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创作艺术重在人物形象塑造,作家笔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其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复杂而多变: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兼而有之。如何凸显人物的心灵世界,并将其展示于广大读者面前,作家必须依靠一定的创作技巧和艺术手段,才能达此目的。这里试图就小说人物心理描写,浅析其创作技巧和描写艺术。
一、直接描写:正面直接凸显人物心灵世界
直接描写是小说人物心理描写常见的方法和手段,有:内心语言独白、外部语言旁叙、动作细节刻画、虚拟梦幻显现等。
1.人物内心语言独白
是小说中人物运用内心语言自己对自己说话,以表现人物最强烈的思绪和最隐秘的心情,也是作者直接表现主要人物的内在思想活动。如:《红楼梦》中精彩的心理语言描写,第32回的“诉肺腑”中那段著名的心理描写堪称描写典范: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已,果然是个知已。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已,自然我可为你的知已;既你我为知已,又何必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我虽为你的知已,但恐怕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已,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泪又下来。
这一喜、一惊、一悲、一叹,写尽林黛玉多少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林黛玉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经过作者整理的内心独白,写得条理清晰,有章法。按说,林黛玉处在那种情景之下,内心百感交集,五味俱全,思绪不会那么清晰有序。但是,由于作者着力刻画的是人物内心真实内容而不是人物思维形式本身,所以,尽管表层语言未必完全合乎真实本身,但其内涵具有艺术的真实性。
2.外部语言旁叙
小说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心灵进行直接叙述、品评、解剖。在刻划群体形象的内心世界时,更为活泼。它能融进作者的主观感受,以第三人称角度传达给读者。如:《项链》,一开篇就叙写主人公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性格,让人们很快就把握了人物特征。又如:鲁迅对小说《长明灯》中的吉光屯居民的恐惧心理剖析也十分典型:
“当他们听到疯子说‘我放火时,不仅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般出入了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就扰动了。”
“许多人们的耳朵里,心里,都存了可怕的声音:‘放火!’但自然还有多少更深的蛰居人的耳朵里,心里是全没有。然而全屯空气也就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他们自然也隐约知道毁灭的不过是吉光屯,但也觉得吉光屯似乎就是天下。”
作者通过对吉光屯居民的心理品评,把吉光屯人对“疯子”放火熄灭“长明灯”所引起的不安和恐惧心理刻划了出来,充分凸显了吉光屯一大群居民在深刻的封建礼教的毒害下的迟钝、麻木心灵。
3.动作细节刻画
小说中人物行为活动描写可谓最多、最积极、最活跃。可是典型、突出、富有个性化的动作并不多。这恰恰又是凸显人物心理的最好手段。如:《项链》中写主人公从朋友那借到项链的狂喜。作者以入木三分的笔触揭示出人物的心灵, 通过细节刻画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毒害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空虚、庸俗的灵魂。
4.虚拟梦幻显现
虚拟梦幻显现,即通过梦境、幻觉虚拟描写人物的思想愿望,用以显示人物的思想意识变化的曲折历程。如:《红楼梦》中第82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林黛玉听了薛姨妈那边的婆子夸她与宝玉是一对儿后,思绪连绵,涌上心来。和衣倒下,不觉一梦。梦中自己被许配给别人,她不答应,求助贾母,贾母不理睬;又见宝玉,宝玉起初道喜,接着留信黛玉,黛玉不信,宝玉用小刀划胸口,黛玉抱住宝玉,痛哭……这番梦境,虽是她的虚拟梦幻,却又是她平常心理的反映。林黛玉寄人篱下,多愁善感,对宝玉有情,却又担心不成……这一梦境,正反映出林黛玉的现实处境和真实内心。又如:《阿Q正传》“革命”一章中阿Q陷入穷途末路时进行了革命的幻想:……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三尖两刀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是阿Q对现实极度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之后出现的革命幻觉,他在幻觉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又如: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当小女孩又冻又饿时出现的几次幻觉。她看见了发光的蜡烛,温暧的火炉,看见冒着香味的烤鹅从盘子里跳出来,看见美丽的圣诞树,看见去世的老祖母突然降临人间,搂着她飞向天国……这一幻觉描写,充分揭示了小姑娘的悲惨命运,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二、间接心理描写:侧面多向凸显人物心灵世界
