揭示传主的性格成因服务的,其特点是具有真实性。明乎此,在回答传记作用题时,就要紧紧围绕传主的形象作答。如2013年上海卷《惠特曼访问记》第8题:“第4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一段写的是惠特曼居室的特点,但体现的是惠特曼的精神世界。其答案为:刻画了起居室的简陋干净,反映出惠特曼生活的贫困,也暗示了他精神世界的纯净自然。
6.科普小品(说明文)通过合理的说明顺序、灵活的说明方法、准确的说明语言揭示事物、事理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对象及其本质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是科普小品(说明文)的三要素。在回答科普小品(说明文)作用题时,就要抓住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2015年湖北卷《头脑中的旅行》第17题:“文章第2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回答这一题,我们首先判断文本是科普小品。明乎此,我们就要抓住“以具体的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这一答案要点。
二、定位命题指向,明晰答题方式
高考题目的命制,要求题干指向非常明确,不能引起歧义。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审清题意,理解题干的要求及命题指向,才能答得准确。
首先要审清“作用”指向的能力层级:是指向理解、概括、鉴赏还是探究
1.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就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代入、还原等方法,理解重要词句的本义、寓意、喻义、引申义等。如2011年福建卷《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第11题:“文章第3段提出了‘与完满和中级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这些句子在文本中特定的含意。解答本题,就要结合具体语境,确定答题区间,抓住第3段中的关联词“所以……不仅”关联的内容得出答案:①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②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③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2.概括内容要点,就要在确定答题区间的基础上,筛取整合相关信息,逐点进行概括。如2012年北京卷《心灵的篝火》第17题:“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本题其实就是文章内容要点概括题,只需要通读全文,依据内容变化划分层次,在文章中寻找写到梅里雪山的段落并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①触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帮助作者超越困惑,获得心灵解放;②启发了作者为小说主人公赋予梅里雪山登山者的身份;③提供了小说主人公活动的严酷环境,烘托了登山者的探索精神;④凸显了小说的探索永无止境的主题。 3.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就要按照“鉴赏”的规范答题,既要点明艺术手法、特点,又要分析其效果。如2012年大纲卷诗歌鉴赏《落叶》第12题第(1)小题:“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从题干“不同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是鉴赏艺术技巧的。从第二联“翻思”我们就可以看出写的是春天,是想象,是虚写,再分析一、三联,就可得出写的是秋天,是眼前景,是实写,三联构成“实一虚一实”的思路,那么其效果即作用就是“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落叶的形象更鲜明”。
4.探究文本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就要确定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简述理由。如2011年安徽卷《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的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在回答时,就要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从人物角度,可以得出“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的见解,再结合文本,思考制作鸟笼、卖鸟笼、送鸟笼表现出的人物性格,思考在酒吧喝酒表现出酌人物心理,探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其次要审清“作用”指向的对象:是指向内容、感情、形象、环境、情节结构、艺术技巧,还是综合
1.指向内容,就要从所选语段的内容与上下文内容的关系考虑。如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节选)》第20题:“第2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这道题也有一个要点指向“内容”。所选文本是长篇小说节选,题干中又明确指出是“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那么我们要思考的就是这一描写展示了人物什么性格,这样就可以得出答案:突出刘四爷的“虎气”(性格),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2.指向情感,就要考虑所选语段的情感与上下文的情感之间的关系——或奠定感情基调(开头),或点明渲染升华情感(结尾),或衬托(正衬、反衬)强化情感。如2015年新课标卷I诗歌鉴赏《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第9题:“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这首诗的前三联写旅途环境的险恶和道路的艰险,尾联“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是直抒胸臆,“勤王”抒发报效国之情,“归”抒发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二者之间有衬托的关系,所以在情感上的作用是“点明和升华情感”,再结合诗歌进行具体的解释即可。
3.指向形象,就要探究所选语段表现的人物性格的特征或其成因。如2014年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第15题第二问:“文中第2段的环境描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小说的特征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那么本题的答案就为: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4.指向情节结构,就要概括所选语段的内容,说明与上下文及全文之间的关系。答题时,尤其要重视概括上下文的内容,即具体解说,不能仅仅给一个概念。如2013年上海卷《舒卷的粉墙》第2题:“分析第2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其答案为:画线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油画的装饰方式体现静态空间占有的内容,引出下文关于卷轴所隐含的时间性要求的阐释。
