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重塑学习新跑道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nz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资料的搜集整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第一学段,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第二学段,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第三学段,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要求,指导学生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一、指导学生查找信息
  
  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并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和影视、报刊书籍等媒介,掌握信息搜集的方法,如学生学会使用索引、总目录、内容分类目录等,掌握相关电视节目的时间和内容等,同时对高年级学生可以适当授以查阅网络信息的办法。
  同样一篇课文,可以有多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云雀的心愿》一文中有关于沙漠、洪水和森林的描写,在指导学生查找关于洪水资料时,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可以从报纸上搜集关于洪水给人们带来灾害的报道,增强感性认识;可以从一些电视纪实片中观看洪水泛滥时的场景,造成视觉冲击;可以到网上查找具体的数据,提高理性分析……在搜集关于沙漠的资料时,可以从网上查看丰富的图片,了解沙漠的成因,也可以从各种新闻和科学报道中了解全球沙漠化的严重形势……而关于树木、森林的资料,则可以利用百科全书中对它们的介绍,分析树的纵切图,认识树木各部分的名称及了解它们蓄水的原理。当然,这些资料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的查找,然后在课堂上互相补充,并不要求他们面面俱到。教师要有意识地请学生说说自己资料的来源,让学生不断丰富查找资料的途径,还要针对知识信息的输入,教给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方法。通过资料的积累与交流,学生能够形成立体的感知,在知识层面和方法层面不断充实自己,从而在以后的运用中尝试新的方法。
  
  二 、 指导学生筛选信息
  
  打开任何一个搜索信息的网站,例如:google、baidu等,输入关键字,可以一下子出现若干相关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有的是重复的;有的只是在文章中具有关键字,而与要查找的信息联系并不紧密;更有部分是不够健康的,应当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关注每一条查找标题下的详细信息,选择自己真正所需要的。
  指导学生鉴别信息,要能够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择取自己需要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指导学生选择方法,并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总结,通过多次的操作,达到逐步熟练,并对信息具有一定的敏锐性。
  
  三、指导学生整合信息
  
  当各种信息都汇聚到学生的眼前时,如何将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变成课堂学习中自己需要的信息,简练地表达出来?整合就非常重要了。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抓住信息的重点,依靠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即紧密联系自己学习的课文,能够去粗取精。
  例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关于宋庆龄的介绍会非常多,这就要求学生学会选择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选择能够凸显宋庆龄高尚品质的典型事例进行了解。比如:她有着慈祥的面容、坚定的眼神、不屈的信念;她出身名门,却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作为国家领导人,她始终关心着我们每一位少年儿童的成长,“宋庆龄儿童基金会”就饱含着她的心血……上课前,教师要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请他们站起来介绍时,对资料的整合优缺点进行分析,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进行一定的指导,从而提升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上课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介绍,将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揉合在一起理解:樟树四季常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宋庆龄曾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在孙先生去世后,她仍然积极革命,说明她和樟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樟树的香气,令虫子害怕,而宋庆龄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的精神让敌人望而生畏;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令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鬼子畏惧;樟树身上的拒虫香气能永久保持,宋庆龄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也永远不会改变……
  查找资料是一方面,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更显重要。教师要教学生学会联系自己所学的课文内容,准确地表达信息,并能将课外的查找与课内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丰富文本的内涵,将语文学习的外延不断扩大。
  
  四、 指导学生拓展信息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关注知识间的横向、纵向联系,不断创设情境,提供各种会话的机会,实现意义的建构。例如,《三顾茅庐》一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片段进行改编的,在学习课文后,我向学生分析了当时三国鼎立的局势,请学生上来讲述《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故事,学生兴趣盎然。这样,既给了课外知识丰富的同学一次展示的机会,又激发了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以此为契机,我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一书,鼓励学生阅读。这样一个理解、吸收、再表达的过程,学生对资料的搜集、整理、运用已逐步趋于成熟。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针对信息的输出教给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效地提取知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对于这种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学习的指导,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需要根据学生具体掌握和运用的情况,及时地进行调整,不断地加以改进,以追求方法指导的最优化,让学习成为意义创造过程中的探险。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其他文献
笔者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地反思……希望寻找到一条最适合语文教学的,能够一蹴而就的道路。寻寻觅觅,苦苦反思,待整合所有的思想碎片,蓦然回首,原来语文教学之路没有“奇迹”,唯有实实在在走语文之路。    一、 实实在在品味,让语言文字在学生那里鲜活起来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显语文课堂的本色,着力于学生的语言
近年来,作为信息时代高端产物的多媒体,以其快节奏、大容量、高时效迅速占领课堂,有人认为借助多媒体后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了,课堂高效了。但是,一些单纯片面地追求效率的最大化,而不求效益的最优化的做法,会把我们带入高效的误区。  [现象一]板书藏匿了  板书是厚重的课堂积淀,呈现了教学行走的轨迹,见证了课文由厚变薄的过程。精湛的板书是知识的凝练和浓缩,是重难点的辐射源,是课文结构的示意图。然而这种积淀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