小说心理描写多以直接描写为主,间接描写为辅。小说创作单一的描写手段总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约束。人物的活动总是复杂多变的,有外在的、内在的,有表面的、深层的,有现实的、虚幻的。描写手段也不能单一。心理描写要表现复杂的心灵世界,更重间接描写手段。间接描写常能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间接心理描写有:神态表情暗示、个性言行反应、景物烘托等。在写作实践中,这些方式又常常灵活、交叉、综合使用。
1.神态表情暗示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人的表情神态,是人的内在心理活动的外在流露和表现方式,特定的心理活动支配特定的表情神态。如: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胆怯自私,苟且偷生而又顽固守旧,害怕并仇视一切变革的典型人物。作者中五次写到他的“脸色”,一会儿“苍白”,一会儿“发青”,一会儿“由发青变成发白”,“苍白”是他精神猥锁,怯懦脆弱的奴性心理的表情特征;“发青”又是他对外界刺激惊恐不安、愤激不已的面部标志。这里,不同的脸色简直成了透视人物心理状态的“晴雨表”!又如:《守财奴》写葛朗台诱骗继承权的担心时:“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的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这里,人物的神态就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其视金钱如命的龌龊内心。
2.个性言行反映
文章中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对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往往具有特别传神的效果。
如:《祝福》中写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的故事,“我真傻,真的……”这里的言语表面看重复繁多,但繁中别有深蕴——很具有个性化,也只有她才能说这话,只有麻木到这种地步,才能说出这话。它能很好地显现人物在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理,已经到了麻木不觉的地步了!
我们来看《孔乙已》一文中鲁迅先生这样通过对孔乙已的动作描写来反映其心理的。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管,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因为孔乙己从心眼里噍不起那些短衣帮,所以对来自他们的嘲笑丝毫不在意。相反,为了显示自己与短衣帮的不同,他便将九文大钱一一“排”在柜台上。“排”这一典型化的动作充分反映了孔乙己得意,炫耀的心理——你们是些什么东西!只能花四文大钱,有我阔气吗?
3.言语透露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宗旨,语言是人物心理的外化,因此人物对话就是表现人物的基本质料,作为间接心理描写手段之一的人物语言要像戏剧台词那样富于个性化的特点,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一个说话人物。如:《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接到请柬后的两句对话。丈夫得意洋洋地把请柬丢在桌上,咕哝着:“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呢?”而他呆头呆脑,只知一味迁就的路瓦栽却误以为妻子不想去,不厌其烦向她说明请柬来之不易。这时,玛蒂尔德再也忍不住了,她用恼怒的眼睛瞧着他,不耐烦地大声说:“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呢?”这才是她第一句的弦外音。只此两句话便把玛蒂尔德敏感、纤细、娇嗔、任性的气质个性和此刻焦躁烦恼、痛苦的心情表现得委曲尽致,入木三分。由此可见,这样的人物语言,既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特点,又极富言语性。
4.景物烘托
景物描写是以景物来烘托、表现人物心理。描写春光灿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自然心情舒畅;描写乌云遮天、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实为压抑愁闷;描写秋风落叶、鱼打萍草,是为心灵忧伤。
如:《荷花淀》写水生嫂等妇女们探夫未遇返回时,写淀上风光,景象的开阔,风光的明丽,烘托了人物由失落惆怅逐渐变喜的心情。
又如:《党员登记表》中写到黄妈妈用干枯的手指掩埋了女儿的遗体后,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太阳已经转到西山顶上去了,惨淡的光茫,照射着雪地上的血迹。也是射着茫茫的山野,山野间是一片雪白,看不见一点路的痕迹。这里既是写景,又是言情:景物地“惨淡”正渲染了黄妈妈心中的悲苦之情,夕阳残照,山野茫茫、路径无觅,又是黄妈妈悲痛欲绝中迷茫心境的艺术写照,所以下文接着续写她几度想“跳下沟去,结束这痛苦的一生。”可见,寓情于景的景物描写也能折射了人物心理活动的脉络波纹,收到景为人设,景以传情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小说人物心理描写在文学创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又实在是展示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必不可少的重要表现手段。我们应该紧紧抓住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这一核心,去充分感受,认识和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和作品通过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特定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这应该成为我们打开小说和一切文学艺术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作者单位:331500江西省永丰县第二中学)
