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藏获奖连环画原稿赏析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2009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称“小人书”的连环画,是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部连环画的原稿(尤其是名家作品),皆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品和存世孤品,其价值可谓不言而喻。中国美术馆拥有丰富的连环画原稿藏品,其中不乏我国连环画评比中的获奖佳作,更不乏名家的连环画手稿。它们在连环画艺术于大众中的影响突出,进一步深化了其凝聚的艺术价值。
  馆藏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比获奖作品原稿
  1963年的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比,在文化部与中国美协组织下共同举办。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掀开崭新一页,连环画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其自身优势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连环画家创作情绪高涨,其艺术亦进入了快速有序的繁荣时期。所以说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该时期的连环画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发展。
  其中获此届“绘画一等奖”的连环画《西厢记》,是由我国著名的女画家王叔晖为庆祝《新婚姻法》的公布而创作的。此连环画有两个版本,即1953年创作的16幅彩绘本,及1956年创作的128幅的白描本,可谓是一部可和王实甫的《西厢记》百世并传、划时代的杰作。如果说1953年画《西厢记》是超越古人,那么1956年的创作则是超越她自己。然而“文革”期间,这部载入了新中国美术史的佳作却被判为“毒草”,118幅绘画原稿被销毁,现存仅有中国美术馆收藏的10幅。其中的这幅原稿(图1),可见王叔晖运用极其娴熟的传统技法,细腻而生动地刻画了读信的崔莺莺、叠被的红娘之人物形象,再现了这个千古传诵的爱情故事之精彩片段。
  1957年出版的连环画《我要读书》,则是1954年王绪阳、贲庆余两位画家共同所绘的作品,其获此届连环画评比“绘画一等奖”。作品讲述了少年高玉宝短暂的读书生活,凝重的线条和阴郁的黑白调子强化了悲怆的主题。画家通过细腻而富于人情味儿的人物姿态和开阔的视角,让读者领略到童心的稚嫩可爱,在酸楚和隐痛中激发出深深的怜悯。这部作品是较早借鉴国外黑白技巧的典范,炭笔擦出的块面丰富了视觉效果,即使留白较多,也能感受到纵横的沟壑、泥泞的道路以及东北农村的荒冷气息。并以准确的人物刻画、严谨的构图、精炼的笔意,将连环画艺术水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成功地塑造了高玉宝的童年形象图(2)。实乃感情质朴,画面深凝。
  而获此届“绘画一等奖”的抗战连环画《铁道游击队》,是丁斌曾、韩和平花费了七年时间的呕心之作,为中国连环画出版史上再版次数最多、印数最高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是中国连环画的经典之作。其画面线条优美、毫发毕现、人物栩栩如生,非常富有艺术感染力。白描连环画共分为十册,按顺序分别为《血染洋行》《飞车夺枪》《夜袭临城》《杨集除奸》《巧打冈村》《苗庄血战》《两雄遇难》《湖上神兵》《三路出击》和《胜利路上》,可谓是红色经典中的第一套书。此为第三册《夜袭临城》中的一幅(图3):鬼子集中一批兵力对山区进行“扫荡”。为配合山区斗争,铁道游击队破坏铁路、奇袭客车、张贴标语……在津浦干线一带活动。“打蛇先打头”,他们又袭击了敌人的心脏——临城,并夺得武器,取得反“扫荡”的胜利。
  馆藏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比获奖作品原稿
  1981年的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是继首届评比后对连环画创作的又一次大检阅。从这届获奖作品来看,无论题材内容或艺术形式,较前届评奖都更丰富多彩。革命历史题材、英雄烈士的画传、根据中外文学名著编绘的作品都有很大提高和发展。不少古代题材的作品也富有现实意义,或给人以爱国主义和品德情操方面的教育,或给人以历史知识。
  由许荣初、许勇、顾莲塘、王义胜创作的连环画《白求恩在中国》,就在本届评比中获“绘画一等奖”。这部热情地歌颂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经典之作,是近年来连环画创作中一部较为突出的作品。画家们怀着对白求恩同志崇高的敬意,以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完成。他们采用传统的复线描技法,构图巧妙合理,黑白块运用自如,以质朴的绘画语言,成功地刻画出白求恩大夫的光辉形象。尤其是白求恩在战地手术时的那种镇定、沉着的神态让人阅后难忘。同时画家们善于借助对自然景物及环境氛围的渲染,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如白求恩大夫亲自为根据地儿童听诊的画面(图4),既增加了当年的生活气息,又表现了白求恩的和蔼可亲,使得白求恩的艺术形象更加高大伟岸。
