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镇上卖瓜子的老板们,对袁老头近来频频光顾自家摊点生出疑窦:莫非这老头也想学着下海赶潮?偌小的镇子,卖瓜子的竟有十几处,再挤进这糟老头,岂不把我们田里的秧都扯稀哒。
说来还真有点邪乎:那些小小的瓜子摊,对老袁似乎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他毎天要赶几个趟儿,佝偻着干瘪矮小的身躯,盯着瓜子包磨磨蹭蹭地看,他那宛如啤酒瓶底厚的镜片,几乎同那些瓜子包贴在一块。时间一长,不认识他的人就不大客气了:“喂,老头,不买靠边站。”
此刻,他才如梦初醒地离去。
尔后,他每到一处都事先声明:“我买瓜子。”然后就盯着瓜子包瞧,老半天不动根。走时,他买了一包瓜子,倒进口袋里,忙展开那包瓜子的纸,看上一眼,便唉声叹气地走了。
有时,他把瓜子放入口袋,边走边漏在地上,他却浑然不知,那副模样挺滑稽的。原来,他买的瓜子没吃完,晚上,却让老鼠咬破衣袋美食了一顿。
生活真是太富有戏剧性了。虽然,先前卖瓜子的人,在心里骂过他脑壳有毛病,假如他一天不来,还有点不习惯了。理由很简单:他会买他们的瓜子。
袁老头对卖瓜子这行当,真的有雅兴吗?绝对不可能。他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书香门第,素来与经商风马牛不相及。据说晚明文坛公安派领袖袁氏三兄弟就是他的老祖宗。三袁出生在这个小镇上,他们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而名垂青史。
老袁作为袁氏的后裔,在那个非常年代也没幸免于难。首先,他们的家产被没收,接着,他的爷爷,一个老私塾先生,带着一家老小含泪离开了小镇,被放逐到一个偏远的乡村。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待政府落实政策时,父辈们相继逝去。房屋归还老袁后,他除留下一处小房子栖身外,其余的都捐给镇文化站办起了三袁纪念馆。这期间,他当过十几年民办教师,后转为公办。本来按政策可以调回那个小镇,可他离不开那里的孩子,况且村里缺老师,学校也舍不得他走。回来也只是匆匆处理好房子,之后,又回到了那个小乡村,一直工作到退休。
老袁年过三十才成家,那年月又有谁肯轻易下嫁给他呢?他的妻子是一个目不识丁,身患多种疾病的农村姑娘。他们没有孩子,两人相依为命。
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当老袁挑着书及简单的行李,同妻子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时,不禁潸然泪下。小镇的变化太大了,昔日的泥土路变成了水泥大马路,高楼大厦取代了茅舍小屋,那几套曾经显赫一时的袁宅已相形见绌,成了地地道道的老古董了。
他同妻子生活得很清静,除偶尔有几个从外地赶来的年轻学者,以及老学究模样的人光顾他陋室外,再没人打扰。他整日闭门不出,整理先人的文稿,或是吟哦自家诗句,得意起来击掌唱和,优哉游哉,乐在其中。
某日,县文化局的刘局长,一位研究三袁的专家,听说老袁回到了家乡,专程开车来拜访他。
刘局长一跨进他的家门就愣住了:十几个平方米的小屋里,有一张床,一张桌子,没有其他像样的家具。由于长期烟熏火燎,四面墙壁黑得如同锅底一般,大白天屋里都必须开灯。此时,老袁正在修改文稿,桌上放着一碗茶泡饭,床上躺着一个不断呻吟的女人。
看到这一切,刘局长心中涌出一股辛酸,我们的学者竟是如此条件。他走到床前问:“这位大嫂病得不轻,咋不送医院治疗?”