一、直接描写:正面直接凸显人物心灵世界
直接描写是小说人物心理描写常见的方法和手段,有:内心语言独白、外部语言旁叙、动作细节刻画、虚拟梦幻显现等。
1.人物内心语言独白
是小说中人物运用内心语言自己对自己说话,以表现人物最强烈的思绪和最隐秘的心情,也是作者直接表现主要人物的内在思想活动。如:《红楼梦》中精彩的心理语言描写,第32回的“诉肺腑”中那段著名的心理描写堪称描写典范: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已,果然是个知已。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已,自然我可为你的知已;既你我为知已,又何必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我虽为你的知已,但恐怕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已,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泪又下来。
这一喜、一惊、一悲、一叹,写尽林黛玉多少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林黛玉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是经过作者整理的内心独白,写得条理清晰,有章法。按说,林黛玉处在那种情景之下,内心百感交集,五味俱全,思绪不会那么清晰有序。但是,由于作者着力刻画的是人物内心真实内容而不是人物思维形式本身,所以,尽管表层语言未必完全合乎真实本身,但其内涵具有艺术的真实性。
2.外部语言旁叙
小说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心灵进行直接叙述、品评、解剖。在刻划群体形象的内心世界时,更为活泼。它能融进作者的主观感受,以第三人称角度传达给读者。如:《项链》,一开篇就叙写主人公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性格,让人们很快就把握了人物特征。又如:鲁迅对小说《长明灯》中的吉光屯居民的恐惧心理剖析也十分典型:
“当他们听到疯子说‘我放火时,不仅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般出入了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就扰动了。”
“许多人们的耳朵里,心里,都存了可怕的声音:‘放火!’但自然还有多少更深的蛰居人的耳朵里,心里是全没有。然而全屯空气也就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他们自然也隐约知道毁灭的不过是吉光屯,但也觉得吉光屯似乎就是天下。”
作者通过对吉光屯居民的心理品评,把吉光屯人对“疯子”放火熄灭“长明灯”所引起的不安和恐惧心理刻划了出来,充分凸显了吉光屯一大群居民在深刻的封建礼教的毒害下的迟钝、麻木心灵。
3.动作细节刻画
小说中人物行为活动描写可谓最多、最积极、最活跃。可是典型、突出、富有个性化的动作并不多。这恰恰又是凸显人物心理的最好手段。如:《项链》中写主人公从朋友那借到项链的狂喜。作者以入木三分的笔触揭示出人物的心灵, 通过细节刻画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毒害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空虚、庸俗的灵魂。
4.虚拟梦幻显现
虚拟梦幻显现,即通过梦境、幻觉虚拟描写人物的思想愿望,用以显示人物的思想意识变化的曲折历程。如:《红楼梦》中第82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林黛玉听了薛姨妈那边的婆子夸她与宝玉是一对儿后,思绪连绵,涌上心来。和衣倒下,不觉一梦。梦中自己被许配给别人,她不答应,求助贾母,贾母不理睬;又见宝玉,宝玉起初道喜,接着留信黛玉,黛玉不信,宝玉用小刀划胸口,黛玉抱住宝玉,痛哭……这番梦境,虽是她的虚拟梦幻,却又是她平常心理的反映。林黛玉寄人篱下,多愁善感,对宝玉有情,却又担心不成……这一梦境,正反映出林黛玉的现实处境和真实内心。又如:《阿Q正传》“革命”一章中阿Q陷入穷途末路时进行了革命的幻想:……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三尖两刀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是阿Q对现实极度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之后出现的革命幻觉,他在幻觉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又如: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当小女孩又冻又饿时出现的几次幻觉。她看见了发光的蜡烛,温暧的火炉,看见冒着香味的烤鹅从盘子里跳出来,看见美丽的圣诞树,看见去世的老祖母突然降临人间,搂着她飞向天国……这一幻觉描写,充分揭示了小姑娘的悲惨命运,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二、间接心理描写:侧面多向凸显人物心灵世界
小说心理描写多以直接描写为主,间接描写为辅。小说创作单一的描写手段总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约束。人物的活动总是复杂多变的,有外在的、内在的,有表面的、深层的,有现实的、虚幻的。描写手段也不能单一。心理描写要表现复杂的心灵世界,更重间接描写手段。间接描写常能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间接心理描写有:神态表情暗示、个性言行反应、景物烘托等。在写作实践中,这些方式又常常灵活、交叉、综合使用。