   馆藏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比获奖作品原稿
  1986年的第三屆全国连环画评奖,其获奖作品不论是从人物塑造还是题材选择,都出现多样化的现象。连环画画家的个性和创作得到极大的认可和尊重,有了充分发展的机遇和展示的舞台,使得一批批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品接连涌现。
  获该届“绘画一等奖”的连环画《人到中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品是1981年画家尤劲东在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的毕业创作,表现了当代中国中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女主人公陆文婷大夫对工作虔诚的情操。但把7万字的同名中篇小说转换为73幅画图,无疑是巨大的难题和考验。为此,尤劲东十分注重艺术加工的概括、提炼,并尽可能地发挥了视觉形象自身的特殊性。他既用了几近超写实的手法塑造人物,又穿插一些抽象的、象征的、超时空的画面以及三联画的运用,或在特定场景的调度、衔接中,着力于表现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空间,以造型艺术语言自身的感染力超越文学语言的局限。如此幅“眼科大夫陆文婷仰卧在病床上,不知自己是在什么地方。她想喊,喊不出声来。她想看,什么也看不见。只觉得眼前有无数光环,忽明忽暗,变幻无常。只觉得身子被一片浮云托起,时沉时浮,漂游不定。”(图5)画稿就择取带纹理的纸面,将单色素描和色块及装饰性手法交错使用,使情境和心理的描绘得以强化,赋予了写实连环画以新的生机。
  1982年由湖北著名画家徐勇民和李全武联手创作,仅有21幅图的短篇连环画《月牙儿》,也同获该届“绘画一等奖”。作品以有限的画面和极尽入微的绘画语言,描绘了上世纪30年代被深深压在生活底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母女两代人的悲惨命运。画面的构图各有特色,幅与幅之间既能承上启下,又可独立成篇,幅幅耐人咀嚼、联想、感慨。其中21幅图以灰色系为主,处处透露着深深的历史感与时代感。犹如此幅,画中的月牙儿发丝凌乱,下颚微微抬起,眼神迷离地遥望着远方,紧皱的眉头透露出她的心事,未来在哪里?月牙儿双手无力地自然下垂,破旧的灰色大衣显得她十分清瘦,这是身世清苦的女子历经沧桑后的绝望(图6)。画家利用微妙的色彩,把故事中的人与景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营造了浓厚的悲情色彩,把那个时代中的一位女性社会牺牲品描绘得淋漓尽致。   1980年考入中央美院研究生班的韩书力,其导师是当时正借调在该院授课的贺友直。西藏的美丽传说“邦锦梅朵”,藏语意思是草地上的小花。在贺友直的指导下,韩书力决定将其改编成连环画,作为自己的毕业创作。考虑到传说的神话色彩,他首先部分借鉴了西方宗教绘画讲故事的方式,并融入了民间绘画的元素,同时又将汉族、两河文化的一些美术元素移植其中,如此兼容并蓄地在1982年创作成由46幅画稿组成的连环画《邦锦梅朵》,并获该届“绘画一等奖”。他的布面重彩绘画,是整合藏传壁画、唐卡与汉传工笔重彩的一种汉藏绘画的创新样式,就像此幅《邦锦梅朵》开辟的汉藏文化元素融合的途径(图7),进一步向藏文化宗教神秘主义的纵深拓展。
  “嘎达”是蒙古语家中最小的兄弟,“梅林”为札萨克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总兵的官职。嘎达梅林的抗垦斗争是内蒙古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壮举,表达了草原人民反压迫、图生存的坚强意志。嘎达梅林的起义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了,但草原人民把他奉为保护草原的英雄。上世纪80年代,许勇、顾莲塘、赵奇共同创作了连环画《嘎达梅林》,开创了宽银幕式连环画的先河,并获该届“绘画二等奖”。此连环画第一次采用了“宽银幕电影”的形式,把大草原的那种浩瀚、波澜壮阔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觉,表现在连环画上(图8)。同时连环画运用了大量的人物特写画面,其粗糙的质感,具有穿透力的直扎人心的眼神,强烈复杂的黑白灰版画的视觉效果所带来的深沉厚重的时代氛围,丰富的素描关系,达成了灵魂出窍的人物性格的表现。
  《罗伦赶考》是明代流传下来的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获该届“绘画一等奖”。1983年高云创作的连环画《罗伦赶考》,则结合钉头鼠尾描和铁线描技法,风格十分清新。整套作品画幅之间巧妙的呼应和转接,与之前的连环画大不相同,其一改连环画重剧情而轻技法的问题。画家在技法上深受传统国画的影响,在整体的把控和细部的刻画上颇具古意。同时在构图和陈述方式上,巧妙地借鉴了戏剧中的“实物写意”法,于看似简单的画面构成中,充分突出了跌宕的剧情矛盾,使画面极富故事的延展性。高云笔下的男子有一种高雅灵秀之气,女子则姿态婀娜,无论是男子身影,还是梳妆镜前的女子背影,都是衣纹飘逸、清丽而精妍,洋溢着一种渴求宁静的气息。再看那精雕细琢的屏风、古质雅韵的窗户、平滑厚实的竹躺椅(图9),皆洋溢着一种淡泊古雅的气息,一种空灵潇洒的古典美。
