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泉 不悲身死忧国衰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f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初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有一位活跃在菲律宾政治、经济舞台的杰出人物,被称为“菲律宾经济发展史上占有永久地位的人”,他就是菲律宾华侨史上最有建树、声誉卓著的爱国华侨领袖李清泉。抗战期间,他奋起领导侨胞支援祖国抗日战争,他的业绩在海内外同胞中有口皆碑 ,成为广大侨胞的光辉典范。
  为振兴祖国效力
  李清泉先生把祖国的安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拳拳赤子之心令人敬佩。
  1888年农历七月十三,李清泉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县金井镇石圳村的一个华侨家庭。
  李清泉的曾祖父是石圳第二个往菲谋生的人,到他祖父同一公时,已是菲律宾的富商之一。至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李清泉已成为菲律宾木材业巨商和全菲最大的木材出口商,被称为菲律宾“木材大王”。
  他为振兴中华,四处呼吁,发起召开“闽侨救乡大会”,提倡实业救乡,致力于福建的开发和建设;1919年的“五四”运动,先生同全国人民站在一起,通电北京政府反对出卖民族利益;1924年,国内人民要求和平统一的呼声甚高,李清泉先生再次通电段祺瑞政府,敦促他实现和平统一,并为此曾亲自出席南北和平统一会议。
  和谈破裂后,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他应蒋介石的要求筹饷资助,捐资达十三万银元。
  李清泉先生以民族利益为重,为了有效地动员侨胞筹款支持北伐,他率先抛弃门户之见,主动恳请国民党在菲律宾的中坚人物戴金华、王泉笙二人出面协助,主持资助北伐的筹款活动。李清泉先生还代募短期救国公债100多万元。
  南京政府成立后,出于为振兴祖国效力的动机,他应蒋介石之聘出任财政部和实业部顾问,并担任国货信贷银行监察委员和中国银行董事。总之,凡有利于振兴中华的事业,他就挺身而出,尽力而为。
  与夫人共同抗日
  抗战期间,李清泉先生与祖国人民共赴国难。他奋起领导侨胞支援祖国抗日战争,发动海外侨胞支持祖国抗日,四处奔走,成为他爱国主义精神最集中的体现。
  1931年,日本法西斯制造“九一八”事变,大举入侵中国。东北沦陷消息传到南洋,李清泉先生当即拍案而起,于9月23日联合十五位知名侨领发起组织“国难后援会”,以动员华侨投入支援东北人民的抗敌斗争。同时通电美国等国,呼吁国际舆论制止日本侵华行径。他还捐资20万元支援东北义勇军。1934年2月,日本策划成立“满州帝国”,李清泉先生通电声讨溥仪出任伪满皇帝的叛国行为。


  19 3 2年,日本侵略军又发动“一二八”事变入侵上海,李清泉先生立即同扬启泰、王泉笙、曾廷泉、史国诠、黄腾论、杨荣标、扬静桐等发起成立“菲律宾华侨救国联合会”。为了更广泛地动员华侨投入抗战,2月3日,中华商会和马尼拉国民党支部联合召集各华侨团体联席会议,“共策一切救国方略”。会上决定成立“国难后援会”,推举李清泉为主席。并随即筹集巨款资助淞沪抗战和东北义勇军。在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日战役中,李清泉先生“斥资首倡汇助国军”,“斯役菲岛捐资为南洋群岛冠”。至1932年9月,汇交蔡廷锴达80万美元,汇交东北马占山抗日军费达40万美元,并捐出20万交福建省作为国防建设资金。
  在抗日斗争中,李清泉先生除捐款外,另一突出贡献是发起“航空救国运动”。
  1932年11月7日,十九路军在淞沪的抗敌名将翁照垣到达马尼拉,驻菲总领事扬光泩及爱国侨领李清泉等设宴欢迎,翁照垣在宴会上呼吁“航空救国是一条出路”。
