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管理中的人性的思考一文,从人性假设的确立对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制约性谈起。介绍了麦戈雷格的四种人性假设理论,分析了教师的一般的心理特点,有鉴于此,把我国现阶段的教师的心理假设定位于“x”理论和“y”理论之间。
关键词:人性假设;“x”理论;“Y”理论;自我实现;马斯洛:麦戈雷格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55(2009)03—0117—032
一个单位对于自己的管理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文化、什么样的管理方法、什么样的管理手段,是与其确立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分不开的。然而这种管理理念的确立,又与其对人性的认识是不可分割的。所谓思想决定观念,即是如此。
由于人们对人性的认识不同,在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就有四种人性假设,他一直影响着企业管理中管理文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确立与实施。
学校管理基本是借鉴企业管理,就其整体范围来说是出于一炉,因次学校管理中也存在一个人性的问题。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有四种,即“经纪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由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美国管理学家麦戈雷格在他的《企业中的人的方面》一书中,把“经纪人”假设概括为“X”理论。“社会人”假说在理论分析尚不够严密。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霍桑实验的研究,还缺乏科学的客观性,引起了人们的批评。“自动人”假设在麦戈雷格的书中为“Y”理论,“复杂人”理论被称为超“Y”理论。麦戈雷格的理论基本上反映了人性的基本实质,是管理心理学研究高层次上的一个飞跃。然而一些学者也认为他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他的不足之处就更加明显。虽然“x”理论和“y”理论概括了人群中两个侧面,但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它们都带有片面性。超“Y”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它也只是注重了个体的差异,没有反映出人们的一般本性,即共同性。
人性假设理论与企业的管理观念、管理文化、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都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立足于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就要确立与之相对应的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人性假设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那么在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管理上应该确立怎样的人性假设呢?在现阶段中国的管理中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呢?在现阶段学校的管理应该确立在哪个层次呢?这要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现阶段教师的心理特点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之后才能确定。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主要是指学校的教师管理,对教师群体而言的,与一般管理不同,有他的特殊性。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对教师的人性假设的准确定位,涉及到对教师管理的成败,涉及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办学效益的大小。因此,对教师人性假设的研究,首先必须了解教师的心理特点和教师的需要。
一、教师的心理特点
(一)热爱学生,希望其成才
教师情绪上的向生性,决定了教师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思想活跃,求知性强
教师面对全班学生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他自己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知识,不断的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三)自信心强,渴望学术自由和管理自主
教师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也希望得到学校领导的承认和尊重;厌恶专制和强制命令式的管理,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希望发挥主人翁作用,渴望学术民主。
(四)为人师表,道德自律
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教师的主要心理品质。
二、教师的需要
(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互补性
物质需要是人人都需要的,然而对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来说,也是特别需要的,但必须要有一定的精神求得满足与之相适应,有的社会群体,可能只有物质需要。或者说精神需要少一些,而教师则不可偏废,要做到二者互补、兼顾。
(二)教师精神需要的丰富性和迫切性
教师的精神需要包括求职需要、社会交往需要、艺术享受需要、成就需要、追求自我实现需要。
(三)教师的物质需要
教师的物质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希望高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再也不满足于“君子固穷”的自我安慰了,他们希望工资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因为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们已经把个人的能力与薪金联系在一起了,尽管这并不是一个等式,其中有很多不合理的成风。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高薪就是能力的体现。二是与精神需要相关的物质需要。如工作、学习、研究的条件和现代化的办公条件等。
三、教师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的定位
根据对教师一般心理特点的分析和需要层次的分析,一般认为教师的人性假设应在“自动人”的范围定性。“自动人”假设即麦戈雷格的“y”理论。“y”理论的人性描述,基本上符合中国知识分子——教师的人性特点,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国现实国情的特殊性和“y”理论心理学根据的特殊性。
(一)“y”理论的根据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与佛罗毅的相反,马斯洛认为,研究人就要研究健康的人,就要以人群中的精英为研究对象,因而他研究的对象都是科学界、艺术界和政界中的精英。马斯洛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高峰经验”。这种高峰经验与佛教徒的境界相似。仅就高峰经验而言,一般认为,只有大智大觉者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佛教徒修炼一生,极少数人偶尔得之,自觉以不枉此一生。智慧极高、修养及高的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中有的人有这种高峰经验的体验的,比如铃木大拙、马克思、梁簌暝等,而一般的人是不可能达到的。如此看来,马斯洛心理学是精英哲学,也是存在一种偏颇。当然,马斯洛心理学揭示了人性中积极的、追求优秀的本质。而这些人的优秀、杰出的本质,正是“Y”理论的心理学理论根据。根据“y”理论的阐述,人是自觉地、主动地追求自我实现和事业成功,管理者只需提供环境和所需的物质条件、提供尊重等心理条件就可以了,这显然忽视了人性中的惰性因素。这种理论如果作为一种追求的境界,作为一种努力的方向是可以的,如果以此来定性现实中一般的人性,则有失之偏颇之嫌。
(二)从我国的具体国情看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在水深火热中受煎熬。1949年~1957年,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但自从1957年人民公社化到“文化大革命”,尤其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以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概括地说中国人民近百年来一直没有摆脱贫困。贫困的人劳动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填饱肚子,是为了挣钱,是为了追求“利”。这是很合理的心理。根据马斯洛层次心理学理论,人们只有在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才可以有产生下一步的需求的可能。用中国的哲人管子的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无所安的情况下,怎么能有追求“自我实现”、追求高峰经验的可能呢?
