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显现出来的美是时代的体现,散文教材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突出的审美特质,是陶冶学生情操的一个载体。散文阅读是高考的重头戏,也是学生写作最喜爱的文学体裁。
一、增强学生散文文体意识
我们重新来认识一下“形散神不散”这个理论。落后的散文理论必然会导致散文教学模式的落后,已经固化的“形散神不散”理论对于高中散文教学造成了严重的误导。1961年肖云儒先生在《形散神不散》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形散神不散”这样一个观点,并且给形和神制定了特有的意义:“神不‘散’说的是中心要明确,要集中紧凑,不做复杂的论述。形‘散’又是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本人认为‘散’指的主要是散文的乘風运笔,成法不拘,平易近人而说。”很明显,肖云儒先生说的“形”指的是散文的表达或写作技巧,而“形散”指的却是散文中的写法可以灵活自由,还未成法规定。“神”即散文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它的“主题”。在这里,“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主题的集中鲜明。
肖云儒提出的这一理论在我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将“形散神不散”这个理论当作我国现代散文唯一的特征,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散文教学模式。现在,许多语文教师仍然奉为圭臬,没有认真地反思这一理论。现在距肖云儒先生当年提出“形散神不散”的理论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之久,当今的散文创作早已不再是以一种模式独霸江山的年代了,我国散文创作已进入共存化、多元化的时代。近年来,肖云儒先生也对当年他提出的这一理论有了全新的解释。“形散神不散”这一理论只能用来形容一种或某一类散文的特点,就是以“我们平淡生活和情感为素材,进而来用于表达一个思想和一个哲理的散文文章”。也可说是,我们不可以对所有的文章进行这样的理解。那就是说,“形散神不散”这种描述说的不是我国现当代散文的本质特点,而是一大特征。有许多咀嚼不尽的内涵,存在于这些优秀的散文作品中,可以带给人们缠绵蕴藉的感受。
语文教师对形散神聚的分析模式往往是既简化了文章作者,也给学生带来了愚蠢的教导,往往把作品本来具有的意蕴抽象化、简化、概念化,名之曰“中心思想”。许多语文教师还处于对这一理论先生提出来的初期理解上,然而,这种理解就导致了语文教师忽视了散文的多样式和丰富体态,尤其是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一具体文本个性和特征的关注。
当前,学生对散文的认识也固化在“形散神不散”上。在散文创作多元共存的今天,语文教师首要改变的是对这种教育模式的认知。再者,语文教师不单单是更新自己的观念,还要继续引导学生更新观念,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散文文体思维模式。
二、增强学生对于散文文体的期待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文体的思维模式。如果阅读失去了本来的文体,肯定是不得要领的。我们阅读散文时必须用到散文本身。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会有一种对文体的期待,所以,语文教师要理性地审视在教学中如何“淡化文体”的倾向,怎样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文体期待。只有培养出了学生对文体的期待,学生才可以更加专注地进入到阅读中来。这个时候,学生在阅读散文时,才会去相信其中实有其事,真有实感,学生有了真情才可能去思考文章中的物、景、事、人之作者背后的情思。在学生阅读小说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小说中的故事就是来自现实世界,但小说中大部分故事不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作者在构思小说的时候可以抽取现实世界种种例子合成一个故事。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出学生对文体的期待感,培养这种期待感的同时也引导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散文。
教师教学苏教版教材中的散文可以根据每一篇散文的特性划分不同的类型,因为每种类型的散文都有不一样的教学侧重点,同时要采取不一样的教学策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浓烈的文体分类的意识。学生学习完一篇散文之后,就得知道今天所学习的散文是哪一种类型的,这一类型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还要知道今天学习的这篇散文除了拥有这一类型的特征,还有哪些作者本人自己的特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对所学散文进行简单的分类,从而知道散文是分为议论的、抒情的、叙事的这几大类。我们学习散文中美的意境、美的语言,还有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于人类对真善美等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都需要去阅读、理解散文。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去读、演、听、绘、探究还有合作。虽然我国的散文教学模式一直围绕着高考转,也有许多急功近利的教学现象,但是语文教师在合理运用多媒体时,要改变我们一直在用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当下的散文教学应是有语文味的,应是充满阳光的。新的教学模式呼吁我们每一位教师要用“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学生”这种全新的理念,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让散文散发它本应该拥有的芳香,这样做才能迎来散文教学辉煌的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25400)
