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歌教学强调知人论世,其实此法亦适用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介绍作者,尤其是古代诗文作者时,必须介绍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相关情况。“相关情况”则是指对其思想情感产生影响的重大经历、创作风格等。如韩愈的谏迎佛骨而险些送命的遭际,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闲职的经历等;李白的飘逸浪漫,杜甫的沉郁顿挫,欧阳修的豪宕深挚,辛弃疾的雄深雅健等。凡此种种,对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情感思想无疑作用不小。
笔者从教近30年,所听的课不少,发现很多教师介绍作者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游离于课本,面面俱到,貌似全面,其实于所教课文的理解并无裨益;二是介绍给学生的,是只见作者的“骨头”而不见作者的“血肉”,活生生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在有些教师的口中变成了空洞的称谓或符号;三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非常之随便。比如介绍李白,你当然要讲他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但若仅停留于此,很有可能的结果是,那样一个心存“大鹏一日同风起”和“愿为辅弼”之志,而又极具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蔑视权贵傲岸精神的鲜活的李白,留给学生的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形象,而只是一个干瘪空洞的概念而已。笔者以为如此的作者介绍,小者,会影响学生对一篇作品情感的正确理解;大者,久而久之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第一种问题是教师未能吃透教材,所以只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无的放矢,眉毛胡子一把抓;第二种问题则对作者缺乏应有的了解,更别说研究了,因而介绍时,只能是“只见简历,不见活人”,了解有限、知之甚少,又焉能深入?第三种问题则纯粹是个态度问题。本文姑且不论。
那我们如何有效地介绍作者呢?此处的“有效”,指的是能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恰到好处的了解。“恰到好处”是说所介绍的作者的经历、思想、作品的风格,不仅对教学课文有帮助,而且学生借助作品的研习,能加深对作者思想情感等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教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李白的介绍则应强调李白浪漫主义的风格及其构成因素,另外还应介绍李白长安三年的游历,尤其要介绍诗人担任翰林供奉及一年后又赐金放还的那段对其思想产生过极为重大影响的特殊经历。这样,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加深了对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思想性格的了解,以及对其浪漫诗风的认识。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若能联系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学生看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句时,就易于感受到陶渊明于诗中表露出的思想感情:对“久在樊笼里”尔虞我诈官场仕途的厌恶及对“复得返自然”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诚然,介绍作者不必千篇一律,更不能惟教参是从,当视教学需要,或起首介绍,一气呵成;或分散绍介,适时穿插;或深入介绍,泼墨如注;或要言不烦,突出重点;或生平思想,娓娓道来;或风格流变,概括精要。总之,介绍时,是淡妆还是浓抹皆因具体课文而定。笔者介绍作者,或是“杂取种种”(鲁迅语),参阅多种资料,多方观照,精心取舍,尽可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或是用自己写的关于作者的一首诗,并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
要做到精心介绍作者,落实好课堂中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笔者认为,教师尚需做到:
首先是摆正认识,将作者介绍视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精心打造这一环节。
其次是加强学养,拓宽视野,有计划有选择有重点地读一读文学史,尤其是含有课文作者的篇章。值得在此推荐的,如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胡适的《白话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还要尽可能多的涉猎课文作者的人物评传(传记),重要的作者,传记往往还不少,这就可以有比较地去读。比如苏轼,有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王水照、崔铭的《苏轼传》,另外还有百家讲坛《康震评说苏东坡》等。李白的传记,可资一读的,有李长之的《李白传》、周勋初的《李白评传》,另外杨义的《李杜诗学》虽不是传记,但可视为传记,其论述大气磅礴,发幽探微,阐述李白(杜甫亦然)的作品往往紧密结合其生平及其思想情感的轨迹,我们要深入了解李白不能不读。杜甫的传记,有陈贻焮的三卷本《杜甫评传》,冯至的《杜甫传》等。像古代的文人,几乎都有关于他们的传记,如王钟陵主编的《屈原传》《韩愈传》,杜景华的《陶渊明传》等等。当然此处所说的都是现当代人撰写的,像古代人所写的,如关于杜甫的,比较著名的有清代浦起龙的《读杜心解》和仇兆鳌的《杜少陵集详注》等,虽不是传记,但旁征博引,值得一提。其他恕不在此一一列举。
笔者想要说明的是,教学的真正功夫在课外。读了这些传记、评传,对所教课文的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资质秉性、文化素养、性情爱好等方面了然于心,你的作者介绍才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才能根据课文或浓或淡,才能将作者立体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才能触摸到作者心的律动,真正走近作者,融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最终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作者单位:南通市第三中学)