5.指向艺术技巧,首先要分析所给语段或形象的艺术技巧,再整体分析文本的艺术技巧,厘清相互之间的关系,思考给读者的感受。如2013年新课标卷I《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第11题第(2)小题:“‘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其答案为: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技艺的高超;③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这一答案,就是围绕“营造氛围”“塑造人物形象”“悬念”等艺术技巧及其效果作答的。
6.指向环境,就要考虑所给形象的特点,分析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正面与侧面描写、衬托、虚实等方面回答。如2010年江苏卷《溜索》第12题:“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读全文,我们可发现,文本中对牛的描写有三处,分别是过峡谷前的“死也不肯走”、过峡谷时的“牛早卧在地上……屎尿尽数撒泄”、过峡谷后的“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牛的这些反应是被怒江吓的,写牛就是写环境,对环境起了烘托作用。这样就可得出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的流泪发抖,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7.指向综合,就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如2013年福建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瓦》第14题:“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答案为:①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②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了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
最后要审清题目中的每一个字,如“各”“分别”等,要依据题目要求作答。
三、定位语段类型,回归表达方式
作用题所选语段涉及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作答时要考虑表达方式自身特有的作用。
1.记叙性语段往往是叙述一件事,在小说或传记等叙事性文本中,其作用主要是这件事与主体事件之间的关系,如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相互映衬、铺垫、强化效果、点题、深化主旨等;在论述类文本中,记叙性语段的作用主要是证明论点,增强说服力等。如2012年江西卷《报复》第16题:“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题干“彭恩打电话的情节”就告诉我们,这是记叙性语段,下文写彭恩面对“文亚明”的恐吓时的一系列表现,依据语段的类型,从打电话与主体事件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不难得出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份;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作铺垫;⑤首尾呼应。
2.议论性语段的作用主要是对文本进行总结、对事物进行评价、揭示主旨等。议论性语段往往还融合着强烈的抒情性,在答题时还要注意情感的揭示。如2013年江西卷《平常的沈从文》第18题:“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文中不乏精彩的议论。试分析‘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这句议论的作用。”这句话,出现在三位日本专家向沈从文先生请教钱币上皇太子服饰正误,并问他文学生活,沈从文先生说“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指服饰研究专著)”之后,是作者的评价,由此可得出答案:①对所叙之事进行总结;②肯定了所叙之事的价值和意义;③包含着对沈从文的高度评价。 3.描写性语段的作用是高考中考得最多的。描写分为环境(景物、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描写分为环境(景物、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揭示环境特点,渲染氛围,暗示社会环境,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作者情感,深化主题等。如2015年上海卷《静者居记》(明·高启)第22题:“第2段画线部分(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句环境描写主要突出张来仪居所的“静”的特点,因此其答案为“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引出后文‘客’的感叹”。人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高考中主要考查细节(动作)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的作用主要有展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等,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细节进行具体分析。
4.抒情性语段的作用既要揭示该语段的具体情感,还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情感之间的或贯通或衬托的关系。
5.说明性语段的作用及答题见第一部分科普小品的特点。
四、定位语段位置,选择规范用语
分析语段的作用,还要结合语段在文本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位置不同,用语的规范也不同。
1.文章标题的作用主要有表明写作对象及其特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作者的感情、提示文章中心(“文眼”)、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线索、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如果运用了象征、双关等修辞手法,透露情感主旨等就还要加上寓意含蓄、引人深思等术语。如2015年四川卷《太湖碎锦》第17题:“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文本是写景散文,描写的对象是太湖,“锦”是比喻的说法,形容太湖景色的美,表达赞美之情,“碎”既是因太湖太大,只能选取部分进行描写,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作用”一问的答案为:①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太辽阔,作者只能选取有代表性的基础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②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明的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
2.开头语段的作用一般有点题、总起、引出下文、照应、为下文……做铺垫或提供依据、衬托、设计悬念、奠定感情基调等。如2011年新课标卷《血的故事》第11题第(2)小题:“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回答这一题时,就不能将开头作用“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这一要点忘掉。
