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体现在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等对教材进行相应的编排改进,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课程标准给教师上生物实验课提供了很大的灵活取材和操作的空间,如果教师不注意开发实验资源,不精心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项目,而是照本宣科,自然无法达到生物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实验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尝试按照《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的一些实验内容作一些改进,使实验课和生活实践结合更紧密,更容易操作,更能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处理生物实验课时,我做了一些具体的尝试。
在《学习使用显微镜》这节课中,要完成两件事情,第一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第二学习使用显微镜,如果认识显微镜的结构部分耽误很长时间的话,会缩短学生学习使用显微镜的时间,而本节课的重点恰恰是让学生能够学会使用显微镜。不仅如此,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显微镜,学生看到显微镜时更喜欢的是“动”,而不是想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他们更好奇怎么用,能看到什么。因此,在教学中,对认识显微镜的结构这一部分进行这样的处理:首先把要求学生记住并会用的一些关键的结构写在黑板上:目镜、物镜、反光镜、准焦螺旋、通光孔、遮光器、光圈和转换器,让学生对照显微镜找出结构的位置并记住他们的名称;然后我演示这些结构的调节及使用方法,例如转换器转动时物镜会怎么变化?调节准焦螺旋时镜筒会怎么变化?光圈的大小怎么改变等等;最后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结构的使用进行操作练习,如调节准焦螺旋,调节反光镜,转动转换器,调节大小光圈等等,学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调节这些结构,这样为下一步学习使用显微镜争取了很多时间。
在学习使用显微镜这一环节,我给不同组的学生准备了不同的玻片标本,而不是教材中提意的写有“上”的纸片,先演示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的使用方法,然后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在进行《组织和器官》的实验时,我大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把细胞结构,组织的概念以及器官的形成放在一节课上进行, 准备洋葱,黄瓜,西红柿这些观察材料,不同组的同学分别观察洋葱表皮,黄瓜的果肉,西红柿的表皮,西红柿的果肉,西红柿的筋络,通过显微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结果,总结出以下规律:①不同的植物的细胞形态各异,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的细胞形状各异,但是植物细胞的结构基本相同;②果肉部位的细胞形态结构基本形同,功能也基本相同,果皮部位的细胞形态结构基本形同,功能也基本相同,筋络细胞形态结构基本形同,功能也基本相同,从而形成组织的概念;③西红柿是由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和输导组织等形成,从而形成器官的概念,植物体有六大器官。
实验结束时,每个小组各选一个代表,对装片的制作方法、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交流。
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管》时,选择性情温和的泥鳅,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方案后,引导学生在显微镜下找到红细胞呈单行通过的毛细血管,然后将班级观察很清晰的某一同学做到标本,用数码显微镜投影到显示屏上,让同学们认识毛细血管,同时指出沿着血液流动的方向,动脉越来越细,最小的动脉分枝成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网油汇集成最小的静脉,静脉逐渐汇集,越来越粗。之后学生继续在显微镜下观察,认识三种学血管的粗细、血流的速度以及血流动方向。
三种血管的管壁、管腔、弹性等在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教师通过播放录相片,让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自学课本有关三种血管点介绍,进行总结归纳。
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部分的地内容,教材用图片呈现出来,没用动感,不形象。我先播放动画片,让学生很直观的感觉到物质和气体交换的情况,然后让学生思考、理解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结构特征,最后列表比较三种血管的管壁、弹性、血流方向、血流速度以及功能,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和提高。
在进行《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的教学时,我也对课本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编排,课本首先演示“发酵现象”,然后动手操作“制作甜酒”,显然“制作甜酒”是重头戏,但是“制作甜酒”要蒸米饭,接种,容器还要放在温箱内进行培养,一节课内不能出现甜酒,使授课内容不紧凑,学生探究甜酒形成的热情也不能维持几天,因此我把“发酵现象”作为本节课的重头戏,而“制作甜酒”只要求熟悉制作过程和注意事项,操作过程学生自己回家实践。
实验准备包括:①学生准备:上课前几天要求学生在家发面,并蒸出馒头并在上课时带到课堂,同时自制酸牛奶(教师是事先传授制作方法)并在上课时带到课堂。②教师准备:上课前教师为每实验小组准备一套“发酵现象”的装置,澄清的石灰水,火柴。
课堂活动安排:第一步展示“发酵现象”装置,让同学们描述实验现象,并猜测瓶中的气泡是什么气体产生的?根据不同的猜测,想出检验气体的不同方法并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确定气体成分。这一部分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发酵现象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有人以为是二氧化碳,有人认为是氧气。师生共同讨论检验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方法,制订检验方案,最后学生实施方案。
第二步,每个同学展示出自己发面蒸熟的馒头,并解释发面的过程面团为什么会变大?蒸熟的馒头中为什么会有小孔?蒸馒头用酵母发酵的原理是什么?
