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技术和时代的发展,大多数人们习惯用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并根据大家在社交媒体上发的状态了解彼此生活近况。而覆盖面最广的社交媒体微信凭借其独特而强大的功能成为最热门的网络社交工具。本文希望从戏剧理论的角度探讨人们在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以及这种自我呈现所带来的虚拟与现实的差距的原因。
关键词:戏剧理论;印象管理;自我呈現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说社会与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特定的角色卖力表演着。现代社会中,微信朋友圈也像是个大舞台。微信朋友圈加好友的渠道来自QQ好友,手机通讯录和“附近的人”以及当面的扫一扫,这样的朋友圈是以强连接为主,弱连接为辅,使虚拟社交圈与现实社交圈相重合。正是这样一种特别的关系,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的所发状态直接影响着他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印象。最近有很多人会在网络上调侃说:“愿你的现实生活比微信朋友圈中的精彩。” 这虽是一句调侃,但也道出了微信朋友圈中的状态的确能起到建构自己形象的作用,也说明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虽有高度融合但差距也是存在的。本文希望从戏剧理论的角度探讨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以及这种自我呈现所带来的虚拟与现实的差距。
一、戏剧理论简介
“戏剧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凭借在设得兰群岛的佃农社区做的一项实地研究而提出的,又被称为“自我呈现理论”。所谓自我呈现即“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人们展示自我的努力则是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的,且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人们会依照舞台情境,社会规定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望,有计划地控制和创造自身的角色表现,以此达到预期目的,最终目的是维持自己在他人心中的积极人物形象。
二、自我呈现中前台与后台界限模糊化
像舞台一样,戈夫曼把情境分为了前台和后台两个区域。前台是演员进行演出的场所,大多数情况下前台是已经被设计好的,演员必须按照业已存在的社会规范扮演各自的角色。而后台是与前台相对的概念,它与前台分离,是观众不能进入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卸下伪装进行暂时的放松,同时为下次的前台表演做准备。微信时代,个人在朋友圈发表有关逛街旅游美食等等一切的状态,转发自己赞同的文章或观点,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都作为表演的前台呈现给观众的,而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则是后台。
三、印象管理
在人际互动中,如果一个演员想演好角色,给观众留下好的印象,他就必然要对自己在表演时的种种行为进行管理,以便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戈夫曼把这种管理称为“印象管理”。这种管理,也是对自我形象,理想我的一种建构,塑造自己在虚拟社会的形象,从而影响人们对其在现实生活的印象。印象管理中的四种表演模式同样适用于人们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
(一)理想化表演
这是微信朋友圈最主要的一种表演方式。表演者会掩饰或部分掩饰与自己理想的形象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集中展示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在发表内容前,会仔细斟酌自己想发布的内容,是要体现自己的文艺还是逗逼,观众看到我的状态会是怎样的反应,甚至状态的配图应该怎样才能体现我要的效果。例如某人在朋友圈发状态,每次的文字和配图都是很文艺,观众便会认为他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么文艺,这便塑造了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二)误导性表演
为了在与他人互动期间呈现理想化的表演效果,表演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误导性表演,使观众产生错觉。因为微信的相对私密性,在朋友圈发状态,彼此非好友是看不见对方的评论的,所以除了本人之外没人知道点赞数以及大家评论数,有些人经常在微信上进行统一回复,这样所有人都能看见,比如“点赞的都是什么心态”、“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要继续努力”,类似这样的统一回复,都是在证明有很多人关注这条状态。还有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富裕的人,经常在微信上有意无意晒出一些奢侈物品,让人产生误解。
(三)神秘化表演
神秘化表演也就是在交往过程中,为了防止表演者与观众交往过密,他们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使观众无法完全无法了解表演者而深感神秘,从而产生一种敬畏的心理。这种神秘化在微信朋友圈中特别容易体现。微信朋友圈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社区,人们的交流也只是网络上的交流,无法面对面观察彼此的神情动作,这种神秘感是一直存在的。
(四)补救性表演
即在表演过程中,有时因互动双方无意或者有意的行为会造成表演崩溃,即出现事变,它包括无意动作,不合时宜的闯入,失礼和当众吵闹。这些行为使表演者自发性的自我暴露于观众面前,破坏了理想化的形象。而印象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避免这些事变,这就需要所有参与互动的人进行补救。
四、对于社交媒体自我呈现的思考
现代社会,网络几乎渗透到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能简单评判它的好坏,因为人们既体验着它带来的便利,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它改变了生活习惯。微信朋友圈也是,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它方便了人们日常交流,并且可以通过发表文字图片状态来了解彼此的生活。微信如同一个大舞台,每个人在其中不仅是表演者也是观众,表演者在微信朋友圈通过发布信息和图片达到印象管理的目的,而观众则通过回复表演者的信息进行互动。这种自我呈现和互动,可能给表演者和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表演者在微信朋友圈努力塑造理想化形象,通过观众反馈带来满足,而观众有时会因为别人展示的精彩光鲜生活有失落。从戏剧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虚拟与现实的差距是很正常的,可以从前台与后台的角度来解释,也可以从印象管理来分析。
因此,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要理性看待微信朋友圈,选择性接收和选择性忽略表演者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面对微信朋友圈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自我呈现,真的能像看一场舞台剧一样,看完有些许感慨,但还是能迅速回到现实生活。技术的发展使虚拟和现实慢慢融合,但无论时代怎么改变,最应该认真对待的还是现实生活,让现实生活比微信朋友圈中的表演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王笑天.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现状以及在新浪微博中的自我呈现取向[D].广州大学,2013