3.中间语段的作用或总结上文内容,或为下文作铺垫,或承上启下,回答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如2015年山东卷《四堡雕版》第19题:“简析第2段在文中的作用。”其在内容上的作用是: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出下文对四堡雕版的介绍。
4.结尾语段的作用一般有呼应标题、照应开头(前文)、总括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等。如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第13题第二小问:“‘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作用。”小说主要写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感受,虽然有不和谐,如外亡人,如子女催“债”等,但邮差对小城生活整体上的感受是赞美,这就是本文的主旨。据此,就可得出答案: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五、定位表达技巧,不忘本身作用
表达技巧的作用主要从叙述技巧、意象运用及修辞手法三个角度命题。各种表达技巧有其本身的作用,在答题时,要将表达技巧本身的作用答进去。
1.叙述技巧的作用主要从线索的安排、插叙、次要人物和人称的使用等方面考查。
线索的作用主要是联结选取的题材,使文意贯通,情节紧凑等。如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第14题:“设置这一线索(气味)有什么作用”,文本是散文,写在自己家闻到楼上、楼下各家气味,体现各种现实的常态下的生活状态,表达包容和理解的情感。答案为: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插叙的作用主要是补充交代,使文意更丰满,情感更丰富,主题更突出等。如2014年天津卷《枣香醉人》第16题:“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篇散文,在这一节的前后,均写故乡及爷爷奶奶的生活现状。回答时,紧扣文意、情感、主题三方面思考,就能得出答案:回忆童年快乐,表现浓浓亲情,增添生活气息;昔日的热闹,反衬出爷爷奶奶晚年的冷清。
次要人物的作用主要有联系各类人和事、线索、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主人公形象、凸显作品主题等。如2014年江苏卷《安娜之死》第13题第二小问:“第6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作用。”第6段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主要有:“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站长”“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几个太太和孩子”“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这些都是从安娜的感受角度来写的,这样就能得出答案: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是情切自然,增强真实感,能更好地刻画人物心理、事件的细节和表达情感等;第二人称是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是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客观地表现人和事。在叙述中,人称有时还会变化,要注意人称变换前后的作用变化。如2008年浙江卷《乌米》第21题第二小问:“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作用。”小说中“我”的主要作用有事件的见证人、线索、衬托主人公形象、体现主旨等,这样就可得出本题的答案: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2.意象的作用主要在古诗鉴赏中进行考查。回答意象的作用,主要从所选意象的特点、运用的手法、与其他意象的关系及表达作者的情感角度考虑。如2012年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第14题第(2)小题:“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这是一首羁旅诗,抒发旅途中的孤寂之情。其答案为:①“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②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3.所选语段涉及修辞手法的,答题时就要将修辞手法本身的作用答进去。比喻(类比)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具体。如2015年上海卷《地图与理论模型》第3题:“全文以地图作类比的作用是____。”文本为说明文,把握这一文本特点,其答案也就出来了,“形象直观地说明理论模型的特点”。引用的作用是增强文学性、文化性,增强说服力,如2010年安徽卷《樱桃》第12题:“第6段画线句子(“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中有三处引用,答题时就要将“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这一要点答进去。对比衬托的作用是突出一方的特点,使形象更鲜明,如2010年上海春考卷第6题文言文阅读第25题“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选择一组对比,分析其作用”。懂得对比的作用,就可以得出答案:将司马迁作品中的慷慨不平之气与陶渊明作品中的平淡冲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安命乐天的追求;将闾巷小夫不能处穷与君子安于困窘作对比,强调个人的修养对于安命乐天的重要;将孔子盛赞颜渊与责备子路对比,突出自古以来身处困窘尚能安命乐天的不易。
各种表达技巧本身的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识记、积累。
下面,以2012年安徽卷《往事(二)之八》第13题“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利用这五个定位来解题。
首先定位这是一篇散文,那么就要从散文四要素的形象、思路、主旨、情感人手进行分析,本文写我和父亲除夕夜就理想问题的一次对话及两年后对理想的重新认识,从形象上看,既有我的形象,也有父亲的形象,这句话是父亲说的,那么就要考虑刻画了怎样的父亲形象,这样就能得出答案要点之一:凸显父亲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慈爱。再从题干“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定位命题指向的能力层级是鉴赏,指向的对象是综合,就能确定内容和结构两方面都要回答。接着从表达方式看,这句话是议论性的语句,是父亲对我的理想带有总结性的教导,是每个人对待理想应持的正确态度,对我极具启发作用,这样就可得出答案要点之二:深化文意。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然后定位语段所处的位置,它处在文本两部分之间,引起了“我”两年后对理想的重新认识,这样就可得出答案要点之三:为后文作铺垫。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最后,定位这段话的表达方式,“灯台守”借喻理想,“远不止灯台守”是说对生活有意义、对人生有益处的理想很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理想,这样再次印证了“深化文意”的答案要点。通过以上思考路径,本题就答得全面了,准确了,虽然我们不可能答得跟参考答案完全一样,但我们肯定能说出大体的意思。其实,从散文四要素来看,本题完全还可以有一个关于“情感”的答案要点:父女情深。体现父亲对我的期待。
总之,回答“作用题”时,我们要具体、系统地运用“五个定位”,将题目答得更全面、更规范、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