笔者从教近30年,所听的课不少,发现很多教师介绍作者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游离于课本,面面俱到,貌似全面,其实于所教课文的理解并无裨益;二是介绍给学生的,是只见作者的“骨头”而不见作者的“血肉”,活生生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在有些教师的口中变成了空洞的称谓或符号;三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非常之随便。比如介绍李白,你当然要讲他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但若仅停留于此,很有可能的结果是,那样一个心存“大鹏一日同风起”和“愿为辅弼”之志,而又极具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蔑视权贵傲岸精神的鲜活的李白,留给学生的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形象,而只是一个干瘪空洞的概念而已。笔者以为如此的作者介绍,小者,会影响学生对一篇作品情感的正确理解;大者,久而久之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究其原因,笔者以为,第一种问题是教师未能吃透教材,所以只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无的放矢,眉毛胡子一把抓;第二种问题则对作者缺乏应有的了解,更别说研究了,因而介绍时,只能是“只见简历,不见活人”,了解有限、知之甚少,又焉能深入?第三种问题则纯粹是个态度问题。本文姑且不论。
那我们如何有效地介绍作者呢?此处的“有效”,指的是能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恰到好处的了解。“恰到好处”是说所介绍的作者的经历、思想、作品的风格,不仅对教学课文有帮助,而且学生借助作品的研习,能加深对作者思想情感等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教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李白的介绍则应强调李白浪漫主义的风格及其构成因素,另外还应介绍李白长安三年的游历,尤其要介绍诗人担任翰林供奉及一年后又赐金放还的那段对其思想产生过极为重大影响的特殊经历。这样,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加深了对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思想性格的了解,以及对其浪漫诗风的认识。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若能联系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学生看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句时,就易于感受到陶渊明于诗中表露出的思想感情:对“久在樊笼里”尔虞我诈官场仕途的厌恶及对“复得返自然”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诚然,介绍作者不必千篇一律,更不能惟教参是从,当视教学需要,或起首介绍,一气呵成;或分散绍介,适时穿插;或深入介绍,泼墨如注;或要言不烦,突出重点;或生平思想,娓娓道来;或风格流变,概括精要。总之,介绍时,是淡妆还是浓抹皆因具体课文而定。笔者介绍作者,或是“杂取种种”(鲁迅语),参阅多种资料,多方观照,精心取舍,尽可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或是用自己写的关于作者的一首诗,并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
要做到精心介绍作者,落实好课堂中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笔者认为,教师尚需做到:
首先是摆正认识,将作者介绍视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精心打造这一环节。
其次是加强学养,拓宽视野,有计划有选择有重点地读一读文学史,尤其是含有课文作者的篇章。值得在此推荐的,如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胡适的《白话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还要尽可能多的涉猎课文作者的人物评传(传记),重要的作者,传记往往还不少,这就可以有比较地去读。比如苏轼,有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王水照、崔铭的《苏轼传》,另外还有百家讲坛《康震评说苏东坡》等。李白的传记,可资一读的,有李长之的《李白传》、周勋初的《李白评传》,另外杨义的《李杜诗学》虽不是传记,但可视为传记,其论述大气磅礴,发幽探微,阐述李白(杜甫亦然)的作品往往紧密结合其生平及其思想情感的轨迹,我们要深入了解李白不能不读。杜甫的传记,有陈贻焮的三卷本《杜甫评传》,冯至的《杜甫传》等。像古代的文人,几乎都有关于他们的传记,如王钟陵主编的《屈原传》《韩愈传》,杜景华的《陶渊明传》等等。当然此处所说的都是现当代人撰写的,像古代人所写的,如关于杜甫的,比较著名的有清代浦起龙的《读杜心解》和仇兆鳌的《杜少陵集详注》等,虽不是传记,但旁征博引,值得一提。其他恕不在此一一列举。
笔者想要说明的是,教学的真正功夫在课外。读了这些传记、评传,对所教课文的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资质秉性、文化素养、性情爱好等方面了然于心,你的作者介绍才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才能根据课文或浓或淡,才能将作者立体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才能触摸到作者心的律动,真正走近作者,融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最终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作者单位:南通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