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步入新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响彻大江南北,但成功的范例却凤毛麟角。许多专家学者都没有拿出各有特色的教学理论和教改路子,供语文工作者进行实践。虽然有一些成功的实例,但真正能起指导作用的理论和经验还不多。本文根据笔者的探索和实践,谈一些笔者的看法,供大家探讨与思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改方向;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111
一切改革都是从思想观念入手的,没有思想的变革,只能是因循守旧、老调重弹。只有理念的革新和思维的重新定位,才能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教改热潮,时下流行的生本教育和高效课堂以及魅力教育理念,也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思想的有益探索,国内专家和学者也多认同、微词甚少。首先,重新定位中学语文教学思想要摒弃语文和生活割裂开来的观点。其次,重新定位中学语文教学思想要要克服唯我独尊、视野狭窄的弊端。再次,重新定位中学语文教学思想要自觉接受语文就是为了生活,语文就是为了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目的。只有树立起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学才能与社会、生活、人际交流紧密地联系起来;语文教学才能与人文性、工具性的特征相吻合。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滞后的主要原因来自教学思想的落后,而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一、重新定位中学语文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语文教学的性质应该是交际的工具性和文化的历史性的统一。它负载着思想感情的交流、文化的传承的本质特点。于漪先生也强调:“语文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产工具,如机器或犁鋤,也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工具,如筷子和拐杖。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这些阐述,清楚地表明:语文学科的性质应该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
二、重新定位中学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提高和延伸,但究竟提高和延伸到什么程度,应该有明确的说明和界定。要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具体实施。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在中学阶段都受升学考试的左右而应试,同时又因教学形式方法的单调而浅尝辄止,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都远远达不到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学习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局限于练习题,没有课外阅读延伸和课外练笔,课堂学习消极被动,教师只注重表层知识而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就是中学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教什么,范围有多大,内容有多深;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都应该在新课程标准中体现出来。
三、摆正中学语文教学“三个面向”的位置
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原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它意味着语文学习任务必须遵循这三个原则,也意味着他们进行专门深造和谋求职业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语言文字能力。换言之,就是已经具备了参与现代化建设所应具备的语言运用和语文学习能力。当然,中学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绝非口号,也绝非形式,它应当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如中学语文教学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中学的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学的语文教学与自然、环境、历史的联系;中学的语文教学与国际大教育环境的联系。语文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以上分析了中学语文教改之后的原因,下面笔者将提出一些具体措施,以便促进语文教改的进程。
1. 重新构建教材体系,突出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教材是范本,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改革的成败都与教材有着直接而必然的联系。目前中学教材虽然几经修订,但仍有局限和缺陷:(1)就中学阶段的学习情况来看,多套教材并行使用,给各地学生的学习实际带来了不少困难。(2)教材编排采用单元选文,选文难度差别不大,没有突出听说读写的训练。(3)教学目标只注重三维目标的训练,很难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趋势。一种文体分布在各个学习阶段,各种文体交错穿插,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杂乱状态。(4)各个知识点的呈现也没有一个系统,缺乏连贯性。
因此,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构建教材体系:①单元组材应以主题为主突出人文性,如亲情、自然、人文、社会、探索、历史、寓言、状物、抒情、写景等;②语法知识要突出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③重点开发乡土教材,编写具有本地特色和历史革沿的教材;④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安排口语交际、即兴演讲、作文主题训练。
2.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增强考查内容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与高考升学有着直接的关系。评价体系僵化死板、教条传统、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且脱离社会实际,学生个性发展得到抑制,学生鲜活的个性和天真烂漫的童心,缺乏张扬的空间和天地,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充分的提高。笔者认为,应该打破现有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而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能力发展的评价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开展评价调研,真正找到一条适合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才智、能力、秉性在评价体系中得到体现。
首先,建立一套适合于素质教育发展的评价队伍,吸纳专家型、学者型的人才,参与到评价队伍中来,对学生能做出科学而有远见的评价。
其次,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能力设计合理的方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指朗读、演讲、书法、写作、口语交际、阅读等)在评价体系搭建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使评价人员对学生在学校和社会里形成的优势、闪光点得到充分的肯定。
最后,知识考查要注重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题型的设计要做到能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社会。