在改革开放初期,贫富差距不大。“君子固穷”还可以为系教师的低薪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收入差距逐渐拉大,部分教师产生心理不平。有的跳槽,有的伺机而动。目的是追求高薪、扩大收入——求“利”。以求“利”为目的的心理假设,政府和麦戈雷格的“x”理论,但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别人可以追“利”,教师为甚么不可以追“利”呢?我们把为国家作贡献的一面姑且不论,仅就存在追求“利”的人性一面看,“Y”理论是不完全不符合现阶段中国社会现实的。
总之,一方面,现阶段中国存在着财富原始积累时期的贫富差异现象,这种客观存在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不同于以马斯洛心理学为基础的“Y”理论的描述;另一方面,党中央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扬传统美德,大力推行法制,这些对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即以求“利”为唯一目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也有利于引导人们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学校管理的人性假设应该定位于“x”理论和“y”理论之间,即“经纪人”和“自由人”之间,也就是四种人性假设中的“社会人”假设。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梅奥的试验存在着不科学的地方,但“社会人”描述这种现实还是的存在的,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定位于“社会人”的假设,在具体实施管理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在常规管理中,建立规章制度时,应该更多地参考“x”理论,即把管理对象设定为“经济人”假设,在具体实施时,应把管理对象设定为“自由人”假设,并应该提倡超“Y”理论:
(2)任何一个学校,不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常规管理中应立足于“X”理论和“Y”理论:
(3)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也存在着一个由低到高、顺序不变、逐渐升级的过程。
关键词:人性假设;“x”理论;“Y”理论;自我实现;马斯洛:麦戈雷格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55(2009)03—0117—032
一个单位对于自己的管理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文化、什么样的管理方法、什么样的管理手段,是与其确立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分不开的。然而这种管理理念的确立,又与其对人性的认识是不可分割的。所谓思想决定观念,即是如此。
由于人们对人性的认识不同,在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就有四种人性假设,他一直影响着企业管理中管理文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确立与实施。
学校管理基本是借鉴企业管理,就其整体范围来说是出于一炉,因次学校管理中也存在一个人性的问题。
管理中的人性假设有四种,即“经纪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由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美国管理学家麦戈雷格在他的《企业中的人的方面》一书中,把“经纪人”假设概括为“X”理论。“社会人”假说在理论分析尚不够严密。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霍桑实验的研究,还缺乏科学的客观性,引起了人们的批评。“自动人”假设在麦戈雷格的书中为“Y”理论,“复杂人”理论被称为超“Y”理论。麦戈雷格的理论基本上反映了人性的基本实质,是管理心理学研究高层次上的一个飞跃。然而一些学者也认为他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他的不足之处就更加明显。虽然“x”理论和“y”理论概括了人群中两个侧面,但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它们都带有片面性。超“Y”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它也只是注重了个体的差异,没有反映出人们的一般本性,即共同性。
人性假设理论与企业的管理观念、管理文化、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都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立足于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就要确立与之相对应的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人性假设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那么在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管理上应该确立怎样的人性假设呢?在现阶段中国的管理中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人性假设呢?在现阶段学校的管理应该确立在哪个层次呢?这要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现阶段教师的心理特点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之后才能确定。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主要是指学校的教师管理,对教师群体而言的,与一般管理不同,有他的特殊性。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对教师的人性假设的准确定位,涉及到对教师管理的成败,涉及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办学效益的大小。因此,对教师人性假设的研究,首先必须了解教师的心理特点和教师的需要。
一、教师的心理特点
(一)热爱学生,希望其成才
教师情绪上的向生性,决定了教师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思想活跃,求知性强
教师面对全班学生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他自己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知识,不断的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三)自信心强,渴望学术自由和管理自主