第三步学生代表描述自制酸牛奶的步骤以及原理。
第四步学生自学“制作甜酒”的方法、步骤、原理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出现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达成共识。
发酵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密切,而且容易操作,现象明显,学生把发酵现象的原理搞明白了,那么制作甜酒的方法步骤和原理就水到渠成,应刃而解了。
生物知识就在身边,要做有心人,才能使生物课堂教学轻松愉快,又和谐高效。
收稿日期:2010-01-05
在《学习使用显微镜》这节课中,要完成两件事情,第一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第二学习使用显微镜,如果认识显微镜的结构部分耽误很长时间的话,会缩短学生学习使用显微镜的时间,而本节课的重点恰恰是让学生能够学会使用显微镜。不仅如此,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显微镜,学生看到显微镜时更喜欢的是“动”,而不是想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他们更好奇怎么用,能看到什么。因此,在教学中,对认识显微镜的结构这一部分进行这样的处理:首先把要求学生记住并会用的一些关键的结构写在黑板上:目镜、物镜、反光镜、准焦螺旋、通光孔、遮光器、光圈和转换器,让学生对照显微镜找出结构的位置并记住他们的名称;然后我演示这些结构的调节及使用方法,例如转换器转动时物镜会怎么变化?调节准焦螺旋时镜筒会怎么变化?光圈的大小怎么改变等等;最后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结构的使用进行操作练习,如调节准焦螺旋,调节反光镜,转动转换器,调节大小光圈等等,学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调节这些结构,这样为下一步学习使用显微镜争取了很多时间。
在学习使用显微镜这一环节,我给不同组的学生准备了不同的玻片标本,而不是教材中提意的写有“上”的纸片,先演示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的使用方法,然后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在进行《组织和器官》的实验时,我大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把细胞结构,组织的概念以及器官的形成放在一节课上进行, 准备洋葱,黄瓜,西红柿这些观察材料,不同组的同学分别观察洋葱表皮,黄瓜的果肉,西红柿的表皮,西红柿的果肉,西红柿的筋络,通过显微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结果,总结出以下规律:①不同的植物的细胞形态各异,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的细胞形状各异,但是植物细胞的结构基本相同;②果肉部位的细胞形态结构基本形同,功能也基本相同,果皮部位的细胞形态结构基本形同,功能也基本相同,筋络细胞形态结构基本形同,功能也基本相同,从而形成组织的概念;③西红柿是由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和输导组织等形成,从而形成器官的概念,植物体有六大器官。
实验结束时,每个小组各选一个代表,对装片的制作方法、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交流。
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管》时,选择性情温和的泥鳅,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方案后,引导学生在显微镜下找到红细胞呈单行通过的毛细血管,然后将班级观察很清晰的某一同学做到标本,用数码显微镜投影到显示屏上,让同学们认识毛细血管,同时指出沿着血液流动的方向,动脉越来越细,最小的动脉分枝成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网油汇集成最小的静脉,静脉逐渐汇集,越来越粗。之后学生继续在显微镜下观察,认识三种学血管的粗细、血流的速度以及血流动方向。
三种血管的管壁、管腔、弹性等在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教师通过播放录相片,让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自学课本有关三种血管点介绍,进行总结归纳。
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部分的地内容,教材用图片呈现出来,没用动感,不形象。我先播放动画片,让学生很直观的感觉到物质和气体交换的情况,然后让学生思考、理解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结构特征,最后列表比较三种血管的管壁、弹性、血流方向、血流速度以及功能,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和提高。
在进行《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的教学时,我也对课本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编排,课本首先演示“发酵现象”,然后动手操作“制作甜酒”,显然“制作甜酒”是重头戏,但是“制作甜酒”要蒸米饭,接种,容器还要放在温箱内进行培养,一节课内不能出现甜酒,使授课内容不紧凑,学生探究甜酒形成的热情也不能维持几天,因此我把“发酵现象”作为本节课的重头戏,而“制作甜酒”只要求熟悉制作过程和注意事项,操作过程学生自己回家实践。
实验准备包括:①学生准备:上课前几天要求学生在家发面,并蒸出馒头并在上课时带到课堂,同时自制酸牛奶(教师是事先传授制作方法)并在上课时带到课堂。②教师准备:上课前教师为每实验小组准备一套“发酵现象”的装置,澄清的石灰水,火柴。
课堂活动安排:第一步展示“发酵现象”装置,让同学们描述实验现象,并猜测瓶中的气泡是什么气体产生的?根据不同的猜测,想出检验气体的不同方法并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确定气体成分。这一部分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发酵现象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有人以为是二氧化碳,有人认为是氧气。师生共同讨论检验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方法,制订检验方案,最后学生实施方案。
第二步,每个同学展示出自己发面蒸熟的馒头,并解释发面的过程面团为什么会变大?蒸熟的馒头中为什么会有小孔?蒸馒头用酵母发酵的原理是什么?
第三步学生代表描述自制酸牛奶的步骤以及原理。
第四步学生自学“制作甜酒”的方法、步骤、原理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出现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达成共识。
发酵现象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密切,而且容易操作,现象明显,学生把发酵现象的原理搞明白了,那么制作甜酒的方法步骤和原理就水到渠成,应刃而解了。
生物知识就在身边,要做有心人,才能使生物课堂教学轻松愉快,又和谐高效。
收稿日期:20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