  发表于1982年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讲述主人公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而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1983年,聂鸥和她的丈夫孙为民共同创作了改编自路遥同名小说的连环画《人生》,并获该届“绘画三等奖”。由于画家插队落户时在农村生活了好几年,深刻地体验了山沟、河流、田野、耕牛、农家、农夫、草木、老井……人和自然在山雨欲来时,仍然那么从容散淡,这些都是画家挥之不去的亲切记忆;所以在画作里表达是情之所至,不需刻意矫饰,既富有个性又朴实无华(图10)。
  1984年,被美术界誉为“悲情主义”和“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何多苓,根据美国作家保罗·加利科的小说绘制的连环画《雪雁》轰动画坛,并获该届 “绘画二等奖”。连环画表现在英格兰北部沿海,有一大片沼泽。这里广袤、荒凉,只有一座废弃的灯塔。1930年春,专画鸟类和大自然的年轻画家菲利普来到这里。他住在灯塔里,与海鸟为邻,长年守护着这个灯塔。有一天,一个女孩抱着一只受伤的雪雁到灯塔求助,打破了菲利普平静的生活……二战爆发后,菲利普为了解救被德国人围困在海峡那边敦刻尔克的英国军队,驾着一条小帆船,冒着德国人的轰炸,往返于营救舰与海滩之间,但最终菲利普再也没能回来……何多苓成功表现了面貌丑陋而内心充满善与美的菲利普、纯洁美丽的少女弗丽丝,及作为真善美化身的雪雁形象(图11)。画家把高度的造型能力、逼真的写实技巧、高雅而有些灰暗的色彩及某些电影手法的运用,都当作表达自己强烈情感的手段,有机地将它们组织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作品能通过画面的意境,表达出高度的抒情效果,赋予盎然的诗意。
   馆藏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比获奖作品原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進行,我国很快告别了经济短缺的时代。而电视、电影、电脑走进千家万户,使得连环画在新的媒体方式挤压下,很快出现衰落趋势。但在第四届全国连环画评奖(1986-1990)中,还是涌现出一些好的作品,在尝试新的表现手法、追求新的艺术风格方面仍取得一定的成就。
  其中,沈尧伊绘5集长篇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于1989年出版第一册,迄今共有7个版本。它自问世以来,屡屡夺魁折桂,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先后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金奖”、第四届全国连环画“绘画创作一等奖”、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评奖“金奖”等。连环画历经6年完成,共926幅,其中近一半为双联画。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部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大型连环画,是中国连环画史上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连环画创作中表现革命历史题材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沈尧伊以饱满的创作热情、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部划时代的创作当中。他曾两次到长征路上体验生活,与编辑、脚本作者一起多次访问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从而能深刻领会笔下人物的性格特点。作品中共有真实人物77人、虚构人物23人。特别是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彭德怀等领袖人物的塑造,不仅造型惟妙惟肖,而且神态逼真,通过生动的形象刻画,表现了革命领袖的伟大气概。画家还善于把典型人物与特定历史下的典型环境结合起来,如硝烟弥漫的战地拼杀,波涛汹涌的江河飞渡(图12),崇山峻岭的天险奇袭,雪山草地的风云变幻……烘染了长征这一历史的奇迹。《地球的红飘带》以独特的构思立意,以精心的人物塑造,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再现了当代视觉的长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不朽经典。
  众所周知,印刷品(如连环画)对书画作品本身有神化作用,而最终判断的依据为原稿。其实众多书画在印刷品里看上去还行,一看原稿却感觉弱了不少。尤其是优秀的书画原稿主要是细节精彩,但无论是四色彩印也好,黑白单色印刷也罢,通常精彩是印刷不出来的。因此以上中国美术馆珍藏的连环画原稿,弥足珍贵。岁月如歌,这些曾感动过大众心灵的原稿,呈现了新中国各个时期连环画的不同特征,勾勒了现代连环画的发展轨迹。
其他文献
姑妈蒋蓉大师一生创作的作品众多,而创作题材大都源自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花、鸟、树、虫等自然界的动植物,正因为常见,不少艺术家往往忽略了它们美的价值,而姑妈却把许多紫砂陶艺家忽略的东西,收进了她的创作视野。  姑妈蒋蓉的父亲和伯父都是当时的紫砂高手,过去的许多紫砂艺人,由于和文人墨客的交往甚多,近朱者赤,受他们影响,自然有了文人气息。姑妈自幼从艺,读书不多,却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骨子里有着传统
期刊