教师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也希望得到学校领导的承认和尊重;厌恶专制和强制命令式的管理,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希望发挥主人翁作用,渴望学术民主。
(四)为人师表,道德自律
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教师的主要心理品质。
二、教师的需要
(一)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互补性
物质需要是人人都需要的,然而对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来说,也是特别需要的,但必须要有一定的精神求得满足与之相适应,有的社会群体,可能只有物质需要。或者说精神需要少一些,而教师则不可偏废,要做到二者互补、兼顾。
(二)教师精神需要的丰富性和迫切性
教师的精神需要包括求职需要、社会交往需要、艺术享受需要、成就需要、追求自我实现需要。
(三)教师的物质需要
教师的物质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希望高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再也不满足于“君子固穷”的自我安慰了,他们希望工资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因为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们已经把个人的能力与薪金联系在一起了,尽管这并不是一个等式,其中有很多不合理的成风。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高薪就是能力的体现。二是与精神需要相关的物质需要。如工作、学习、研究的条件和现代化的办公条件等。
三、教师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的定位
根据对教师一般心理特点的分析和需要层次的分析,一般认为教师的人性假设应在“自动人”的范围定性。“自动人”假设即麦戈雷格的“y”理论。“y”理论的人性描述,基本上符合中国知识分子——教师的人性特点,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国现实国情的特殊性和“y”理论心理学根据的特殊性。
(一)“y”理论的根据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与佛罗毅的相反,马斯洛认为,研究人就要研究健康的人,就要以人群中的精英为研究对象,因而他研究的对象都是科学界、艺术界和政界中的精英。马斯洛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高峰经验”。这种高峰经验与佛教徒的境界相似。仅就高峰经验而言,一般认为,只有大智大觉者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佛教徒修炼一生,极少数人偶尔得之,自觉以不枉此一生。智慧极高、修养及高的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中有的人有这种高峰经验的体验的,比如铃木大拙、马克思、梁簌暝等,而一般的人是不可能达到的。如此看来,马斯洛心理学是精英哲学,也是存在一种偏颇。当然,马斯洛心理学揭示了人性中积极的、追求优秀的本质。而这些人的优秀、杰出的本质,正是“Y”理论的心理学理论根据。根据“y”理论的阐述,人是自觉地、主动地追求自我实现和事业成功,管理者只需提供环境和所需的物质条件、提供尊重等心理条件就可以了,这显然忽视了人性中的惰性因素。这种理论如果作为一种追求的境界,作为一种努力的方向是可以的,如果以此来定性现实中一般的人性,则有失之偏颇之嫌。
(二)从我国的具体国情看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在水深火热中受煎熬。1949年~1957年,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所提高,但自从1957年人民公社化到“文化大革命”,尤其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以后,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概括地说中国人民近百年来一直没有摆脱贫困。贫困的人劳动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填饱肚子,是为了挣钱,是为了追求“利”。这是很合理的心理。根据马斯洛层次心理学理论,人们只有在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才可以有产生下一步的需求的可能。用中国的哲人管子的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无所安的情况下,怎么能有追求“自我实现”、追求高峰经验的可能呢?
在改革开放初期,贫富差距不大。“君子固穷”还可以为系教师的低薪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收入差距逐渐拉大,部分教师产生心理不平。有的跳槽,有的伺机而动。目的是追求高薪、扩大收入——求“利”。以求“利”为目的的心理假设,政府和麦戈雷格的“x”理论,但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别人可以追“利”,教师为甚么不可以追“利”呢?我们把为国家作贡献的一面姑且不论,仅就存在追求“利”的人性一面看,“Y”理论是不完全不符合现阶段中国社会现实的。
总之,一方面,现阶段中国存在着财富原始积累时期的贫富差异现象,这种客观存在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心理。这种社会心理不同于以马斯洛心理学为基础的“Y”理论的描述;另一方面,党中央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扬传统美德,大力推行法制,这些对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即以求“利”为唯一目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也有利于引导人们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学校管理的人性假设应该定位于“x”理论和“y”理论之间,即“经纪人”和“自由人”之间,也就是四种人性假设中的“社会人”假设。尽管一些学者认为梅奥的试验存在着不科学的地方,但“社会人”描述这种现实还是的存在的,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定位于“社会人”的假设,在具体实施管理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在常规管理中,建立规章制度时,应该更多地参考“x”理论,即把管理对象设定为“经济人”假设,在具体实施时,应把管理对象设定为“自由人”假设,并应该提倡超“Y”理论:
(2)任何一个学校,不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常规管理中应立足于“X”理论和“Y”理论:
(3)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也存在着一个由低到高、顺序不变、逐渐升级的过程。