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选题:绿色政治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60,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产生以来,人类对于工业化引起的环境危机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警觉。这一科学问题被迅速政治化。1980年代中后期,环境保护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进入1990年代,环境保护问题渐渐聚焦在气候变化上,并且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内政、乃至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在这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环境保护,从最初民间的,有着左翼色彩的社会运动,成为一个为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政治经济问题。它孕育了有别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独特政治社会主张——生态自治主义,并成为欧洲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欧洲,出现了有着巨大影响、并迅速成长的绿党,它们贴近社会运动,国际主义,迅速渗入传统的政党政治和社会体制;气候变化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治理的新课题,围绕着这一问题,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化,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形成了复杂的国际机制,这些机制对于真正的全球治理也是难得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中国既面临严峻的环境压力,也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中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大幅提高:成立了国家级的委员会,相关部门也成立了专门处理气候变化问题的机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气候变化问题更多的是一个外交问题,是一个要让位于发展的技术问题,很少有人从战略和政治发展的角度反省和审视气候变化问题。鉴于此,为了更深入、全面地认识环境问题的价值和它给中国、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影响,本刊发起关于“绿色政治”的讨论。
  本期封面选题中,文佳筠女士强调发达国家享受着由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工业产品的好处,却将治理环境的责任推卸给了后者:她认为气候变化的根源在于由发达国家倡导,实践着的那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她看来,无论如何,汽车都不能比自行车更节能。她给每个读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究竟想要怎样组织我们的生活?”胡鞍钢先生则强烈主张中国应该借机实现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无论如何,这都将给中国带来更多、更根本的利益。在他看来,全球气候变化既是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更是中国自己的问题。吕学都先生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吴强先生分析了欧洲通过对环境运动的吸纳而更新了自己,介绍了绿党对欧洲政治,特别是欧洲价值观的塑造,他指出这是老欧洲试图“把21世纪的全球政治规划为一个气候政治为中心的新政治”,无疑欧洲将是这个新世界的领头羊。卢思骋先生是环保运动的实践者,他以台湾地区为中心,从环保运动的角度,揭示了环保组织与后发社会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徐再荣先生和刘东国先生则介绍了环境问题如何从一个科学问题、一场社会运动演变为政治问题的历史脉络。
其他文献
毋庸讳言,过去300年间,资本主义已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的面貌,如幽灵殷,其间游荡着贪婪和剥削、畏惧与恐慌。譬如19~20世纪的帝国主义、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2008年的金融海啸不过再次反映了这一点。而当资本主义屡次通过“创造性的破坏”摆脱危机时,它又不断加剧着生物圈和大气层的负荷,使得这个星球千疮百孔。似乎这种决定性趋势会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经济困境需要政治家做出当机的决
期刊
2008年9月,《文化纵横》杂志第一期试刊号出版。9月15日,在上海社科联的协助下,文化纵横杂志社在上海科学会堂举办了“《文化纵横》创刊暨时代变迁与价值重建”座谈会。在沪各院校多个学科领域的近20位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对《文化纵横》的创刊给予了高度关注。虽然此次讨论话题针对的对象为《文化纵横》,但也涉及到当前文化讨论中的一些重要议题,为此,本刊编辑部将此次会议纪要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问题
期刊
一般社会中总有精英,但精英的确切含义是什么?社会学、政治学有复杂的讨论,本文则采取其最简单的定义:精英就是各个地方、各个领域掌握一定资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先者。经过30年的变迁,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精英群体。但是,并不是每个时代、每个领域、每个地方都有“绅士”。所谓绅士,就是精英中具有公共情怀,并且具有从事公共事务之能力的人。社会正是依靠绅士的领导与组织而形成共同体,享有安宁与繁荣
期刊
自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以来,全球环境合作已经走过了37年的历程。在这一进程中,环境问题从过去的技术问题转变为政治问题,又从最初的低政治议题转向高政治议题。随着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哥本哈根)会议的临近,绿色政治更是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可以说,人类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从过去的工业文明走向了生态文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
期刊
编者按    1970年代未~1980年代,“文史哲话语”是当时公共讨论的主力。对文革的批判,对阶级斗争理论的否定,对未来世界的憧憬,集中运用了文学、哲学和政治学的话语,当时的学界名流多是美学家、哲学家、文艺理论家、文学家等,极少有经济学家在内。而从1980年代末到整个1990年代,经济学话语在否定计划经济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在捍卫个人利益和权利的斗争中壮大。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导向下,在整个社
期刊
这样的场面,恐怕谁见了都不会忘记。  天上惊雷滚滚,暴雨如注,地上升腾的烟雾与天边的雨云相接,雨点伴着鼓点,锣声杂着雷声,一支蜿蜒数公里的游神队伍冒雨在街上行进。人行道上站满了手捧神香银纸的百姓,他们口中念念有词,焦急地等着游神队伍的到来。当望见两顶神轿自远而近时,他们不顾脚下的积水,一齐屈膝跪下,对着神像磕头不止,其投入与虔诚的神情,令人震撼。  这是种什么样的活动?这种活动为什么有如此的法力使
期刊
政治本来是一个很容易僵化的领域。从古至今,纵有无尽的技巧或艺术,到最后,在希腊、罗马的经典中,在中外帝王将相的眼里,在今天中国的政治家、哲学家们看来,都不过是统治的方术,或者诸如敌我之分之类的简单原则,都只不过是为了实行权力分配而利用人类的一切资源而已。这种政治观念太缺乏想象力,对其他的政治文明观察也很难逃脱类似窠臼。比如对美国政治的了解止于三权分立,而忽略了其中所包含的大量的人类才智;对欧洲政治
期刊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前最热门的一个话题,无论是世界高层领导人的峰会,还是大众的会议;无论是经济、金融会议,还是学术、技术会议,几乎逢会必谈气候变化,可见这一问题影响之深远和广泛。作者结合自己参与气候变化科学依据、管理、多边谈判等20多年的实践和经验,对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未来发展及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一浅析,与读者分享看法。    气候变化及其原因    气候变化问题源于气候,但又与自然气候
期刊
中美关系目前可以说是过去20年来最为密切平稳的,处于一种基本良性同时充满变数的动态稳定中。经过多年的往来博弈,太平洋两岸都已经出现了日益增长的重大共识和许多既得利益集团,形成了维护和稳定双边关系的强大力量。北京和华盛顿的政策制定者们看来都已经明白并学会了尊重对方的基本底线和主要利益。“9·11”事件以后,美国对北京力求维护其一党执政下国内政治稳定的头号目标虽然继续不以为然,但已经日益理解和接受。与
期刊
19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庙会活动逐渐复兴。到今天,大大小小的庙会活动,遍布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即使是专业的研究者,恐怕也很难统计清楚那些在不同地域、不同城市出现的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一场场热闹的庙会到底有多少。  如今,有一些著名的庙会活动,也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一成为“遗产”,似乎就该和诸多传统一样,进入博物馆保护起来,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其实,这样对庙会传统的理解真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