“没关系,是老毛病,过一阵子就会好的。”老袁显得很窘,他的妻子哮喘病又犯了。
刘局长嘱司机一道把大嫂送到镇医院,看完病后,又买了一些药品,并亲手一勺一勺给病人喂药,老袁在一旁感动得热泪盈眶。
安顿好病人,刘局长顺手翻看桌上的文稿,只读了几篇,就眼睛一亮,仿佛发现一座丰富的宝矿。
“太有价值了,你一定要出本集子。”刘局长激动地说。
“要是有难处,我可以帮你解决。”刘局长看到老袁一脸难色,又说。
“那我就先谢谢你了,我早有这个想法,此书若能出版,我也不枉活一生。”老袁说话的声音有些哽咽。
“困难再大,我也要保证你的书出版!”刘局长拍着胸膛,很坚定地说。
不知不觉,时间到了晌午,刘局长吩咐司机在镇上餐馆里端来饭菜,大家极简单地吃
了一顿。老袁让客人来招待自己,有点不好意思,又实在拗不过他们,只能顺其自然了。
当刘局長谈到老袁家庭实际困难时,老袁就接上了话茬。
“这点困难不可怕,怕只怕如今的文风太坏了。传统文化在许多人的心中没有位置;高雅的艺术被人们逐渐冷淡。比如:戏曲就很少有观众,一些剧团濒临解散,演员们连饭都吃不饱。可那些所谓的歌星们唱几首歌,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书摊上的学术专著也极少有人问津。这样下去,对社会发展很不利。”一向少言寡语的老袁今天算是遇到了知音,说起话来像决了堤的洪水。
听了老袁的一席话,刘局长感到心情很沉重,他关切地问:“三袁纪念馆近来情况咋样?”
“现在基本关闭,除一些学者外,很少有人参观。镇里曾有人建议,一部分拿出来做录像厅创收。”老袁忿忿然地说。
“真的不像话!”刘局长也很气恼。
接着,刘局长提出到三袁纪念馆看看。穿过一条小巷就来到街上,刚走到纪念馆门口,就看到了这一幕。
只见一个老太婆揪着小马的衣领不放,破口大骂他。这小马正是纪念馆的管理员,现在还兼录像厅放映员。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老太婆知道了她老伴来看黄色录像,因此来找小马麻烦。
“妈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刘局长听后骂道,一时竟忘了自己的身份。
老太婆知道来了领导,就拉着刘局长的手说:“这事你得管管!”
“你放心,我一定严肃处理!”刘局长平复了一下情绪。
在人们再三劝说下,老太婆才离开。
小马这才打开了闭馆多日的纪念馆。
刘局长在三袁塑像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他每次来必行的礼仪。只见大厅里布满灰尘,墙角里结满了蜘蛛网。他真想大发一通脾气,可又觉得不是地方。
参观完三袁纪念馆,已是下午三时,刘局长他们要回县城。上车前他紧握老袁的手,充满内疚地说:“我这个文化局长失职啊,不改变如今这状况,我该解甲归田了。”
“还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县里要成立三袁研究会,我想请你当顾问,还要正式给你下聘书。”刘局长接着说。
老袁很感激地点头。
“刘局长,您等等。”老袁说着回到家里,气喘吁吁抱来一沓发黄的线装书。
“这些书是我袓辈留下的,我现在把它捐给政府。”老袁心里很坦然。
刘局长接过书一看,发觉几本书是三袁的真迹孤本,他用手轻抚着书,如获至宝。这是他多年苦苦寻觅的东西,今天终于找到了。
“谢谢你啊,老袁!”由于太兴奋,刘局长不知说啥好。
一回到县里,刘局长就召开了县文化工作会议。整顿全县的文化市场,使经营秩序大为改观。紧接着他又去找县主管领导,解决了各文化站经费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为老袁筹到了出书资金。
很快,老袁的书出版了,一共印了一千册。
当老袁拿到新书,一把捧在胸前,像捧着刚出生的儿子一样。他用鼻子嗅着书里散发出来的油墨香味,激动得流泪了,这是他一生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
他首先给刘局长寄了一本,感谢他的关怀。然后,又相继给省里的一些专家学者寄了几本。其他的书就放在各个书店经销。