一、增强学生散文文体意识
我们重新来认识一下“形散神不散”这个理论。落后的散文理论必然会导致散文教学模式的落后,已经固化的“形散神不散”理论对于高中散文教学造成了严重的误导。1961年肖云儒先生在《形散神不散》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形散神不散”这样一个观点,并且给形和神制定了特有的意义:“神不‘散’说的是中心要明确,要集中紧凑,不做复杂的论述。形‘散’又是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本人认为‘散’指的主要是散文的乘風运笔,成法不拘,平易近人而说。”很明显,肖云儒先生说的“形”指的是散文的表达或写作技巧,而“形散”指的却是散文中的写法可以灵活自由,还未成法规定。“神”即散文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它的“主题”。在这里,“神不散”主要是指散文主题的集中鲜明。
肖云儒提出的这一理论在我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将“形散神不散”这个理论当作我国现代散文唯一的特征,而且一直沿用至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散文教学模式。现在,许多语文教师仍然奉为圭臬,没有认真地反思这一理论。现在距肖云儒先生当年提出“形散神不散”的理论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之久,当今的散文创作早已不再是以一种模式独霸江山的年代了,我国散文创作已进入共存化、多元化的时代。近年来,肖云儒先生也对当年他提出的这一理论有了全新的解释。“形散神不散”这一理论只能用来形容一种或某一类散文的特点,就是以“我们平淡生活和情感为素材,进而来用于表达一个思想和一个哲理的散文文章”。也可说是,我们不可以对所有的文章进行这样的理解。那就是说,“形散神不散”这种描述说的不是我国现当代散文的本质特点,而是一大特征。有许多咀嚼不尽的内涵,存在于这些优秀的散文作品中,可以带给人们缠绵蕴藉的感受。
语文教师对形散神聚的分析模式往往是既简化了文章作者,也给学生带来了愚蠢的教导,往往把作品本来具有的意蕴抽象化、简化、概念化,名之曰“中心思想”。许多语文教师还处于对这一理论先生提出来的初期理解上,然而,这种理解就导致了语文教师忽视了散文的多样式和丰富体态,尤其是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一具体文本个性和特征的关注。
当前,学生对散文的认识也固化在“形散神不散”上。在散文创作多元共存的今天,语文教师首要改变的是对这种教育模式的认知。再者,语文教师不单单是更新自己的观念,还要继续引导学生更新观念,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散文文体思维模式。
二、增强学生对于散文文体的期待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文体的思维模式。如果阅读失去了本来的文体,肯定是不得要领的。我们阅读散文时必须用到散文本身。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会有一种对文体的期待,所以,语文教师要理性地审视在教学中如何“淡化文体”的倾向,怎样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文体期待。只有培养出了学生对文体的期待,学生才可以更加专注地进入到阅读中来。这个时候,学生在阅读散文时,才会去相信其中实有其事,真有实感,学生有了真情才可能去思考文章中的物、景、事、人之作者背后的情思。在学生阅读小说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小说中的故事就是来自现实世界,但小说中大部分故事不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作者在构思小说的时候可以抽取现实世界种种例子合成一个故事。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出学生对文体的期待感,培养这种期待感的同时也引导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散文。
教师教学苏教版教材中的散文可以根据每一篇散文的特性划分不同的类型,因为每种类型的散文都有不一样的教学侧重点,同时要采取不一样的教学策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浓烈的文体分类的意识。学生学习完一篇散文之后,就得知道今天所学习的散文是哪一种类型的,这一类型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还要知道今天学习的这篇散文除了拥有这一类型的特征,还有哪些作者本人自己的特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对所学散文进行简单的分类,从而知道散文是分为议论的、抒情的、叙事的这几大类。我们学习散文中美的意境、美的语言,还有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于人类对真善美等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都需要去阅读、理解散文。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去读、演、听、绘、探究还有合作。虽然我国的散文教学模式一直围绕着高考转,也有许多急功近利的教学现象,但是语文教师在合理运用多媒体时,要改变我们一直在用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当下的散文教学应是有语文味的,应是充满阳光的。新的教学模式呼吁我们每一位教师要用“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学生”这种全新的理念,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让散文散发它本应该拥有的芳香,这样做才能迎来散文教学辉煌的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