  李清泉随即于11日以国难后援会会长身份,召集各界侨领共商航空救国事宜,决定成立“中国航空建设协会菲律宾分会”,李清泉先生被推举为主席,会员达4000余人。李清泉先生“慨然独捐战斗侦察机一架以为侨界倡”。捐机活动立即得到菲律宾侨胞的响应,共捐资300万元,购机十五架,命名为菲律宾华侨飞机队。这是华侨最早的捐机活动。
  在李清泉先生的感召和影响下,他的夫人颜敕女士,在抗日战争期间也同李清泉先生并肩作战,成为一位杰出的爱国华侨妇女领袖。
  颜敕女士是晋江县金井下洋村人,是李清泉先生的原配,后随夫出国。抗战爆发后她即把华侨妇女组织起来,成立“菲律宾华侨妇女抗日后援会”,后改名为“妇女慰劳会菲律宾分会”,从事抗战宣传、募捐和监督抵制日货等活动。
  她深入学校组织华侨童子军,抬着“救国箱”上街挨家挨户募捐,又组织女学生上车站、码头、广场等公共场所卖“爱国花”,组织华侨到各公司去收“爱国常月捐”,通过各种形式筹集抗日资金,寄回祖国支援抗日。
  颜敕女士还组织华侨妇女敢死队,上街监督抵制日货,检查商店、劝阻出售日货,不听规劝者的店铺就受到处罚。
  她倡导的义卖活动形成菲律宾一项声势浩大的爱国热潮。当时,一位年仅十四岁的小学生杜兴桥用自己全部储蓄买了1000个面包,托颜敕女士领导的“妇女慰劳会”转交抗敌前线军人。为保护这位爱国少年的热情,慰劳会决定义卖这1000个“爱国面包。”《新闽日报》为此刊登了消息。华侨为之感动,纷纷解囊,1000个面包捐卖3000菲币,“足供战士万余人一日之需。”在这一行动激发下,义卖活动遍及全菲各地,“霎时风起云涌,成绩惊人。”
  在捐机运动中,华侨妇女募集十万菲币(相当五万美元),购机一架命名为“妇女号”献给祖国。
  颜敕女士十分关注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日斗争。《新华日报》曾多次报导颜敕领导的妇女慰劳会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支援。如1938年3月,她汇给八路军1万港元,10月又汇给新四军1万港元以救济伤兵难民。后来又制成救伤袋十万交前方医院,并委托美国红十字会把大宗医药送往前线。
  她还亲自写信寄交朱德总司令慰问八路军将士,信中说:“朱德将军勋鉴:公率三军,捍卫北疆,捷报频传,侨众欣跃。本月六日特汇中行国币1万元,托为购置雨具,运交将军分发八路军士兵应用。谨此奉闻,并祝胜利。颜敕谨启,廿七年三月十日。”   朱德总司令十分珍重颜敕女士的爱国热情,特此同彭德怀将军联名回信。信中说:“接三月十日来信,敬悉。承汇中行国币1万元,托为购置雨具,慰劳敝军,厚意热情,无任感奋。当此敌焰方张,民族危急之际,我海外侨胞,本毁家纾难之情,拥护国军,爱及敝路,全体将士皆为之感动,再接再厉,誓报国仇。德虽不敏,惟有率我八路健儿,与东方强盗奋战到底,备求不负侨胞之期望,而尽军人之天职。引领南望,不尽依驰。尊赐俟收到后,即当分发,用付雅命。专此奉复。敬致民族革命敬礼。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民国廿七年四月二日。”
  策励侨众开展抗日爱国运动
  在李清泉先生出任国难后援会会长时,就把抵制日货作为打击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重要手段。
  在1931年11月26日召开的、有3000余人参加的菲律宾华侨救国代表大会上,就宣布了“抵制日货条例”,并成立了抵制委员会,李清泉先生亲自参加该组织活动。抗战爆发后,李清泉更加坚决领导抵制日货运动,当时有人担心抵制日货会引起侨商同日本的贸易关系,顾虑造成法律上的麻烦。对此,李清泉先生毅然说:“诸位认为该做的就放胆做。”这一斗争,就在第一年造成日本对菲出口减少20%。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清泉先生立即召集菲律宾各埠侨领,成立“菲律宾华侨抗敌委员会”,作为统一华侨救国运动的领导机构。李清泉先生出任主席,杨启泰、薛芬士出任副主席。在成立公告中宣布:该会以“策励侨众开展爱国运动,以人力物力援助政府抗敌御侮”为宗旨。并在全菲各地成立分会以全面开展筹款、抵制日货和鼓励青年回国参战。
  在厦门和福州相继沦陷时,他又组织“福建华侨救济委员会”,发起捐资1000万元供福建省救赈和武装民众的经费。