1.神态表情暗示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人的表情神态,是人的内在心理活动的外在流露和表现方式,特定的心理活动支配特定的表情神态。如: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胆怯自私,苟且偷生而又顽固守旧,害怕并仇视一切变革的典型人物。作者中五次写到他的“脸色”,一会儿“苍白”,一会儿“发青”,一会儿“由发青变成发白”,“苍白”是他精神猥锁,怯懦脆弱的奴性心理的表情特征;“发青”又是他对外界刺激惊恐不安、愤激不已的面部标志。这里,不同的脸色简直成了透视人物心理状态的“晴雨表”!又如:《守财奴》写葛朗台诱骗继承权的担心时:“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的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这里,人物的神态就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其视金钱如命的龌龊内心。
2.个性言行反映
文章中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对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往往具有特别传神的效果。
如:《祝福》中写祥林嫂反复讲述阿毛的故事,“我真傻,真的……”这里的言语表面看重复繁多,但繁中别有深蕴——很具有个性化,也只有她才能说这话,只有麻木到这种地步,才能说出这话。它能很好地显现人物在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理,已经到了麻木不觉的地步了!
我们来看《孔乙已》一文中鲁迅先生这样通过对孔乙已的动作描写来反映其心理的。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管,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因为孔乙己从心眼里噍不起那些短衣帮,所以对来自他们的嘲笑丝毫不在意。相反,为了显示自己与短衣帮的不同,他便将九文大钱一一“排”在柜台上。“排”这一典型化的动作充分反映了孔乙己得意,炫耀的心理——你们是些什么东西!只能花四文大钱,有我阔气吗?
3.言语透露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宗旨,语言是人物心理的外化,因此人物对话就是表现人物的基本质料,作为间接心理描写手段之一的人物语言要像戏剧台词那样富于个性化的特点,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一个说话人物。如:《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接到请柬后的两句对话。丈夫得意洋洋地把请柬丢在桌上,咕哝着:“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呢?”而他呆头呆脑,只知一味迁就的路瓦栽却误以为妻子不想去,不厌其烦向她说明请柬来之不易。这时,玛蒂尔德再也忍不住了,她用恼怒的眼睛瞧着他,不耐烦地大声说:“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呢?”这才是她第一句的弦外音。只此两句话便把玛蒂尔德敏感、纤细、娇嗔、任性的气质个性和此刻焦躁烦恼、痛苦的心情表现得委曲尽致,入木三分。由此可见,这样的人物语言,既充分体现了个性化的特点,又极富言语性。
4.景物烘托
景物描写是以景物来烘托、表现人物心理。描写春光灿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自然心情舒畅;描写乌云遮天、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实为压抑愁闷;描写秋风落叶、鱼打萍草,是为心灵忧伤。
如:《荷花淀》写水生嫂等妇女们探夫未遇返回时,写淀上风光,景象的开阔,风光的明丽,烘托了人物由失落惆怅逐渐变喜的心情。
又如:《党员登记表》中写到黄妈妈用干枯的手指掩埋了女儿的遗体后,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太阳已经转到西山顶上去了,惨淡的光茫,照射着雪地上的血迹。也是射着茫茫的山野,山野间是一片雪白,看不见一点路的痕迹。这里既是写景,又是言情:景物地“惨淡”正渲染了黄妈妈心中的悲苦之情,夕阳残照,山野茫茫、路径无觅,又是黄妈妈悲痛欲绝中迷茫心境的艺术写照,所以下文接着续写她几度想“跳下沟去,结束这痛苦的一生。”可见,寓情于景的景物描写也能折射了人物心理活动的脉络波纹,收到景为人设,景以传情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小说人物心理描写在文学创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又实在是展示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必不可少的重要表现手段。我们应该紧紧抓住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这一核心,去充分感受,认识和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和作品通过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特定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这应该成为我们打开小说和一切文学艺术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作者单位:331500江西省永丰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