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风拂过,送来缕缕清香。推开窗户,不经意间,我又看到了那棵高大的榕树,枝繁叶茂地立在那里,犹如我心头那永远抹不去的回忆……。
一切都仿佛发生在昨日,记忆中的小女孩在大院的榕树旁蹦蹦跳跳,拿着蒲扇的老人乐呵呵地坐在榕树下,与邻居唠着家常,一切都是那么的温馨且美好。仍记得五岁那年,工作繁忙的父母将我送到您身边。您急忙从抽屉里捧出一把蜜饯、糖果递给我,用沙哑的声音说:“吃吃吃。妈妈把您的手挡回去道:“爸,小孩儿吃多甜食会长蛀牙的!”您挠了挠头,一边呵呵地笑着,一边依旧将糖果塞进我的小背包里:“没事儿没事儿,少吃点。”边说,边用您那满是“沟壑”的手抓住我肉乎乎的小手,满眼的慈爱与温情。①
日子就在这间小四合院里一天天地溜走了。
又一个黄昏,穿着粉色纱裙、扎着小辫子的我跑到院子里,用稚嫩的声音大喊着:“外公,外公,吃饭啦!”榕树下穿着白色布衫的您应了一声:“行,来喽!”您脸上的皱纹堆积在一起,笑容却如同黄昏的落日般灿烂。
我大声嚷嚷着:“外公快背我嘛。”您捶捶驼得厉害的背,扭扭腰说:“上来!”我立马扑过去,不顾您的腿一直在抖动,高兴地拍着您的脖子喊着:“驾!驾!”您也作势忽上忽下,把我逗得咯咯直笑。在一片金黄的余晖中,祖孙二人融入漫天的灿烂里,身后的榕树仿佛也在笑,笑得枝叶乱颤。②
到了上學的年纪,父母要把我接回他们身边。
这天,天阴沉沉的。此时正值秋季,冷风从衣服缝隙中钻进来,让人不寒而栗。您将我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放进小包中,并塞进一大把零食,一如当初。但那天,您显得格外沉默。
车子缓缓向前驶去,我从车窗中往外看,您满头的白发随风乱舞满是皱纹的手远远地挥着,久久不曾放下。忽然,您用手抹了抹眼角我虽看不见您的泪光,却感受得到您心的温度。
秋风乍起,树叶飘零,漫天飞舞。榕树叶簌簌地落下,像是为离别而落泪,又像在预谋着另一场离别……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在繁忙中渐渐遗忘了过去的美好时光,每当父母让我回去看看您时,我却说:“没时间,不去。”
“不想去。”“太远了。”
直到听闻您过世的音讯,我才忆起那段曾经的过往。人已去,榕树却依旧常青,一如那棵榕树下的美好时光。④
总评
习作中,“榕树”贯串全文,既作为伏笔,又象征着外公与“我”的亲情。年迈的外公总是竭尽全力地让心爱的小外孙女感到快乐,即便孩子的要求有时对他来说负担颇大;然而,孩子长大后,却渐渐地忘却了外公对自己的爱,直到人已离去,才惊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
作文的前半部分,以一种温馨轻松的笔调叙述了自己与外公间点点滴滴的温暖和快乐;而在结尾处,外公的逝去又让文字变得沉重起来。然而,榕树常青,在生命衰竭的时候仍能迸发出对生的渴望。或许,这也是小作者的自我安慰吧。
(张颖怡)
一切都仿佛发生在昨日,记忆中的小女孩在大院的榕树旁蹦蹦跳跳,拿着蒲扇的老人乐呵呵地坐在榕树下,与邻居唠着家常,一切都是那么的温馨且美好。仍记得五岁那年,工作繁忙的父母将我送到您身边。您急忙从抽屉里捧出一把蜜饯、糖果递给我,用沙哑的声音说:“吃吃吃。妈妈把您的手挡回去道:“爸,小孩儿吃多甜食会长蛀牙的!”您挠了挠头,一边呵呵地笑着,一边依旧将糖果塞进我的小背包里:“没事儿没事儿,少吃点。”边说,边用您那满是“沟壑”的手抓住我肉乎乎的小手,满眼的慈爱与温情。①
日子就在这间小四合院里一天天地溜走了。
又一个黄昏,穿着粉色纱裙、扎着小辫子的我跑到院子里,用稚嫩的声音大喊着:“外公,外公,吃饭啦!”榕树下穿着白色布衫的您应了一声:“行,来喽!”您脸上的皱纹堆积在一起,笑容却如同黄昏的落日般灿烂。
我大声嚷嚷着:“外公快背我嘛。”您捶捶驼得厉害的背,扭扭腰说:“上来!”我立马扑过去,不顾您的腿一直在抖动,高兴地拍着您的脖子喊着:“驾!驾!”您也作势忽上忽下,把我逗得咯咯直笑。在一片金黄的余晖中,祖孙二人融入漫天的灿烂里,身后的榕树仿佛也在笑,笑得枝叶乱颤。②
到了上學的年纪,父母要把我接回他们身边。
这天,天阴沉沉的。此时正值秋季,冷风从衣服缝隙中钻进来,让人不寒而栗。您将我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放进小包中,并塞进一大把零食,一如当初。但那天,您显得格外沉默。
车子缓缓向前驶去,我从车窗中往外看,您满头的白发随风乱舞满是皱纹的手远远地挥着,久久不曾放下。忽然,您用手抹了抹眼角我虽看不见您的泪光,却感受得到您心的温度。
秋风乍起,树叶飘零,漫天飞舞。榕树叶簌簌地落下,像是为离别而落泪,又像在预谋着另一场离别……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在繁忙中渐渐遗忘了过去的美好时光,每当父母让我回去看看您时,我却说:“没时间,不去。”
“不想去。”“太远了。”
直到听闻您过世的音讯,我才忆起那段曾经的过往。人已去,榕树却依旧常青,一如那棵榕树下的美好时光。④
总评
习作中,“榕树”贯串全文,既作为伏笔,又象征着外公与“我”的亲情。年迈的外公总是竭尽全力地让心爱的小外孙女感到快乐,即便孩子的要求有时对他来说负担颇大;然而,孩子长大后,却渐渐地忘却了外公对自己的爱,直到人已离去,才惊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
作文的前半部分,以一种温馨轻松的笔调叙述了自己与外公间点点滴滴的温暖和快乐;而在结尾处,外公的逝去又让文字变得沉重起来。然而,榕树常青,在生命衰竭的时候仍能迸发出对生的渴望。或许,这也是小作者的自我安慰吧。
(张颖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