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课堂死气沉沉。“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呢?我认为应抓住“四感”——语感、情感、
美感和好感。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这是激发阅读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咏雪》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让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请一些学生起来尝试,然后带动下面的学生,大家就能快一些进入角色,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比较害羞。只要老师鼓励,还是有同学愿意尝试的。
二、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辩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如: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开头,桃花源的“奇”和“美”就是一个感情激发的眼,一下子就能调动其情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然后带着新奇的语气,展开想象,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感情。学生迅速高涨起来的情绪,为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极好的铺垫。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很多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当然,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多练几首诗,诵读的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文可以说是说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跌宕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开始学生在诵读时很难读出感情,也不知道这句为什么是名句。后来,我请学生用简笔画把这句话的内容描述一下,并标出有哪些颜色,用了哪些线条。经过学生自己分析,感受到一种画面的美感,好象受到震撼,再读的时候感情立即充沛了很多,还带出一点意境。下一步要学会赏析,具体地说,就是要分析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这是建立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要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赏析的角度多样,可以针对整体做些风格、意境和思路的点评;也可以选取某句话进行字词品味、修辞辩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有些学生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但是有些学生的收获有限,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在这一层面的阅读,不论能否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
四、诵读,要读出好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的诵读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一来古诗文的量很大,二来古诗文的阅读能力需要不断的实践提高。因此,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要把这种习惯培养到课外。只有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古语说:“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可以在课的尾声掀起一个诵读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究,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如果古诗文教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
的确,学好古诗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审时度势,加大创新力度,以求找到科学的、独特的古诗文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533612广西田阳县百育镇逸夫小学)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呢?我认为应抓住“四感”——语感、情感、
美感和好感。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这是激发阅读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咏雪》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让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请一些学生起来尝试,然后带动下面的学生,大家就能快一些进入角色,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比较害羞。只要老师鼓励,还是有同学愿意尝试的。
二、诵读,要读出情感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辩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如: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开头,桃花源的“奇”和“美”就是一个感情激发的眼,一下子就能调动其情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激发强烈的阅读兴趣,然后带着新奇的语气,展开想象,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感情。学生迅速高涨起来的情绪,为顺利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做了极好的铺垫。读出情感这是诵读古诗文的第二个层次,很多学生停留在这个层次难以突破。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感情就慢慢上来了。当然,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有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几次下来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可以多练几首诗,诵读的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诵读,要读出美感
古诗文可以说是说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跌宕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开始学生在诵读时很难读出感情,也不知道这句为什么是名句。后来,我请学生用简笔画把这句话的内容描述一下,并标出有哪些颜色,用了哪些线条。经过学生自己分析,感受到一种画面的美感,好象受到震撼,再读的时候感情立即充沛了很多,还带出一点意境。下一步要学会赏析,具体地说,就是要分析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这是建立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要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赏析的角度多样,可以针对整体做些风格、意境和思路的点评;也可以选取某句话进行字词品味、修辞辩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有些学生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但是有些学生的收获有限,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在这一层面的阅读,不论能否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
四、诵读,要读出好感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的诵读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一来古诗文的量很大,二来古诗文的阅读能力需要不断的实践提高。因此,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要把这种习惯培养到课外。只有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古语说:“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可以在课的尾声掀起一个诵读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究,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如果古诗文教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
的确,学好古诗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审时度势,加大创新力度,以求找到科学的、独特的古诗文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533612广西田阳县百育镇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