  当他看到海外华侨抗日救国情绪日益高昂,而南洋各地华侨均各自行动,缺乏统一领导时,李清泉先生认为成立全东南亚华侨抗日组织,统一行动,将会更有效地领导和组织华侨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他于1937年秋,致函陈嘉庚先生建议“南洋华侨应在香港或新加坡组一筹赈总机关,领导募款。”陈嘉庚先生回以,“新加坡乏相当人,请转商香港较妥。”
  李清泉认为成立华侨总会刻不容缓,且由陈嘉庚先生出面发起最为适宜,于1938年夏,他再次致函陈嘉庚先生,倡议在新加坡组织华侨总会。印尼巴城侨领庄西言亦有此议。
  在陈嘉庚先生同李清泉、庄西言等的共同努力下,1938年10月10日在新加坡召开了南洋各埠代表大会。
  李清泉亲率的菲律宾代表是先到达的代表团,因而受到陈嘉庚先生的赞扬。由此,亦可见李清泉救国之心切。大会决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并制定了筹赈行动计划,推举陈嘉庚先生为总会主席,李清泉、庄西言先生为副主席。自1938—1941年三年之中,共筹款二亿六千四百万国币,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日战争。
  其中李清泉先生任主席的菲律宾抗敌委员会,自1938—1940年就筹集菲币1200万抗日经费。陈嘉庚先生称赞“其数目为南洋各属华侨之冠”。
  李清泉先生原身患糖尿病,但他仍抱病为国奔走,后病情恶化,送往美国加州医治无效,于1940年10月27日与世长辞,享年52岁。临终之时,留下遗言:“将10万美元遗产给祖国抚养难童”。
  在他这一精神激励下,马尼拉侨团和他的生前好友共筹40万美元作为祖国救助难童基金,以表示对李清泉先生的永久纪念。人们盛赞他是:“至死不忘救国的人。”正如吴重生先生所说:李清泉先生是“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的贤者。他为祖国兴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他文献
他的眉宇间含着一股凛冽、又带有几分英气,微红的面色中夹杂着风霜,一双深邃的眼睛,平和凝重中透着坚毅的光;长而挺拔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尖形的下颌,给人一种畅游在文学海洋中的自信、自在与自足的感觉。随行一把豹纹斑竹扇,扇子正面四个字“真水无香”,是他1998年第一本散文集的书名,扇子的另一面也为四个字“中国创造”,是他即将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书名,扇于手中,悠悠荡荡,略显惬意潇洒。  他是
期刊
本刊讯(记者 曹宏琰)2015年9月12日下午,《十里钟声》——刘波《中华儿女》专栏文章出版研讨会在中华儿女报刊社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青联委员、专家学者等80余人参会发言,并对文集给予了高度评价。  刘波是全国青联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专职画家。他介绍说,《十里钟声》书名取于自己的联语“故国千秋传木铎,烟岚十里有钟声”。这本书是由近年来他在《中华儿女》杂志上开设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
期刊
和冯世翔见面是在中华全国青联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上。  休会期间,一名阳光俊朗的男青年从会场走出,一身休闲西装,脚穿一双帆布鞋。会议前夕,冯世翔刚做完一个小手术,为了不耽误开会,他强忍疼痛坚持到了会议闭幕。  都说全国青联里牛人多,果不其然。1983年出生的冯世翔,虽然得益于父母家族企业的影响,但是他的起步和成长则脱离了家族,大学毕业后独自一人到异地创业,历经十年时间,现在已经是一家百亿资
期刊