中学语文教改是一项复杂而又敏感的社会话题,要做到谨慎、稳妥而合理地推进,探索的路还很长,还要经过不断健全与完善。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改方向;具体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111
一切改革都是从思想观念入手的,没有思想的变革,只能是因循守旧、老调重弹。只有理念的革新和思维的重新定位,才能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教改热潮,时下流行的生本教育和高效课堂以及魅力教育理念,也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思想的有益探索,国内专家和学者也多认同、微词甚少。首先,重新定位中学语文教学思想要摒弃语文和生活割裂开来的观点。其次,重新定位中学语文教学思想要要克服唯我独尊、视野狭窄的弊端。再次,重新定位中学语文教学思想要自觉接受语文就是为了生活,语文就是为了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目的。只有树立起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学才能与社会、生活、人际交流紧密地联系起来;语文教学才能与人文性、工具性的特征相吻合。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滞后的主要原因来自教学思想的落后,而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一、重新定位中学语文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语文教学的性质应该是交际的工具性和文化的历史性的统一。它负载着思想感情的交流、文化的传承的本质特点。于漪先生也强调:“语文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产工具,如机器或犁鋤,也绝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工具,如筷子和拐杖。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信息的载体……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这些阐述,清楚地表明:语文学科的性质应该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
二、重新定位中学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提高和延伸,但究竟提高和延伸到什么程度,应该有明确的说明和界定。要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具体实施。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在中学阶段都受升学考试的左右而应试,同时又因教学形式方法的单调而浅尝辄止,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都远远达不到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学习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局限于练习题,没有课外阅读延伸和课外练笔,课堂学习消极被动,教师只注重表层知识而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就是中学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教什么,范围有多大,内容有多深;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都应该在新课程标准中体现出来。
三、摆正中学语文教学“三个面向”的位置
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原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它意味着语文学习任务必须遵循这三个原则,也意味着他们进行专门深造和谋求职业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语言文字能力。换言之,就是已经具备了参与现代化建设所应具备的语言运用和语文学习能力。当然,中学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绝非口号,也绝非形式,它应当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如中学语文教学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中学的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学的语文教学与自然、环境、历史的联系;中学的语文教学与国际大教育环境的联系。语文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以上分析了中学语文教改之后的原因,下面笔者将提出一些具体措施,以便促进语文教改的进程。
1. 重新构建教材体系,突出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教材是范本,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改革的成败都与教材有着直接而必然的联系。目前中学教材虽然几经修订,但仍有局限和缺陷:(1)就中学阶段的学习情况来看,多套教材并行使用,给各地学生的学习实际带来了不少困难。(2)教材编排采用单元选文,选文难度差别不大,没有突出听说读写的训练。(3)教学目标只注重三维目标的训练,很难形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趋势。一种文体分布在各个学习阶段,各种文体交错穿插,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杂乱状态。(4)各个知识点的呈现也没有一个系统,缺乏连贯性。
因此,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构建教材体系:①单元组材应以主题为主突出人文性,如亲情、自然、人文、社会、探索、历史、寓言、状物、抒情、写景等;②语法知识要突出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③重点开发乡土教材,编写具有本地特色和历史革沿的教材;④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安排口语交际、即兴演讲、作文主题训练。
2.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增强考查内容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与高考升学有着直接的关系。评价体系僵化死板、教条传统、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且脱离社会实际,学生个性发展得到抑制,学生鲜活的个性和天真烂漫的童心,缺乏张扬的空间和天地,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充分的提高。笔者认为,应该打破现有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而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能力发展的评价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开展评价调研,真正找到一条适合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才智、能力、秉性在评价体系中得到体现。
首先,建立一套适合于素质教育发展的评价队伍,吸纳专家型、学者型的人才,参与到评价队伍中来,对学生能做出科学而有远见的评价。
其次,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能力设计合理的方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指朗读、演讲、书法、写作、口语交际、阅读等)在评价体系搭建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使评价人员对学生在学校和社会里形成的优势、闪光点得到充分的肯定。
最后,知识考查要注重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题型的设计要做到能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社会。
中学语文教改是一项复杂而又敏感的社会话题,要做到谨慎、稳妥而合理地推进,探索的路还很长,还要经过不断健全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