[3]李魏华.QQ空间中的自我呈现[D].兰州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刘太兴(1984- ),男,汉族,重庆云阳人,工作单位:云阳县融媒体中心,职称:初级,研究方向:新闻传媒。
关键词:戏剧理论;印象管理;自我呈現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说社会与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特定的角色卖力表演着。现代社会中,微信朋友圈也像是个大舞台。微信朋友圈加好友的渠道来自QQ好友,手机通讯录和“附近的人”以及当面的扫一扫,这样的朋友圈是以强连接为主,弱连接为辅,使虚拟社交圈与现实社交圈相重合。正是这样一种特别的关系,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的所发状态直接影响着他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印象。最近有很多人会在网络上调侃说:“愿你的现实生活比微信朋友圈中的精彩。” 这虽是一句调侃,但也道出了微信朋友圈中的状态的确能起到建构自己形象的作用,也说明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虽有高度融合但差距也是存在的。本文希望从戏剧理论的角度探讨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以及这种自我呈现所带来的虚拟与现实的差距。
一、戏剧理论简介
“戏剧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凭借在设得兰群岛的佃农社区做的一项实地研究而提出的,又被称为“自我呈现理论”。所谓自我呈现即“为了使他人按照我们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人们展示自我的努力则是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的,且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人们会依照舞台情境,社会规定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角色期望,有计划地控制和创造自身的角色表现,以此达到预期目的,最终目的是维持自己在他人心中的积极人物形象。
二、自我呈现中前台与后台界限模糊化
像舞台一样,戈夫曼把情境分为了前台和后台两个区域。前台是演员进行演出的场所,大多数情况下前台是已经被设计好的,演员必须按照业已存在的社会规范扮演各自的角色。而后台是与前台相对的概念,它与前台分离,是观众不能进入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卸下伪装进行暂时的放松,同时为下次的前台表演做准备。微信时代,个人在朋友圈发表有关逛街旅游美食等等一切的状态,转发自己赞同的文章或观点,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都作为表演的前台呈现给观众的,而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则是后台。
三、印象管理
在人际互动中,如果一个演员想演好角色,给观众留下好的印象,他就必然要对自己在表演时的种种行为进行管理,以便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自己所希望的形象。戈夫曼把这种管理称为“印象管理”。这种管理,也是对自我形象,理想我的一种建构,塑造自己在虚拟社会的形象,从而影响人们对其在现实生活的印象。印象管理中的四种表演模式同样适用于人们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
(一)理想化表演
这是微信朋友圈最主要的一种表演方式。表演者会掩饰或部分掩饰与自己理想的形象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集中展示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在发表内容前,会仔细斟酌自己想发布的内容,是要体现自己的文艺还是逗逼,观众看到我的状态会是怎样的反应,甚至状态的配图应该怎样才能体现我要的效果。例如某人在朋友圈发状态,每次的文字和配图都是很文艺,观众便会认为他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么文艺,这便塑造了自己的理想化形象。
(二)误导性表演
为了在与他人互动期间呈现理想化的表演效果,表演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误导性表演,使观众产生错觉。因为微信的相对私密性,在朋友圈发状态,彼此非好友是看不见对方的评论的,所以除了本人之外没人知道点赞数以及大家评论数,有些人经常在微信上进行统一回复,这样所有人都能看见,比如“点赞的都是什么心态”、“谢谢大家的支持,我还要继续努力”,类似这样的统一回复,都是在证明有很多人关注这条状态。还有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富裕的人,经常在微信上有意无意晒出一些奢侈物品,让人产生误解。
(三)神秘化表演
神秘化表演也就是在交往过程中,为了防止表演者与观众交往过密,他们之间要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使观众无法完全无法了解表演者而深感神秘,从而产生一种敬畏的心理。这种神秘化在微信朋友圈中特别容易体现。微信朋友圈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社区,人们的交流也只是网络上的交流,无法面对面观察彼此的神情动作,这种神秘感是一直存在的。
(四)补救性表演
即在表演过程中,有时因互动双方无意或者有意的行为会造成表演崩溃,即出现事变,它包括无意动作,不合时宜的闯入,失礼和当众吵闹。这些行为使表演者自发性的自我暴露于观众面前,破坏了理想化的形象。而印象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避免这些事变,这就需要所有参与互动的人进行补救。
四、对于社交媒体自我呈现的思考
现代社会,网络几乎渗透到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能简单评判它的好坏,因为人们既体验着它带来的便利,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它改变了生活习惯。微信朋友圈也是,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它方便了人们日常交流,并且可以通过发表文字图片状态来了解彼此的生活。微信如同一个大舞台,每个人在其中不仅是表演者也是观众,表演者在微信朋友圈通过发布信息和图片达到印象管理的目的,而观众则通过回复表演者的信息进行互动。这种自我呈现和互动,可能给表演者和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表演者在微信朋友圈努力塑造理想化形象,通过观众反馈带来满足,而观众有时会因为别人展示的精彩光鲜生活有失落。从戏剧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虚拟与现实的差距是很正常的,可以从前台与后台的角度来解释,也可以从印象管理来分析。
因此,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要理性看待微信朋友圈,选择性接收和选择性忽略表演者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面对微信朋友圈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自我呈现,真的能像看一场舞台剧一样,看完有些许感慨,但还是能迅速回到现实生活。技术的发展使虚拟和现实慢慢融合,但无论时代怎么改变,最应该认真对待的还是现实生活,让现实生活比微信朋友圈中的表演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戈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王笑天.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现状以及在新浪微博中的自我呈现取向[D].广州大学,2013
[3]李魏华.QQ空间中的自我呈现[D].兰州大学,2009
作者简介:
刘太兴(1984- ),男,汉族,重庆云阳人,工作单位:云阳县融媒体中心,职称:初级,研究方向:新闻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