半年过去了,他的书除送出去的十多本外,一本都没卖出。他只好把书收回,放到自己的床下。
老袁想:书是政府出的资,不卖也行。等县里成立三袁研究会,开会的时候,我赠送给他们不就得了。
一天,老袁接到刘局长的电话,说让他明天参加三袁研究会成立大会。临行的时候,他去床底取书,一看傻眼了:书不见了。
他连忙找来老婆一问,才知道被她当废品卖掉了。
那天,家门口来了个人,叫王三娃,是镇上收废品的,问他老婆有没有废旧品处理。他老婆觉得反正书又没人要,放着占地方,就全卖了,得了一百八十元钱,她怕老袁说,就没敢告诉他。
老袁听后,发疯似的朝王三娃家里跑去。
王三娃告诉他,这些书都卖给镇上一些老头老太婆包瓜子去了。
从此,老袁就落下爱逛瓜子摊的毛病。
说来还真有点邪乎:那些小小的瓜子摊,对老袁似乎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他毎天要赶几个趟儿,佝偻着干瘪矮小的身躯,盯着瓜子包磨磨蹭蹭地看,他那宛如啤酒瓶底厚的镜片,几乎同那些瓜子包贴在一块。时间一长,不认识他的人就不大客气了:“喂,老头,不买靠边站。”
此刻,他才如梦初醒地离去。
尔后,他每到一处都事先声明:“我买瓜子。”然后就盯着瓜子包瞧,老半天不动根。走时,他买了一包瓜子,倒进口袋里,忙展开那包瓜子的纸,看上一眼,便唉声叹气地走了。
有时,他把瓜子放入口袋,边走边漏在地上,他却浑然不知,那副模样挺滑稽的。原来,他买的瓜子没吃完,晚上,却让老鼠咬破衣袋美食了一顿。
生活真是太富有戏剧性了。虽然,先前卖瓜子的人,在心里骂过他脑壳有毛病,假如他一天不来,还有点不习惯了。理由很简单:他会买他们的瓜子。
袁老头对卖瓜子这行当,真的有雅兴吗?绝对不可能。他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书香门第,素来与经商风马牛不相及。据说晚明文坛公安派领袖袁氏三兄弟就是他的老祖宗。三袁出生在这个小镇上,他们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而名垂青史。
老袁作为袁氏的后裔,在那个非常年代也没幸免于难。首先,他们的家产被没收,接着,他的爷爷,一个老私塾先生,带着一家老小含泪离开了小镇,被放逐到一个偏远的乡村。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待政府落实政策时,父辈们相继逝去。房屋归还老袁后,他除留下一处小房子栖身外,其余的都捐给镇文化站办起了三袁纪念馆。这期间,他当过十几年民办教师,后转为公办。本来按政策可以调回那个小镇,可他离不开那里的孩子,况且村里缺老师,学校也舍不得他走。回来也只是匆匆处理好房子,之后,又回到了那个小乡村,一直工作到退休。
老袁年过三十才成家,那年月又有谁肯轻易下嫁给他呢?他的妻子是一个目不识丁,身患多种疾病的农村姑娘。他们没有孩子,两人相依为命。
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当老袁挑着书及简单的行李,同妻子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时,不禁潸然泪下。小镇的变化太大了,昔日的泥土路变成了水泥大马路,高楼大厦取代了茅舍小屋,那几套曾经显赫一时的袁宅已相形见绌,成了地地道道的老古董了。
他同妻子生活得很清静,除偶尔有几个从外地赶来的年轻学者,以及老学究模样的人光顾他陋室外,再没人打扰。他整日闭门不出,整理先人的文稿,或是吟哦自家诗句,得意起来击掌唱和,优哉游哉,乐在其中。
某日,县文化局的刘局长,一位研究三袁的专家,听说老袁回到了家乡,专程开车来拜访他。
刘局长一跨进他的家门就愣住了:十几个平方米的小屋里,有一张床,一张桌子,没有其他像样的家具。由于长期烟熏火燎,四面墙壁黑得如同锅底一般,大白天屋里都必须开灯。此时,老袁正在修改文稿,桌上放着一碗茶泡饭,床上躺着一个不断呻吟的女人。
看到这一切,刘局长心中涌出一股辛酸,我们的学者竟是如此条件。他走到床前问:“这位大嫂病得不轻,咋不送医院治疗?”