“有好几家医院都判我‘死刑’了,是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找到他,就等于找到了希望。”这是晚期肿瘤患者王某对解放军总医院一位普通医生的评价。  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广为传颂的“他”,真的有那么“神”吗?带着一份好奇,记者走进解放军总医院放射治疗科射波刀中心,探访了该中心的学科带头人李玉主任,领略了他把先进设备和精湛技艺完美结合、用仁心仁术守护患者生命的动人事迹。  “患者以性命相托,医者要以心血相报
期刊
编者:  “七·七事变后,作为全民族救亡图存的重要力量,海外侨胞明确提出“抗战者生,妥协者亡”,并纷纷表示“值此存亡绝续之生死关头中,凡属炎黄子孙者,当英勇共赴国难,做出任何重大牺牲而不惜。”他们以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不惜毁家纡难,以空前的规模组织起来,开展波澜壮阔的救亡运动。  “输财助战”是华侨抗战最主要的形式。据侨史专家提供的统计数据,抗战前3年华侨捐款额达20亿元,占当时中国军费开支的85%
期刊
2015年9月8日,广西凭祥市友谊镇。  静静的礼茶村,火辣的太阳照射着大地,阵阵热浪扑面而来,村道两旁的树叶仿佛被镀成金色,门槛边的黄狗也无精打采,呼呼喘着粗气。  广西崇左市边防支队隘口边防派出所的驻村民警韩中宽挎着警务工作包,走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一边用手轻轻擦拭额头上的汗水,一边走访村民。  “凌伯,最近身体怎么样,近期家里的情况还好吧?”来到60岁老党员家凌福海的家中,他关切问道。  “
期刊
一部关于中国教育入英国学校的纪录片,正掀起中英两国有关教育的争论。  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对50个13-14岁的英国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却“水土不服”。在预告片里,老师把学生训哭,学生也差点把老师逼疯。这是BBC发起的一项名为“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的研究项目,并将此拍成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
期刊
“感谢社会各界厚爱,我校招生计划已完成,即日起停止招生”,去年夏天,一条奇特的新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说它奇特,是因为它的发布者不是知名高校,而是一所普通中职学校。在专科类院校招生且非易事的今天,一所中职学校在暑期招生后的短短十天就打出这样一条横幅,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奇怪。  一所中职学校还需要提前报名挤着去上?似乎让人有些捉摸不透。今年7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记
期刊
“帕崩岗天葬台山坡上的简易棚子下,晋美旺扎盘腿就坐,面朝低处的天葬台,祈诵《普贤行愿品》。他手中的扎玛如鼓和摇铃,此起彼伏地发出乐音来,给山谷添增了一份安详与寂寥。  山坡上云雾缭绕,徐风吹来,它们向四处散开,留下的只有静谧。  一缕桑烟从天葬台边袅袅升腾,如柱地刺向空际,气味里弥漫松柏的醇香;秃鹫离开天葬台,在旭日的光芒里振翅远飞,化成一些小黑点,嵌在一览无余的蓝天中。”  2015年初夏,西藏
期刊
“从他的外表一点都看不出他是一个勇猛善战的指挥员和身经百战的战略家。相反,他看上去像一位普通的父亲,在干完一天艰苦而又令人满意的工作之后,回到家中,解开钮扣斜靠在椅子上休息,谈起话来面带安详的微笑,充满成熟而又淳朴的智慧。”  美国联合社记者爱泼斯坦曾这样形容他。  他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同志。一个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