今年我国进入鼠年。这是中国传统纪年法的一种,以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对应,组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每十二年一轮回。今年鼠年以农历立春为界,从公元2020年1月25日起,到2021年2月3日止。去年是“猪年”,后年就是“牛年”了。所以今年春节常出现
期刊
在人类千年文明史中,瘟疫总是以挑衅的角色与我们相伴同行。14世纪毁掉欧洲1/4人口的“黑死病”、15世纪至18世纪横扫欧洲的天花、1799年把英国人口死亡率推向顶峰的结核病、1840-1862年席卷全球的霍乱、1844-1866年在沙俄西伯利亚地区发生的大规模炭疽,以及20世纪以来发生的“西班牙大流感”、疯牛病、艾滋病、SARS、禽流感……还有庚子鼠年春节前夕湖北武汉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  有史以
期刊
明代是自汉唐以来,我国家具历史上的又一个兴盛期。随着当时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园林和住宅建设之兴旺,形成了对于家具的大量需求。而明代文化名人热衷于家具工艺的研究和审美的探求,对于明代家具风格的成熟起到促进作用。同时郑和下西洋,从盛产高级木材的南洋诸国运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高档木料,也为明代家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明代家具的造型非常简洁明快,工艺制作和使用功能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其时的家具品种、
期刊
众所周知,张大千(1899-1983)和溥心畲(1896-1963年),一个是四川人,一个是北京人,两人都有极高的天赋,张大千在南方靠“血战古人”成就画名;溥心畲在北方靠皇家熏陶和金子银子成就事业,尽管成长道路不同,但他们都演绎了极其精彩的艺术人生。特别是他们联袂合作的书画,被圈内誉为珠联璧合,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至今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据《溥心畲先生诗文集·年谱》中记载:溥心畲与
期刊
陈寅生,晚清著名的铜刻高手,被誉为在墨盒上刻文字、图案的第一人。“凡入都门购文玩者,莫不以有寅生所刻为重,足与曼生壶并传”。陈寅生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先进的商业意识,并与晚清收藏圈交游密切。寅生铜刻是“文人铜刻”,从一诞生起,就高于一般工匠在器物上的商品铜刻。陈寅生的高明,不仅是在技法上,更多的是文人趣味的先进,是美术理念的先进,是金石文化的先进。  陈寅生(1830-1912),北京人(原籍大兴)
期刊
自宋代以来,江南地区伴随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和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与其他地域完全不同的秀雅端庄、经世务实的区域文化。尤其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江南重乡土、重教育,自古以来就耕读传家、文人辈出,以致到了晚清时代,江南诞生了大量艺术造诣极高的工笔仕女画家,将江南地区的江南女子描绘得形神兼备,对后来的海上画派的人物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如图1费丹旭的仕女册,描绘了江南地区的小桥流水、亭台楼
期刊
久慕宜兴紫砂壶大家储集泉之名,近日初次相见,相谈甚欢,古人所道“以文会友,相见如故”,诚不我欺。  言谈间,“谦卑,好学,勤奋”是储集泉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这些从前辈优秀艺术家身上传袭下来的美德,如同储集泉的作品一样——每件作品都很有思想,意境很深,看上去很舒服。  储集泉1954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名门旺族,其祖辈储南强先生与“供春壶”的邂逅为紫砂史上留下不可不写的传奇。  储集泉年少时喜书好画,却
期刊
陶瓷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不言而喻。在这片远东大地上,曾与全球最古老的文明同步,烧制出最早的陶器,也曾独树一帜,发明出让全世界叹为观止的瓷器。对外,陶瓷是中国的名片,对内,陶瓷是中国人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从功能到内涵,从技术到审美,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正是这些不言的信息,吸引着一代代收藏家与研究者前仆后继,乐此不疲。  古陶瓷的价值显然不是藏品的市场价格能够衡量的。收藏者爱之切,日日与古陶瓷联
期刊
王国维死后的24卷定本?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1877-1927)在颐和园内的鱼藻轩前,自沉于昆明湖。王国维之死,世人热议已久。毕竟斯人已逝,整理其遗著成为当务之急。其友人罗振玉1927年编印《海宁王忠慤公遗书》,其弟子赵万里1940年编印《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以下均简称“遗书本”),均应时而生。在这两部卷帙浩繁的“遗书本”之中,王氏代表作《观堂集林》必然辑录,共计24卷。  这部《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