“没关系,是老毛病,过一阵子就会好的。”老袁显得很窘,他的妻子哮喘病又犯了。
刘局长嘱司机一道把大嫂送到镇医院,看完病后,又买了一些药品,并亲手一勺一勺给病人喂药,老袁在一旁感动得热泪盈眶。
安顿好病人,刘局长顺手翻看桌上的文稿,只读了几篇,就眼睛一亮,仿佛发现一座丰富的宝矿。
“太有价值了,你一定要出本集子。”刘局长激动地说。
“要是有难处,我可以帮你解决。”刘局长看到老袁一脸难色,又说。
“那我就先谢谢你了,我早有这个想法,此书若能出版,我也不枉活一生。”老袁说话的声音有些哽咽。
“困难再大,我也要保证你的书出版!”刘局长拍着胸膛,很坚定地说。
不知不觉,时间到了晌午,刘局长吩咐司机在镇上餐馆里端来饭菜,大家极简单地吃
了一顿。老袁让客人来招待自己,有点不好意思,又实在拗不过他们,只能顺其自然了。
当刘局長谈到老袁家庭实际困难时,老袁就接上了话茬。
“这点困难不可怕,怕只怕如今的文风太坏了。传统文化在许多人的心中没有位置;高雅的艺术被人们逐渐冷淡。比如:戏曲就很少有观众,一些剧团濒临解散,演员们连饭都吃不饱。可那些所谓的歌星们唱几首歌,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书摊上的学术专著也极少有人问津。这样下去,对社会发展很不利。”一向少言寡语的老袁今天算是遇到了知音,说起话来像决了堤的洪水。
听了老袁的一席话,刘局长感到心情很沉重,他关切地问:“三袁纪念馆近来情况咋样?”
“现在基本关闭,除一些学者外,很少有人参观。镇里曾有人建议,一部分拿出来做录像厅创收。”老袁忿忿然地说。
“真的不像话!”刘局长也很气恼。
接着,刘局长提出到三袁纪念馆看看。穿过一条小巷就来到街上,刚走到纪念馆门口,就看到了这一幕。
只见一个老太婆揪着小马的衣领不放,破口大骂他。这小马正是纪念馆的管理员,现在还兼录像厅放映员。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老太婆知道了她老伴来看黄色录像,因此来找小马麻烦。
“妈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刘局长听后骂道,一时竟忘了自己的身份。
老太婆知道来了领导,就拉着刘局长的手说:“这事你得管管!”
“你放心,我一定严肃处理!”刘局长平复了一下情绪。
在人们再三劝说下,老太婆才离开。
小马这才打开了闭馆多日的纪念馆。
刘局长在三袁塑像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他每次来必行的礼仪。只见大厅里布满灰尘,墙角里结满了蜘蛛网。他真想大发一通脾气,可又觉得不是地方。
参观完三袁纪念馆,已是下午三时,刘局长他们要回县城。上车前他紧握老袁的手,充满内疚地说:“我这个文化局长失职啊,不改变如今这状况,我该解甲归田了。”
“还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县里要成立三袁研究会,我想请你当顾问,还要正式给你下聘书。”刘局长接着说。
老袁很感激地点头。
“刘局长,您等等。”老袁说着回到家里,气喘吁吁抱来一沓发黄的线装书。
“这些书是我袓辈留下的,我现在把它捐给政府。”老袁心里很坦然。
刘局长接过书一看,发觉几本书是三袁的真迹孤本,他用手轻抚着书,如获至宝。这是他多年苦苦寻觅的东西,今天终于找到了。
“谢谢你啊,老袁!”由于太兴奋,刘局长不知说啥好。
一回到县里,刘局长就召开了县文化工作会议。整顿全县的文化市场,使经营秩序大为改观。紧接着他又去找县主管领导,解决了各文化站经费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为老袁筹到了出书资金。
很快,老袁的书出版了,一共印了一千册。
当老袁拿到新书,一把捧在胸前,像捧着刚出生的儿子一样。他用鼻子嗅着书里散发出来的油墨香味,激动得流泪了,这是他一生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
他首先给刘局长寄了一本,感谢他的关怀。然后,又相继给省里的一些专家学者寄了几本。其他的书就放在各个书店经销。
半年过去了,他的书除送出去的十多本外,一本都没卖出。他只好把书收回,放到自己的床下。
老袁想:书是政府出的资,不卖也行。等县里成立三袁研究会,开会的时候,我赠送给他们不就得了。
一天,老袁接到刘局长的电话,说让他明天参加三袁研究会成立大会。临行的时候,他去床底取书,一看傻眼了:书不见了。
他连忙找来老婆一问,才知道被她当废品卖掉了。
那天,家门口来了个人,叫王三娃,是镇上收废品的,问他老婆有没有废旧品处理。他老婆觉得反正书又没人要,放着占地方,就全卖了,得了一百八十元钱,她怕老袁说,就没敢告诉他。
老袁听后,发疯似的朝王三娃家里跑去。
王三娃告诉他,这些书都卖给镇上一些老头老太婆包瓜子去了。
从此,老袁就落下爱逛瓜子摊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