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乡村旅游是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以2004—2020年发布的17个中央“一号文件”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一号文件”中乡村旅游政策的供给演进路径与关键内容.研究表明:中国乡村旅游政策的供给演进路径总体呈现“起步阶段-缓慢推进阶段-快速推进阶段”的变化趋势.政策核心内容在于乡村旅游的资本政策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载体、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式和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这些政策内容,实时指出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纲领性,为中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路径.未
【机 构】
: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出 处】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旅游是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以2004—2020年发布的17个中央“一号文件”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一号文件”中乡村旅游政策的供给演进路径与关键内容.研究表明:中国乡村旅游政策的供给演进路径总体呈现“起步阶段-缓慢推进阶段-快速推进阶段”的变化趋势.政策核心内容在于乡村旅游的资本政策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载体、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式和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这些政策内容,实时指出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纲领性,为中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路径.未来乡村旅游政策将着力于继续加大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重视和鼓励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形式创新、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四项工作.
其他文献
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赶考之路上,中部地区特别是中原地区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河南在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需要亿万中原儿女用一个又一个出彩绘就浓墨重彩,需要河南哲学社会科学界尤其是经济学界有更大的担当、更大的作为、更大的贡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后,面对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未来百年,我们前瞻30年,提出河南需要打造中原经济学.
以中国2004—2018年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全国层面,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U”型趋势,即开发区在建立初期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开发区建立一段时间后,会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且成立之初的抑制作用主要源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的振兴,而山区乡村振兴则需依靠产业与生态协同振兴才得以实现.鉴于山区乡村肩负生态环境与(民族)传统文化“双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特殊使命,以及按现阶段山区乡村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多功能发展、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为理论视角,以乡村产业与生态振兴为山区乡村振兴的“两大抓手”,稳步推动山区乡村振兴的进程.为此,应以村民全面发展及生活富裕为山区乡村产业与生态协同振兴的目标导向;聚焦推进协同振兴的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等关键领域;以乡村基层党组织嵌入为引领
街道尺度单元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用地结构是主体功能区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的基础.以山东省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德州市德城区为研究区,建立“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借助TOPSIS和障碍诊断模型,探究2010年和2019年德城区12个街道(镇)“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合理性特征.结果表明:1)德城区生产空间用地结构合理度由市区核心区向外逐渐降低,生活空间用地结构合理度空间连片特征明显,生态空间用地结构合理度呈点块状空间分布,“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合理度呈“中心-外围”空间分布.2)生产与生活空间用地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是当前的重大政策,有其特定的逻辑内涵.从历史逻辑看,它根源于教育锚定中国社会治理和发展的历史实践;具体而言,在古代中国的“教育—考试—人才培养与选拔—社会治理与发展”逻辑链条中,教育是其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在近些年的“科教兴国—教育强国”逻辑进程中,教育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因素.从价值逻辑看,其政策要义在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具体旨在以人民为中心、以全民为目标、以终身学习为要务.从实践逻辑看,其政策支点在于全面建设教育体系,政策重点是强化“教育供给—教育需求”的衔接度、增强教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100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方位中,党对共同富裕的追求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同富裕的艰难起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同富裕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模式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的演进历程.从现实图景看,当代中国已处于初步共同富裕阶段,但这个阶段的共同富裕还是总体上的、不全面的、不均衡的共同富裕.新时代,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着诸多优良制度基础,但同时也有着相对贫困的困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分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等诸
为评价环洞庭湖农业种植区水资源环境效率,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节水灌溉确保湖区农业用水安全,以环洞庭湖区岳阳、常德、益阳3市16县(市、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19年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相关指标,应用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的Luenberger生产率模型,计算环洞庭湖典型生态区主要种植模式的环境效率,估算16个县(市、区)的整体环境效率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环洞庭湖16个县(市、区)4种典型种植模式环境效率(LEI)存在明显差异;2)四口河岸地区农业水资源相对环境效率较低.最后提出实施湖区
师范类专业认证与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教师资格考试、专业建设等有较大区别,但部分行动者对此还不能准确辨析.通过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分析以往制度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行动者的影响,总结目前师范类专业认证运行中存在的四种认识误区,提出行动者对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理解应进行从宏观到中观、从管理到治理、从输入到产出、从预设到生成的逻辑转向,以减少师范类专业认证运行中的历史惯性和路径依赖,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作用的发挥.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培育小农户能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小农户向职业农民转型.在阐释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该理论体系四大核心概念,提出行动者是实践的载体、惯习是实践的观念、场域是实践的空间、资本是实践的工具等四大判断,并结合我国职业农民培育实际分析了小农户实践逻辑,研究结果为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小农户培育提供了重要启示,行动者视角应实现多元共治,惯习视角应注重观念重塑,场域视角应加强关系重构,资本视角应实现运营优化,研究结论为小农
同质化问题是制约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文献梳理理清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的症结,将乡村旅游中的“乡村”解构为空间性、意象性与产品性三重特性,并从这三重特性中蕴含的同质化表现解构乡村旅游同质化的内涵,即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是逐步走向空间资本化、产品符号化和意象均质化的过程;揭示并阐明了乡村旅游同质化的本质是在消费主义背景下向城市的不断趋近和统一的过程,其中,空间的资本化归因于旅游场所的景区化和空间意义的流动化,产品的符号化产生于规划设计的符号化和旅游活动的展演化,意象的均质化来源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